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校 - 万题库 - 美好明天 - 直播 - 导航
热点搜索
学员登录 | 用户名
密码
新学员
老学员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考研 > 招生简章 > 上海 > 正文

2015年上海大学学硕考研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

来源:上海大学 2014-9-5 17:56:30 要考试,上考试吧! 考研万题库
2015年上海大学学硕考研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敬请关注!

  120202企业管理

  本专业旨在培养精通管理理论、熟悉管理实践,知识面宽、理论应用能力强,国际化视野和本土智慧兼备的管理人才,毕业后适合到跨国公司、大中型企业担任中层管理人员,也可从事研究、咨询和教学工作。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教学和研究中注重与国际接轨,与上海国际大都市的需求接轨。近年来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以及大量政府部门、企业的研究咨询课题,为培养高质量人才提供了保障,毕业的学生很受用人单位欢迎。

  研究方向:

  01.营销管理

  02.战略管理

  03.人力资源管理

  04.物流管理

  05.技术经济与管理

  指导教师:

  管理学院:

  唐豪教授、张昊民教授、储雪俭教授、李红教授、孙继伟教授、范小军教授;李怀勇副教授、马进军副教授、严国樑副教授、赵先进副教授、林英晖副教授、李燚副教授、赵晓敏副教授、于晓宇副教授、马君副教授、王振源副教授、胡晓龙副教授、王家宝副教授、刘婷副教授;朱晓霞博士、王志良博士、许科博士、万莉博士、单娟博士、魏轶华博士、赵蕾博士、王珂博士、颜卉博士、李倩倩博士、赵红丹博士、范丽先博士、贡小妹博士、仲维亚博士、刘祯博士等。

  悉尼工商学院:

  田圣炳副教授、帅萍副教授、胡笑寒副教授等。

  其中:01-05方向在管理学院培养,01、02、04方向有部分在悉尼工商学院培养

  招生人数:28(管理学院)+3(悉尼工商学院)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3数学三

  4.827企业管理综合理论与知识

  5.营销管理(管理学院复试科目)或管理学(悉尼工商学院复试科目)

  备注:

  本专业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010100哲学

  本学科为一级学科硕士授予点,是我校"211"重点建设学科之一,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技术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宗教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等多个二级学科。本学科拥有一支结构合理、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教授5人,副教授1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2人,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6人。本学科学术梯队完整,学术氛围浓厚,科研条件良好,目前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并与国内外专家、学者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和合作关系。本学科在专业教育上,注重系统的专业素质、学术能力和科学精神的有机统一,以培养具有较高哲学素养、理性精神、能够独立从事哲学方面的学术研究及其相关管理和教学等工作的人才为目标。

  研究方向:

  01.价值哲学

  02.生态哲学

  03.科学哲学

  04.技术哲学

  05.科技政策与科技管理

  06.科技与社会

  07.中国哲学传统与当代中国

  08.外国哲学与当代社会发展

  09.宗教哲学

  10.逻辑思想比较与逻辑哲学

  指导教师:

  陈新汉教授、王天恩教授、欧阳光明教授、宁莉娜教授、徐琴教授、沈海燕教授及多名副教授。

  招生人数:18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45哲学综合

  4.870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或871中国哲学史或872西方哲学史

  5.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或中国哲学史或西方哲学史或科学技术哲学概论(复试科目

  备注:

  复试笔试科目与初试科目不得重合。

  020100理论经济学

  本学科旨在培养具有坚实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基础,具备宽阔视野、创新能力和组织策划能力,社会经济工作适应性强,并具有独立理论研究和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本学科师资队伍素质高,结构合理,承担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一批省部级和上海市的科研项目,具备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研究与应用基础。自2004年以来,本学科已培养近100名硕士研究生,毕业生主要在高等院校、政府部门、公司企业从事教学、科研、政策研究和公司管理,为国家和上海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研究方向:

  020101政治经济学(经济学院暂不招生,招生信息请见社会科学学院)

  020104西方经济学

  020105世界经济

  020106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指导教师:

  020104西方经济学:韩太祥、金俐、詹宇波、王学斌副教授等。

  020105世界经济:沈瑶、董银果、董有德、何树全教授等。

  020106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聂永有教授、乌力吉图副教授等。

  招生人数:13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报考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201英语一或203日语两选一)

  3.303数学三

  4.882现代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

  5.复试科目:

  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前沿

  世界经济:世界经济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环境经济学

  备注:

  本专业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020101政治经济学

  本研究方向的特色: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为指导,通过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研究,以及对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理论上的发展和创新展开深入的研究,致力于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运行和未来发展进行应用研究。(1)借鉴和吸收经济学研究方法上的新发展,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的方法论基础。(2)通过方法论上的创新,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逻辑体系做进一步的完善和创新。(3)对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实践活动,包括立足于中国人口众多的现实、致力于解决城乡差距、拓展新型工业化路径、在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的条件下促进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及收入分配与区域经济的协调与发展等方面进行对策性研究。

  研究方向:

  01.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02.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与社会转型

  03.经济全球化与当代资本主义

  指导教师:

  刘铮教授、徐鼎亚教授、翁志勇副教授、焦成焕副教授、艾慧副教授等。

  招生人数:8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3数学三

  4.87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5.现代经济学(复试科目)

  备注:

  参考书可由上海大学出版社联系邮购。

  020200应用经济学

  本学科旨在培养具有坚实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基础,具备宽阔视野、创新能力和组织策划能力,社会经济工作适应性强,并具有独立研究和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本学科师资队伍素质高,结构合理,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教育部重大课题,一批省部级和上海市的科研项目,具备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研究与应用基础。自1996年以来,本学科已培养1000多名硕士研究生,毕业生主要在高等院校、政府部门、公司企业从事教学、科研、政策研究和公司管理,为国家和上海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研究方向:

  020202区域经济学

  020204金融学

  020205产业经济学

  020206国际贸易学

  020207劳动经济学

  指导教师:

  020202区域经济学:陈秋玲、吕康娟教授,祝影、何丰、叶明确、陈跃刚副教授等。

  020204金融学:应益荣、王国松、殷凤教授,桂詠评、李双、倪中新、黄学庭、李敏、祝波、杨奇志、王时芬、赵贞玉、李武、朱立芬、唐葵、尹应凯、余玖玖副教授等。

  020205产业经济学:唐豪、李骏阳、史东辉、聂永有教授,巫景飞、张赞副教授等。

  020206国际贸易学:沈瑶、董有德、王建华、董银果教授,董勤、程铭、马丽娟、孙赫、杨玲副教授等。

  020207劳动经济学:刘铮教授,詹宇波、许玲丽、毛雁冰副教授等。

  招生人数:58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报考产业经济学201英语一或203日语两选一)

  3.303数学三

  4.882现代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

  5.复试科目:

  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

  金融学:货币银行学与国际金融学概论

  产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

  国际贸易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劳动经济学:劳动经济学

  备注:

  本专业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027000统计学

  本学科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基础,能够利用概率统计知识解决经济管理中遇到的随机现象问题,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创新开拓精神和事业献身精神的高级统计人才。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学术气氛活跃。目前,主要开展国民经济核算、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价与设计以及风险的统计度量与管理等应用研究。所培养的研究生毕业后在企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统计数据分析、统计信息管理、金融风险管理等工作,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统计研究和教学工作。我们热忱欢迎理工科、统计、经济、金融等有关专业的考生报考。

  研究方向:

  01.国民经济核算

  02.金融统计与风险管理

  指导教师:

  应益荣教授,倪中新、叶明确、李武、何树全、许玲丽、黄学庭、赵贞玉副教授等。

  招生人数:9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3数学三

  4.882现代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

  5.应用统计学(复试科目)

  备注:

  本专业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030100法学

  2015年上海大学法学专业继续作为一级学科招收法学硕士研究生。本专业现有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调解与仲裁、知识产权等11个研究方向。法学理论侧重于当代中国法学理论、西方法学理论、比较法学和法律社会学;法律史以中国法律史学、外国法律史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国历史上各种具有代表性的法律制度,对世界上不同的法系、不同的国家(地区)、不同历史阶段的法律制度、法律意识形态、法律组织等进行研究,揭示其产生、演变和发展的规律;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主要研究中国宪法学、中国行政法学、比较宪法学、比较行政法学等;刑法学涵括中国刑法学、比较刑法学、犯罪学、经济犯罪研究、犯罪心理学等研究领域;民商法学侧重于民商法总论、物权法、债权法、公司法与证券法、破产法与保险法等方面的研究;诉讼法学以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诉讼证据理论、司法理念与司法现代化问题等为研究重心;经济法学主要研究金融法、财税法、公平交易法、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主要研究环境法、自然资源法、国际环境法等方面内容;国际法学(国际经济法学)主要研究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法、国际金融法、国际海事法、国际商事仲裁法等;调解与仲裁主要研究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和仲裁的理论与实践,以及中西方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比较等;知识产权主要以知识产权基础理论、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国际知识产权制度、网络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法务管理等为教学研究的内容。

  法学专业旨在培养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坚实的法学基础、掌握法学方法与技能、能够胜任国家机关、金融机构、国有大中型企业、大型外资企业等工作需要的高层次法学专门人才。

  法学专业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恢复招生的专业之一,上海大学法学院经过30余年的建设,已有法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和法律金融学、知识产权管理等两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形成了一支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学科带头人是我国著名法学家沈四宝教授。法学专业教师先后承接了一大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部级课题,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等多项社科优秀成果奖励。

  研究方向:

  030101法学理论

  030102法律史

  030103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030104刑法学

  030105民商法学

  030106诉讼法学

  030107经济法学

  030108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030109国际法学

  030120调解与仲裁

  030121知识产权

  指导教师:

  沈四宝教授、陶鑫良教授、李清伟教授、张秀全教授、许春明教授、李本教授、李凤章教授、李建勇教授、李智教授、刘俊敏教授、瞿琨教授、王勉青教授、徐静琳教授、艾素君副教授、陈敬根副教授、陈琦华副教授、谌瑜副教授、崔文玉副教授、傅文园副教授、江界华副教授、金成华副教授、兰跃军副教授、李俊峰副教授、李立新副教授、李瑞副教授、倪才龙副教授、石峰副教授、袁杜娟副教授、袁真富副教授、张玉蓉副教授、赵辉副教授、赵清林副教授、郑飞副教授、赵莉副教授、颜士鹏副教授、史长青副教授、刘华博士、芦雪峰博士、潘传表博士、魏艳博士、岳林博士等。

  招生人数:63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或203日语或242俄语(二外)

  3.621法理学及民法学

  4.829宪法学及刑法学

  5.商法学、国际经济法学、民事诉讼法学、知识产权法学(复试科目)

  备注:

  1.初试专业课每门总计150分。其中,专业课一法理学占60分、民法学占90分;专业课二宪法学占60分,刑法学占90分。

  2.复试科目总计100分。其中,商法学、国际经济法学、民事诉讼法学、知识产权法学各占25分。

  3.本专业仅招收具有本科学历的往届或应届毕业生。

  4.我校2015年法学硕士研究生按法学一级学科招生,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不必选择研究方向。

