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会计要素的计量
企业在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又称财务报表)时,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确定其金额。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
(一)历史成本
历史成本,又称为实际成本,就是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或其他等价物。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二)重置成本
重置成本又称为现行成本,是指按照当前的市场条件,重新取得同样的一项资产所需要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三)可变现净值
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预计售价减去进一步加工成本和销售所必需的预计税金、费用后的净额。在可变现净值计量下,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
(四)现值
现值,是指对未来现金流量以恰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的价值,是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因素等的一种计量属性。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五)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为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非营利性,导致其事业活动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存在较大差别,其会计工作的目标也必然有较大差异,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要素和企业会计要素的划分也存在较大差别。行政事业单位设置五大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以事业单位会计要素的定义为例,资产是指事业单位占有或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负债是指事业单位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包括借入款项、应付款项、应缴款项等;净资产是指事业单位的资产减去负债后的差额,包括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事业结余和经营结余等;收入是指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包括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以及其他收入;支出是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活动和其他活动所发生的各项资金耗费及损失以及用于基本建设项目的开支,包括拨出经费、事业支出、经营支出等。同时,在具体的确认和计量的原则上,行政事业单位与企业也还有区别,比如行政事业单位的不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等。
三、企业会计等式
如前所述,企业的六项会计要素反映了资金运动的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具有紧密的相关性,它们在数量上存在着特定的平衡关系,这种平衡关系用公式来表示,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会计等式。会计等式是反映会计要素之间平衡关系的计算公式,它是各种会计核算方法的理论基础。
(一)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这是最基本的会计等式。如前所述,资产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引起,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企业的资产来源于所有者的投入资本和债权人的借入资金及其在生产经营中所产生的效益,分别归属于所有者和债权人。归属于所有者的部分形成所有者权益,归属于债权人的部分形成债权****益(即企业的负债)。
资产和权益(包括所有者权益和债权****益)实际是企业所拥有的经济资源在同一时点上所表现的不同形式。资产表明的是资源在企业存在、分布的形态,而权益则表明了资源取得和形成的渠道。资产来源于权益,资产与权益必然相等。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每天都会发生多种多样、错综复杂的经济业务,从而引起各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但并不影响资产与权益的恒等关系。下面通过分析A企业1月份发生的几项经济业务,来说明资产与权益的恒等关系。
【例1—5】2008年1月2日,A企业收到所有者追加的投资500 000元。款项存入银行。
这项经济业务使银行存款增加了500 000元,即等式左边的资产增加了500 000元,同时等式右边的所有者权益也增加500 000元,因此并没有改变等式的平衡关系。
【例1—6】2008年1月10日,A企业用银行存款归还所欠B企业的货款20 000元。
这项经济业务使A企业的银行存款即资产减少了20 000元,同时应付账款即负债也减少了20 000元,也就是说等式两边同时减少20 000元,等式依然成立。
【例1一7】2008年1月15日,A企业用银行存款80 000元购买一台生产设备,设备已交付使用。
这项经济业务使A企业的固定资产增加了80 000元,但同时银行存款减少了80 000元,也就是说企业的资产一项增加一项减少,增减金额相同,因此资产的总额不变,会计等式依然保持平衡。
【例1—8】2008年1月28日,由于资金周转困难,A企业向银行借入100 000元直接用于归还拖欠的货款。
这项经济业务使企业的应付账款减少了100 000元,同时短期借款增加了100 000元,即企业的负债一项减少一项增加,增减金额相同,负债总额不变,等式仍然成立。
在实际工作中,企业每天发生的经济业务要复杂得多,但无论其引起会计要素如何变动,都不会破坏资产与权益的恒等关系(亦即会计等式的平衡)。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等式两边会计要素变动的方式可以总结归纳为以下四种类型:
1.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等式两边金额同时增加,增加金额相等,变动后等式仍保持平衡。
2.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等式两边金额同时减少,减少金额相等,变动后等式仍保持平衡。
3.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等式左边即资产内部的项目此增彼减,增减的金额相同,变动后资产的总额不变,等式仍保持平衡。
4.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等式右边负债内部项目此增彼减,或所有者权益内部项目此增彼减,或负债与所有者权益项目之间的此增彼减,增减的金额相同,变动后等式右边总额不变,等式仍保持平衡。
资产与权益的恒等关系,是复式记账法的理论基础,也是企业编制资产负债表的依据。
(二)收入-费用=利润
企业经营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收入,实现盈利。企业在取得收入的同时,也必然要发生相应的费用。通过收入与费用的比较,才能确定企业一定时期的盈利水平。
广义而言,企业一定时期所获得的收入扣除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后的余额,即表现为利润。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收入不包括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固定资产盘盈、出售无形资产收益等,费用也不包括处置固定资产净损失、自然灾害损失等,所以,收入减去费用,并经过调整后,才等于利润。
收入、费用和利润之间的上述关系,是编制利润表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