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会计的职能与对象
1.会计的概念,主要是注意货币为主要的计量单位,而不是唯一的计量单位。
2.会计的职能
(1)核算和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
(2)会计的职能不仅包括核算和监督这两个基本的职能,还具有预测、参与决策、评价等的职能。
3.会计的对象:即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内容,是指特定主体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又称价值运动、资金运动。
第二节 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
会计主体是空间限定,持续经营是时间上的假定,会计分期是由持续经营而衍生的,货币计量则是计量单位了。
一、会计主体
1.要求区分不同会计主体的经济利益,既包括这个主体和那个主体的区分,也包括企业与企业所有者的利益区分。即企业与企业所有者是不同的会计主体。
2.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的区别。
法律主体一般是会计主体。
二、持续经营
1.含义: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在可预见的未来,会按照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破产、也不会大规模的削减业务。
2.在持续经营假设下,会计主体将按照既定用途使用资产,按照既定的合约条件清偿债务。
三、会计分期
1.会计期间的划分
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一般指半年度、季度和月度。会计年度,一般采用日历年度,即每年的1月1日至12月31日。
2.会计分期的意义
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假设都是对会计核算时间上的限定。
由于会计分期,才产生了当期与以前期间、以后期间的差别;有了本期与非本期的区别,才产生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才使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有了记账的基准;采用权责发生制后,对于收入和费用要按照权责关系在本期和以后会计期间进行分配,确定其归属的会计期间,进而出现了预收、预付、应收、应付、折旧、预提、摊销等会计处理方法。
四、货币计量
1.货币是统一的计量单位,但不是唯一的计量单位。
2.记账本位币的相关规定:会计核算应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企业也可选择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向外编送财务报告时,应折算为人民币反映。境外企业向国内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第三节 会计基础
1.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
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利润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权责发生制主要从时间上规定会计确认的基础,与收付实现制相比,能够更准确地反映特定会计期间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2.规定
我国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行政单位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会计经营业务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大部分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
第四节 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
一、会计要素的概念
1.概念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是会计核算的具体化,是用于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确定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也称财务报表要素。
2.分类
(1)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三个要素也是资产负债表的要素。
(2)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的要素:收入、费用、利润;这三个要素也是利润表的要素。
二、六大会计要素
(一)资产
1.定义和特征: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可能具有实物形态,也可能不具有实物形态。
特征:①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②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
③资产是企业在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未来可能的不是企业的资产。
2.分类
资产按其流动性(变现速度或能力)不同,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其他资产。
(二)负债
资产的确认条件:(1)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2)该资源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的计量。
负债的确认条件:(1)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2)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的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