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试题解释
1、2002年试题四
[程序说明]
本程序将 80 个 ASCII 编码的数字字符转换成 BCD 码(二十进制码),并将每四个 BCD 码压缩在一个字中。见下面图示。
数字字符数据
|
压缩后的数据
|
程序中约定原始数字字符存放在 SJ 开始的连续存区中,转换和压缩结果存放在 YS 开始的连续存区中。
[程序]
Y | START | 1 | |
LEA | GR1,0 | 2 | |
__(1)__ | 3 | ||
S0 | LEA | GR3,4 | 4 |
S1 | LD | GR0,SJ,GR2 | 5 |
__(2)__ | 6 | ||
ST | GR0,WK | 7 | |
__(3)__ | 8 | ||
OR | GR4,WK | 9 | |
LEA | GR3,-1,GR3 | 10 | |
JNZ | S2 | 11 | |
ST | GR4,YS,GR1 | 12 | |
LEA | GR1,1,GR1 | 13 | |
__(4)__ | 14 | ||
S2 | LEA | GR2,1,GR2 | 15 |
CPL | GR2,C80 | 16 | |
__(5)__ | 17 | ||
WL | EXIT | 18 | |
SJ | DS | 80 | 19 |
WK | DS | 1 | 20 |
CF | DC | #000F | 21 |
C80 | DC | 80 | 22 |
YS | DS | 20 | 23 |
END |
从程序说明中可知要将 80 个 ASCII 编码的数字字符转换成 BCD 码,并将每四个 BCD 码压缩在一个字中。必须有双重循环:内循环将每四个 BCD 码压缩在一个字中,外循环完成 80 个 ASCII 码转换(20个内循环)。从第4行LEA GR3,4可看出,GR3是内循环计数器,S1是内循环开始标号。
从第2行、第5行及第15行可知,GR2是源地址指针(在第2行赋初值),GR1是目的地址指针,应该在第3行赋初值。从而得到__(1)__空应为LEA GR2,0。
从第7行及第9行可知,第7~9行是将转换好的BCD码拼装到压缩字中。GR4是压缩字、WK是放转换好的 BCD 码的暂存单元。由此得__(2)__是将十进制数的ASCII码转换成BCD码,即AND GR0,CF。而将BCD码拼装到压缩字前,应该将压缩字中原来的BCD码左移4位,所以__(3)__空应为SLL GR4,4。
第10~17行应该是内外循环的控制语句,也是本程序的难点。
从第10、11行可看出,第15~17行应该内循环尚未结束的处理,但第16、17行却是判断外循环结束的语句。因此可知,此程序把内外循环的控制语句合在一起了。__(5)__空应是JNZ S1 或 JMI S1,注意,应该是跳转到内循环的起点S1,而不应该是S0。因为此处内循环尚未结束,不能给内循环计数器GR3重新赋值。
第12~14行应该是内循环结束的处理,即把拼装好的压缩字送回到目的地址(第12、13行)。但__(4)__空不应该是JMP S0,因为这样将会越过判断外循环结束的语句第16、17行。所以__(4)__空应该是非跳转语句,而从__(5)__(JNZ S1)看,内循环计数器GR3应重新赋值,所以__(4)__空应该是LEA GR3,4。
标号S0与WL是没用的。另外压缩字GR4也不需赋初值清0,因为4次移位,每次移4位,原来不管是什么数都移出到外面了。
2、2001年试题三
[程序说明]
子程序 DEHZ 用来对 HZ 编码的字串做解码处理。
HZ 编码是海外华人创造的一种将含有高位为 1 的汉字双字节字串转换成易于在网络中传输的ASCII 字符串的变换方式。编码过程中,被转换字符串中的原汉字子字符串各字节高位作清零处理,使之成为 ASCII 子字符串,并在其前后两端分别添加 ~{ 和 ~} 作为标记;而对于原 ASCII 子字符串,则将其中的 ~ 改写为 ~~,其余字符不变。
