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校 - 万题库 - 美好明天 - 直播 - 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 > 复习指导 > 会计基础 > 正文

2010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基础》精编整理(6)

根据2010年考试大纲,考试吧整理了2010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基础》精编整理(广东版),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各章知识点。备战2010会计从业资格考试

  【例12•判断题】发现以前年度记账凭证有错误,应先用红字冲销,然后用蓝字填制一张更正的记账凭证。( )

  [答案]×

  【例13•多选题】记账凭证的填制除必须做到记录真实、内容完整、填制及时、书写清楚外,还必须符合( )要求。

  A.如有空行,应当在空行处划线注销

  B.发生错误应该按规定的方法更正

  C.必须连续编号

  D.除另有规定外,应该有附件并注明附件张数

  [答案]ABCD

  【例14•单选题】某会计人员在审核记账凭证时,发现误将8 000元写成800元,尚未入账,一般应采用( )改正。

  A.重新编制记账凭证

  B.红字更正法

  C.补充登记法

  D.冲账法

  [答案]A

  (二)收款凭证的编制要求

  收款凭证左上角的“借方科目”按收款的性质填写“库存现金”或“银行存款”。

  【例15】企业20×8年5月20日销售货物一批,价款4万元,收到购买单位支票一张,收讫4万元存入银行。

  这项交易发生后,一方面使得企业银行存款资产增加4万元,另一方面使得主营业务收入增加4万元。按照借贷记账法编制的会计分录如下:

  借:银行存款     4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40000

  由于这项经济交易导致银行存款增加,所以,上述会计分录需要记载在收款凭证中。出纳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填制银行存款收款凭证,其内容与格式见下表:

  收 款 凭 证

  借方科目:银行存款     20×8年5月20日        银收字第15号

  摘要 贷方科目 金额 记账

  符号 附

  件

  3

  张

  总账科目 明细科目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元 角 分

  售出×产品 主营业务收入             4 0 0 0 0 0 0

  合计       ¥ 4 0 0 0 0 0 0

  会计主管:赵某  记账:钱某  出纳:孙某   审核:李某    制单:周某

  (三)付款凭证的编制要求

  付款凭证的编制方法与收款凭证基本相同,只是左上角由“借方科目”换为“贷方科目”,凭证中间的“贷方科目”换为“借方科目”。

  【例16】20×8年6月20日购入材料一批,买价30000元,开出支票一张支付购料款。

  这项交易发生后,企业的银行存款资产减少30000元,同时,原材料增加30000元。按照借贷记账法编制的会计分录如下:

  借:原材料    30000

  贷:银行存款    30000

  由于这项经济交易使得企业的银行存款减少,因而,应当填制付款凭证。出纳人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填制银行存款付款凭证,其内容与格式见下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相关推荐:2010年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基础考前密卷汇总
       2010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基础》内容精讲汇总
       2010年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成功过关经验
       一次性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心得:基础是根本
0
收藏该文章
0
收藏该文章
文章搜索
万题库小程序
万题库小程序
·章节视频 ·章节练习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
扫码免费使用
  • 快速通关宝典
    68%的用户选择
  • 高端旗舰班
    32%的用户选择
基础阶段
零基础精讲班
强化阶段
冲刺串讲班+专题特训班
冲刺阶段
真题技巧+大数据模考班
万题库智能练习
高频常考+高频易错
尊享服务
1V1微信答疑+班主任全程督学+离线回放/无限次下载
特需保障
考试不过,第二年免费重学!
套餐价格
全科=1780元/套
适合学员
①即将考试,全面学习没太多时间,但又不会合理安排冲刺计划的②基础比较好的③没学好或没怎么学,想临时抱佛脚的!
马上报名
版权声明:如果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Copyright © 2004- 考试吧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网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170033号 
京ICP证060677 京ICP备05005269号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权威支持(北京)
在线
咨询
官方
微信
关注会计从业微信
领《大数据宝典》
看直播 下载
APP
下载会计从业万题库
领精选6套卷
万题库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