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命题
统一命题
单独报考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2021高考 > 高考综合辅导 > 陕西 > 正文

2018年陕西高考数学、语文试题深度解析

来源:光明日报 2018-6-8 11:05:32 要考试,上考试吧! 万题库
“2018年陕西高考数学、语文试题深度解析”由考试吧考后发布,更多关于2018高考答案、2018高考真题等信息,请访问考试吧高考网或关注“考试吧高中资讯”微信获取相关信息!

2018年高考真题及答案热点文章  ※  关注微信对答案  ※  成绩查询

  数学:调控难度 稳中求新

  “2018年数学科高考命题强调逻辑推理等理性思维能力,重视数学应用,关注创新意识,渗透数学文化。”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命题组专家介绍,试卷稳中求新,合理调控整体难度,并根据文、理科考生数学素养的综合要求,调整文理科同题比例,为新一轮高考数学不分文理科的改革进行了积极探索。

  命题专家透露,在应用题中,把考查的重点后移到对数据的分析、理解、找规律,减少繁杂的运算,突出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考查。引导学生从“解题”到“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如全国II卷第18题,以环境基础设施投资为背景,体现了概率统计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试题采用真实数据,增强了试题情境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数学试题把中华文化的精华引入高考数学,既打上中华文化的烙印,又有东方数学的特点。”命题专家介绍,如全国III卷第3题以优秀的中华木土文化为背景,以榫卯为载体,考查考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图形的转化能力。理科数学I卷第10题以古希腊数学家希波克拉底在研究化圆为方问题时曾研究过的图形为背景,设计了一个几何概型问题,引导考生热爱数学文化,关注几何之美。

  此外,试题采取多样的形式、多角度的提问、不唯一的答案,降低题海战术、机械刷题的收益,从而起到减负的作用。“如文科数学I卷第17题在所求数列中加入了讨论,判断问题,通过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的设问展现了思维的过程,充满了探究的味道,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研究型学习的理念。”专家说。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新一轮高考数学不分文理科的改革背景下,数学卷调整了II卷、III卷文理科同题比例,采用“Y字型排列”,即文理科容易题和中档题相同,构成试卷的基础,在中途文科增加中档题,理科增加较难题,组成文理科不同难度结构的试卷。对此,专家解释道,“通过这样先合后分的设计达到一石三鸟的目的:一是增加文理科共同题的比例,二是提高文科试卷的得分率,三是增强理科试卷的区分效果。”

  语文:较高质量 合理难度

  今年,全国高考语文科共有8份试卷,其中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3份,另有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分省自主命制5份,所有试题均保持较高质量及合理难度。

  2018年高考语文命题牢牢扣住“新时代”和“新一代”的历史内涵与特点,以培养和选拔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具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优秀人才为目标,追求命题的思想性、时代性、科学性和示范性。在总结并继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反映时代要求、助推素质教育上作出了新探索,从而更好地彰显和发挥语文科在高考科目体系中“立德树人”“育才成人”“以文化人”的独特功能。

  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立德树人:扬帆新时代,化育新一代

  高考语文命题立足于时代特征,着力于把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以及团结奋进、不断创造美好生活的时代精神有机融入命题。试题鲜明地体现出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意义,明确传达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增强考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引导考生树立远大理想,投身新时代建设伟业,在接力奋斗中追梦、圆梦。

  1.融会新思想,增强“四个自信”

  今年的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命制充分调动文化积淀,融会新思想,将“四个自信”贯穿整个试卷之中,并着力画龙点睛,在关键处破题,形成点面结合、精神深蕴的格局。如全国I卷作文试题“世纪宝宝中国梦”:

  2000年 农历庚辰龙年,人类迈进新千年,中国千万“世纪宝宝”出生。

  2008年 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

  2013年 “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

  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

  2017年 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

  2018年 “世纪宝宝”一代长大成人。

  …………

  2020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35年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

  试题既选取新世纪以来中国在科技、民生以及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等方面的成就作为材料,又选取“2020”“2035”这两个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关键时间节点,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目标作为材料,充分发挥作文的积极导向功能,更创编“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这样饱含启迪、指明方向的引导语,启发考生强化自己的代际身份感、集体认同感,引导考生在体会国家进步、民族振兴的同时,感受大国风采、民族精神和时代品格,从历史的纵深与未来的愿景中,更充分认识个人成长与国家、民族、时代的深刻关联,不断增强自己和同代人的获得感、荣誉感、责任感,更切实地感受到“四个自信”,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和激情奋斗中放飞青春梦想。

