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一一介绍:
F代表:format 即考试的范式或者模式。通俗点讲就是题型或者叫长什么样子。要准备四六级考试的考生首先要对这种考试的形式特别熟悉和熟练。绝对不能“裸考”,裸考者比付出代价。
P代表:problems 问题。即自我分析自己在备考过程中有哪些问题阻碍自己获得高分,然后对症下药,逐一按照学习计划突破难关。综合分析孩子们通过语言类测试的主要问题集中在词汇、语法、结构、速度、心理等几个方面。WORK THEM OUT,然后做出复习规划,按照规划扎扎实实去复习,必有效果。
S代表:solution 即方案。正所谓当局者迷。考生自己在无法洞穿四六级各个部分出题的规律和解题方法的情况下选择一个权威的培训机构进行专项练习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也就是找老师,让老师给出方案。
广大考生可以试着用我上面介绍的方法在考前再过一遍,可能有同学还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大家可以在我的“围脖”留言,我会一一给大家解答。祝大家考试顺利,拿到高分。谢谢。
D代表:drills 即练习。老师就像是篮球教练,他教会players 战略和战术,但真正在场上打球的是球员自己而不是教练,所以在老师教授解题方法后,考生需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课下的练习,只要这样才能保证有一个好的成绩。
延伸阅读:考试基本信息:四六级考试信息的基本架构在这里不再详细的赘述,相信广大考生对考试的形式已经非常的熟悉了。大学英语考试是教育部主管的一项全国性的英语考试,其目的是对大学生的实际英语能力进行客观、准确的测量,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测评服务。大学英语考试是一项大规模标准化考试,在设计上必须满足教育测量理论对大规模标准化考试的质量要求,是一个“标准关联的常模参照测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作为一项全国性的教学考试由“国家教育部高教司”主办,分为四级考试 (CET-4) 和六级考试 (CET-6),每年各举行两次。从2005年1月起,报道成绩满分为710分,凡考试成绩在220分以上的考生,由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委托“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发给成绩单。同时自2005年6月考试起,四、六级考试成绩将采用满分为710分的计分体制,不设及格线;成绩报道方式由考试合格证书改为成绩报告单,即考后向每位考生发放成绩报告单,报道内容包括:总分、[1]单项分等。为使学校理解考试分数的含义并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合理使用考试测量的结果,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将向学校提供四、六级考试分数的解释。不设及格线、包括各项成绩分开计量都是对国外诸如托福雅思等高端考试的一种模仿。
考试内容与形式:在考试内容和形式上,四、六级考试将加大听力理解部分的题量和比例,增加快速阅读理解测试,增加非选择性试题的比例。试点阶段的四、六级考试由四部分构成:听力理解、阅读理解、综合测试和写作测试。听力理解部分的比例提高到35%,其中听力对话占15%,听力短文占20%。听力对话部分包括短对话和长对话的听力理解;听力短文部分包括短文听写和选择题型的短文理解;听力题材选用对话、讲座、广播电视节目等更具真实性的材料。阅读理解部分比例调整为35%,其中仔细阅读部分(careful reading)占25%,快速阅读部分(fast reading)占10%。仔细阅读部分除测试篇章阅读理解外,还包括对篇章语境中的词汇理解的测试;快速阅读部分测试各种快速阅读技能。综合测试比例为15%,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完型填空或改错,占10%;第二部分为短句问答或翻译,占5%。写作能力测试部分比例为15%,体裁包括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
英语四六级机考题型全解析 4点建议
当四六级由传统的“PBT”(Paper Based Test)向“CBT”(Computer Based Test)过渡时,在题型设置、考察重点、出题角度和操作方式等方面均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面对四六级机考考试形式和内容上的种种变化,考生提前进行一些训练,相信也能顺利应付。
听力比重加大
在传统的四六级考试中,听力与阅读所占比重相同,而机考颠覆了这样一种现状,更注重听力,占到了总分的70%。而且,听力难度增加了,内容涉及讲座报告,对话访谈或新闻节目(一般选自CNN、VOA、BBC、NPR、Discovery等),且有不少对话取材于电影或电视剧片断,其特点就是句子长、语速快,这就要求广大考生重新审视自己学习英语的心态和方法,把学习重心转移到听力和口语上来。
作文采取“听+写”模式
机考的写作部分也融入了听力要求,系统先是把先前看的视频截取一段再播放一遍,然后从这段视频中引出写作题目,要求考生不但要转述视频提供的细节,还要阐发自己的观点。这样一种把听力和写作整合起来进行考察的形式,就是典型的综合语言能力测试(Integrated Test),考生如果没有在听懂的基础上理解视频内容,根本无法顺利完成写作。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山东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