DEHZ 解码子程序则是 HZ 编码的复原过程。复原 ASCII 子字符串过程中遇有 ~~ 字符则改写为一个 ~ ,遇有 ~{ 则将其后直至 ~} 标记前的各字节高位置 1,复原为汉字子字符串,同时删除其前后标记。~的后续字符不属于以上情况均作为错误处理。
调用该子程序时, GR1 存放原始字符串首地址, GR2 存放还原后的目标字符串首地址。工作寄存器 GR3 用作处理汉字子字符串的识别标志,进入子程序时应初始化为处理 ASCII 子字符串。程序按照 CASL 语言的标准约定,字符串的每个字符只占用一个存储字的低八位。原始字符串和目标字符串均以 0 作为结束标志。
[程序]
START | 1 | ||
DEHZ | PUSH | 0,GR3 | 2 |
PUSH | 0,GR2 | 3 | |
PUSH | 0,GR1 | 4 | |
LEA | GR3,0 | 5 | |
LOOP | __(1)__ | 6 | |
CPA | GR0,MARK0 | 7 | |
JNZ | GOON | 8 | |
LEA | GR1,1,GR1 | 9 | |
LD | GR0,0,GR1 | 10 | |
CPA | GR0,MARK0 | 11 | |
__(2)__ | 12 | ||
CPA | GR0,MARK1,GR3 | 13 | |
JNZ | ERROR | 14 | |
__(3)__ | 15 | ||
LEA | GR1,1,GR1 | 16 | |
JMP | LOOP | 17 | |
ERROR | OUT | ERS1R,ERLEN | 18 |
JMP | EXIT | 19 | |
GOON | __(4)__ | 20 | |
ST | GR0,0,GR2 | 21 | |
LEA | GR2,1,GR2 | 22 | |
LEA | GR1,1,GR1 | 23 | |
CPA | GR0,VO | 24 | |
__(5)__ | 25 | ||
EXIT | P0P | GR1 | 26 |
P0P | GR2 | 27 | |
P0P | GR3 | 28 | |
RET | 29 | ||
V1 | DC | 1 | 30 |
V0 | DC | O | 31 |
DC | #0080 | 32 | |
MARK0 | DC | '~ ' | 33 |
MARK1 | DC | '{ }' | 34 |
ERSTR | DC | 'ERROR!' | 35 |
ERLEN | DC | 6 | 36 |
END | 37 |
[解]
寄存器作用:
GR1:源字符串地址指针,调用该子程序时,存放源字符串首地址。
GR2:目标字符串地址指针,调用该子程序时,存放目标字符串首地址。
GR3:用作处理汉字子字符串的识别标志。0 表示 ASCII 码(初始值),1 表示汉字。
GR0:工作寄存器,存放待处理的字符。(从第 7 行 "CPA GR0,MARK0" 看出)
分析:
1)从第 7 行 " CPA GR0,MARK0" 看出,GR0 中存放待处理的字符。所以第 6 行(__(1)__)必定是一条取数指令:"LD GR0,0,GR1" ,即把源字符串地址指针所指的字符取到 GR0 中。
2)从第 7 行及第 8 行可知,第 9 行到第 17 行是处理碰到“~”的情况,即判断后一字符是否是“~”、“{ ”及“}”。若都不是,则出错。
3)从第 11 行可知,要判断是否连续两个“~”情况,而后面是继续比较,所以第 12 行(__(2)__)应该是一条“JZE”指令,而且是转移到 GOON ,即把“~”存放到目标字符串中。
4)第 13 行“CPA GR0,MARK1,GR3”应该是比较“{ ”及“}”:在中文状态比较“}”(结束),在西文状态比较“{ ”(开始)。所以这里用的是变址寻址,即由 GR3 的值是 0 或 1,决定是比较“{ ”还是“}”。
