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校 - 万题库 - 美好明天 - 直播 - 导航
热点搜索
学员登录 | 用户名
密码
新学员
老学员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考研 > 2022考研大纲 > 考研专业课大纲 > 正文

2019年考研法律硕士(法学)考试大纲

来源:考试吧 2018-9-15 18:50:51 要考试,上考试吧! 考研万题库
2019年考研法律硕士(法学)考试大纲,更多2019考研大纲、考研政治大纲、考研英语大纲、考研专业课大纲等信息,请及时关注考试吧考研网或搜索公众微信号“万题库考研”!

  下编 综合课

  Ⅰ 考试性质

  综合课考试足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联考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非法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 考查目标

  综合课考试包括法理学、中国宪法学和中国法制史三部分,主要考查相关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从理论法学的角度测试考生是否具备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所要求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在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及掌握的同时,侧重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法学知识及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运用法律语言的表达能力。考生应能:

  1.正确掌握和准确理解法理学、中国宪法学和中国法制史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基本原理。

  2.正确运用法理学、中国宪法学和中国法制史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对给定材料进行分析处理和正确评价。

  3.结合我国法治建设的实际,运用法理学、中国宪法学和中国法制史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对我国现实法律现象和法治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4.准确、恰当地使用法学专业术语和运用法律思维进行表达,要求论述有据,条理清晰,符合逻辑,文字表达通顺。

  Ⅲ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法理学 约60分

  中国宪法学 约50分

  中国法制史 约4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 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多项选择题 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简答题 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分析论述题 5小题,每小题10/15分,共80分

  Ⅳ 考查内容

  第一部分 法 理 学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法学

  一、法学的概念

  法学的含义;法学的研究对象;法学体系。

  二、法学的产生和发展

  法学产生的条件;法学的历史发展。

  三、西方主要法学流派

  自然法学派;分析法学派;社会法学派;其他法学流派。

  四、马克思主义法学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产生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特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法学。

  第二节 法理学

  一、法理学的概念

  法理学的含义;法理学的研究对象;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

  二、法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法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法理学的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主要内涵。

  第二章 法的特征与本质

  第一节 法的概述

  一、“法”的词义

  二、当代关于“法”与“法律”的使用

  西方关于“法”与“法律”的使用;当代中国关于“法”与“法律”的使用。

  第二节 法的基本特征

  一、法具有规范性和普遍性

  二、法具有国家意志性和权威性

  三、法具有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四、法具有国家强制性和程序性

  第三节 法的本质

  一、关于法的本质的不同学说

  神意论;理性论;命令说;民族精神论;社会控制论;其他学说。

  二、马克思主义法学关于法的本质的学说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律所体现的意志由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

