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校 - 万题库 - 美好明天 - 直播 - 导航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 > 模拟试题 > 会计基础 > 陕西 > 正文

2013陕西会计从业资格《会计基础》章节习题(3)

第 1 页:单选题
第 2 页:多选题、判断题
第 3 页:单选题答案
第 4 页:多选题答案
第 5 页:判断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答案]:C

  [解析]:本题的考点为试算平衡的特点。试算平衡了,不一定说明账簿记录绝对正确,因为有些错误不会影响借贷双方的平衡关系。如:漏记某项经济业务;重记某项经济业务;对相互对应的科目都以大于或小于正确金额的数字进行记账(借贷错误巧合,正好抵消);对应科目的同方向串户(同方向记错科目);记错方向,借、贷相反等等。

  [该题针对“试算平衡的特点”知识点进行考核]

  2

  [答案]:B

  [解析]:本题的考点为借贷记账法下会计账户的结构。

  [该题针对“借贷记账法下会计账户的结构”知识点进行考核]

  3

  [答案]:A

  [解析]:本题的考点为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结构。

  [该题针对“借贷记账法下会计账户的结构”知识点进行考核]

  4

  [答案]:C

  [解析]:本题的考点为会计等式的应用。因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本期负债减少10万元,所有者权益增加30万元,等式右边一共增加30-10=20(万元),所以期末等式左边资产总额同样也应该增加20万元。期末资产总额=100+20=120(万元)。

  [该题针对“会计等式的应用”知识点进行考核]

  5

  [答案]:B

  [解析]:本题的考点为试算平衡的特点。某一分录的借贷方向写反,通过试算平衡是无法发现的,因为此时借贷双方的金额仍然相等。

  [该题针对“试算平衡的特点”知识点进行考核]

  6

  [答案]:D

  [解析]:本题的考点为试算平衡的应用。所有科目借方发生额合计等于所有科目贷方发生额合计,据此推算银行存款科目必须有借方发生额16万元。

  [该题针对“试算平衡的应用”知识点进行考核]

  7

  [答案]:C

  [解析]:

  [该题针对“借贷记账法下会计科目的结构”知识点进行考核]

  8

  [答案]:A

  [解析]:本题的考点为试算平衡的理论依据。

  [该题针对“试算平衡的理论依据”知识点进行考核]

  9

  [答案]:B

  [解析]:对于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和收入类账户,借方登记减少数,贷方登记增加数。

  [该题针对“账户结构”知识点进行考核]

  10

  [答案]:A

  [解析]:资产类账户的期末余额一般在借方,和增加发生额的方向一致。

  [该题针对“账户结构”知识点进行考核]

  11

  [答案]:A

  [解析]:资产类账户的增加额记借方,减少额记贷方,期末余额在借方。

  [该题针对“账户结构”知识点进行考核]

  12

  [答案]:A

  [解析]:资产和和费用的增加计入借方,负债、收入、所有者权益的增加计入贷方。

  [该题针对“记账符号”知识点进行考核]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相关推荐:

  2013陕西会计从业资格准考证打印时间及入口

  2013年陕西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预习试卷9套

  2013会计从业资格《会计基础》必背考点汇总

  2013会计从业资格《财经法规》必背考点汇总

0
收藏该文章
0
收藏该文章
文章搜索
万题库小程序
万题库小程序
·章节视频 ·章节练习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
扫码免费使用
  • 快速通关宝典
    68%的用户选择
  • 高端旗舰班
    32%的用户选择
基础阶段
零基础精讲班
强化阶段
冲刺串讲班+专题特训班
冲刺阶段
真题技巧+大数据模考班
万题库智能练习
高频常考+高频易错
尊享服务
1V1微信答疑+班主任全程督学+离线回放/无限次下载
特需保障
考试不过,第二年免费重学!
套餐价格
全科=1780元/套
适合学员
①即将考试,全面学习没太多时间,但又不会合理安排冲刺计划的②基础比较好的③没学好或没怎么学,想临时抱佛脚的!
马上报名
版权声明:如果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Copyright © 2004- 考试吧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网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170033号 
京ICP证060677 京ICP备05005269号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权威支持(北京)
在线
咨询
官方
微信
关注会计从业微信
领《大数据宝典》
看直播 下载
APP
下载会计从业万题库
领精选6套卷
万题库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