5)第 12 行(__(3)__)应该是改变汉字子字符串的识别标志 GR3 的指令,即原来是 0 的变成 1,原来是 1 的变成 0,异或指令可以达到此目的。将 GR3 与常数 1 相异或,因 Casl 没有没有立即数运算指令,只能和常数 V1 异或:EOR GR3,V1。
6)第 20 行(__(4)__)是 GR0 中存放的字符送到目标字符串前的处理工作:若是西文状态( GR3 的值是 0 ),保持原样;若是中文状态( GR3 的值是 1 ),字节最高位置 1,复原为汉字子字符串,将GR0 的内容与十六进制数 0080 相或,即能达到目的。所以这条指令应是:OR GR0,V0,GR3 。
7)第 24 行将 GR0 与 0 比较,是判断字符串结束标志 0 。若非 0(未结束),继续处理。故第 25 行(__(5)__)应是一条条件转移指令:JNZ LOOP 。
3、2000年试题四
[程序说明]
(1)本子程序根据每位职工的基本工资(非负值)和他完成产品的超额数或不足数计算该职工的应发工资。
(2)主程序调用时,GR1中给出子程序所需参数的起始地址,参数的存放次序如下表:
GR1 |
a1 |
b1 | |
c1 | |
a2 | |
b2 | |
c2 | |
… | |
an | |
bn | |
cn | |
-1(结束标志) |
其中 ai 为职工 i 的基本工资;bi 为职工 i 的完成产品的超额数或不足数;ci为职工 i 的应发工资数(i = 1、2、…、n)。
bi以原码形式存放(大于零为超额,小于零为不足),基本工资与计算所得的应发工资以补码形式存放。
(3)应发工资的计算规则为:
●恰好完成定额数(此时bi = 0),应发工资即为基本工资。
●每超额 4 件,在基本工资基础上增加 10 元(不到 4 件,以 4 计算,例如超额数为 10 时,增加 30 元)。
●每不足 4 件,在基本工资基础上减 5 元(不到 4 件,以 4 计算,例如不足数为 5 时,减 10元)。
[程序]
START | 1 | ||
BEG |
PUSH | 0,GR1 | 2 |
PUSH | 0,GR2 | 3 | |
PUSH | 0,GR3 | 4 | |
L1 | __(1)__ | 5 | |
LEA | GR0,0,GR2 | 6 | |
JMI | FINISH | 7 | |
LD | GR3,1,GR1 | 8 | |
LEA | GR2,0,GR3 | 9 | |
AND | GR2,C7FFF | 10 | |
JZE | L3 | 11 | |
SRL | GR3,15 | 12 | |
LEA | GR2,-1,GR2 | 13 | |
L2 | __(2)__ | 14 | |
LEA | GR2,-4,GR2 | 15 | |
JPZ | L2 | 16 | |
L3 | __(3)__ | 17 | |
__(4)__ | 18 | ||
__(5)__ | 19 | ||
FINISH | POP | GR3 | 20 |
POP | GR2 | 21 | |
POP | GR1 | 22 | |
RET | 23 | ||
C7FFF | DC | #7FFF | 24 |
BONUS | DC | 10 | 25 |
DC | -5 | 26 | |
END | 27 |
[解]
寄存器作用:
GR1:地址指针
GR2:临时工作单元。先放 ai,后放 bi(绝对值)。
GR3:bi符号
GR0:ci---应发工资
分析:
1)从第 6 行 "LEA GR0,0,GR2" 及第 7 行 "JMI FINISH" 可知 GR0 开始时应是 ai,GR2 也应是ai,(从 LEA 指令功能分析)。所以第 5 行(1)应该是取数指令:
LD GR2,0,GR1