  5.联系人:江晓双联系电话:021-66132117

  030301社会学

  上海大学社会学专业是全国四个社会学国家重点学科之一,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上海市优势重点学科、085一流学科、上海高校一流学科(B类),建有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和中国城市新移民问题研究中心、上海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上海高校智库基层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暨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李友梅工作室、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等市级重点研究平台,办有大陆高校知名学术刊物《社会》。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特别是在组织社会学、社会网络与社会分层、社区研究等方向拥有一批知名度较高的学者,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上海市千人学者2名、东方学者2名;师资来源合理,海外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32%。近五年以来,本学科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教育部重大项目2项,一般项目10余项,其他课题100余项,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300多篇,专著40多种,参与中央和省市级政府部门的决策咨询课题30余项。

  上海大学社会学学科同国外知名社会学学术机构建立了广泛而深远的科研合作、人才交流和学生培养交换关系,为本专业学生的海外深造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上海大学社会学学科还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建立了20多个调查研究和实习基地,为学生进行田野调查和实习提供方便;并建有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拥有10余项大型专题调查数据供学生使用。除上海大学和国家层面的各种奖学金以外,上海大学社会学学科还专门设立了"费孝通奖学金",实施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培育计划,通过奖学金、专项资助等方式鼓励和支持一心向学、具有培养前途的优秀研究生专心读书、深入田野开展研究,并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

  研究方向:

  01.组织社会学

  02.社会分层研究

  03.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研究

  04.都市社会学

  05.消费社会学

  06.体育社会学

  07.理论社会学

  08.政治社会学

  09.经济社会学

  10.社会质量研究

  指导教师:

  李友梅、张文宏、张敦福、张海东、顾骏、陆小聪、肖瑛、刘玉照、翁定军、徐冰、杨松、沈瑞英等12名专职教授及周雪光、高柏、吴晓刚等多名兼职教授和9名副教授。

  招生人数:41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49社会学理论

  4.878社会调查与统计方法

  5.综合考试(复试科目)

  备注:

  1.本专业只招收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

  2.联系方式: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办公室,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邮编:200444

  电话:(021)66137108E-mail:chen.xiaohong@shu.edu.cn

  030303人类学

  上海大学人类学专业拥有华东地区第一个人类学博士点。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历年来承担全国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科研项目多项,科研成果显著。本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汉人与少数民族社区文化及其变迁、亲属制度与经济、都市人类学、族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全球化问题研究等。培养热爱祖国,具有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能够系统熟练掌握人类学理论知识与研究方法,具有较好的外语水平,较强的社会调研、决策咨询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上海大学人类学专业是上海大学社会学学科的二级硕士点。上海大学社会学专业是全国四个社会学国家重点学科之一,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上海市优势重点学科、085一流学科、上海高校一流学科(B类),建有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和中国城市新移民问题研究中心、上海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上海高校智库基层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暨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李友梅工作室、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等市级重点研究平台,办有大陆高校知名学术刊物《社会》。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特别是在组织社会学、社会网络与社会分层、社区研究等方向拥有一批知名度较高的学者,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上海市千人学者2名、东方学者2名;师资来源合理,海外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32%。近五年以来,本学科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教育部重大项目2项,一般项目10余项,其他课题100余项,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300多篇,专著40多种,参与中央和省市级政府部门的决策咨询课题30余项。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同国外知名社会学学术机构建立了广泛而深远的科研合作、人才交流和学生培养交换关系,为本专业学生的海外深造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上海大学社会学学院还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建立了20多个调查研究和实习基地,为学生进行田野调查和实习提供方便;并建有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拥有10余项大型专题调查数据供学生使用。除上海大学和国家层面的各种奖学金以外,上海大学社会学学科还专门设立了"费孝通奖学金",实施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培育计划,通过奖学金、专项资助等方式鼓励和支持一心向学、具有培养前途的优秀研究生专心读书、深入田野开展研究,并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

  研究方向:

  01.社区文化及其变迁

  02.经济人类学

  03.历史人类学

  04.族群人类学

  05.语言人类学

  06.都市人类学

  07.全球化与区域发展(西亚北非研究、南亚研究、拉美研究)

  08.全球问题研究(宗教、身份认同与全球政治)

  指导教师:

  张江华、张佩国、张亦农等3名教授和2名副教授。

  招生人数:5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50人类学概论

  4.879人类学理论与方法

  5.综合考试(复试科目)

  备注:

  1.07-08研究方向由人类学与全球学研究中心的教师合作指导学位论文,同时参见全球学研究中心招生简章。

  2.本专业只招收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

  3.联系方式: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办公室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邮编:200444,电话:(021)66137108E-mail:chen.xiaohong@shu.edu.cn

  030304民俗学

  民俗学是研究群体的生活文化的一门学问,在"民俗"这个术语中被假设了存在于普通人民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过去的民俗学以阐明民俗的由来、变迁和民族性为目的,现在的民俗学的学术方向已呈现多样化,无论农村和城市无论传统和现代的文化都成为其研究的领域。本专业通过"民俗学研究方法"、"民间文学和文艺民俗学"、"文化保护和民俗学"、"社会与环境民俗学"等民俗学课程以及社会学专业、人类学专业等相关课程的学习,并依托"人类学民俗学研究所"的教师及其研究资源,训练研究生掌握学术研究和田野调查的能力,深化对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对中国社会的民间文化的观察和理解,培养学生走向社会相关领域所需的求实态度和创新精神。

  上海大学民俗学专业属于上海大学社会学学科的二级硕士点。上海大学社会学专业是全国四个社会学国家重点学科之一,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上海市优势重点学科、085一流学科、上海高校一流学科(B类),建有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和中国城市新移民问题研究中心、上海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上海高校智库基层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暨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李友梅工作室、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等市级重点研究平台,办有大陆高校知名学术刊物《社会》。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特别是在组织社会学、社会网络与社会分层、社区研究等方向拥有一批知名度较高的学者,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上海市千人学者2名、东方学者2名;师资来源合理,海外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32%。近五年以来,本学科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教育部重大项目2项,一般项目10余项,其他课题100余项,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300多篇,专著40多种,参与中央和省市级政府部门的决策咨询课题30余项。

  上海大学社会学学科同国外知名社会学学术机构建立了广泛而深远的科研合作、人才交流和学生培养交换关系,为本专业学生的海外深造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上海大学社会学学科还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建立了20多个调查研究和实习基地,为学生进行田野调查和实习提供方便;并建有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拥有10余项大型专题调查数据供学生使用。除上海大学和国家层面的各种奖学金以外,上海大学社会学学科还专门设立了"费孝通奖学金",实施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培育计划,通过奖学金、专项资助等方式鼓励和支持一心向学、具有培养前途的优秀研究生专心读书、深入田野开展研究,并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

  研究方向:

  01.民间文学

  02.文艺民俗学

  03.社会民俗

  04.环境民俗学

  指导教师:

  耿敬教授、陈志勤副教授、常峻副教授等。

  招生人数:4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或203日语

  3.651民俗学

  4.880民间文学

  5.综合考试(复试科目)

  备注:

  1.本专业只招收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

  2.联系方式: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办公室,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邮编:200444

  电话:021-66137108E-mail:chen.xiaohong@shu.edu.cn

  030500马克思主义理论

  本专业为一级硕点,目前下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等四个二级硕点招生,主要从整体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展开研究,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研究它在世界上的传播与发展,特别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同时把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

  研究方向:

  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0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03.思想政治教育

  04.中国近现代基本问题研究

  05.公共外交与中国的国际战略

  指导教师:

  陶倩、欧阳光明、徐鼎亚、刘铮、张丹华等教授和多位副教授。

  招生人数:24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4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4.874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5.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复试科目)

  备注:

  05研究方向由上海合作组织公共外交研究院的教师指导学位论文,具体请参见上海合作组织公共外交研究院招生简章。

  050100中国语言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8个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创意写作;1个专业硕士方向:国际汉语专业硕士。本一级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各专业的主要导师均为国内外有影响的一流专家学者,在相关学术领域内及海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研究方向:

  1、中国现当代文学

  本方向致力于培养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化理论,中国现当代思想、具有文化和文学历史及其相关知识,具有较高外语水平,具有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及其相关工作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人才。主要研究领域为:1)当代文化与文学研究、2)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3)现当代文学与民间文化、4)性别政治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指导教师:蔡翔教授、王光东教授、董丽敏教授、杨位俭副教授、李海霞博士、周展安博士、李云博士、朱羽博士等。

  2、中国古代文学

  本方向主要研究领域:1)先秦两汉文学、2)魏晋南北朝文学、3)唐宋文学、4)元明清文学、5)俗文学与民间文学。先秦两汉文学研究一直致力于在继承和发扬国内外优秀研究传统的基础上,采用文、史、哲结合、个案研究与整体研究结合、理论研究与文献整理结合、传世文献研究与新出土文献研究结合的方法,对先秦两汉文学进行现代阐释。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主要致力于诗文作品的研究与文献整理,尤长于诗文理论的研究。既注重魏晋南北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承上启下地位及与历代文学关系的考察,更注重其自身演变规律的探索。唐宋文学研究主要在文学史学理论的宏观指导下,从整体上深入探讨唐宋文学、尤其是唐宋诗词的发展进程、渊源与影响。既注重从文体、时段、地域、作家、作品等角度切入,更重视唐宋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承上启下地位及与历代文学关系的考察,强调"史"的贯通意识;既认真继承发扬传统经验和方法,又积极关注国外相关学术思想,注意吸收行之有效的理论和思路,并努力在实践中融会贯通,以形成一套既有中国特色,又能与国际同行对话的研究模式。元明清文学研究方向主要采用个案研究与整体观照相结合、理论探讨与文献整理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向近世发展演化的历程,特别是明清晚近以来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学与西学(包括日本)的碰撞和融合;清理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轨迹,打通文学古今演变的研究,以贯通求创新。

  指导教师:董乃斌教授、邵炳军教授、饶龙隼教授、杨绪容教授、周锋教授、姚蓉教授、黄景春副教授、李翰副教授、杨万里副教授、杨秀礼博士等。

  3、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主要由清民诗文研究中心的教师和古代文学元明清文学段的教师组成。致力于研究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的文学文献,尤其是诗文文献,也旁及其他时期的文献,既注重文献的整理和文献的考辨,也注重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文学理论的探讨,形成了文学研究与文献研究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鲜明特色。主要研究领域:1)、清代民国文学文献整理、2)元明文学文献整理、3)目录版本与学术史研究。

  指导教师:张寅彭教授、孙小力教授、蔡锦芳教授、朱渊清副教授、王培军副教授、刘奕博士、郑幸博士。

  4、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本方向主要有三个研究领域:1)语言与社会文化、2)对外汉语理论与实践、3)中文信息处理。语言与社会文化研究语言和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如社会对语言的态度、语言的标准与非标准形式、语言的社会变体与层面、多语现象的社会基础等等。对外汉语教学进行面向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本体研究,探讨对外汉语教学的相关理论,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解析等问题。本专业培养中文和外语兼优双向型发展的研究人员,以适应社会对语言研究人才不断扩大的需求。

  指导教师:杨逢彬教授、丁迪蒙副教授、沈益洪副教授、王淑华博士、雷红波博士、钱小飞博士等。

  5、汉语言文字学

  本方向主要研究领域:1)语法学、2)方言学、3)语音学。语法学研究古今汉语的语法结构,研究古代汉语、近代汉语及现代汉语的历史变迁和历史发展规律。方言学着重研究中国东南部汉语方言,运用历史层次比较法联系近代汉语资料和汉藏语系的其他语言,对各种方言及其文化现象进行科学解释。语音学运用先进的语音实验设备,研究语音的发音机制、语音的特性和变化规律。并结合信息技术,在语音应用方面进行探索。本专业培养中文和外语兼优双向型发展的研究人员,以适应社会对语言研究人才不断扩大的需求。

