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100力学
本学科为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包括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080101)、固体力学(080102)、流体力学(080103)和工程力学(080104)四个二级学科以及结构力学与岩土力学、应用力学与飞行器工程学和生物力学工程等三个自主增设的二级学科。本学科为上海市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其中流体力学为国家重点学科。
本学科现有教授30余名。现有国家级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上海市力学在能源工程中的应用重点实验室等学科平台和基地,高性能集群机及先进的通用软件包等。以本学科点为依托出版发行国内第一个力学类SCI/EI英文学术刊物《AppliedMathematicsandMechanics》,并举办系列学术会议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NonlinearMechanics。具有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良好环境。建设了一支包括中组部千人计划学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中青年为主的学科队伍,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和上海市教委创新团队,有境外学位或学术经历的学科成员超过80%,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和突破,曾多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科学院、上海市和各部委的科技进步奖,并与国际、国内同行建立了广泛的联系。近年来,本学科成员先后出访美国哈佛大学、布朗大学、西北大学、康奈尔大学、伊利诺斯大学、德国马普微生物所、法国巴黎居里大学等学术机构,与美国布朗大学、西北大学、加拿大阿尔贝塔大学、法国里尔大学等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有效地提高了科研团队的研究工作的水平。除了国家奖学金、校长奖学金、蔡冠深奖学金、宝钢奖学金等、本学科设立了"培新计划"和"创优计划"等一系列针对优秀研究生的资助项目。本学科积极推荐研究生前往国内外著名的机构学习,开阔视野,现已有若干硕士毕业生和博士生成为我学科与国外著名大学的博士生和联合培养博士生。
研究方向:
01.非线性固体力学的理论和方法
02.材料和重大工程结构的力学理论、方法和实验
03.微纳米力学及复合材料多尺度力学
04.湍流与流动稳定性理论
05.微流体与界面现象
06.格子波尔兹曼理论与工程应用
07.交通流动力学
08.内外流气动力学及流动控制的理论、计算和实验
09.飞行器空气动力学与飞行器设计
10.非线性波的理论和方法
11.多物理场耦合分析和控制理论
12.多相流与环境流体力学
13.流动噪声与流动控制
14.非线性动力学和振动控制
15.计算力学及其应用软件
16.实验力学及现代测试技术
17.生物组织、材料和仿生材料与结构力学
18.生物流体力学
19.先进和智能材料建模,关键结构/装备的服役安全分析
20.力学中的数学理论和方法
指导教师:
周哲玮教授、戴世强教授、叶志明教授、翁培奋教授、肖衡教授、郭兴明教授、陈立群教授、陈红勋研究员、程玉民教授、楚海建教授、狄勤丰教授、代钦研究员、董宇红研究员、黄虎教授、钱跃竑教授、张田忠教授、卢东强研究员、卢志明研究员、张东升教授、周进教授、张俊乾教授、张鹏研究员、朱卫平研究员、胡宏玖研究员、胡国辉教授、徐凯宇教授、朱怀亮教授、张能辉教授、周全研究员、刘宇陆教授、冯伟教授等和20余名副教授。
招生人数:47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81理论力学
5.力学综合(复试科目)
080200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下设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等三个二级学科。本学科有国家重点学科、上海市重点学科和上海大学"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点的支撑。
本学科围绕国家、地区振兴装备制造业的需求,积极探索高技术研究与先进适用技术开发相结合、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开发研究并举的学科建设方针,研究项目主要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防科工委和企业的委托等,年均科研经费约3000多万,多项研究项目曾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省市级科技进步奖。与美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有长期的合作关系。
本学科依托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主要研究基地包括上海市机械自动化及机器人重点实验室、新型显示技术及应用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863计划机器人主题产业化基地、上海市机器人研究所、上海大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上海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快速制造工程中心、上海大学机电工程设计院和各专业研究室等。
机械电子工程是国家重点学科,是学校211工程和上海市的重点学科建设点,是集机械、电子、液压、气动等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检测、传感等技术于一体的新兴综合性学科。该专业着重培养既有扎实的机械工程基础知识,又掌握基于计算机信息处理和自动控制理论的机电系统集成技术,造就能从事机电一体化系统研究、开发、应用及教学工作的高层次人才。
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以国际研究水平的前沿理论和尖端技术为发展目标,体现了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内容。培养学生不仅通晓机械方面的专门理论,而且掌握现代电子、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等在机械工程领域中的应用技术。通过学习和研究,可获得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开发、高等学校教学和选择多种工作的能力。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研究机械制造领域中的设计理论与方法、制造工艺与系统中的理论与应用方法、机电装备在交叉学科中的应用理论和方法等。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专业的工程思维和良好的创新意识,能够独立从事本领域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