2)从第 8 行 "LD GR3,1,GR1" 及第 9 行 "LEA GR2,0,GR3" 可知 GR2 及 GR3 放的都是 bi(超额数或不足数),而从第 10 行 "AND GR2,C7FFF"(注意:C7FFF是 16 进制常量的标号(第 24 行)),可知 GR2 存放其绝对值。而且在该值为 0 时直接结束该职工处理(第 11 行 "JZE L3")。
3)从第 12 行 "SRL GR3,15" 可知 GR3 存放 bi 的符号(超额为 0,不足为 1)
4)从第 25、26 两行可知 BONUS 是每个超额或不足单位(4 件)的增加或扣除金额。从而得出最关键的第 14 行 (2) 应为 "ADD GR0,BONUS,GR3"。第 15、16 行指出这一加或减(GR3=1时,源操作数为负)是一循环过程,一直到 GR2<0。为防止 bi 为 4 的整数倍时多加减一次,在第 13 行中先将 GR 减 1。
5)第17、18、19行(L3)依次是该职工的应发工资回送、修改地址指针(指向下一职工)和跳到处理程序开始(L1):
ST GR0,2,GR1
LEA GR1,3,GR1
JMP L1
4、1999年试题四〖程序4.1〗
[程序4.1说明]
本子程序是对 15 位二进位串,求它的奇校验位,生成 16 位二进制位串,使 16 位二进制位串有奇数个 1。
进入此子程序时,15 位二进制位串在 GR1 的第 1 位至第 15 位,并假定 GR1 的第 0 位是 0,求得的奇校验位装配在 GR1 的第 0 位上。
[程序4.1]
START | 1 | ||
BEG | PUSH | 0,GR2 | 2 |
PUSH | 0,GR3 | 3 | |
LEA | GR3,1 | 4 | |
__ (1) __ | 5 | ||
L1 | SLL | GR2,1 | 6 |
__ (2) __ | 7 | ||
LEA | GR3,1,GR3 | 8 | |
L2 | JZE | L3 | 9 |
JMP | L1 | 10 | |
L3 | __ (3) __ | 11 | |
ST | GR3,WORK | 12 | |
ADD | GR1,WORK | 13 | |
POP | GR3 | 14 | |
POP | GR2 | 15 | |
RET | 16 | ||
WORK | DS | 1 | 17 |
END | 18 |
[分析]
1)从说明中已知,被转换的二进位串(一个字)放在 GR1 中。
2)第 6 行 "SLL GR2,1" 这条指令是处理奇偶校验用的,因此 GR2 也应该是工作单元,初始值为被处理数,故第 5 行( (1) )应该是 "LEA GR2,0,GR1"。
3)从第 4、5 行看,GR3 是一个计数器(统计值为 1 的位的个数),初始值为 1,即当 GR2 一个 1也没有时,其值为 1(奇校验)。
4)第 6 行 "SLL GR2,1" 将被处理数左移一位,需要判断最高位是否为 1,若是,计数器加 1,否则跳过这条指令。因最高位也是符号位,所以可用 "JPZ L2"( (2) )。
5)第 9 行(L2)"JZE L3"是移位结束条件,即移到结果为 0 时结束。
6)第 11、12、13 行,是在计数器值为奇数(即实际 1 的个数为偶数)时把被处理字 GR1 最高位变成 1。而计数器 GR3 为奇数即其最低位为 1,因此需把 GR3 的最低位变成最高位,所以第 11 行( (3) )应该是:SLL GR3,15
5、1999年试题四〖程序4.2〗
[程序4.2说明]
子程序 SUM 是将存贮字 A 起的 n(n>0) 个字求和,并将结果存于存贮字 B 中。 (GR1)+0 A +1 n +2 B
调用该子程序时,主程序在 GR1 中给出存放子程序所需参数的起始地址。参数的存放次序如下图:
[程序4.2]
START | ||
SUM | LD | GR2,0,GR1 |
LD | GR3,1,GR1 | |
LEA | GR0,0 | |
L5 | ADD | GR0,0,GR2 |
LEA | GR2,1,GR2 | |
_ (4) _ | ||
JNZ | L5 | |