  指导教师:薛才德教授、林素娥副教授、资中勇博士、凌锋博士、张庆翔博士、向德珍博士、张萍博士等。

  6、文艺学

  本研究方向着重培养研究生有自觉的问题意识与人文抱负,通过扎实的理论训练和表达实践,能创造性地胜任文学、影视、文化领域的研究、教学、策划、采编及其它相关工作。主要研究领域:1)文化理论与批评、2)左翼思想与文化批评、3)中西叙事理论研究。

  指导教师:曾军教授、孙晓忠教授、李孝弟副教授、曹谦副教授、苗田博士、邓金明博士等。

  7、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本研究方向旨在培养研究生的跨文化思维方式、学术视野及文化宽容精神和接受他异文化的能力。在学术研究中,打破以往国别文学和学科划分的限制,在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语境中展开欧美文学、中外文学关系、主题学、形象学等领域的研究。主要研究领域:1)比较文学、2)欧美文学、2)日本文学

  指导教师:陈晓兰教授、耿海英教授、张薇副教授、肖有志博士、景春雨博士、石圆圆博士等。

  8、创意写作

  本方向与上海大学文学与创意写作中心合作招生。

  上海大学文学与创意写作研究中心(暨上海大学中文系创意与应用写作学科组)成立于2009年4月,是中国首家致力于创意写作理论研究并将之与创意写作教育教学、创意产业实践结合的科研教学单位,中心以创建中国化现代创意写作学科为目标,改革传统中文教育教学机制,致力于欧美现代创意写作学科的整体引进和中国传统写作学的现代化改造,建立了一套完备中文创意写作教学系统,努力建构现代创意产业视野,培养具有完备的创意写作学知识基础,能够从事创意写作理论研究的专业研究人才、教学人才及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

  目前该中心拥有葛红兵、叶辛等教授2名,陈鸣、许道军等副教授2名、讲师3名,出版理论研究著作及文学创作40余部,获得专利创意文案多项,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及各种横向研究项目10余项,已经成为华东地区较有影响力的创意写作理论研究、创意写作教育教学、政府规划决策及产业策划机构。

  本中心现设"创意写作理论研究"专业方向,招收具有扎实的中外文学基础知识和文艺理论素养,具有浓厚的创意写作理论研究兴趣和能力,未来能从事相关理论研究及产业实践工作的硕士研究生。

  本方向主要研究领域:创意写作理论研究。

  指导教师:葛红兵教授、陈鸣副教授、任丽青副教授、许道军副教授、吕永林。

  招生人数:69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或203日语或242俄语(二外)或244德语(二外)或245法语(二外)

  3.617作文

  4.815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适用于中国现代当代文学方向)或816中国古代文学史(适用于中国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方向)或817语言学概论与现代汉语(适用于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或818文学概论(适用于文艺学方向)或819比较文学与欧美文学(适用于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方向)或820文艺理论基础(适用于创意写作方向)。

  5.复试笔试:

  a.文学概论(适用于中国现代当代文学方向)

  b.古代汉语A(适用于中国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方向)

  c.古代汉语B(适用于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

  d.中外文论史(适用于文艺学方向)

  e.中外文学与中外文论:(适用于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方向)

  f.当代文化分析(适用于文化研究方向)

  g.文学阅读与创作(适用于创意写作研究方向)

  复试面试:专业综合(适用于所有方向)

  0501Z1文化研究

  "文化研究"(CulturalStudies)是一门研究当代文化状况的新学科。自1960年代在英国兴起至今,仅仅半个世纪,就扩展为全球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分支。在中文世界,它于1980年代晚期兴起于台湾和香港,10年后在中国大陆逐渐展开。

  本硕士点及其依托的上海大学"文化研究"跨系科团队,是中国大陆"文化研究"的代表性团队之一,在亚洲和世界文化研究界有广泛影响。目前核心成员13人,其中教授5人。

  本硕士点拥有目前国内最完备的文化研究机构网络:上海大学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及其系列讲座、国内最大规模的文化研究的研究/教学网站(www.cul-studies.com)、包含6套丛书的"热风"书系、一系列跨国/地区的文化研究联合计划,以及本方向人员目前展开的多个研究计划,涉及现代早期思想、都市文化、青年人日常生活、性别文化、流行符号分析等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本硕士点教学的强有力后援。

  本硕士点旨在培养具有如下5种能力的中、高层次文化人才:具有较广的全球社会和文化视野;能较好地理解和分析当代支配性的文化生产机制及其运作;活跃的理论思维及其相应的语言能力;在现有条件下实地推进良性文化发展的实践意愿及其能力;对于真正优秀/美好的社会文化前景的想象力和信任心。

  对报考者的基本要求:

  1、理解"文化研究"这门学科的特质,有志于社会文化的进步;

  2、系统修读过某一专业(不限于中文系)的课程,有学士文凭。

  3、在文化领域有实际工作经验者,优先考虑。

  对硕士研究生的基本要求:

  1、本系硕士研究生的指导,采取导师组制;在入学后到开题前的学习阶段,学生由文化研究系的所有导师以月会、tea-hour等方式,共同指导;硕士论文选题确定后,根据所选论题确定论文导师。

  2、入学一年半后,根据文化研究系硕士研究生必读书目,进行资格考试;通过资格考试者,方能开题;未能通过者,有两次补考机会,每半年一次;其就读时间也由此延长。

  3、为打通理论学习与文化实践的隔离,文化研究系设有文化实践课程;该课程为必修课,包括网站、工人文化、城市论坛等多项文化实践内容。获取该课程学分后,方能开题。

  4、在读期间,须以提交论文的方式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交流)一次。

  5、在读期间,如申请其他出国交流或学习项目,需经导师组同意。

  研究方向:

  01.都市文化与日常生活分析

  02.新媒体文化分析

  03.社会组织与集体文化分析

  指导教师:

  郭春林教授、罗小茗副研究员、高明博士。

  招生人数:3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或203日语

  3.655文化研究

  4.889当代文化分析

  050200外国语言文学

  本学科为国家一级学科硕士点,目前下设三个专业: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和日语语言文学。本一级学科硕士点拥有高水准的师资力量,完整的学术梯队,近5年在国内外权威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近200篇,出版译著40多部,出版优秀教材多部,出版学术专著30余部,同时获得了10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省部级项目10余项,各种学术及教学奖项数十种,取得相当显著的学术成果,在学界享有较高的声誉。

  050201英语语言文学

  本专业以英美文学与文化研究、通俗文学与大众文化研究、圣经文学研究、和文学翻译研究学等前沿学科和交叉学科为主要研究方向,致力于培养通晓当代英语语言文学与文化,熟悉该领域的历史与现状,有较高的双语文学文化造诣,能在高校、科研、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特别是跨国企业从事文学、文化、宣传、管理等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

  研究方向:

  01.英美文学与文化研究

  02.通俗文学与大众文化研究

  03.圣经文学研究

  04.文学翻译研究

  05.英美生态文学与城镇化进程研究

  06.中外文学关系研究

  07.英美小说美学研究

  08.非裔美国英语文学研究

  指导教师:

  周平、朱振武、庄恩平、庞好农、尚晓进和俞建村等多名教授以及副教授多名。

  招生人数:20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42俄语(二外)或243日语(二外)或244德语(二外)或245法语(二外)

  3.618英美文学史

  4.821基础英语

  5.英汉互译(复试科目)

  050205日语语言文学

  上海大学日语语言文学专业以日语语言学、日本文学、日本文化和翻译学为主要研究方向,主要培养通晓日语语言学、日本文学、日本文化学和翻译学理论,能从事各相关互译、编辑、日语教学和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具有多名教学、科研和翻译经验丰富的教授、副教授和博士,学术研究梯队完整并富有活力。

  研究方向:

  01.日语语言学

  02.日本文学

  03.日本文化

  04.翻译学

  指导教师:

  余弦、董永杰、张秀敏、王颀、李晓光、赵莹波等教授、副教授以及常志斌博士和周萍博士。

  招生人数:8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41英语(二外)或242俄语(二外)或244德语(二外)或245法语(二外)

  3.619综合日语(语言能力、文学、文化等)

  4.822翻译与写作(包括文学短评)

  5.日语专业综合知识(复试科目)

  备注:

  只招收日语专业本科毕业生。

  050211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本专业以普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西方修辞学、辞书编纂与研究、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论为主要研究方向。主要培养能从事英语语言理论与应用研究,从事英语专业教学和科研的高层次人才。

  研究方向:

  01.普通语言学

  02.认知语言学

  03.功能语言学

  04.句法语义接口研究

  05.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论

  06.西方修辞学

  07.英语辞书编纂与研究

  08.话语分析

  09.语用学

  10.科研方法论

  11.语言理论与翻译

  12.修辞批评

  指导教师:

  程琪龙教授、谢之君教授、冯奇教授、肖福寿教授、唐青叶教授、邓志勇教授及副教授30名。

  招生人数:22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42俄语(二外)或243日语(二外)或244德语(二外)或245法语(二外)

  3.620英语语言学

  4.821基础英语

  5.英汉互译(复试科目)

  备注:

  不招收跨专业报考,只招收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

  050300新闻传播学

  上海大学是我国首批具有博士学位授权的高校,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校。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是国家2006年设立的,现有全职教授13名,兼职教授23名,副教授16名,具有博士学位的骨干教师20名,博士生导师8名,硕士生导师30多名。目前共承担科研项目28项,其中国家项目5项,与英国、美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的高校保持学术交往,互派学生和老师。本学科近五年出版学术专著60余部,发表论文500余篇,获国家级奖2项,省部级奖6项。

  本学科在新闻传播学基础理论、新闻传播思想、传媒经济与文化产业、新媒体研究、国际传播、文化传播、广告理论与实务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色。

  研究方向:

  01.新闻与传播理论

  02.新闻传播业务

  03.国际传播

  04.传媒经济与文化产业

  05.会展与广告艺术设计

  06.广告理论与实务

  07.体育报道

  08.公共外交与上海合作组织

  09.人文外交与文化产业

  指导教师:

  郑涵、戴元光、吴信训、张咏华、张敏、许正林、郝一民、查灿长、张祖健、尤红斌、李建新、薛中军、沈荟、赵士林、王晴川等30名教授、副教授。

  招生人数:47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或203日语

  3.641新闻传播理论与方法(分为两种试题模块。模块一:新闻传播理论+定量研究方法,模块二:新闻传播理论+定性研究方法。考生可任选其一。)

  4.866新闻传播业务

  5.专业综合知识(复试科目)

  备注:

  1.08、09研究方向由上海合作组织公共外交研究院的教师指导学位论文,具体请参见上海合作组织公共外交研究院招生简章。

  2.联系人:蒋安联系电话:021-56333674

  060200中国史

  本硕士点设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史学理论及中国史学史等研究方向。有力量雄厚、具有较强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师资队伍,学术梯队完整。每年延请伦敦大学GaryTiedemann等外籍著名教授开设专业课程;积极推荐研究生参加国内外的相关学术会议和国际交流。运用历史学、宗教学、考古学、社会学等跨学科方法,培养具有广阔的视野和厚重的基础的高级专业人才。

  研究方向:

  01.中国古代史

  02.中国近现代史

  03.专门史

  04.史学理论及中国史学史

  指导教师:

  忻平、陶飞亚、谢维扬、朱学勤、陈勇、汪朝光、徐有威、张童心、吕建昌、刘长林、宁镇疆等教授和副教授数名。

  招生人数:36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23历史学基础

  4.中国通史(复试科目)

  060300世界史

  上海大学世界史学科依托国际化大都市优势,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致力于在国际学术平台上开展学术研究。世界史学科的学术团队有很好的国际视野和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与耶鲁大学、布鲁金斯学会、乔治敦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埃及开罗大学、丹麦奥胡斯大学、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民族与宗教多样性研究所等海外知名高校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本学科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并重,团队成员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1项,省部级项目12项,国际合作项目7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与教学奖项4项,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Signs、CurrentAnthropology,StudiesinWorldChristianity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近百篇;近三年培养的研究生中30余位有海外访学、参加国际会议的经历,并有论文在《世界历史》、《世界宗教研究》等

  刊物发表。

  研究方向:

  01.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02.世界近现代史

  03.西方社会文化史

  04.史学理论及西方史学史

  05.全球化与全球学理论

  06.全球化与区域发展(西亚北非研究、南亚研究、拉美研究)

  07.全球问题研究(宗教、身份认同与全球政治)

  指导教师:

  郭长刚教授、张勇安教授、王蔚教授和刘义副教授多名。

  招生人数:18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23历史学基础

  4.世界通史(复试科目)

  备注:

  1.05-07研究方向由全球学研究中心的教师指导学位论文,具体请参见全球学研究中心招生简章。

  2.招生范围:历史学系应届和往届本科毕业生、跨专业且喜欢世界史的本科毕业生亦可。

  0603J2全球学

  全球学旨在以综合性、多学科与跨文化的视角,探索和理解人类社会全球化进程及其影响,研究诸如环境恶化、粮食安全、流行疾病、毒品走私、人口迁徙、身份认同、和平与冲突、全球贸易与经济联系,乃至人类精神归属等全球性或跨国性问题。通过经济、社会、历史、环境、文化、生物、政治及其他视角来分析全球现象,"全球学"试图推动世界上不同文化与文明间的相互理解,培育全球意识,消除人类因地理、文化、语言与政治的差异而产生的隔阂。

  上海大学全球学研究中心是国际全球学合作团队的成员组织。与来自美国、英国、德国、丹麦、荷兰、奥地利、波兰、澳大利亚、日本、印度等国家40余所高校的全球学教学与研究机构建立有密切的学术联系,同时还与美国著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乔治城大学伯克利宗教、和平与世界事务中心、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奥法利全球与国际事务研究中心、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宗教与民族多样性研究所、埃及开罗大学文明研究与文化对话研究中心、土耳其海峡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乌拉圭拉美社会经济研究中心等有着直接的学术合作关系。

  上海大学全球学研究中心有来自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领域的研究生指导教师6名。欢迎来自世界史、社会学、政治学、国际关系学、外语等领域的优秀硕士生报考。

  研究方向:

  01.全球学理论

  02.全球化与区域社会发展

  03.宗教与全球政治

  指导教师:

  郭长刚教授、张勇安教授、唐青叶教授、NestorDaCosta教授(乌拉圭)、刘义副教授、黄薇博士。

  招生人数:5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或246西班牙语(二外)

  3.634全球学与全球化理论

  4.综合考试(复试科目)

  070100数学

  上海大学数学学科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2006年获批),含有基础数学、计算数学、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四个二级学科。其中的计算数学博士点是我国1984年特批博士学位授权点,运筹学与控制论专业是我国1991年批准的博士学位授权点。

  数学系有数学与应用数学和信息与计算科学两个本科专业;数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系统科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及统计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数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数学博士后流动站。"数学科学与技术"是上海市教委第五期重点学科;"运筹学与控制论"是上海市第三期重点学科;在2008到2020年上海市高校发展定位规划中,数学学科被列为"国家级"一线学科和"扶强"重点发展学科。上海大学数学学科是上海市高校一流学科,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2年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位于全国前25%,在2013-2014年英国QS全球大学数学专业排行榜中,上海大学数学进入前150强。根据美国EssentialScienceIndicators(ESI)数据库最新数据,进入全球前1%的大学数学系有241个,上海大学数学系排名第124。数学学科承办中国运筹学会刊物《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SocietyofChina》、《运筹学学报》,主办《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学报》。数学系有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的4个研究所:基础数学研究所、计算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运筹学与控制论研究所。此外,上海大学核心数学研究所、上海大学系统科学研究所、上海大学运筹与优化开放实验室亦挂靠数学系。

  近年来数学系教师在国际顶级学术杂志(如:AdvancesinMathematics、TransactionsofAMS、JournalofAlgebra、SIAMJournalonAppliedMathematics、SIAMJournalonNumericalAnalysis、SIAMJournalonOptimization、SIAMJournalonScientificComputing、PhysicalReviewLetters等)上连续发表论文。2002年迄今SCI论文全国数学学科排名连续名列前10位,其中2008年全国数学学科排名第六位。近5年数学系主持国家级项目6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研究方向:

  01.解析数论及其应用(基础数学)

  02.有限群论(基础数学)

  03.代数表示论(基础数学)

  04.矩阵代数及其表示(基础数学)

  05.李代数与量子群(基础数学)

  06.分析及其应用(基础数学)

  07.几何分析与凸体理论(基础数学)

  08.几何分析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基础数学)

  09.组合级数(基础数学)

  10.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基础数学)

  11.矩阵计算与数值代数(计算数学)

  12.数值逼近及其应用(计算数学)

  13.有限元方法与数值建模(计算数学)

  14.有限元与边界元分析方法(计算数学)

  15.计算几何与图像处理(计算数学)

  16.偏微分方程数值方法(计算数学)

  17.分数阶微分方程数值方法(计算数学)

  18.分岔、混沌的应用理论和计算(计算数学)

  19.计算流体力学(计算数学)

  20.应用偏微分方程(应用数学)

  21.孤立子理论与可积系统(应用数学)

  22.动力系统及其应用(应用数学)

  23.复杂网络的分析、建模及动力学(应用数学)

  24.生物信息和生物网络(应用数学)

  25.生物数学(应用数学)

  26.神经网络(应用数学)

  27.奇异摄动理论与渐进分析(应用数学(力学所))

  28.力学中的偏微分方程理论计算及其应用(应用数学(力学所))

  29.微分方程与系统控制(应用数学(力学所))

  30.复杂系统的建模、分析与控制(应用数学(力学所))

  31.非线性水波与孤立波(应用数学(力学所))

  32.变分不等式与优化控制(应用数学(力学所))

  33.力学中的数学物理方法(应用数学(力学所))

  34.优化理论、方法及其应用(运筹学与控制论)

  35.应用统计与金融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

  36.信息技术与优化控制(运筹学与控制论)

  37.现代图论与组合最优化(运筹学与控制论)

  38.排序理论及其应用(运筹学与控制论)

  39.数学规划理论与算法(运筹学与控制论)

  40.数学规划的几何理论(运筹学与控制论)

  41.随机优化(运筹学与控制论)

  42.离散优化复杂性分析(运筹学与控制论)

  43.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运筹学与控制论)

  44.分布参数系统的辨识与最优控制及应用(运筹学与控制论)

  指导教师:

  周哲玮教授、石忠锐教授、郭秀云教授、何斌吾教授、冷岗松教授、王卿文教授、熊革教授、顾传青教授、马和平教授、侯磊教授、叶万洲教授、李常品教授、夏铁成教授、傅新楚教授、盛万成教授、张大军教授、郭兴明教授、陈立群教授、周进教授、卢志明研究员、卢东强研究员、张鹏研究员、胡国辉教授、白延琴教授、康丽英教授、邬冬华教授、田蔚文教授等及30余名副教授和10余名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

  招生人数:50(理学院)+3(力学所)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11数学分析

  4.811高等代数

  5.复试科目:数学综合(内容包括:泛函分析初步、计算方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备注:

  研究方向中注明"应用数学(力学所)"在"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培养。

  070200物理学

  物理学为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学位授予点,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含有凝聚态物理、光学,无线电物理及理论物理等四个二级学科。作为我校"211"建设的重点学科之一,经过两期上海市重点建设学科"信息物理"和"无线电物理"的建设,物理学科在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

  学科拥有一支高水准的科学研究队伍,现有教授25名,其中博士生导师36名(含兼职博导),副教授47名,积累了二十余年硕士、博士生培养经验。本学科由10余个研究方向组成,研究的范围涵盖了当今物理学各个基本领域和重要方向,其中包括信息物理,材料物理,光物理,天体物理等。

  学科具有良好的科研设施,实验条件完备,承担多项国家、部委和上海市科委下达的重要科研任务,取得了若干有国际水平甚至国际领先的成果,在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不少有影响的论文,曾多次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优秀著作奖和优秀教材奖。学科近五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重点项目共40余项,立项总经费上千万元;科技部863项目子课题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上海市基础研究重大和重点项目等30余项。每年平均在国内外一流学术刊物(如Phys.Rev.Lett.,Phys.Rev.A,B,C,D,E,Appl.Phys.Lett.,Opt.Lett.等)上发表论文100篇以上,申请和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学科与美国、日本、芬兰、德国、英国、丹麦,澳大利亚和西班牙等国的高校和研究机构保持着密切的学术交往。

  学科近五年来,已培养博士生五十余名,硕士研究生二百多名。研究生培养曾获得上海市教委优秀教学成果奖。

  研究方向:

  01.强关联电子系统与量子相变

  02.超导物理及新材料

  03.实用超导材料与器件物理

  04.自旋电子学与磁性物理

  05.新型功能材料与器件物理

  06.非线性动力学与信息传输

  07.太赫兹波与超快光子学

  08.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

  09.微纳光学与光子学

  10.碳纳米材料与器件物理

  11.介观与低维物理

  12.光电功能薄膜、光伏物理与器件

  13.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物理

  14.引力与相对论天体物理

  15.粒子物理与高能核物理

  16.计算物理与计算材料学

  17.纳米尺度低维结构能量传输和转换

  18.红外显微热成像和纳米光学系统

  指导教师:

  沈学础、王奇、李春芳、张金仓、周世平、许晓明、曹世勋、徐克西、马忠权、辛子华、蔡传兵、杨国宏、张爱林、马国宏、查访星、赵新洛、邓振炎、姜颖、胡志宇、曹清、敬超、田立君、陈玺杨希华,颜明,任伟等25名教授及47名副教授。

  招生人数:93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12普通物理(一)

  4.812量子力学或813电动力学

  5.固体物理或光学(复试科目)

  070300化学

  化学作为一门核心、实用和创造性的学科,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与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化学正通过与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信息科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来改变我们的未来。

  本学科拥有化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和材料化学、环境化学2个自主增设的博士学位授权点。拥有"纳米材料化学"上海市教委第五期重点学科,上海市资源环境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创新药物研究中心等研究基地。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位居全球第517名,比去年上升37名,全国第36名;英国QS专业排名位居全球并列101-150名;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位居全国第38名。指导教师中有教授24名(博士生导师18名)、副教授36名和青年博士讲师5名,学术梯队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半数以上的教师具有国外学历或留学经历。

  近5年承担了50项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中2012年获得16项占全校1/10;获得包括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部省级科研奖励7项;在包括JAmChemSoc,AngewChemIntEd,AdvMater,ChemSci,AdvFunctMater,ChemComum等SCI期刊上发表论文500篇以上;被ESI收录的高引用文章18篇,占全校的1/4;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30项。