研究方向:
01: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主要研究: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创意展示技术与装备、数控机床及自动化装备、先进机器人技术与应用工程、光机电检测与传感技术、机电产品数字设计和分析仿真、机电产品网络化设计与制造技术、机械产品数字检测与质量控制、机电产品设计与制造过程管理、制造企业信息化及管理、包装工程技术、工业设计技术与应用、3D打印与快速模具技术、生物建模与制造技术、三维重构和造型技术、生物3D打印装备技术、微系统集成、先进制造工艺与刀具等)
02:机械电子工程(主要研究:机器人技术及应用研究、工厂自动化及应用工程研究、基于精密技术的微机电系统研究、机电一体化装置与工程研究、检测与传感技术、机械振动分析及智能控制、计算机图像和虚拟现实技术、机电与流体智能测控技术、微纳电子机械系统元器件(MEMS/NEMS)的研究及其应用等)
03:机械设计及理论(主要研究:转子系统的润滑理论与轴承技术和密封技术、CAD在轴系研究中的应用及系统优化设计、智能支承技术及机电一体化设计方法、机械工程现代设计方法和可靠性工程研究、机械强度可靠性与安全设计、计算机辅助摩擦学设计与测量技术、现代工业工程、润滑技术与表面工程、生物摩擦与生态润滑、电子封装与微系统集成技术、半导体光电设计、制造及装备技术等)
指导教师:
钱晋武教授、罗均研究员、刘亮教授、蒋蓁研究员、谈士力教授、谢少荣研究员、刘树林教授、周晓君教授、陆利新研究员、王志明教授、阚树林教授、陈晓阳研究员、王小静研究员、张建华研究员、沈雪瑾教授、张刚研究员、屠大维教授、俞涛教授、李明研究员、鞠鲁粤教授、李朝东教授、胡庆夕教授、何永义研究员、朱文华研究员、赵翠莲研究员、周传宏研究员、邢科礼研究员、张朝教授、刘丽兰教授、奚风丰教授、鲁华研究员级高工、施进浩研究员级高工、袁一卿研究员、刘建影教授等70多名正副教授。
招生人数:171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02方向:832机械原理与设计或833电子技术与控制工程
01、03方向:834机械设计或835控制工程基础
5.复试科目
02方向:机电综合
01、03方向:机械原理或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
备注:
1.本专业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不招收色盲考生。
2.联系人:
02方向:陆筠联系方式:021-56331180jl@shu.edu.cn
01、03方向:徐靓联系方式:021-56331513liangxu@shu.edu.cn
080401精密仪器及机械
精密仪器及机械专业是集精密机械工程、电子信息技术、光学工程与技术、自动检测技术等相互交叉融合而形成的高新技术密集型综合性学科。所设课程理论联系实际,及时反映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着力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突出,具备在上述专业技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本学科研究力量雄厚,为198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属上海市重点学科,并获得"211工程"重点建设。本学科长期从事精密机械设计与机构优化、现代光电测试技术、精密测量与传感技术、微机械与特种机器人技术等技术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完成了包括国家86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省市和国务院各部委的重大科技攻关和各类基金研究课题,并承担和完成了大量的工程应用科研项目,先后获包括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等多项各级各类科技奖励。
研究方向:
01.精密仪器及机械的现代设计方法
02.现代测试与传感技术
03.微机械与特种机器人技术
指导教师:
于瀛洁教授、吕丽军教授、郭红卫教授、刘亮教授、王志明教授、程维明教授等正副教授共10余名。
招生人数:22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85机械原理或886电子技术或887工程光学或891传感器
5.机电综合(复试科目)
备注:
1.本专业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不招收色盲考生。
2.联系人:陆筠联系方式:021-56331180jl@shu.edu.cn
080402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本学科是集自动检测技术、自动控制与自动化技术、智能仪器与嵌入式系统、计算机测控技术与网络通讯技术等相互交叉融合而形成的高新技术密集型综合性学科。所设课程理论联系实际,及时反映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着力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突出,具备在上述专业技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科研开发与技术应用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本学科面向科学研究和经济建设主战场,以解决经济建设和工程领域中的关键理论和技术问题为目标,具有师资队伍实力雄厚,科研开发力量突出,学术研究梯队完整的鲜明特点,并早于1981年即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曾先后获得多期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是学校"十五"和"十一五"211工程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为上海市电站自动化技术重点实验室的有机组成部分,所在的自动化系设有上大-自仪股份、上大-宝信软件等2个上海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本学科以智能仪器与嵌入式系统、先进测控技术与故障诊断、信息处理与网络通信及无线传感、智能结构主动监控、计算机测控系统及管理自动化等为主要研究方向,长期从事上述研究和技术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完成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等一大批国家、省市级和国务院各部委的重大科技攻关和各类基金研究课题,并承担和完成了大量的工程应用类科研开发项目,先后获得包括上海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等多项各级各类科技奖励。