L3 | __(5) | |
ST | GR0,0,GR3 | |
RET | ||
END |
[分析]
1)GR1 为参数表起始地址
2)GR2 为数组地址指针,起始值为A
3)GR3 为计数器,初始值为数组长度 n。
4)GR0 为累加和工作单元
5)( (4) )应该是计数器减 1:LEA GR3,-1,GR3
6)( (5) )应把结果单元地址 B 赋给 GR3:LD GR3,2,GR1
5、1998年试题四
[程序说明]
本程序是统计字符串中数字字符"0"至"9"的出现次数。
字符串中的每个字符是用 ASCII 码存贮。一个存贮单元存放两个字符,每个字符占 8 位二进位。
程序中,被统计的字符串从左至右存放在 STR 开始的连续单元中,并假定其长度不超过 200,字符串以'·'符作为结束。NCH 开始的 10 个单元存放统计结果。
START | MIN | 1 | |
MIN | LEA | GR2,9 | 2 |
LEA | GR0,0 | 3 | |
L1 | _ (1) _ | 4 | |
LEA | GR2,-1,GR2 | 5 | |
JPZ | L1 | 6 | |
LEA | GR4,0 | 7 | |
LEA | GR1,0 | 8 | |
L2 | LD | GR2,STR,GR1 | 9 |
EOR | GR4,C1 | 10 | |
JNZ | RL | 11 | |
_ (2) _ | 12 | ||
RL | SRL | GR2,8 | 13 |
LEA | GR3,0,GR2 | 14 | |
SUB | GR3,C9 | 15 | |
JM1 | L3 | 16 | |
JNZ | L4 | 17 | |
L3 | LEA | GR3,0,GR2 | 18 |
SUB | GR3,CO | 19 | |
JM1 | L5 | 20 | |
LEA | GR2,1 | 21 | |
_(3)_ | 22 | ||
_(4)_ | 23 | ||
L4 | LEA | GR4,0,GR4 | 24 |
JNZ | L2 | 25 | |
_(5)_ | 26 | ||
JMP | L2 | 27 | |
L5 | SUB | GR2,C | 28 |
JNZ | L4 | 29 | |
EXIT | 30 | ||
C1 | DC | 1 | 31 |
C | DC | '·' | 32 |
C0 | DC | '0' | 33 |
C9 | DC | '9' | 34 |
STR | DS | 200 | 35 |
NCH | DS | 10 | 36 |
END | 37 |
[解]
1)第 2~8 行(L2以前)是初始化程序,其中第 2~6 行是把计数器存放单元 NCH 开始的十个单元清零。地址指针是 GR2(递减),故(1)为:ST GR0,NCH,GR2
2)从第 8、9 行看出 GR1 是地址指针(相对于 STR)。GR2是工作单元(要处理的字符)
3)因一个字放两个字符,故 GR4 用作高低字节标志。起始值为 0,先处理高字节,第 10 行指令"EOR GR4,C1"一方面判断是否第一次(结果非 0),并将 GR4 置 1。
第一次处理高字节,用逻辑右移指令将高 8 位内容移到低 8 位(高 8 位置 0)。
第二次处理低字节,用先逻辑左移再逻辑右移指令将高 8 位内容置 0,故(2)为:
SLL GR2,8
4)在处理过程又用 GR3 作临时工作单元,即把 GR2 内容送给GR3再处理。处理时先判是否>"9"(不计数)。然后减以 "0" ,使 GR3 变成 0~9。
5)计数处理是在第 21、22、23 三行中完成。使 NCH 开始的 10 个单元中与 GR3 对应的那个单元加1。因加法指令的目的操作数只能是寄存器,所以先给 GR2 送 1(第 21 行),再将 NCH 对应单元内容加到 GR2 中,再将 GR2 内容送回 NCH 对应单元(采用 GR3 变址寻址)。故 (3) 及 (4) 为:"ADD GR2,NCH,GR3"及"ST GR2,NCH,GR3"。
