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校 - 万题库 - 美好明天 - 直播 - 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 > 复习指导 > 会计基础 > 河北 > 正文

2011河北会计从业资格《会计基础》学习笔记(27)

考试吧提供了2011河北会计从业资格《会计基础》学习笔记,帮助考生梳理知识点,备战2011年河北会计从业资格考试

  第八章 财产清查

  第一节 财产清查的意义、种类和一般程序

  一、财产清查的意义

  财产清查,是指通过对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和往来款项的盘点或核对,确定其实存数,查明账存数与实存数是否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

  财产清查的关键是要解决账实不符的问题。造成账存数与实存数产生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财产物资在保管过程中发生的自然损溢;

  2.在收发财产、物资时,由于计量、计算、检验不准确而发生的品种、数量、质量上的差错;

  3.在财产物资增减变动时,由于没有及时办理手续或在计算、登记上发生了差错;

  4.由于管理不善、制度不严造成财产物资的损坏、丢失、被盗;

  5.在账簿记录中发生的重记、漏记、错记;

  6.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的非常损失;

  7.未达账项引起的账账、账实不符等。

  加强财产清查工作,对于加强企业管理、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1.通过财产清查,做到账实相符,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保护各项财产的安全完整。

  2.通过财产清查,可以查明财产物资盘盈盘亏的原因,落实经济责任,从而完善企业管理制度,挖掘财产物资潜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能,加速资金周转。

  3.通过财产清查,可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弥补经营管理中的漏洞,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二、财产清查的种类

  (一)按财产清查的范围,分为全面清查和局部清查

  1.全面清查。需要进行全面清查的情况通常主要有:年终决算之前;单位撤销、合并或改变隶属关系前;中外合资、国内合资前;企业股份制改制前;开展全面的资产评估、清产核资前;单位主要领导调离工作前。

  2.局部清查。主要是对货币资金、存货等流动性较大的财产的清查。局部清查范围小、内容少、时间短、参与人员少,但专业性较强。局部清查一般包括下列清查内容:现金应每日清点一次,银行存款每月至少同银行核对一次,债权债务每年至少核对一至两次,各项存货应有计划、有重点地抽查,贵重物品每月清查一次等。

  (二)按财产清查的时间,分为定期清查和不定期清查

  1.定期清查。这种清查的对象不定,可以是全面清查,也可以是局部清查。定期清查一般是在年末、季末或月末结账时进行。

  2.不定期清查。不定期清查多数情况下是局部清查,如改换财产物资保管人员进行的有关财产物资的清查、发生意外灾害等非常损失进行的损失情况的清查、有关部门进行的临时性检查等,也可以是全面清查,如单位撤销、合并或改变隶属关系而进行的资产、债权债务的清查。

  企业在编制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前,应当全面清查财产、核实债务。各单位应当定期将会计账簿记录与实物、款项及有关资料相互核对,保证会计账簿记录与实物及款项的实有数额相符。

  三、财产清查的一般程序

  相关推荐:

  2011年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报名时间及方式汇总

  2011河北会计从业资格《会计基础》学习笔记汇总 

  2011会计从业资格《会计基础》20套预测试卷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备考策略及解题技巧总结

0
收藏该文章
0
收藏该文章
文章搜索
万题库小程序
万题库小程序
·章节视频 ·章节练习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
扫码免费使用
  • 快速通关宝典
    68%的用户选择
  • 高端旗舰班
    32%的用户选择
基础阶段
零基础精讲班
强化阶段
冲刺串讲班+专题特训班
冲刺阶段
真题技巧+大数据模考班
万题库智能练习
高频常考+高频易错
尊享服务
1V1微信答疑+班主任全程督学+离线回放/无限次下载
特需保障
考试不过,第二年免费重学!
套餐价格
全科=1780元/套
适合学员
①即将考试,全面学习没太多时间,但又不会合理安排冲刺计划的②基础比较好的③没学好或没怎么学,想临时抱佛脚的!
马上报名
版权声明:如果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Copyright © 2004- 考试吧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网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170033号 
京ICP证060677 京ICP备05005269号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权威支持(北京)
在线
咨询
官方
微信
关注会计从业微信
领《大数据宝典》
看直播 下载
APP
下载会计从业万题库
领精选6套卷
万题库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