  本学科为研究生所设的课程反映当代化学的发展水平,研究课题结合学科前沿和国家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的需要,培养研究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能从事基础研究和开发应用的专门人才。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保持着良好的学术合作和交流,合作研究成果发表在NatMater,JAmChemSoc,AngewChem,AdvMater等期刊上;约1/6的优秀毕业生可以直接攻读本校或国外博士学位研究生,也可获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到国外名校进行联合培养或攻读学位。

  研究方向:

  01.无机化学

  ◆配位化学

  ◆固体化学与无机新材料

  02.分析化学

  ◆光分析与电化学分析

  ◆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

  03.有机化学

  ◆金属与元素有机化学

  ◆药物化学

  ◆超分子化学

  04.物理化学

  ◆纳米材料化学

  ◆分子与材料设计

  ◆电化学与新能源材料

  05.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功能高分子

  ◆高分子膜材料

  指导教师:

  施利毅、胡志宇、张阿方、龚和贵、曹卫国、丁亚平、徐甲强、陆文聪、李明星、方建慧、许斌、陈雅丽、贾学顺、严六明、郝健、宋力平、罗立强、姚建、朱守荣、成旦红、林海霞、王田霖、张剑平、蒋海珍等24名教授及36名副教授。

  招生人数:137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13无机化学或614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或615有机化学(含有机结构分析)或616物理化学(一)(依据研究方向选择相应一门专业课)

  4.814综合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

  5.复试科目:

  无机化学实验或有机化学实验或分析化学实验或物理化学实验;专业综合知识面试和英语口语

  备注:

  1.本学科学制为三年。

  2.本学科不招收色盲及色弱学生;不招同等学力考生。

  3.初试科目:无机化学方向为613无机化学+814综合化学;分析化学方向为614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814综合化学;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方向为615有机化学(含有机结构分析)+814综合化学;物理化学方向为616物理化学(一)+814综合化学;纳微能源研究所可选择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考试科目。

  4.初试分析化学考试内容包括: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约各占50%,其中仪器分析包括光化学分析、电化学分析和色谱分析等部分。

  5.报考"纳微能源研究所"的学生还需参考纳微能源研究所招生简章。

  6.与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上海高等技术研究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苏州纳米所、宁波材料所、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上海微系统研究所、山西煤化所等研究院所联合培养的学生还需参考中科院院所的招生简章

  7.联系人:邵奋芬;联系电话:021-66132510

  070301无机化学(二)

  上海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自创建以来已承担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总装备部预研基金、上海市纳米专项基金项目共计100余项,取得多项重要成果。被批准为"材料复合及先进分散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市资源环境新材料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先进复合材料设计与制造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纳米功能材料中试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上海市教委第五期"纳米材料化学"重点学科、上海市第三期"材料学"重点学科主要力量之一、上海新材料及应用产学研合作中心,还与企业合作,成立了多家校企联合研究中心,其中有"上海大学-法国ESSILOR联合研发中心","上海大学-海悦海洋工程船舶涂料研究中心","东莞-上海大学纳米技术研究院"等。本中心的研究工作在基础理论与开发应用两个层面展开。基础研究方面包括:纳米材料的表征与评估、纳米材料的特殊界面行为、纳米材料的宏观性能与微观机理、纳米尺度上的组装与加工等。应用开发方面包括:纳米技术与环境保护、纳米磁性材料、纳米硬质合金、纳米陶瓷材料、纳米固体润滑材料、纳米传感器、纳米光催化材料、纳米抛光材料、纳米粉体规模化生产技术的开发以及纳米功能高分子材料。通过本专业的学习,使研究生具备纳米科学与技术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科研及工作能力。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学术气氛活跃。拥有国内较为先进的实验测试条件。近三年毕业研究生的就业率在全校名列前茅。

  研究方向:

  01.纳米功能材料可控合成新方法

  02.纳米材料在聚合物复合材料、环境催化及锂离子电池电极等方面的应用

  03.纳米功能涂层

  04.先进功能陶瓷和高温陶瓷材料

  05、纳米抛光及润滑材料

  指导教师:

  施利毅(教授)、张剑平(教授)、甄强(教授)、雷红(教授)、邓维(东方学者)、杭建忠(教授)、袁帅(副研究员)、张登松(副研究员)、孙丽宁(副教授)、冯欣(副研究员)、丁鹏(副研究员)、孙小英(副研究员)、颜蔚(副研究员)、赵尹(副研究员)、陈入领(副研究员)等多名指导教师。

  招生人数:26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13无机化学

  4.814综合化学

  5.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纳米科技基础(复试科目)

  备注:

  联系人:褚老师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上海大学111信箱(邮政编码200444)

  网址:www.nano.shu.edu.cnEmail:chuyanxin@shu.edu.cn

  070305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本专业以聚合物分子设计与合成、高性能先进高分子工程材料及复合材料、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具有光、电、磁、催化、仿生等特性的功能高分子材料和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的制备、性能和应用为主要研究方向。培养学生既具有扎实的高分子科学理论基础,又具有高分子材料专门知识及其相关的多种学科知识,同时具备聚合物分子设计、高分子材料结构与性能分析以及新型高分子材料研发的研究工作能力,成为能从事高分子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的高级科技人才。

  本专业近年来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国家科技部支撑项目、国防军工科研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基金项目和教委科研项目等;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J.Am.Chem.Soc.,Biomacromolecules,Polymer,Macromolecules,Macromol.Biosci.,Sci.Phys.,Carbohydrate.Polym.,J.Mater.Res.等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百篇;申请专利近百项。科研成果获得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本专业自1988年建立上述相关研究方向以来,已有二十几届研究生被授予硕士学位。

  研究方向:

  01.聚合物分子设计与合成

  02.高性能先进高分子材料

  03.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

  04.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

  指导教师:

  张阿方、郭强、尹静波、刘丽、刘引烽教授;胡和丰、贺英、陈来、俞成丙、颜世峰、苏新艳、李文、旷桂超副教授等。

  招生人数:43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22有机化学(二)

  4.841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5.高分子综合专业知识(复试科目)

  备注:

  1.限制色盲、色弱考生。

  2.本专业每年有4-6名学生硕博连读(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点高分子材料方向)。

  3.本系网站网址:www.polymer.shu.edu.cn

  4.联系:polymer@oa.shu.edu.cn

  071000生物学

  生物学是上海大学重点发展的学科之一,包括神经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方向。近年来本专业先后承担国家"973"项目、"863"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市科委重点项目和市教委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多项,成果显著。

  神经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神经药理与毒理、神经干细胞分化机制、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分子机制、脑肿瘤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昆虫生长发育的神经调控机制、系统生物学等。本研究方向在国内外相关领域已经形成一定的特色和声誉,具有从事神经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实验平台。

  遗传学研究的内容包括基因组学、分子遗传学、基因工程等。该方向主要以模式植物拟南芥、百脉根、蒺藜苜蓿和主要作物(如玉米和大豆)等为研究材料,研究植物中重要生命活动的遗传本质和作用机理。其中基因组学包括针对植物抗逆等复杂性状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以及针对作物驯化和进化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分子遗传学针对植物重要生命活动(如种子发育和代谢、生殖发育和共生固氮等),开展关键功能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基因工程主要开展针对作物品质、高效、抗逆等重要性状开展转基因研究。本学科方向学术梯队完整,设备先进,建有上海市能源作物育种及应用重点实验室。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中有两个方面主要围绕疾病相关的关键细胞、基因、蛋白质、小分子、药物残留、过敏原等的检测展开,研究工作主要涉及新型生物传感器的研制以及生物活性物质检测新方法的建立。其中,"分子识别与生物传感"方向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生物分子界面行为研究、抗原抗体及适配体分子识别、疾病标志物的甄定及检测、药物残留检测方法的建立、过敏机理的研究等;"纳米生物学"方向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纳米材料的生物功能化、纳米材料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基于纳米探针的信号标记、纳米材料用于新型生物传感器的研究、纳米技术在分子成像等方面的应用等。这两个方面的工作将为疾病的早期筛查诊断、食品及药物的安全检测、环境污染分析等领域做出积极贡献。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工作还包括核糖核酸生物学以及细胞信号网络调控,主要研究核糖核酸的结构、功能;核糖核酸在生命活动(如细胞再编程、肿瘤发生)中的重要作用;核酸药物(如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和核酸新技术的建立。近期重点聚焦miRNA等小分子调控RNA。该学科是近年来国际生物学领域的热点和前沿,对应研究方向为"microRNA(微RNA)结构与功能"。细胞信号网络调控方向主要研究细胞在病变(如癌变和心脑血管疾病等)过程中由细胞粘附分子整合素所介导的细胞内信号网络的变化。该研究工作侧重细胞信号传递过程中蛋白分子之间相互识别和结合的结构和功能基础,并进而基于信号蛋白分子之间的特异结合设计干预方案,从而为重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新的药物干预靶位点。

  研究方向:

  01.神经生物学

  02.分子遗传学

  03.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纳米生物学

  04.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理学

  05.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植物分子生物学(植物生物技术)

  06.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子识别与生物传感

  07.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microRNA(微RNA)结构与功能

  08.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信号网络调控

  09.系统生物学

  指导教师:

  研究方向01、04和09的指导教师主要有:吉永华研究员、文铁桥教授、陈付学教授、宋红生副教授、徐晓辉副教授、朱红艳副教授等。

  研究方向02和05的指导教师主要有:宋任涛教授、张卫教授、罗利教授、李平副研究员、朱晨光副研究员、王刚副教授、王桂凤副教授等。

  研究方向03和06的指导教师主要有:李根喜教授、陈沁教授、邓志瑞副教授、朱小立副研究员、陈红霞副教授、张娟副教授、陈桂芳副教授、赵婧副教授、张文举等。

  研究方向07和08的指导教师主要有:马衍青教授、金由辛研究员、马中良副教授、许祯副教授、李艳利副教授、肖俊杰等。

  招生人数:83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24细胞生物学

  4.851生物化学

  5.分子生物学(复试科目)

  071100系统科学

  系统科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它关心涉及复杂系统性质和演化规律的基本科学问题,试图通过对生命、生态、信息技术、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等具体系统演化过程中关键问题的研究,揭示复杂系统所具有的一般性规律,研究复杂系统宏观层次上的涌现性行为、系统性质和功能的智能控制等科学问题,并促进对具体系统的认识。本学科硕士点有系统理论和系统分析与集成两个二级点,挂靠于数学系,主要以相关数学基础理论为工具,针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生命科学、信息工程等领域出现的复杂系统利用系统的观点从事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因此本专业对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又有相关学科背景的考生优先考虑。该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学术气氛活跃。近几年在动力系统、复杂网络、系统生物学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相关结果发表在国内外著名刊物上,如NatureNanotechnology、PhysicalReviewLetters、ScientificReports、PhysicalReviewE、PhysicaD、Bioinformatics等。近5年主持国家级项目近20项,其中1项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包括数学、物理、生物、计算机,以及当今系统科学研究的各门专业基础课程。通过三年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从事系统科学基础理论研究能力,或用系统科学的观点熟练地运用计算机技术从事社会系统、生物系统等有关问题的研究。所培养的研究生毕业后可从事科研、教学、经济与金融管理、程序设计与开发等工作。我们热忱欢迎数学、物理、生物、信息、控制等有关专业的考生报考。

  研究方向:

  01.动力系统

  02.组合优化

  03.生物数学

  04.复杂网络

  05.系统生物学

  指导教师:

  傅新楚教授、康丽英教授、王瑞琦研究员、娄洁副教授、许新建副教授等。

  招生人数:10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11数学分析

  4.811高等代数

  5.复试科目:数学综合(内容包括:泛函分析初步、计算方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071300生态学

  生态学是上海大学重点发展的交叉学科之一,包括环境生态工程、植物生理生态学、生态毒理学、分子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等研究方向。在"211工程"的支持下,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学科和人才培养体系,各学科方向也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该学科点有教授13人,副教授16人,其中2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培养计划。

  环境生态工程研究典型污染物(重金属、农药、石油等)在湿地土壤-植物-水体连续界面迁移、转化和积累过程的基本规律及根区微生物的生态效应;以湿地生态系统形成、演化的物理、化学、微生物过程为核心,以分子生物学技术为依托,研究湿地生态系统的微生物的生态过程与功能、生态修复与管理、生态环境变化区域效应,并提供理论与技术指导,提出不同受损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模式,发展和完善受损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技术体系。

  植物生理生态学在多年努力下,整合和发展了其他相关的研究内容,在作物生理生态、植物逆境生理生态、植物养分利用生理以及植物-微生物互作等领域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经过多年努力,已经成为一支学术梯队合理,知识结构优良的科研团队。

  生态毒理学方向主要研究有机污染物,特别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包括多氯联苯、多溴联苯醚、有机氯农药、以全氟辛酸为代表的全氟有机化合物和环状甲基硅氧烷等,此外,也研究因燃烧和工业排放产生的大气污染物,如丁二烯、异戊二烯、三氯乙烯和丙烯等。

  分子生态学学科方向针对传统的生态学问题,综合分子生物学、现代电生理、光量子学、基因组学和行为学等技术手段,在分子水平上对东亚钳蝎、家蚕滞育等生态现象与生态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化学生态学属于生态学和化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生物间的化学联系及其机制,是当前生态学领域最活跃的分支学科之一。主要利用电化学技术研究蛋白质在不同离子、光照、气体分子等环境因子下的结构和功能变化,揭示生命体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机制,为评估和改善环境因子对生命体的影响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研究方向:

  01.环境生态工程

  02.植物生理生态学

  03.分子生态学

  04.化学生态学

  指导教师:

  宋任涛教授、何池全教授、宋红生副教授、汪福顺研究员、李根喜教授、刘晓艳教授、邓志瑞副教授、李平副教授、朱晨光副教授、杨明副教授、安静副研究员等。

  招生人数:8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25生态学

  4.850环境化学或851生物化学

  5.生态学综合(复试科目)

  071400统计学

  本学科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依托数学、应用经济学和社会学三个一级博士点,包含了数理统计、经济统计以及抽样技术等三大专业方向,针对国家和上海经济社会建设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开展线性统计模型、统计决策和统计推断等理论和应用领域的研究。该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学术气氛活跃。近年来在大型抽样技术、先进优化方法、数据挖掘等领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并以此为手段开展关于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价与设计、风险的统计度量与管理、工业优化控制系统、生物活性统计与蛋白质分类、大规模网络环境下数据处理、多种社会问题的定量化等应用研究。形成了具有多专业、多领域交叉渗透的学科特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包括概率、统计、经济、金融等现代统计学研究的各门专业基础课程。通过三年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与经济学素养,能掌握统计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熟练地运用统计方法分析数据。所培养的研究生毕业后在企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统计研究和教学工作。

  我们热忱欢迎理工科、经济、金融、生物、统计等有关专业的考生报考。

  研究方向:

  01.线性统计模型

  02.生物统计与数据挖掘

  03.非参数统计推断

  04.时间序列分析

  指导教师:

  王卿文教授、顾传青教授、白延琴教授、叶万洲教授、何幼桦副教授等。

  招生人数:10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11数学分析

  4.811高等代数

  5.复试科目:数学综合(内容包含:泛函分析初步、计算方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080100力学

  本学科为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包括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080101)、固体力学(080102)、流体力学(080103)和工程力学(080104)四个二级学科以及结构力学与岩土力学、应用力学与飞行器工程学和生物力学工程等三个自主增设的二级学科。本学科为上海市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其中流体力学为国家重点学科。

  本学科现有教授30余名。现有国家级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上海市力学在能源工程中的应用重点实验室等学科平台和基地,高性能集群机及先进的通用软件包等。以本学科点为依托出版发行国内第一个力学类SCI/EI英文学术刊物《AppliedMathematicsandMechanics》,并举办系列学术会议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NonlinearMechanics。具有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良好环境。建设了一支包括中组部千人计划学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中青年为主的学科队伍,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和上海市教委创新团队,有境外学位或学术经历的学科成员超过80%,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和突破,曾多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科学院、上海市和各部委的科技进步奖,并与国际、国内同行建立了广泛的联系。近年来,本学科成员先后出访美国哈佛大学、布朗大学、西北大学、康奈尔大学、伊利诺斯大学、德国马普微生物所、法国巴黎居里大学等学术机构,与美国布朗大学、西北大学、加拿大阿尔贝塔大学、法国里尔大学等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有效地提高了科研团队的研究工作的水平。除了国家奖学金、校长奖学金、蔡冠深奖学金、宝钢奖学金等、本学科设立了"培新计划"和"创优计划"等一系列针对优秀研究生的资助项目。本学科积极推荐研究生前往国内外著名的机构学习,开阔视野,现已有若干硕士毕业生和博士生成为我学科与国外著名大学的博士生和联合培养博士生。

  研究方向:

  01.非线性固体力学的理论和方法

  02.材料和重大工程结构的力学理论、方法和实验

  03.微纳米力学及复合材料多尺度力学

  04.湍流与流动稳定性理论

  05.微流体与界面现象

  06.格子波尔兹曼理论与工程应用

  07.交通流动力学

  08.内外流气动力学及流动控制的理论、计算和实验

  09.飞行器空气动力学与飞行器设计

  10.非线性波的理论和方法

  11.多物理场耦合分析和控制理论

  12.多相流与环境流体力学

  13.流动噪声与流动控制

  14.非线性动力学和振动控制

  15.计算力学及其应用软件

  16.实验力学及现代测试技术

  17.生物组织、材料和仿生材料与结构力学

  18.生物流体力学

  19.先进和智能材料建模,关键结构/装备的服役安全分析

  20.力学中的数学理论和方法

  指导教师:

  周哲玮教授、戴世强教授、叶志明教授、翁培奋教授、肖衡教授、郭兴明教授、陈立群教授、陈红勋研究员、程玉民教授、楚海建教授、狄勤丰教授、代钦研究员、董宇红研究员、黄虎教授、钱跃竑教授、张田忠教授、卢东强研究员、卢志明研究员、张东升教授、周进教授、张俊乾教授、张鹏研究员、朱卫平研究员、胡宏玖研究员、胡国辉教授、徐凯宇教授、朱怀亮教授、张能辉教授、周全研究员、刘宇陆教授、冯伟教授等和20余名副教授。

  招生人数:47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81理论力学

  5.力学综合(复试科目)

  080200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下设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等三个二级学科。本学科有国家重点学科、上海市重点学科和上海大学"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点的支撑。

  本学科围绕国家、地区振兴装备制造业的需求,积极探索高技术研究与先进适用技术开发相结合、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开发研究并举的学科建设方针,研究项目主要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防科工委和企业的委托等,年均科研经费约3000多万,多项研究项目曾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省市级科技进步奖。与美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有长期的合作关系。

  本学科依托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主要研究基地包括上海市机械自动化及机器人重点实验室、新型显示技术及应用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863计划机器人主题产业化基地、上海市机器人研究所、上海大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上海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快速制造工程中心、上海大学机电工程设计院和各专业研究室等。

  机械电子工程是国家重点学科,是学校211工程和上海市的重点学科建设点,是集机械、电子、液压、气动等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检测、传感等技术于一体的新兴综合性学科。该专业着重培养既有扎实的机械工程基础知识,又掌握基于计算机信息处理和自动控制理论的机电系统集成技术,造就能从事机电一体化系统研究、开发、应用及教学工作的高层次人才。

  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以国际研究水平的前沿理论和尖端技术为发展目标,体现了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内容。培养学生不仅通晓机械方面的专门理论,而且掌握现代电子、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等在机械工程领域中的应用技术。通过学习和研究,可获得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开发、高等学校教学和选择多种工作的能力。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研究机械制造领域中的设计理论与方法、制造工艺与系统中的理论与应用方法、机电装备在交叉学科中的应用理论和方法等。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专业的工程思维和良好的创新意识,能够独立从事本领域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

  研究方向:

  01: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主要研究: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创意展示技术与装备、数控机床及自动化装备、先进机器人技术与应用工程、光机电检测与传感技术、机电产品数字设计和分析仿真、机电产品网络化设计与制造技术、机械产品数字检测与质量控制、机电产品设计与制造过程管理、制造企业信息化及管理、包装工程技术、工业设计技术与应用、3D打印与快速模具技术、生物建模与制造技术、三维重构和造型技术、生物3D打印装备技术、微系统集成、先进制造工艺与刀具等)

  02:机械电子工程(主要研究:机器人技术及应用研究、工厂自动化及应用工程研究、基于精密技术的微机电系统研究、机电一体化装置与工程研究、检测与传感技术、机械振动分析及智能控制、计算机图像和虚拟现实技术、机电与流体智能测控技术、微纳电子机械系统元器件(MEMS/NEMS)的研究及其应用等)

  03:机械设计及理论(主要研究:转子系统的润滑理论与轴承技术和密封技术、CAD在轴系研究中的应用及系统优化设计、智能支承技术及机电一体化设计方法、机械工程现代设计方法和可靠性工程研究、机械强度可靠性与安全设计、计算机辅助摩擦学设计与测量技术、现代工业工程、润滑技术与表面工程、生物摩擦与生态润滑、电子封装与微系统集成技术、半导体光电设计、制造及装备技术等)

  指导教师:

  钱晋武教授、罗均研究员、刘亮教授、蒋蓁研究员、谈士力教授、谢少荣研究员、刘树林教授、周晓君教授、陆利新研究员、王志明教授、阚树林教授、陈晓阳研究员、王小静研究员、张建华研究员、沈雪瑾教授、张刚研究员、屠大维教授、俞涛教授、李明研究员、鞠鲁粤教授、李朝东教授、胡庆夕教授、何永义研究员、朱文华研究员、赵翠莲研究员、周传宏研究员、邢科礼研究员、张朝教授、刘丽兰教授、奚风丰教授、鲁华研究员级高工、施进浩研究员级高工、袁一卿研究员、刘建影教授等70多名正副教授。

  招生人数:171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02方向:832机械原理与设计或833电子技术与控制工程

  01、03方向:834机械设计或835控制工程基础

  5.复试科目

  02方向:机电综合

  01、03方向:机械原理或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

  备注:

  1.本专业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不招收色盲考生。

  2.联系人:

  02方向:陆筠联系方式:021-56331180jl@shu.edu.cn

  01、03方向:徐靓联系方式:021-56331513liangxu@shu.edu.cn

  080401精密仪器及机械

  精密仪器及机械专业是集精密机械工程、电子信息技术、光学工程与技术、自动检测技术等相互交叉融合而形成的高新技术密集型综合性学科。所设课程理论联系实际,及时反映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着力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突出,具备在上述专业技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本学科研究力量雄厚,为198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属上海市重点学科,并获得"211工程"重点建设。本学科长期从事精密机械设计与机构优化、现代光电测试技术、精密测量与传感技术、微机械与特种机器人技术等技术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完成了包括国家86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省市和国务院各部委的重大科技攻关和各类基金研究课题,并承担和完成了大量的工程应用科研项目,先后获包括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等多项各级各类科技奖励。