6)在一个字的第二次处理后(用第 24、25 行判断),要修改字符串的地址指针 GR1(加1)。故 (5) 为:"LEA GR1,1,GR1"。
6、1997年试题四
[程序说明]本子程序将一个非负二进整数翻译成五位十进整数字符。
进入子程序时,在 GR0 中给出被翻译的非负二进整数,在 GR2 中给出存放五位十进整数数字字符的起始地址。
十进制数字字符用 ASCII 码表示。当结果小于五位时,左边用空白符替换;当二进整数为零时,在(GR2)+4 中存放 0 的 ASCII 码。
数字字符 0 至 9 的 ASCII 码是 48 至 57,空白符的 ASCII 码是 32。
[程序]
START
1
LEA
GR1,0
2
LEA
GR3,32
3
L1
____(1)____
4
JPZ
L2
5
ST
GR3,0,GR2
6
LEA
GR2,1,GR2
7
LEA
GR1,1,GR1
8
LEA
GR4,-4,GR1
9
JNZ
L1
10
L2
___(2)___
11
L3
___(3)___
12
JMI
L4
13
SUB
GR0,SNO,GR1
14
LEA
GR3,1,GR3
15
___(4)___
16
L4
ST
GR3,0,GR2
17
LEA
GR2,1,GR2
18
LEA
GR1,1,GR1
19
___(5)___
20
JNZ
L2
21
RET
22
SNO
DC
10000
23
DC
1000
24
DC
100
25
DC
10
26
DC
1
27
END
28
[解]
这是一个典型的二化十汇编语言题例,其算法是将被转换的二进制数依次被 10i(i为 4、3、2、1、0)除,所得的商即为该十进制数位的值,其余数再被下一个 10i 除。一般用减法代替除法,即一边减10i,一边计数器加 1,直到不够减再进行下一位 10i-1。
1)寄存器分配:GR0:被转换数;GR2:存放五位十进整数数字字符的起始地址。
GR1:数位计数器(兼作 SNO 内存数组的下标)
GR3:在初始化时放空格的 ASCII 码(48),在转换时作某一位的数码计数器(初始值为 0 的 ASCII 码 48)
2)SNO 内存变量依次存放 104、103、102、101、100 。
3)第 2~9 行为初始化程序,在 GR0<10i 时,对应的十进整数数字字符单元放空格(当结果小于五位时,左边用空白符替换),此过程一直进行到 GR0≥10i 或 GR1= 4(个位)。因此____(1)____应为 "CPL GR0,SNO,GR1"。
4)L2 开始进行除法(减法)。GR3 作某一位的数码计数器。从 L4 可看出,该计数值直接放到结果单元 [GR2],而按题意所放的是 ASCII 码,所以其初始值应为 0 的 ASCII 码 48。因此___(2)___为:
LEA GR3,48
5)根据算法,GR0≥10i 才做减法,故____(3)____还是 "CPL GR0,SNO,GR1"。
6) ___(4)___是 "JMP L3",即继续做这一位的减法,直至 GR0<10i。
7)L4 后 3 行是某一位结束处理:结果送到地址指针 GR2 所指的存放单元;地址指针 GR2 加 1;SNO 内存数组的下标 GR1 加 1。
8)___(5)___应该是判断除法是否做到个位结束。即下标 GR1=5,因此这一句为:
LEA GR3,-5,GR1
7、1996年试题四
[程序说明]
子程序 OFFSET 用二分法,查找无符号整数 M 在一个长度为 N 的有序(升序)无符号整数列表NTABLE 中的位置。程序中标号为 LOW 和 UP 的两个存储字分别用作存放查找空间的上下限。
进入子程序时,在 GR1 中中给出存放子程序所需参数的起始地址。参数的存放次序如下图:
(GR1)+0 M 1 N 2 NTABLE的首址
从子程序返回时,GR0 中存放查找结果,即 M 在此有序表中的位置序数,如表中找不到 M,则 GR0 中返回 0,其它寄存器的内容保持不变。