  2.讲好改革故事,定位历史坐标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中国,而且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语文科充分发挥作文的积极导向功能,直观而策略地反映时代主题,正面而巧妙地传递价值观念。以全国III卷作文“改革开放三部曲”为例: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特区口号,深圳,1981

  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 ——时评标题,浙江,2005

  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新区标语,雄安,2017

  三条标语口号言简意赅,意味深长,浓缩了改革开放不平凡的四十年历程,折射出发展阶段和发展方式等方面的变迁。分开来看,三条标语口号分别喊出了各自阶段的历史任务与时代精神的最强音:“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代表着改革开放之初告别贫穷与大锅饭、追求速度与效率的渴望与激情;“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反映了新世纪后注重环境和生态保护、追求科学与和谐发展的理念与态度;“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则显示了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这个比以往更接近“中国梦”光明前景的重要时刻,对历史使命和责任的强调与召唤。组合起来看,三条标语口号则为改革开放四十年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发展三部曲,可以帮助考生在完成写作任务的过程中,时刻铭记改革前辈的光荣与梦想,深刻领会当代青年的使命与挑战,不忘初心,接力奋斗,砥砺前行,全力以赴走好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3.唤起青春理想,奋起追梦圆梦

  今年参加高考的考生主要出生于2000年前后,是名副其实的“世纪宝宝”。他们成长于中国崛起、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的关键阶段,几代中国人的伟大梦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等,都将在他们的青壮年时期得以实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上,他们继往开来,既是“追梦”的主力,又是“圆梦”的主角。2018年是“世纪宝宝”步入成年、接力“追梦”的开始,高考则是他们开启这段人生新征程的“成人礼”。今年高考语文从这个特殊机缘切入,精心选材设题,直接唤起考生的身份意识和情感共鸣,激发他们接力奋斗、与祖国一起追梦圆梦的人生理想。

  全国I卷作文试题“世纪宝宝中国梦”精心选取7个年份,以年表的形式列举中国进入新世纪以来的重大事件和重要规划,但在2000年和2018年两个年份,却以“世纪宝宝”的出生和成年作为当年的主要内容,并在试题的引导语中明确指出“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试题直接面向考生发声,直接点明他们的独特身份,直接揭示他们与国家、时代之间的紧密关系,直接激发他们的青春梦想与奋斗豪情,引导他们深刻思考自身一代人所面临的共同际遇与机缘,把追梦、圆梦的时代主潮落到实处。尤其是,命题要求考生写一篇文章留待2035年18岁的一代人阅读,即由“世纪宝宝”发起一场两代青年在成人之际的跨时空对话,实则是要求考生想象自己成为代际接力奋斗中的主体,放眼未来,关注、思考下一代青年的成长际遇和追梦旅程,进而自觉思考对国家、民族未来的责任担当。北京市作文题“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的命制也以2000年出生的同学走进高考考场为切入点。另外,全国高考语文Ⅲ卷作文题“改革开放三部曲”中,“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在引导考生回顾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同时,激发考生深入思考如何走好自己这一代人的长征路,将青春梦想融入追梦旅程。

  二、育才成人:聚焦关键能力,助推素质教育

  2018高考语文以“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为考查目标,突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聚焦关键能力,围绕学科主干内容,创新试题设计,强化素养导向,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给不同水平的学生充分展现才华的空间。尤其通过设置真实的问题情境,重点体现语文科考查的内容改革,提高语用水平、塑造思维品质、关注信息处理、倡导主动学习,融入有利于终身学习的语言、文学、文化的必备知识,育才成人,助推素质教育。

  1.创设真实情境,突出语文实践

  2018高考语文紧扣语文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通过创设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实现对广大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和素养的测评。

