第 1 页:模拟试题 |
第 4 页:应用题 |
第 5 页:设计与应用题 |
第 6 页:参考答案与解析 |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单选题
1.B【解析】数据模型三个要素包括:
①数据结构
数据结构是所研究的对象类型的集合。它从语法角度表述了客观世界中数据对象本身的结构和数据对象之间的关联关系,是对系统静态特征的描述。
②数据操作
数据操作是对数据库中对象的实例允许执行的操作的集合,主要指检索和更新(插入、删除、修改)两类操作。数据模型必须定义这些操作的确切含义、操作符号、操作规则(如优先级)以及实现操作的语言。数据操作是对系统动态特性的描述。
③数据完整性约束
数据完整性约束是一组完整性规则的集合,规定数据库状态及状态变化所应满足的条件,以保证数据的正确性、有效性和相容性。
2.D【解析】数据库三级模式结构:
①内模式也称存储模式或物理模式,它是数据物理结构和存储结构的描述,是数据在数据库内部的表示方式。并且一个数据库只有一个内模式。
②模式也称逻辑模式,是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所有用户的公共数据视图。它是数据库系统模式结构的中间层,不涉及数据的物理存储细节和硬件环境,与具体的应用和所使用的开发工具及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无关。
③外模式也称子模式或用户模式,它是数据库用户(包括应用程序员和最终用户)看见和使用的局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是数据库用户的视图,是与某一应用有关的数据的逻辑表示。外模式是模式的子集,一个数据库可以有多个外模式。
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是指数据库由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三级构成,并通过二级映象功能将三个模式联系起来。
3.C【解析】数据流图(Data Flow Diagram,简称DFD)是便于用户理解系统数据流程的图形表示。DFD建模方法的核心是数据流,它能精确地在逻辑上描述系统的功能、输入、输出和数据存储等,从而摆脱了其物理内容。数据流图是系统逻辑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DFD特性:
①抽象性:在DFD中具体的组织机构、工作场所、物质流等都已经去掉,只剩下信息和数据存储、流动、使用以及加工的情况。所以描述的是抽象出来的数据。
②概括性:它把系统对各种业务的处理过程联系起来考虑,形成—个总体,可反映出数据流之间的概括隋况。
4.A【解析】如果关系模式R中不包含多值属性,则R满足第一范式,简称1NF,记作RClNF。易知此题中RClNF,且R的所有非主属性不依赖于一个候选码,候选码(A、C)→(B、D)存在非主属性对主码的部分函数依赖,故不满足2NF,所以R最高clNF。此题选A。
5.C【解析】逻辑设计的主要工作是将现实世界的概念数据模型设计成数据库的一种逻辑模式,即适应于某种特定数据库管理系统所支持的逻辑数据模式。与此同时,可能还需为各种数据处理应用领域产生相应的逻辑子模式,这一步设计的结果就是所谓的“逻辑数据库”。ER图到关系模式的转换和定义数据的约束条件都是在逻辑设计层面上的操作,设计ER图是概念设计阶段的产物。
6.D【解析】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的四个层次分别为:①表示层;②业务逻辑层;③数据访问层;④数据持久层。在这四个层次中,数据持久层的设计工作属于数据组织与存储等方面的物理设计内容,而索引设计属于物理设计阶段。因此,索引设计是在数据持久层上的设计。
7.B【解析】数据库物理设计阶段活动包括:①数据库逻辑模式;②选择或配置基本关系表的文件组织形式,为基本关系表设计数据存取方法或存取路径;③数据分布设计;④安全模式设计;⑤确定系统配置;⑥物理模式评估。
8.B【解析】查询处理器中最主要的模块是查询编译器和查询执行器,负责DML语句解析和执行,因此B项中所阐述的不是存储管理器的功能,应该是查询处理器的功能。
9.D【解析】在UML类图中,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关系:①泛化(【箭头及指向】:带三角箭头的实线,箭头指向父类);②实现(【箭头及指向】:带三角箭头的虚线,箭头指向接口);③关联(【箭头及指向】:带普通箭头的实心线,指向被拥有者);④聚合(【箭头及指向】:带空心菱形的实心线,菱形指向整体);⑤组合(【箭头及指向】:带实心菱形的实线,菱形指向整体);⑥依赖(【箭头及指向】:带箭头的虚线,指向被使用者)。D选项是属于组合关系,因此实心菱形的箭头应该指向“窗体”,即实心菱形应该标在窗体旁边。
10.A【解析】Ⅲ选项中INTERSECT返回两个集合皆有的数据,该SQL语句返回顾客A和B都购买的商品号,不符合题意;lV选项中的UNION查询出了顾客A购买的商品,通过UNION关键字合并了顾客B没有购买的商品,因此总的视图为顾客A购买的商品和B没有购买的商品总和,不符合要求。Ⅰ、Ⅱ实现的是顾客A购买商品集合与顾客B购买商品集合的差集。因此满足要求的为l和Ⅱ,答案为A。
相关推荐:
2015年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无纸化考试系统操作指南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山东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