  第三章 法的起源与演进

  第一节 法的起源

  一、法起源的主要原因

  法起源的经济因素;法起源的政治因素。

  二、法起源的一般规律

  由个别调整逐步发展为规范性调整;由习惯到习惯法再到制定法;由与道德规范、宗教规范混为一体到相对独立。

  第二节 法的演进

  一、法的历史类型

  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社会主义法。

  二、法系

  法系的概念;中华法系;英美法系;大陆法系;西方两大法系的区别。

  三、法律继承与移植

  法律继承的含义;法律继承的根据与理由。

  法律移植的含义;法律移植的必要性。

  第三节 法律全球化

  一、法律全球化的概念与趋势

  法律全球化的含义;法律全球化的趋势。

  二、法律全球化的进展和主要途径

  法律全球化的重大进展;法律全球化的主要途径。

  第四章 法的作用与法的价值

  第一节 法的作用

  一、法的作用的概念

  法的作用的含义;法的作用的实质。

  二、法的作用的分类

  法的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其他分类。

  三、法的规范作用

  指引作用;评价作用;预测作用;教育作用;强制作用。

  四、法的社会作用

  维护阶级统治的作用;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五、法的作用的局限性

  第二节 法的价值

  一、法的价值的概念

  法的价值的含义和特征。

  二、法的主要价值

  秩序;自由;平等;人权;正义;效率。

  三、法的价值的冲突与解决

  法的价值冲突的表现;法的价值冲突的解决原则。

  第五章 法的渊源、效力与分类

  第一节 法的渊源

  一、法的渊源的概念

  法的渊源的含义

  二、法的渊源的分类

  法的正式渊源;法的非正式渊源。

  三、当代中国法的渊源

  当代中国法的正式渊源;当代中国法的非正式渊源。

  第二节 法的效力

  一、法的效力的概念与效力等级

  法的效力的含义;法的效力等级的一般原则。

  二、法的效力范围

  法对人的效力;法的空间效力;法的时间效力。

  第三节 法的分类

  一、法的一般分类

  成文法与不成文法;实体法与程序法;根本法与普通法;一般法与特别法;国内法与国际法。

  二、西方两大法系的法律分类

  公法与私法;普通法与衡平法。

  第六章 法律要素与法律体系

  第一节 法律要素

  一、法律规则

  法律规则的含义和特点;法律规则的种类;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

  二、法律原则

  法律原则的含义;法律原则的种类。

  三、法律概念

  法律概念的含义;法律概念的种类。

  第二节 法律体系与法律部门

  一、法律体系的概念

  法律体系的含义与特点。

  二、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与原则

  法律部门的含义;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法律部门的划分原则。

  第三节 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

  一、当代中国法律体系的特色

  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体现结构内在统一而又多层次的国情要求;体现继承中国法律文化优秀传统和借鉴人类法制文明成果的要求;体现动态、开放、与时俱进的社会发展要求。

  二、当代中国法律体系的构成

  宪法及其相关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程序法。

  三、当代中国法律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当代中国法律体系的发展;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

  第七章 立法

  第一节 立法概述

  一、立法的概念

  立法的含义;立法的特征。

  二、立法权与立法体制

  立法权的概念;立法体制的概念;我国现行的立法体制,《立法法》的主要修改内容和意义。

  第二节 立法原则

  一、合宪和法制统一原则

  立法遵循宪法;依法立法;立法维护法制统一。

  二、民主原则

  立法体现人民意志;坚持立法公开,保障公众参与立法。

  三、科学原则

  立法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规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法律规范明确、具体,具有针对性和可执行性。

  第三节 立法程序

  一、立法程序的概念

  立法程序的含义;立法程序的特点。

  二、我国法律的制定程序

  法律草案的提出;法律草案的审议;法律草案的表决与通过;法律的公布。

  三、我国行政法规的制定程序

  立项;起草;审查;决定和公布。

  第八章 法律实施

  第一节 法律实施概述

  一、法律实施

  法律实施的含义;法律实施的内容与分类;法律实施的意义;法律实施状况的评价。

  二、法律实现

  法律实现的含义;法律实现的意义;影响法律实现的因素。

  第二节 执法

  一、执法的概念

  执法的含义;执法的特点。

  二、执法的原则

  依法行政原则;合理性原则;讲求效率原则;正当程序原则;其他原则。

  第三节 司法

  一、司法的概念

  司法的含义;司法的特点。

  二、司法的原则

  司法法治原则;司法平等原则;司法独立原则;司法责任原则;司法公正原则。

  三、提高司法公信力

  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落实司法责任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提高司法公信力。

  第四节 守法

  一、守法的概念

  守法的含义;守法的意义。

  二、守法的要素

  守法主体;守法范围;守法内容。

  三、守法的原因和状态

  守法的原因;守法的状态。

  第五节 法律监督

  一、法律监督的概念

  法律监督的含义;法律监督的意义。

  二、当代中国的法律监督

  国家监督;社会监督。《监察法》制定的意义,指导思想与主要原则。

  第九章 法律职业与法律方法

  第一节 法律职业

  一、法律职业的概念

  法律职业的含义;法律职业的特点。

  二、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

  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的意义;法律职业人员范围;法律职业任职条件。

  第二节 法律职业伦理

  一、法律职业伦理的概念与特点

  法律职业理论的含义;法律职业理论的特点

  二、法律职业伦理的主要内容

  审判伦理;检察伦理;律师伦理。

  第三节 法律解释

  一、法律解释的概念

  法律解释的含义;法律解释的必要性。

  二、法律解释的分类

  正式解释;非正式解释。

  三、法律解释的方法

  文义解释;历史解释;体系解释;目的解释,其他解释方法。

  四、当代中国的正式法律解释

  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

  第四节 法律推理与论证

  一、法律推理的概念

  法律推理的含义;法律推理的特征。

  二、法律推理的方式

  形式推理;实质推理。

  三、法律论证的概念

  法律论证的含义;法律论证的特点。

  四、法律论证的正当性标准

  内容融贯性;程序合理性;依据的客观性和逻辑有效性;结论可接受性。

  第十章 法律关系

  第一节 法律关系概述

  一、法律关系的概念

  法律关系的含义;法律关系的特征。

  二、法律关系的分类

  基本法律关系、普通法律关系与诉讼法律关系;平权型法律关系与隶属型法律关系;绝对法律关系与相对法律关系;其他分类。

  第二节 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一、法律关系的主体

  法律关系主体的含义;法律关系主体的范围;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二、法律关系的内容