  一是将具体的语言文字、文学作品置于特定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如语用题的成语、语病题,过去都在独立的句内完成,今年在一个文段中设计3道选择题,使考查语料从句子变为篇章,更加突出对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也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启事与书信的命题设计指向真实的语文学习任务,有助于引导学生活学活用。这种自然语境的设计,在考查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基础上更加强调融会贯通。全国I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了小说《赵一曼女士》。作为抗日英雄,赵一曼的事迹曾感动和影响过几代人。试题扣住“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的叙述方式来设题,创设历史具体情境,让学生关注文本中现实对历史的追问、历史的现场叙事、史料的还原,体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在感动与思考中自然深化对革命文化的认识。

  二是体现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等普遍性能力要求的考查,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中凸显语文特点。全国II卷作文“幸存者偏差”是一道取材新颖的经典材料作文题,以小见大,又有现实指向,需要学生建立起对材料内在思想的本质把握,或浅或深或由浅入深,结合不同情境展开论述,针对近年来社会上一些以为作文就是要“大”的片面认识,起到了一定的纠偏作用。文学类文本,引导考生针对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如全国II卷第6题要求考生体会并简析老舍幽默生动的语言、全国III卷第6题“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古代诗歌赏析艺术特色,都着眼于考查考生鉴赏的关键能力。论述类文本,要求考生在掌握基本论证结构和手法的基础上,洞悉立论背后的动机与目的,最终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判断,如全国卷第2题讨论“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要求考生基于文本内容,对文本的论证前提、论证手法、论证逻辑和论证内容的关系形成认识。实用类文本,需要准确解读材料,筛选整合信息,还要能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社会价值和影响”,如全国卷多个文本材料相互呼应,附以一组题的设计,循序渐进,各有侧重,对实用文本的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进行全面考查,也赋予“实用”以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新内涵。

  三是试题面对当代生活,体现多样化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料选择突出时代性和问题性,引领学生了解我国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和世界发展的前沿问题。全国Ⅱ卷《“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突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理解和处理人与技术的关系;Ⅲ卷《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突出在命运共同体的诉求中,如何理解建构社会弹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Ⅰ卷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择了三则新闻报道,要求简要概括“《人民日报》《自然》《读卖新闻》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并分析其原因,这既是新闻文体的基本特征,也从“新闻立场”的角度,引导学生参与生活、观察社会。

  2.提升思维品质,促进独立思考

  2018年高考语文加大对思维品质的考查力度,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进行了全面测查。

  首先,深化对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的考查。以全国Ⅱ卷作文“幸存者偏差”为例。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材料直观、饶有趣味,但又耐人寻思;叙述严谨,又有一定的“留白”;含意明确,又有一定的开放性。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立论方面,学生可以紧扣“幸存者偏差”这一概念展开论述,还可以聚焦思维方式来立论,如:全面综合地看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遵循认识事物的规律进行理性分析;跳出思维惯性,以逆向思维挖掘隐藏在表面背后的事实等等。学生在写作时也可涉及一些其他观点,如:敢于质疑;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细节决定成败等等。另外,“幸存者偏差”注意的是关键少数、容易被忽略的方面,但不能将其推到极端进而否定一切合乎情境的理性推理,这一角度的立论能体现出更强的思辨色彩。本题体现了对学生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发展水平的考查,引导学生培养探究意识,提升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探求解决问题和语言表达的创新路径。上海卷作文试题“被需要”为考生的写作内容提供了丰富的逻辑关系与层次,便于集中考查考生的思维品质和表达水平。天津卷作文试题要求考生围绕“器”展开联想和思考,贴近生活实际,在提供多向思维路径的同时,又有一定的思维梯度。另外,全国卷试题还以背景知识的方式完成对必备知识的考查,引导学生回归教材,注重知识的积累和应用。例如,全国I卷第2题A选项所涉及的考点,就是课文《师说》中运用的正反对比手法。

  其次,聚焦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重视对形象思维能力的考查。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以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方式呈现美,层层设问,考查学生发现美和欣赏美的能力。全国Ⅱ卷文学类文本选择老舍《有声电影》,小说在有限的篇幅内对诸多人物形象进行了精细刻画。考生在高中阶段对现代文学经典作家老舍的写作风格已有初步了解,试题对小说丰富的内涵、生动的形象、幽默的语言等分别进行了考查。全国I卷的作文试题也特别加强了对形象思维能力的考查。试题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并想象把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学生要在材料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直觉体验和想象力,与2035年成年的一代人进行跨时空对话。