[程序]
START
1
OFFSET
PUSH
0,GR2
2
PUSH
0,GR3
3
LD
GR0,0,GR1
4
LEA
GR2,0
5
ST
GR2,LOW
6
___(1)___
7
___(2)___
8
ST
GR2,UP
9
LOOP
ADD
GR2,LOW
10
SRL
GR2,1
11
LEA
GR3,0,GR2
12
___(3)___
13
___(4)___
14
JZE
FOUND
15
JPZ
INCLOW
16
LEA
GR2,-1,GR2
;M<NTABLE(K)
17
ST
GR2,UP
18
JMP
CMPLU
19
INCLOW
LEA
GR2,1,GR2
;M> NTABLE(K)
20
ST
GR2,LOW
;K+1→LOW
21
___(5)___
22
CMPLU
CPL
GR2,LOW
23
___(6)___
24
___(7)___
25
FOUND
LEA
GR0,1,GR2
26
POP
GR3
27
POP
GR2
28
RET
29
LOW
DS
1
30
UP
DS
1
31
END
32
[解]
二分法查找的基本思想是对任意一段查找空间 [LOW,UP](有序)中的的表元,试探位置 K=(LOW+UP)/2上的成分 NTABLE(K) 与 M 进行比较,其可能结果有三种:
1)NTABLE(K)= M,找到,结束查找。
2)NTABLE(K)< M,下一查找空间为[K+1,UP]。
3)NTABLE(K)> M,下一查找空间为[LOW,K-1]。
初始查找空间为 LOW=0,UP=N-1。
程序中空格___(1)___和___(2)___前面的两条指令是将查找空间的上限 LOW 中 0,二在它之后的指令是将 GR2 中的值存于查找空间的下限 UP 中。因此这两个空格是把下限初值 N-1 送给 GR2。由于进入子程序时,N 存放在(GR1)+1 中,所以这两条指令为:
LD GR2,1,GR1
LEA GR2,-1,GR2
从标号 LOOP 开始的循环是求试探位置 K,根据 NTABLE(K) 和 M 比较结果,分别处理三种不同的情况,直至查到或查找空间为 0 。
考察空格___(3)___和___(4)___前面的指令,可得 K 在 GR2 和 GR3 中,在执行___(3)___和___(4)___两条指令后,有三种转向,因此这两条指令是将 GR0 中的 M 与 NTABLE(K)比较。而从程序说明中以知,NTABLE(0) 地址在 GR1+2。故 NTABLE(K) 的地址应为 GR2 或 GR3 与(GR1+2)相加(绝对地址)。但GR2 在后面要作相对地址 K用,所以只能是 GR3 与(GR1+2)相加。所以空格___(3)___和___(4)___为:
ADD GR3,2,GR1
CPL GR0,0,GR3
执行上述两条指令后,若不相等则要调整查找空间,在继续查找前,先应判断查找空间是否为 0,在程序中是用标号为 CMPLU 的指令实现,显然 GR2 内应是查找空间的下限 UP。故___(5)___的答案为:
LD GR2,UP
当查找空间不为0时(UP>LOW),应继续查找,所以___(6)___的解答为:
JPZ LOOP
子程序返回时,GR0 中存放查找结果,在表中找到M时,GR0 中存放M在表中的位置序数,在程序中用 "FOUND LEA GR0,1,GR2" 实现(这里 GR2 中是试探位置,与位置序数差 1 )。
若表中找不到 M,GR0 中要放 0,所以___(7)___处应填 "LD GR2,-1"。
转帖于:软件水平考试_考试吧- 推荐给朋友
- 收藏此页
·软件工程习题200题之一 (2004-12-29 23:53:00)
·Casl汇编语言辅导(上) (2004-12-27 13: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