  法律权利;法律义务;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相互关系。

  三、法律关系的客体

  法律关系客体的含义;法律关系客体的范围。

  第三节 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与消灭

  一、法律关系产生、变更与消灭的条件

  抽象条件;具体条件。

  二、法律事实

  法律事实的含义;法律事件;法律行为。

  第十一章 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

  第一节 法律责任

  一、法律责任的概念

  法律责任的含义;法律责任的种类。

  二、法律责任的构成

  责任主体;违法行为;损害结果;因果关系;主观过错。

  三、归责与免责

  归责的含义;归责的原则;免责的含义。

  第二节 法律制裁

  一、法律制裁的概念

  法律制裁的含义;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的关系。

  二、法律制裁的种类

  刑事制裁;民事制裁;行政制裁;违宪制裁。

  第十二章 法治

  第一节 法治概述

  一、法治的概念

  法治的含义;法治与法制;法治与人治;法治与民主。

  二、法治的基本原则

  法律至上原则;权利保障原则;权力制约原则;正当程序原则。

  三、社会主义法治

  社会主义法治的含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发展历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

  第二节 全面依法治国

  一、全面依法治国的意义、目标与原则

  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

  二、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三、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途径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完备良善的法律规范体系;公正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科学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充分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第十三章 法与社会

  第一节 法与社会的一般关系

  一、法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社会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社会关系的调整器。

  二、法与社会和谐、社会治理

  当代中国法治在建构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当代中国法治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三、法与社会发展

  通过法律体现和保障社会发展的全新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第二节 法与经济

  一、法与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法;法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二、法与市场经济

  法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关系的历史发展;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三、法与科技

  科技对法的影响;法对科技的作用。

  第三节 法与政治

  一、法与国家的关系

  国家是法律存在的政治基础;法律也对国家权力起到支持和制约的作用。

  二、法与政治的关系

  政治对法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法对政治具有确认、调整和影响作用。

  三、法与政策的关系

  政策对法具有指导作用;法对政策实施具有保障作用。

  第四节 法与文化

  一、法律意识与法律文化

  法律意识的概念;法律意识的分类;法律意识的作用;法律文化的概念;当代中国的法律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二、法与道德

  法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法与道德的冲突与解决;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

  三、法与宗教

  法与宗教的区别与联系;我国法律在处理宗教问题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 中国宪法学

  第一章 宪法基本理论

  第一节 宪法概述

  一、宪法的概念

  二、宪法的特征

  宪法的形式特征;宪法的实质特征。

  三、宪法的分类

  宪法的传统分类;马克思主义的宪法分类。

  四、宪法与依宪治国

  依宪治国的含义;宪法与依宪治国的关系。

  第二节 宪法的产生和历史发展

  一、近代宪法的产生

  近代宪法产生的条件;英、美、法三国宪法的产生及其特点;宪法的发展及其趋势。

  二、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新中国宪法的历史沿革;中国现行宪法的内容和特点;宪法修正案。

  第三节 宪法原则

  一、人民主权原则

  人民主权原则的概念和历史发展;人民主权原则在我国宪法中的体现。

  二、基本人权原则

  基本人权原则的概念和历史发展;基本人权原则在我国宪法中的体现。

  三、法治原则

  法治原则的概念和历史发展;法治原则在我国宪法中的体现。

  四、权力制衡原则

  权力制衡原则的概念和历史发展;权力制衡原则在我国宪法中的体现。

  第四节 宪法规范

  一、宪法规范的概念

  二、宪法规范的特点

  三、宪法规范的类型

  第二章 宪法的变迁

  第一节 宪法制定

  一、宪法制定概述

  宪法制定的概念;制宪权与修宪权;宪法制定的主体和机构;宪法制定的程序。

  二、中国宪法的制定

  第二节 宪法解释

  一、宪法解释概述

  宪法解释的概念;宪法解释的方法;宪法解释的体制。

  二、中国宪法的解释

  第三节 宪法修改

  一、宪法修改概述

  宪法修改的概念;宪法修改的形式;宪法修改的程序。

  二、中国宪法的修改

  第四节 违宪审查制度

  一、违宪审查制度概述

  违宪审查的概念;违宪审查的模式;违宪审查的方式。

  二、中国的宪法监督制度

  中国宪法监督制度的内容;中国宪法监督制度的发展;中国宪法监督制度的完善;我国的宪法宣誓制度。

  第三章 国家基本制度

  第一节 国家性质

  一、国家性质概述

  国家性质的概念;国家性质在国家制度中的地位。

  二、中国的国家性质

  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结构;爱国统一战线,

  三、经济制度

  经济制度的概念;中国的所有制形式及国家政策;分配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

  物质文明的含义、政治文明的含义、精神文明的含义、社会文明的含义、生态文明的含义;“五个文明”的协调发展。

  第二节 政权组织形式

  一、政权组织形式概述

  政权组织形式的概念;政权组织形式的类型;政权组织形式在国家制度中的地位。

  二、中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概念和特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原则。