  3.关注信息处理,强化探究意识

  2018高考语文面对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强对考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能力的考查,从文本呈现方式、试题设问等方面,有效考查了考生面对不同类型的信息时选取恰当策略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

  一是注重对考生在整合加工、辨析推断信息方面的策略考查。文本的类型不同,所提供信息的形式、密度及设题的方式也不同。论述类文本主要关注文本的核心概念、关键语句、论点论据和论证方式,考生要对文本信息进行深加工,进而分析、推断,形成独立见解;实用类文本关注文本的信息内容、信息间的关联、信息背后的立场等,考生在作答时首先要快速浏览,根据试题内容定位信息、筛选信息,然后进一步整合加工。

  二是重视考生面对信息的迁移应用能力的考查。浙江卷第6题要求针对给定文段归纳主要内容,将信息的整合、提炼与写作能力的考查结合在一起。全国II卷实用类文本四则材料内容围绕“知识产权”主题展开,第9题要求考生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方的作用进行简述,考生要定位、筛选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并结合问题进行分类和归纳,认识到高校在大力倡导创新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应为与可为的巨大空间。通过对信息处理与应用能力的全面深入考查,也进一步强化了对考生探究意识的要求。

  4.引导自主学习,凸显创新导向

  2018高考语文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学习与创新兴趣,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把学生从标准答案中解放出来。

  首先,创新内容与题型,激发学习兴趣,防止刷题、宿构。全国III卷选用了科幻作家刘慈欣的短篇小说《微纪元》,这是广大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科幻小说首次进入高考。语用题第20题变换题型,采用主观题的方式,要求考生在判断得体与否之后作出修改。全国I卷、III卷的第21题用图文转写的方式来进行考核,需要读懂构图,分析关键词与思考路径间的整体关系,从“解答题目”转向了“解决问题”,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其次,增强试题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引导学生多角度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全国III卷《精卫词》主观题设置开放性答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张力。由于时代的变迁、语言的变化,对一些古诗的解读是可以多元的,为鼓励考生主动思考、发散思维,能够言之成理的答案即可视为正确。

  三、以文化人:彰显文化优势,突出引领功能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将“以文化人”列为提高学生政治思想水平、文化道德修养的一条重要途径。语文科以古今优秀作品为载体,包罗万象,蕴含丰富,在落实“以文化人”方面具有天然优势。2018年高考语文试卷在这方面匠心独具,进行有益尝试和探索,取得了显著效果。

  1.萃取思想精华,以优秀的文化传统浸润人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润泽后世,优秀的文化传统是化人之本。今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精心选材,萃取精华,通过历史人物的群体垂范、古代思想的现代映射、传统美德的当代传承,在考查语文能力的同时,实现对考生的精神浸润。

  优秀历史人物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承者。前贤先哲的垂范是感召后世的重要方式。今年全国高考语文三套试卷“文言文阅读”材料分别节选东汉王涣、魏晋鲁芝、北宋范纯礼三位历史人物的传记,集中赞美他们清忠履正、沉毅刚正、宽厚为政等高尚品质,同时也显示了陈宠知人善任、任峻勇于为政、羊祜谦逊推让等美德。范纯礼的传记中还提及他是范仲淹之子,有助于唤起考生对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记忆。此外,全国语文Ⅱ卷、Ⅲ卷“名篇名句默写”部分对《孟子?鱼我所欲也》和诸葛亮《出师表》的考查,也触发考生联想中国历史上众多“不食嗟来之食”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仁人志士,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三套试卷立足考查范围,回应教材内容,或实或虚,或正面或侧面,为考生提供了一幅生动的古代优秀人物群像图。考生在答题时犹如对话前贤先哲,其熏陶感化可想而知。

  古代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构和创新当代思想、文化的精神之源。全国高考语文I卷“论述类文本阅读”节选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材料从两个层面探讨从“诸子学”到“新子学”的发展,强调“新子学”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引导考生认识到传统思想的当代映射及其重要价值,寄意深远。另外,儒学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主体部分,也是当代文化实现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资源。今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除从正面考查《论语》《孟子》《荀子》等儒学经典中的名句外,I卷的“名篇名句默写”还在相邻两题的题干之中将“李蟠的儒学素养”和“周瑜的儒将装束”巧妙组合,儒生、儒将一文一武,交相辉映,充分显示了儒学对中国传统士人的全面、深刻影响。