自1981年以来,本学科已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三百余人,所培养的毕业生素以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和协作精神好而著称,能够掌握现代先进工具和研究手段,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较强的研究与开发能力,毕业后广泛就业于国家重点研究所、高新技术公司、科技开发集团、大型骨干企业等或继续深造。本学科研究生在读期间,可申请上海大学光华奖学金、自仪奖学金和上海电调所奖学金,并可申请直升攻读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
01.智能仪器与嵌入式系统
02.先进测控与故障诊断
03.信息处理、无线传感与网络通讯
04.智能结构主动监控
05.计算机测控系统及管理自动化
指导教师:
曹家麟教授、王健教授、朱晓锦教授、秦霆镐教授等正副教授10余名。
招生人数:17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36模拟与数字电路
5.微机硬件及软件(包含8086微机和C语言)(复试科目)
备注:
本专业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080500材料科学与工程
本学科点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目前为上海市重点建设学科、我校"211工程"建设重点学科。
本学科点拥有一批业务水平高、学术思想活跃的科研队伍,其中:工程院院士2名,正教授72名(博士生导师60名),副教授67名,并有一大批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学者。拥有包括三维原子探针在内的先进仪器和设备,已建立或正在建立从材料制备、加工、结构分析到物性测试等较完整的材料研究与开发基地。该学科的研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1项,部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6项。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有:国家973项目、国家863项目4项,国家支撑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1项)。此外还有大量课题来自上海市政府及工矿企业,特别与上海钢铁工业和汽车行业的企业进行了联合,促进了新材料应用开发,为地方经济腾飞起到了重要作用。
研究方向:
01.080501材料物理与化学
主要从事现代信息材料包括微电子材料、通信材料、智能材料、能量转换材料、纳米材料及其器件等物理与化学的研究。重点开展铁电、压电薄膜与陶瓷、多铁性材料及其传感器技术、激光透明陶瓷、微波介质陶瓷材料、纳米材料、节能材料、热电材料和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
02.080502材料学一
侧重于研究宽禁带半导体薄膜材料、II-VI族化合物半导体材料、有机半导体光电材料和信息功能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其在微电子学和光电子学中的应用;金属功能材料的新型制备技术、复合界面、显微织构的研究。
03.080502材料学二
主要研究核反应堆等特殊环境用金属材料;碳/碳复合材料及特种纤维材料;非晶合金材料的形成和亚稳相变;金属及合金中氢的行为;先进功能材料(如电池材料、磁性材料等)结构变化的新现象、材料制备的新工艺及材料在信息、能源、结构、环保、腐蚀与防护等领域中的应用。
04.080503材料加工工程一
材料加工工程一(金属材料方向),主要研究汽车用金属材料、工模具材料、非晶及纳米材料、新型铸造合金等材料,以金属材料的强韧化、凝固技术、塑性成型技术、铸造技术、热处理技术、金属材料表面改性及合金化、材料集成计算方法等为主要方向。
05.080503材料加工工程二
主要研究金属材料的精炼、熔体处理和分析、加工过程的数值模拟、加工过程中废弃物处理与利用、电磁场在材料加工制备过程中应用。
指导教师:
周邦新院士、孙晋良院士、丁伟中、鲁雄刚、任忠鸣、翟启杰、张捷宇、李麟、吴晓春、韦习成、张恒华、朱丽慧、杨弋涛、史文、鲁晓刚、何燕霖、陈业新、李爱军、李谋成、李瑛、刘文庆、吕战鹏、王刚、王均安、肖学山、徐晖、赵世金、周忠福、朱明原、夏雷、罗宏杰、高彦峰、赵景泰、施思齐、骆军、卞建江、陈益钢、程晋荣、施鹰、王林军、杨秋红、朱玉斌、操光辉、邓康、洪新、李重河、汪学广、尤静林、钟云波、高玉来、李喜、姚美意、程晓英等正副教授百余名。
招生人数:228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2数学二
4.材料物理与化学:842物理化学(二)或843普通物理(二)
材料学一:842物理化学(二)或843普通物理(二)
材料学二:842物理化学(二)或844材料科学基础
材料加工工程一:844材料科学基础
材料加工工程二:842物理化学(二)或843普通物理(二)或844材料科学基础
5.复试科目:
材料物理与化学:固体物理或量子力学或无机化学
材料学一:固体物理或量子力学或无机化学
材料学二:固体物理或材料科学基础或物理化学
材料加工工程一:材料工程基础(固态相变或金属材料学或材料力学性能)
材料加工工程二:材料科学基础或物理化学或金属材料学
备注:
1.可以跨学科报考本专业:欢迎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凝聚态物理、应用物理、微电子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物理化学、高分子、金属材料、材料物理、材料化学、凝聚态物理和物理化学等专业考生报考。
2.复试科目不得与初始科目相同。
3.各方向每年都有一定的硕博连读名额。
4.联系方式
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一:张文竹021-66132031shuemat@oa.shu.edu.cn
材料学二:李谋成021-56334167mouchengli@shu.edu.cn
材料加工工程一:闵永安021-56334194李娜linaysu@shu.edu.cn
材料加工工程二:钟云波021-56336048屠挺生tstu@mail.shu.edu.cn
相关推荐:
· | 2022考研复试联系导师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复试面试常见问题 | 04-28 |
· | 2022年考研复试面试回答提问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复试怎么缓解缓解焦虑心态 | 04-27 |
· | 2022年考研复试的诀窍介绍 | 04-27 |
· | 2022年考研复试英语如何准备 | 04-26 |
· | 2022年考研复试英语口语常见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复试的四个细节 | 04-26 |
· | 2022考研复试准备:与导师及时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复试面试的综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