  三、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

  第三节 选举制度

  一、选举制度概述

  选举制度的概念;选举制度的功能;中国选举制度的历史发展。

  二、中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

  选举权的普遍性原则;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并用的原则;差额选举的原则;秘密投票的原则。

  三、中国选举的组织和程序

  选举的组织机构;选举委员会的职责;选举的程序;对代表的监督和罢免;代表的辞职和补选;对破坏选举的制裁。

  第四节 政党制度

  一、政党制度概述

  政党的概念和特征;政党制度的概念和类型;政党与近代民主政治。

  二、中国的政党制度

  中国政党制度的概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内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和主要职能。

  第五节 国家结构形式

  一、国家结构形式概述

  国家结构形式的概念和类型;影响国家结构形式的要素。

  二、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宪法规定;实行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原因;行政区划及其变更的法律程序。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民族自治地方;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四、特别行政区制度

  “一国两制”与特别行政区制度;特别行政区的概念与特点;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地位;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特别行政区的政治体制。

  五、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概念;城市居民委员会的性质、组成和任务;村民委员会的性质、组成和任务;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第四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一节 公民基本权利的一般原理

  一、公民基本权利的相关概念

  公民的概念;公民和人民;基本权利;人权和公民的基本权利。

  二、公民基本权利的主体

  自然人;法人。

  三、公民基本权利的限制

  四、基本权利限制的限制

  第二节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一、平等权

  我国宪法关于平等权的规定;平等权的效力;平等权与合理差别。

  二、政治权利

  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言论自由;出版自由;集会、游行、示威自由;结社自由。

  三、宗教信仰自由

  宗教信仰自由的概念;宗教信仰自由的内容;我国宪法关于宗教信仰自由的规定。

  四、人身自由

  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五、财产权

  财产权的概念;私有财产保护的宪法规范体系及特点;私有财产的征收或者征用;财产权的社会义务。

  六、社会文化权利

  劳动权;休息权;社会保障权;文化教育权。

  七、监督权

  批评、建议权;检举、控告权;申诉权和国家赔偿请求权。

  第三节 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一、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二、遵守宪法和法律

  三、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

  四、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五、依法纳税行

  第五章 国家机构

  第一节 国家机构概述

  一、国家机构的概念和特点

  国家机构的概念;国家机构的特点;国家机构的历史发展;国家机构的体系。

  二、中国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的主要原则

  民主集中制原则;责任制原则;法治原则。

  第二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性质和地化;组成和任期;职权;会议制度和工作方式;专门委员会;临时性委员会;调查委员会。

  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性质和地位;组成和任期;职权;会议制度和工作程序。

  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代表的法律地位;代表的权利;代表的义务。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一、国家主席的性质和地位

  二、国家主席的产生和任期

  三、国家主席的职权

  第四节 国务院

  一、国务院的性质和地位

  二、国务院的组成和任期

  三、国务院的领导体制

  四、国务院的职权

  第五节 中央军事委员会

  一、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性质和地位

  二、中央军事委员会的组成和任期

  三、中央军事委员会的领导体制

  第六节 监察委员会

  一、监察委员会的性质和地位

  二、监察委员会的组成和任期

  三、监察委员会的领导体制

  四、监察委员会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执法部门的关系。

  第七节 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一、人民法院

  性质和任务;组织系统、职权和领导体制;组成和任期;工作原则;审级制度。

  二、人民检察院

  性质和任务;组织系统、职权和领导体制;工作原则。

  三、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的关系

  第八节 地方各级人大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一、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

  性质和地位;组成和任期;主要职权;会议制度。

  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性质和地位;组成和任期;主要职权;领导体制;派出机关。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编辑推荐:

  考试吧策划:2019年考研新大纲及解析专题 ※ 微信提醒

  直播解析:考试吧邀请名师直播解析2019考研大纲

  考试吧策划:2019年考研招生简章专题

  考研万题库 科学通过,懒人必备!

  考试吧策划:2019年考研报考指南专题

文章搜索
万题库小程序
万题库小程序
·章节视频 ·章节练习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
扫码免费使用
考研英语一
共计364课时
讲义已上传
53214人在学
考研英语二
共计30课时
讲义已上传
5495人在学
考研数学一
共计71课时
讲义已上传
5100人在学
考研数学二
共计46课时
讲义已上传
3684人在学
考研数学三
共计41课时
讲义已上传
4483人在学
推荐使用万题库APP学习
扫一扫,下载万题库
手机学习,复习效率提升50%!
版权声明:如果考研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考研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官方
微信
扫描关注考研微信
领《大数据宝典》
下载
APP
下载万题库
领精选6套卷
万题库
微信小程序
帮助
中心
文章责编:wuxiaojuan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