  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系。今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除大量利用优秀历史人物的崇高美德来感染、引导学生之外,还特别加强了对师德师风的推崇与宣传。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全国高考语文I卷在“名篇名句默写”部分直接考查《论语?为政》中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和韩愈《师说》中的相关内容;全国高考语文Ⅲ卷“语言文字运用”部分要求考生对一封书信进行修改,书信的内容是学生对老师从教五十周年的致敬。三套试卷或详或略,或显或隐,多方面涉及师德师道,春风化雨,引导考生尊师重教。

  2.博采古今名篇,以精彩的文学作品感召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优秀的文学作品在给人艺术享受的同时,能够陶冶情操、涵养正气、升华人生境界。今年高考语文三套试卷通过博采古今名篇,将艺术审美与价值导向紧密结合,在完成审美能力考查目标的同时,实现对考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正面引导。

  全国高考语文三套试卷的“古代诗歌阅读”部分精心选取李贺《野歌》、陆游《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和王建《精卫词》。陆游的诗歌中,既有“欲试无路空峥嵘”的苦闷,又有“酒为旗鼓笔刀槊”的豪壮,还在“如见万里烟尘清”中寄寓了诗人对国家统一的强烈渴望,使考生在艺术审美中体验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爱国主义精神。李贺《野歌》即景抒怀,以“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将诗人不得意的苦闷、对命运的不甘不屈转换为对未来的信心与乐观,可以给正处于青春期的考生以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深刻的人生启迪。王建《精卫词》中,精卫“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的誓言本身动人心魄,又能引发考生对“愚公移山”故事及内涵的联想,可谓言外有意,韵外有旨。

  全国高考语文三套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材料分别节选自老舍《有声电影》、阿成《赵一曼女士》以及刘慈欣《微纪元》。《有声电影》创作于上世纪30年代,小说幽默风趣,以夸张讽刺的手法,将当时市井妇女面对新生事物的保守心理、在公共场合的无知无畏刻画得淋漓尽致,不少细节既令人忍俊不禁,又能引导考生对公共意识进行深入思考。《赵一曼女士》重点展示赵一曼女士“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同时也极为细腻地表现了她作为女性的浪漫、作为革命者的智慧和作为母亲的柔情,更好地激发了考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微纪元》虚构了人类文明历劫复生的悲喜变奏,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中,对人类文明的信心是始终贯彻的主题,小说结尾的“人类还在,文明还在”给人以强烈震撼。

  3.精心选材设题,以优雅的语言文字引导人

  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凝聚民族精神、增进文化认同、提高国民素质等方面意义重大。今年高考语文试卷精选语料,巧妙设题,引导考生在正确、规范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深刻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文化内涵,深刻理解祖国文化精神的厚重博大,在提高语言文字运用水平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今年全国高考语文卷“语言文字运用”部分在考查考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试题中,巧妙融入相关内容,使考生在答题的同时直接感受、领会中国文化精神的内涵与魅力,增强文化自信。例如,全国Ⅱ卷第21题以“诸子争鸣、造纸印刷、筑长城开运河,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精神”为示例,要求考生利用给定词语材料,完成对示例的仿写与续写。仿写与续写考查的是考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但二者与示例联合后呈现的最终答案是“诸子争鸣、造纸印刷、筑长城开运河,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精神。垦田拓海、抗灾治水、脱贫困奔小康,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奋斗精神。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御外侮卫家国,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团结精神。开天辟地、逐日奔月、建强国谋复兴,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梦想精神”,一连串的排比句气势磅礴,直击人心,其内容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所赞美的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显然,这类试题不仅测试了考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还能给考生以精神、思想熏陶。

  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赖以存续的精神符码,本身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是增进民族文化认同、影响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2018年全国高考语文卷在语料的选取上,着意选择了蕴意丰富、涵义相近的词汇,一方面强化对考生正确、规范使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考查,另一方面促使考生深入思考近似词汇背后的情感色彩和文化内涵。例如,全国Ⅰ、Ⅱ、Ⅲ卷均有成语辨识内容,要求考生不仅正确把握“名噪一时”与“名垂青史”、“照猫画虎”与“按图索骥”、“随波逐流”与“随遇而安”等成语的不同意义,而且要对成语背后包含的文化内涵、情感色彩甚至道德倾向细细品味。考生在感受祖国语言文字本身魅力的同时,也可以很好地领会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深度和精神特质。

