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非英语国家的学习者在学习英语听、说技能或参加听说类的任何考试时,无论其母语与英语间的内在关系如何,往往会出现相互间的干扰现象,这也就使学习者在听、说方面出现一些薄弱环节。
(一)语感不强,即指听音理解力差,反应较慢。在听音阶段,如果把听音信息当作语言信号,语感不强的考生在大脑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时,习惯先将所能听到的英语信号转换成母语信号,依据母语的思维理解到书面选项中去寻找贴近原听音信息的句子。这样的做法毫无疑问增加了解题的环节。通常经历以下几个过程:听到英语信号—理解英语—英语翻译成汉语加以理解—对照书面选择项与听音译文—寻找答案。而正确的步骤应该尽量减少中间的环节,排除母语干扰,用英语思维:听到英语信号—理解英语—寻找答案。
(二)听音错误以及个人词汇量的限制,语感不强以及发音不佳的考生时常会因为误听文中的某些词语的发音而妨碍其对所听内容的了解,即所谓闻其声不得其语,听到了声音但是不知道声音所代表的语言符号。一个人若语音不正确,则听音就会出现误差。还有一些考生词汇量小,对常用的词组、口语习惯用语不够熟悉,自然而然会出现听到说话人的声音但是对说话人的部分用词或短语感到生疏而不能理解说话人所讲的内容的真正含义,即所谓闻其声、得其言、不解其意。对于语感不强、发音不佳和词汇量小的考生来说,必须相应加强语音方面的训练,熟悉基本语音知识,如分辨音素及语流中的省略、连续同化、不完全爆破,区分强读式和弱读式,捕捉语句的重音、语调等,在练习听的过程中学会听;扩大词汇量,在日常的英语学习中注意收集英美人士的习惯用语。在上述两方面多作努力,对于了解说话人的意思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记忆力的问题。英语听力理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尤其在收听较长的听力材料时,听者诸方面能力的强弱对其收听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听能当然是最主要的,但是听者对于听懂说话人的信息的储存量将影响他在听力测试中的反应。
对于习惯接受母语信息的人来说,要试图记住所有听到的信息或尚未被完全理解的英语信息并非易事。从生理学角度来说,人的大脑在短期内只能储存一定量的信息,而紧随其后的信息如过眼云烟逐渐消失。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学生在平时的模拟训练结束后时常抱怨内容听懂了可就是在做题时回忆不出的原因。记忆问题是所有人所共有的问题,对于参加听力考试的考生来说,则表现为记忆失控,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有效的信息进行先后记忆,也就谈不上立即回忆和正确选择答案了。因此,要提高解题的正确率,考生必须在平时注重培养自身的记忆能力。在听力理解中按照这样一个步骤:音响信号的接受—记忆—相应符号的转换—理解终止。记忆中储存的音响信息越多,就越有助于理解,答题的正确率也会相应提高。
要提高记忆力,平时需要进行记忆能力的训练,通过训练掌握一定的记忆方法。1)复述记忆法。在平时的听力训练中,听完一篇短文后,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对所听到的内容进行复述,以期提高自己的短期记忆能力。2)重点记忆法。在听的过程中,根据所听文章的题材,重点记住文中涉及的某一问题或现象极其影响,事件以及相关的人物、时间和地点等。3)关键词句记忆法。文章的关键句起着阐明文章或段落主题的作用,他们往往位于文章或段落的开始,这在新闻和谈话中都很明显。抓住关键句,并且以此为线索,捕捉与之相关的内容,也就较容易记忆文章的大意了。
(四)“假听”现象。有些考生对所听内容好象听懂了,但是大脑中没有构成形象,对其意义不能做出积极反应。听音内容越多,时间越长,大脑越疲劳,“假听”现象也就越容易出现。“假听”与真听的区别在于:音响信息作为声音频率和强度等物理特征被听觉系统接受后是否能输送到大脑皮层深处并且形成具体形象。要克服“假听”现象,在听音的过程中必须集中注意力,积极对所听的信息作出反应。此外,不管讲话人的发音、语速如何,都不能产生抗拒、排斥的念头。在语速过快的情形下,语言或语言形成尚未进入记忆系统,往往会出现听者未能进行任何积极思维反应,录音中的内容已经跳过去的现象。这一现象一旦出现,语言信息也就不可能在大脑中储存下来。因而在平时的训练中对所听内容的语速问题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以加强自身对语速的适应能力来加快思维速度,使听力能力有所提高。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山东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