  训练考生正确、规范地使用中国语言文字,促使他们对语言文字的运用更加得体、优雅,进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也是“以文化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全国高考语文Ⅰ、Ⅱ、Ⅲ卷第20题均要求对文段中的词语进行修改,不仅要求用词准确,而且要求修改后的文段语体风格保持一致,并突出了对优雅语言文字的方向性引导。考生在将“教书”改为“从教”、“征询”改为“征集”、“惠赠”改为“敬赠”、“先睹为快”改为“斧正”的过程中,可以深切理解语言文字的文化内涵,直接感受到优雅语言文字的魅力,油然而生向往之意。

  四、9道高考作文题有4个亮点

  2018年高考语文试卷作文题共9道,其中3道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6道由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命制。试题以材料作文为主,总体上以厚重感与鲜活性兼具的材料、新颖而灵动的形式,直接而策略地反映时代主题,正面而巧妙地传递价值观念。

  1.增强“四个自信”,落实立德树人

  今年的作文试题命制充分调动文化积淀,融会新思想,将“四个自信”贯穿其中,并着力画龙点睛,在关键处破题,形成点面结合、精神深蕴的格局。全国I卷作文试题“世纪宝宝中国梦”精选7个年份,既集中展示中国新世纪的标志事件和新时代的重大规划,又精准对接这一代考生成长史的重要时刻,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与历史感,引导考生在体会国家进步、民族振兴的同时,感受大国风采、民族精神和时代品格,不断增强自己和同代人的荣誉感、责任感,更充分认识个人成长与国家、与民族、与新时代的深刻关联,更切实感受“四个自信”,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和激情奋斗中放飞青春梦想。天津卷作文要求考生围绕“器”展开联想和思考,注重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引导考生对成才成器、国之重器等进行深入思考,启迪考生争做大国栋梁,落实高考“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 讲好改革故事,凸显时代主题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中国,而且深刻地影响了世界。高考作文充分发挥积极导向功能,致力于讲好改革故事,凸显时代主题。全国III卷作文“改革开放三部曲”以三条标语口号浓缩改革开放不平凡的四十年历程,折射出发展阶段的演变和发展方式的变迁。分开来看,三条标语口号分别奏响了各自阶段的历史任务与时代精神的主旋律,合而观之,三条标语口号则为改革开放四十年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发展三部曲,可以引导考生在完成写作任务的过程中,深刻领会当代青年的使命与挑战,时刻铭记改革前辈的光荣与梦想,不忘初心,接力奋斗,砥砺前行,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浙江卷作文基于对“浙江精神”的提炼与概括,回望历史,紧贴时代主题,引导考生站在人生新起点,在宏观视野中找到个人意义,思考未来人生。北京卷作文“绿水青山图”要求考生展开想象,用记叙文描绘自己期待的生态文明图景,贴近中国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时代主题。

  3.提升思维品质,助推素质教育

  2018年高考作文加大对思维品质的考查力度,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等进行了全面的测量。全国Ⅱ卷作文“幸存者偏差”引导考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鼓励学生主动思考。考生可以通过聚焦思维方式来立论,如全面地、综合地看问题;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透过现象看本质;遵循认识事物的规律进行理性分析;跳出思维惯性,以逆向思维挖掘被隐藏的事实真相等。天津卷作文要求考生围绕“器”展开联想和思考,在提供多向思维路径的同时,又有一定的思维梯度,需要考生通过想象和思辨,达到叙述或论证的深度与高度。上海卷作文“被需要”为考生的写作内容提供了丰富的逻辑关系与层次,较容易激发考生的思维主动性。江苏卷作文“语言”内涵深刻,涵盖有形与无形、有声与无声、具体与抽象、艺术与科技等维度,可以引导考生拓展思维空间,充分施展写作才华。

  4.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写作热情

  贴近考生生活实际,使考生感到熟悉、友好、亲切,进而产生思想、情感的共鸣,是作文试题命制的不懈追求。今年参加高考的考生主要出生于2000年前后,2018年是他们步入成年、接力“追梦”的开始,高考则是他们开启这段人生新征程的“成人礼”。全国I卷作文“世纪宝宝中国梦”瞄准今年考生的特点,选取与考生情感体验密切相关的材料,直接向考生发声,点明他们的独特身份,直接揭示他们与国家、与时代的深刻关联,鼓舞他们增强荣誉感和责任感,这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写作激情。北京卷作文“新时代新青年”也努力体现了这一追求。上海卷作文题“被需要”取材于生活实际,能引导考生结合生活体验或社会现象提炼事例,使考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江苏卷作文“语言”关注日常生活,引导考生感悟生活哲理,激发考生写作兴趣。

  总体而言,2018高考作文精准落实“立德树人”,凸显时代主题,提升思维品质,助推素质教育,贴近考生实际,激发写作兴趣,也更有利于人才选拔与教学引导。

  2018高考作文权威点评

  点评人:

  汪锋(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陈维贤(北京市特级教师)

  管然荣(北京市教育学院丰台分院特级教师)

  今年全国高考总共使用八套语文试卷,最突出的特色是引导考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在新时代里找到个人意义,引导考生把个人与时代、国家联系起来,把个人成长与时代变迁、国家发展联系起来。很好地把思考人生与关注现实有机结合在一起,有效地避免了宏大叙事的空泛,强化了高考作文的导向功能。

  这些作文题命题材料大多以情境任务作为主要载体,不仅能帮助考生拓展思维空间,还注重让不同水平、不同地域的考生都能充分施展写作才华,突出了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的考查,在区分考生的立意层次和写作水平上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全国Ⅰ卷:世纪宝宝中国梦

  全国I卷作文题达到了“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效果。新世纪出生的考生从时间脉络上天然与新时代的中国共命运,他们置身于这一时代之中,如何思考这一背景以及给自己恰当的定位,涉及到价值观的根本问题。这在情理之中。

  意料之外的是引导材料的丰富性又见提升,材料呈现了中国发展的关键节点和大方向。如果略加注意,考生便会发现自己正处于材料所展示的时间之中,材料包括已经经历的过往,也有往后展望的未来目标。这就提示了作文的思考维度应该是“回顾与前瞻”,二者紧密相连。在做了这些限制之后,题干拟定了阅读对象——“那时18岁的一代”。其实,这里又给了一个巧妙的暗示:你思考的未来,就是那一代的过往。

  考生要达到基本要求并不难,但要吃透材料和要求,短时间内呈现这么多丰富的考虑,就要看平时的训练是否在向着真实的写作能力努力。如果只是僵化的套作或者宿构,很难应对这一多面向的作文题。

  全国Ⅱ卷:幸存者偏差

  全国Ⅱ卷作文试题属于近年风行的“新材料作文”,而材料的选择并未盲目追逐热点话题,而是“拉开了距离”,取材于相对“陌生化”的“二战”期间的一个具体事件。黑格尔说过:越具体的才是越丰富的。考场作文命题也应如此,最忌讳那种宽泛无边的“假大空”题。该事件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话题背景或言说情境,富有高考作文必需的“限制性”;同时,又具有“开放性”,辐射出多重意义或包含着多重立意指向,进而构建出多维度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各类考生写作潜能的发挥与检测。材料中,“弹痕”多意味着容易受伤,众人认为要加强防护。而“沃德”则更关注,弹痕少的位置并不意味着不容易受伤,而是一旦受到重创可能就无法返航。由此可以引发多角度的立意构思:比如要善于多角度思考,要善于反向思维;要相信自我,不随波逐流;看问题要抓住关键;要全面综合地考虑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本题以一则具体材料作为构思的起点,旨在考查考生由此及彼、由局部到整体、由具体到抽象的引申发散思维能力,当然同时也考查考生的言语表达等多种学科素养,具有良好的学科教育教学导向作用。

  全国III卷:改革开放三部曲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这三条标语、口号浓缩了改革开放不平凡的四十年历程。看似写作角度单一,实则丰富多样。考生可以通过观察社会,思考国家的发展之路,也可以聚焦个人,思考个人在时代变迁中应有的价值,或者把两者结合起来。这道题处理不好,容易空泛。如能以小见大来写,更容易出彩。审题难度低的作文题目,“深度”和“亮点”是成功的关键。

  北京卷:新时代新青年或绿水青山图

  北京卷作文题的特点是“大”,无论是“新时代新青年”还是“绿水青山图”都紧扣发展的大时局,立意宏大,贴近时代。无论议论还是记叙,都要从大处着眼,但出发点其实都要考虑到从青年视角出发,或者从“图”考虑,这又让大处落到实在的小处。

  尽管考题的指向明确,考生也应该有充分的素材准备,但如何构建从小到大的论证或者描绘,却有难度。干巴的议论,生硬的叙述可能呈现出司空见惯的老套图景,能否避免,就要看考生的生活经验与洞察能力了。

  上海卷:被需要

  上海卷作文题目延续了今年来的命题传统,直面社会现实,着意引导学生关注他人、关注社会,关注自己与外部世界之间的联系,关注自我心灵世界的成长。试题提供一种真实的“社会现象”与“常见心态”——“被需要心态”。它让每一个考生都可以基于自己的生活感悟展开思考,甚至可以从“需要”与“被需要的”角度展开思辨;还要富有思辨性地去考虑“被”“什么样的需要(正面的、负面的)”,并充分思考这一现象存在的多重原因,进而判断这一现象存在的价值意义。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可能独立存在。这样,“被需要”为考生的写作内容提供了丰富的逻辑层次,富有立体的构思空间;在多角度考查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更引领考生去关注“被他人”“被社会”所“需要”的人文情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一种基于“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积极展现出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引导学生培育关注社会现实的人文情怀。叶圣陶先生说得好:作文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江苏卷:语言

  江苏卷作文试题围绕各种“语言”来命题,没有追逐热门话题,而是立足于语文学科特色的彰显,立足于语文学科命题学术品位的坚守;尤其是,这今年八套试题中最能旨在凸显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考查的作文题。这里的“语言”是一个更宽泛的概念,可以理解为交流沟通以及学习、了解其他事物的各种媒介工具。“语言丰富生活,演绎生命,传承文化”,“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这为考生创设了广阔无限的构思空间。但是,整体来看,题目似乎过于“宽泛”了,

  “开放性”有余,而“限制性”不足。殊不知,必要的“限制性”恰恰正是选拔性高考作文不可或缺的重要属性。

  天津卷:器

  天津卷作文题传统文化和语文味道都很浓厚,考题巧妙的结合不同词语,从“器”的不同面向来展示不同的认知角度,从中可以探讨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也可以阐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故事或者道理,还可以谈到胸怀、责任等等,其背后更深的哲学背景就是“物与人”。

  每个时代的青年都浸润在自己的文化之中,而文化最重要的一个特质是如何思考物与人的关系,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待“物”的态度凝聚在各种词语之中,当青年人开始自觉的从自身的体验来考察这些态度时,就走在了继承与发扬的道路上了。考题的难点在于考生能否通透的识别这一“物与人”的关系,把自己的切实经历或者思考过程生动的展现出来。

  浙江卷:浙江精神

  浙江卷作文题具有极强的地方特色。回望历史,提炼与概括“浙江精神”,紧贴时代主题和地方特点,引导考生站在人生新起点,在宏观视野中思考个人价值,思考未来人生。宏大主题需要从小角度切入。立足个人,放眼浙江,站位高,落点小,才能写得好。提示语中突出“体验和思考”两个词,导向明确,可以用故事来诠释演绎、体验,也深度论述自己的认识思考。近几年的浙江卷作文命题一直比较注重思辨和思维能力。

扫描/长按二维码帮助高考通关!
获取2018高考真题答案
获取2018年高考作文
获取高考历年真题解析
获取2018高考心得技巧

微信搜索"考试吧高中资讯" 关注也可获得高考秘籍

  相关推荐

  2018高考答案热点文章 | 2018高考真题 | 关注微信对答案

  高考万题库估分手机对答案】 | 2018高考作文

  2018高考语文答案 | 2018高考数学答案 | 2018高考英语答案

  2018高考志愿填报 | 2018高考成绩查询 | 2018高考录取分数线

文章搜索
万题库小程序
万题库小程序
·章节视频 ·章节练习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
扫码免费使用
国家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黑龙江 内蒙古 更多
高考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高考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高考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免费复习资料
最新高考资讯
文章责编:wumeiq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