  研究方向:

  01.精密仪器及机械的现代设计方法

  02.现代测试与传感技术

  03.微机械与特种机器人技术

  指导教师:

  于瀛洁教授、吕丽军教授、郭红卫教授、刘亮教授、王志明教授、程维明教授等正副教授共10余名。

  招生人数:22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85机械原理或886电子技术或887工程光学或891传感器

  5.机电综合(复试科目)

  备注:

  1.本专业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不招收色盲考生。

  2.联系人:陆筠联系方式:021-56331180jl@shu.edu.cn

  080402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本学科是集自动检测技术、自动控制与自动化技术、智能仪器与嵌入式系统、计算机测控技术与网络通讯技术等相互交叉融合而形成的高新技术密集型综合性学科。所设课程理论联系实际,及时反映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着力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突出,具备在上述专业技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科研开发与技术应用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本学科面向科学研究和经济建设主战场,以解决经济建设和工程领域中的关键理论和技术问题为目标,具有师资队伍实力雄厚,科研开发力量突出,学术研究梯队完整的鲜明特点,并早于1981年即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曾先后获得多期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是学校"十五"和"十一五"211工程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为上海市电站自动化技术重点实验室的有机组成部分,所在的自动化系设有上大-自仪股份、上大-宝信软件等2个上海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本学科以智能仪器与嵌入式系统、先进测控技术与故障诊断、信息处理与网络通信及无线传感、智能结构主动监控、计算机测控系统及管理自动化等为主要研究方向,长期从事上述研究和技术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完成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等一大批国家、省市级和国务院各部委的重大科技攻关和各类基金研究课题,并承担和完成了大量的工程应用类科研开发项目,先后获得包括上海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等多项各级各类科技奖励。

  自1981年以来,本学科已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三百余人,所培养的毕业生素以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和协作精神好而著称,能够掌握现代先进工具和研究手段,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较强的研究与开发能力,毕业后广泛就业于国家重点研究所、高新技术公司、科技开发集团、大型骨干企业等或继续深造。本学科研究生在读期间,可申请上海大学光华奖学金、自仪奖学金和上海电调所奖学金,并可申请直升攻读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

  01.智能仪器与嵌入式系统

  02.先进测控与故障诊断

  03.信息处理、无线传感与网络通讯

  04.智能结构主动监控

  05.计算机测控系统及管理自动化

  指导教师:

  曹家麟教授、王健教授、朱晓锦教授、秦霆镐教授等正副教授10余名。

  招生人数:17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36模拟与数字电路

  5.微机硬件及软件(包含8086微机和C语言)(复试科目)

  备注:

  本专业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080500材料科学与工程

  本学科点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目前为上海市重点建设学科、我校"211工程"建设重点学科。

  本学科点拥有一批业务水平高、学术思想活跃的科研队伍,其中:工程院院士2名,正教授72名(博士生导师60名),副教授67名,并有一大批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学者。拥有包括三维原子探针在内的先进仪器和设备,已建立或正在建立从材料制备、加工、结构分析到物性测试等较完整的材料研究与开发基地。该学科的研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1项,部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6项。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有:国家973项目、国家863项目4项,国家支撑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1项)。此外还有大量课题来自上海市政府及工矿企业,特别与上海钢铁工业和汽车行业的企业进行了联合,促进了新材料应用开发,为地方经济腾飞起到了重要作用。

  研究方向:

  01.080501材料物理与化学

  主要从事现代信息材料包括微电子材料、通信材料、智能材料、能量转换材料、纳米材料及其器件等物理与化学的研究。重点开展铁电、压电薄膜与陶瓷、多铁性材料及其传感器技术、激光透明陶瓷、微波介质陶瓷材料、纳米材料、节能材料、热电材料和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

  02.080502材料学一

  侧重于研究宽禁带半导体薄膜材料、II-VI族化合物半导体材料、有机半导体光电材料和信息功能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其在微电子学和光电子学中的应用;金属功能材料的新型制备技术、复合界面、显微织构的研究。

  03.080502材料学二

  主要研究核反应堆等特殊环境用金属材料;碳/碳复合材料及特种纤维材料;非晶合金材料的形成和亚稳相变;金属及合金中氢的行为;先进功能材料(如电池材料、磁性材料等)结构变化的新现象、材料制备的新工艺及材料在信息、能源、结构、环保、腐蚀与防护等领域中的应用。

  04.080503材料加工工程一

  材料加工工程一(金属材料方向),主要研究汽车用金属材料、工模具材料、非晶及纳米材料、新型铸造合金等材料,以金属材料的强韧化、凝固技术、塑性成型技术、铸造技术、热处理技术、金属材料表面改性及合金化、材料集成计算方法等为主要方向。

  05.080503材料加工工程二

  主要研究金属材料的精炼、熔体处理和分析、加工过程的数值模拟、加工过程中废弃物处理与利用、电磁场在材料加工制备过程中应用。

  指导教师:

  周邦新院士、孙晋良院士、丁伟中、鲁雄刚、任忠鸣、翟启杰、张捷宇、李麟、吴晓春、韦习成、张恒华、朱丽慧、杨弋涛、史文、鲁晓刚、何燕霖、陈业新、李爱军、李谋成、李瑛、刘文庆、吕战鹏、王刚、王均安、肖学山、徐晖、赵世金、周忠福、朱明原、夏雷、罗宏杰、高彦峰、赵景泰、施思齐、骆军、卞建江、陈益钢、程晋荣、施鹰、王林军、杨秋红、朱玉斌、操光辉、邓康、洪新、李重河、汪学广、尤静林、钟云波、高玉来、李喜、姚美意、程晓英等正副教授百余名。

  招生人数:228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2数学二

  4.材料物理与化学:842物理化学(二)或843普通物理(二)

  材料学一:842物理化学(二)或843普通物理(二)

  材料学二:842物理化学(二)或844材料科学基础

  材料加工工程一:844材料科学基础

  材料加工工程二:842物理化学(二)或843普通物理(二)或844材料科学基础

  5.复试科目:

  材料物理与化学:固体物理或量子力学或无机化学

  材料学一:固体物理或量子力学或无机化学

  材料学二:固体物理或材料科学基础或物理化学

  材料加工工程一:材料工程基础(固态相变或金属材料学或材料力学性能)

  材料加工工程二:材料科学基础或物理化学或金属材料学

  备注:

  1.可以跨学科报考本专业:欢迎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凝聚态物理、应用物理、微电子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物理化学、高分子、金属材料、材料物理、材料化学、凝聚态物理和物理化学等专业考生报考。

  2.复试科目不得与初始科目相同。

  3.各方向每年都有一定的硕博连读名额。

  4.联系方式

  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一:张文竹021-66132031shuemat@oa.shu.edu.cn

  材料学二:李谋成021-56334167mouchengli@shu.edu.cn

  材料加工工程一:闵永安021-56334194李娜linaysu@shu.edu.cn

  材料加工工程二:钟云波021-56336048屠挺生tstu@mail.shu.edu.cn

  080600冶金工程

  本学科为国家和上海市重点学科,设有钢铁冶金博士点和冶金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建有国家科技部与上海市共建"现代冶金与材料制备"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上海市钢铁冶金新技术开发与应用重点实验室,是我国钢铁冶金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本学科点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教授为学科带头人,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在钢铁冶金的众多研究领域成果显著。学科点装备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具有一流的实验室和工作条件,培养工作规范。与国外联系密切,并联合培养研究生。

  本学科点主要从事钢铁冶金新技术开发应用及基础研究,研究课题涉及钢铁冶金领域的前沿技术和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攻关项目,成果丰硕显著,在纯净钢及二次精炼、熔融还原、熔体物理化学、冶金反应工程及过程数模及计算机控制、电磁冶金及连续凝固等方面取得了不少属国内外领先、为同行专家瞩目的技术和理论成果。近五年来,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和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和宣读论文600余篇,多次获国家、市、省和部级奖励。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钢铁冶金学硕士和博士,已有两名博士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励,两名获得提名奖。毕业生主要面向与钢铁冶金和金属材料相关的高校、研究所和企业,其中涌现出中国工程院院士和钢铁企业负责人等杰出人物。

  有志继续深造的优秀毕业生,可申请提前或连续攻读博士学位,部分优秀学生有出国深造机会。

  研究方向:

  01.纯净钢及二次精炼

  02.还原及资源综合利用

  03.铁合金精炼

  04.特冶及冶金反应工程

  05.冶金熔体物理化学

  06.过程数学模拟、控制及专家系统

  07.电磁冶金、强磁场在冶金中应用

  08.连铸及凝固

  09.外场下电化学冶金

  10.金属材料制备新技术

  11.有色金属冶金

  12.粉末冶金

  指导教师:

  徐匡迪院士、周国治院士、丁伟中教授、任忠鸣教授(长江学者)、翟启杰教授、鲁雄刚教授、洪新研究员、邓康研究员、张捷宇教授、李重河研究员、操光辉研究员、钟庆东教授、钟云波研究员、尤静林教授、汪学广教授、王兴庆教授、李喜教授、高玉来教授等正副教授30余名。

  招生人数:28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45冶金物理化学或846金属学

  5.钢铁冶金学或材料加工技术或有色金属冶金学(复试科目)

  备注:

  1.本专业欢迎其他冶金类和金属材料、物理、化学、化工、压力加工、热加工、电化学等专业的本科生报考,考试科目可选择我校相应专业的第四门专业课程。

  2.联系方式:钟云波yunboz@staff.shu.edu.cn屠挺生tstu@staff.shu.edu.cn

  080800电气工程

  本学科具有电气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博士点,先后得到了多期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是学校"十五"和"十一五"211工程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有上海市电站自动化技术重点实验室、上海汽车电驱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平板显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有上大-自仪股份、上大-宝信软件等2个上海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本学科现有四个专业方向(二级学科点)。电机与电器学科以电机电磁场、电机设计与系统仿真分析、特种电机及其控制、伺服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磁悬浮电机控制系统和电机振动噪声与舒适性为主要研究方向;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以电力电子变换技术、新型电力传动控制系统、新型电机及其控制系统和新能源的控制、管理及应用为主要研究方向;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以各类信息处理技术与应用电子技术的新发展为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图像处理、人工智能、新型显示、汽车电子和集成电路设计等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的研究内容;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以电力市场、新能源与智能电网、电力系统规划与分析为主要研究方向。

  本学科师资队伍雄厚、学科梯队完整。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市科委、市教委的基础研究、国际合作和科技攻关等科研项目,多次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本学科所设课程既注重学科基础理论,又反映当前国际本学科的最新发展,研究课题大多结合国民经济需求或本学科学术研究的前沿,培养学生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有在学科相关领域内进行研究开发以及创新实践的能力。本学科特别重视国际合作研究生培养,目前已和英国、法国等国的高校或科研机构建有研究生联合培养或研究生交流机制。

  研究方向:

  01.电机与电器

  02.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03.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04.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指导教师:

  黄苏融教授、阮毅教授、章跃进教授、冉峰教授、徐美华教授、张琪教授、胡越黎教授、张少华教授、邹斌教授及20余名博士副教授。

  招生人数:42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38电路

  5.复试科目:电机与拖动(电机与电器二级学科方向);电力电子与运动控制系统(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二级学科方向);微机硬件及软件(包含8086和C语言)(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二级学科方向);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二级学科方向)

  备注:

  本专业不招同等学力考生。

  080902电路与系统

  电路与系统是一门科学技术知识密集,以信息科学为基础,应用广泛,发展迅速的前沿学科,本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交互式图形处理;音频数据挖掘;智能信息处理;嵌入式系统;集成电路设计;片上系统(SOC)设计与仿真;信息检测与控制。

  本专业学术梯队完整,师资力量强大,专业实验室装备先进,拥有高性能图形工作站,交互式图形处理平台,先进的嵌入式与SOC开发平台等。本硕士点原为无线电电子学专业硕士点,该点在199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评估列为全国第三名。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一批在国内外领先、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曾多次获国家发明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及国家专利等。出版多部学术专著与教学用书,其中一部获得国家教委二等奖。近年来,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00余篇,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国家信息产业部重大项目、上海市重大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课题等30余项,并承担多项国民经济中的重大攻关项目,科研经费充足。

  本专业为硕士研究生所开设课程内容,反映了当前电路与系统学科的前沿水平,研究课题结合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学科前沿研究课题。培养研究生具有电路与系统的坚实理论基础和扎实的应用开发能力,具有很好的就业前景。其中优秀硕士生可提前直接攻读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

  01.交互式图形图像处理

  02.音频数据挖掘

  03.智能信息处理

  04.嵌入式系统

  05.集成电路设计

  06.片上系统(SOC)设计与仿真

  07.信息检测与控制

  指导教师:

  万旺根教授、刘学峰教授、管业鹏教授、张金艺教授、朱秋煜研究员等。

  招生人数:21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30信号系统与电子线路

  5.数字信号处理(复试科目)

  080903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一)

  本专业所在学科点拥有"材料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主要研究方向是上海市重点学科(材料学)、我校"211工程"建设项目重点建设方向之一。

  本专业从事的"有机电致发光平板显示器"研究,包括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红、蓝、绿彩色原型器件;彩色矩阵显示器;驱动电路控制电路及集成芯片。"新型固态辐射探测材料与器件"研究,包括高能粒子、紫外光、X射线、射线辐射探测材料的制备及其阵列探测技术。"光伏材料与太阳能电池"研究,主要包括高效、环保、低成本、大面积硅基薄膜、化合物半导体薄膜、有机薄膜等薄膜太阳能电池的设计和制备;新一代太阳能电池材料的关键技术和基础理论。

  本专业是材料、器件、驱动和控制电路、集成芯片的综合研究,具有各种知识背景(如化学、材料、物理、电路、计算机等)的学生,均可得到充分发挥。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有多名教授博导参加一线研究。近年来得到多项国家级项目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大专项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部863平板显示专项,973项目,上海市光科技项目。有机发光器件、新型辐射探测材料的研究在国内具有明显特色。

  研究方向:

  01.有机电致发光平板显示

  02.新型固态辐射探测材料与器件

  03.光伏材料与太阳能电池

  04.新型显示及有机半导体光电技术

  05.纳米量级高效低污染能量转换元器件及其应用

  06.有机半导体光电技术

  07.先进封装材料、工艺及其可靠性

  08.半导体照明与显示(LED)

  09.纳米电子材料与器件

  指导教师:

  01-05方向:王林军、陈益钢、沈悦、李冬梅、闵嘉华、朱文清、赵岳、徐闰、曹萌、张继军、黄健、杨伟光等正副教授15余名。

  06-09方向:魏斌、李喜峰、曹进、王子兴、杨连乔、殷录桥、徐韬、郑燕琼、陈果等正副教授9名。

  招生人数:31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43普通物理(二)

  5.量子力学或固体物理(复试科目)

  备注:

  1.01-04研究方向在材料学院电子信息材料系培养。联系人:张文竹021-66132031shuemat@oa.shu.edu.cn

  2.05研究方向由"纳微能源研究所"的教师指导学位论文,06-09研究方向由"新型显示技术及应用集成实验室"的教师指导学位论文。联系人:杨连乔,021-56333362,yanglianqiao@shu.edu.cn。具体请参见新型显示技术及应用集成实验室、纳微能源研究所招生简章。

  3.可以跨学科报考本专业:欢迎微电子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凝聚态物理、应用物理、材料物理、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等专业报考。

  080903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二)

  微电子学和微电子技术是一门将电子器件和电子系统微小化和集成化的科学技术。它是当代信息产业的基石,也是现代电子工业和高科技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近年来发展迅猛。

  我国已制订了一系列加速发展微电子产业的政策和规划,急需大量的微电子人才。

  本专业致力于为集成电路产业及相关领域培养相应的高层次科研和管理人才。本专业主要从事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及专用集成电路和集成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和应用;集成电路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测试方法学研究;以及一般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及与微电子密切相关的新型器件结构、电路与系统技术研究等。通过培养使学生既有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及必要的管理知识,又有广阔的视野和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气氛活跃,拥有先进的科研与实验条件,且与业界有广泛的联系与合作。微电子中心自创建以来,已取得多项重要科研成果。热忱欢迎微电子学科与通信、计算机、自动化等相关学科的学生报考。

  研究方向:

  01.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与系统的设计、测试和应用

  02.器件物理、器件模型和微电子机械系统

  03.显示扫描与控制

  指导教师:

  冉峰、胡越黎、徐美华、张金艺等多名教授和10多名副教授。

  招生人数:15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36模拟与数字电路

  5.微机原理与C语言程序设计(复试科目)

  备注:

  1.本专业在上海大学微电子研究与开发中心培养。

  2.本专业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3.本专业不招收色盲考生。

  080904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本专业随着无线通信的迅猛发展而更受重视。侧重研究电磁波(包括光波)的产生、传输、辐射、散射、变换、检测以及微波与光波相互作用的理论与应用。近年来更进一步向毫米波和光纤通信、信息处理等领域延伸。研究内容大多直接结合国民经济中重大攻关项目或本学科国际研究的前沿。

  本专业是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授予点,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是上海市重点建设学科,招收外国来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学科带头人是著名的微波、光纤专家、中科院院士黄宏嘉教授。经过多年重点建设,本专业点拥有上海特种光纤重点实验室、电磁场辐射与散射实验室及毫米波实验室等,承担国家和市级重点科研项目。近年来获国家发明奖、优秀教材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十多项,并主持召开了多次国际性学术会议,与美、德、日等国学术界建立了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

  本专业培养研究生具有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并注重锻炼学生独立从事科研和创新能力,对于有志继续深造、品学兼优的硕士研究生可直接申请提前攻读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

  01.光纤技术与应用

  02.微波与光结合技术

  03.微波毫米波测量新技术

  04.现代天线理论与技术

  05.微波毫米波电路

  06.电磁散射与电磁兼容技术

  07.微波遥感信号获取与处理

  指导教师:

  黄宏嘉院士、马哲旺教授、陈振宜研究员、石志东研究员、季敏宁教授、谢亚楠研究员、杨雪霞教授、肖中银研究员、杨广立教授等。

  招生人数:21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31电磁场理论基础

  5.微波技术(复试科目)

  081001通信与信息系统

  通信与信息系统是信息领域重要的研究学科。本专业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批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传输、交换与处理。主要研究领域有:数字通信与接入网络技术、综合业务数字网与传输技术、光纤通信、宽带无线通信、多媒体通信及终端技术、光纤器件、光纤传感网络等。

  本专业是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实验设备先进,拥有开展通信工程研究所需的成套精密实验仪器设备,近年来承担一百多项科研项目,获得数十项国家、省部级以上的科研成果与奖励,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和著名刊物上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

  本专业为研究生开设的课程包括专业基础理论以及反映本专业最新成就的专业课以及文献阅读课。研究内容大多数是国际、国内前沿课题或与国民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重大攻关项目。本专业培养学生的目的是使他们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与系统的专业知识,能独立从事本专业领域的研究工作。学生中的优秀者可直接提前攻读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的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

  01.光纤通信

  02.数字通信与接入网技术

  03.宽带移动通信技术

  04.多媒体通信及终端技术

  05.光纤传感网络及信号处理

  指导教师:

  汪敏教授、王廷云教授、郑国莘教授、甘朝钦教授、刘云启教授、王春华教授、李迎春研究员、王潮教授、彭章友教授、王涛教授、方捻教授、庞拂飞教授等。

  招生人数:107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30信号系统与电子线路

  5.通信原理(复试科目)

  081002信号与信息处理

  本专业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处理、编码、传输、检测、控制等理论和技术。主要研究领域有:数字图象处理、数字语音处理、编码与识别、信息隐藏与数字水印、数字取证、3DTV视音频的实现、多媒体处理与通信、以及基于IP和无线的流媒体技术、图像通信系统、HDTV和DVB中的理论与应用、通信信号处理、盲信号处理及应用。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实验设备先进,科研经费充足,科研效益显著,本学科点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是上海市重点学科,曾被上海市教委授予上海市先进重点学科。

  本专业所设课程充分反映信息与通信领域中当前的国内外先进研究成果,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研究内容大都是国家和上海市下达的前沿研究课题,并与上海市的支柱产业―信息与通信产业的重大项目相结合。学生取得硕士学位后除一部分攻读博士学位外,大多数到中、外企业从事高技术研发工作。

  研究方向:

  01.数字图像处理

  02.图像及视频信号压缩编码及传输技术

  03.语音信号与声信号处理

  04.数字媒体安全

  05.信号检测技术

  06.视音频制作技术

  07.通信信号处理

  08.盲信号处理及应用

  09.遥感空间信息技术

  10.3DTV视音频技术

  指导教师:

  方勇教授、王朔中教授、张之江教授、安平教授、张新鹏教授、黄素娟教授、刘志研究员、张海燕教授等。

  招生人数:34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30信号系统与电子线路

  5.数字信号处理(复试科目)

  0810J3数字媒体创意工程

  数字媒体创意工程是以信息技术、媒体传播和文化创意为基础,以数字媒体技术的理论、方法研究与技术开发为切入点,融合新闻传播、影视创作、创意设计、版权保护等的学术研究与应用需求,强调技术与艺术、科学与文化的结合,拓展文化创意领域应用与发展空间的交叉性学科。在互动媒体、媒介融合、影视制作、动画设计、游戏开发、展览展示等数字内容创意行业有着广阔的应用需求与市场前景,特别是对进一步推动我国文化建设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实验设备先进,且有着很好的应用和产业背景。近年来承担了一系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重大和重点攻关及重点基础研究等项目,以及一批企业和社会委托的数字媒体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并获得十余项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和技术专利。

  本专业旨在培养影视娱乐、数字内容、展览展示等业界急需的具备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的理论及专业知识及相应的艺术文化素养,又具有战略眼光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其中优秀者可直接提前攻读数字媒体创意工程学科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

  01.数字视音频技术及应用

  02.数字娱乐技术

  03.数字内容制作与创意设计

  04.数字内容传播

  05.数字媒体展示技术与创意

  指导教师:

  张文俊教授、丁友东教授、张敏教授、陈一民教授、石川教授、许华虎教授、林少雄教授等。

  招生人数:5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90多媒体技术或830信号系统与电子线路或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

  5.数字媒体综合(复试科目)

  备注:

  本专业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081100控制科学与工程

  本学科针对各应用领域中面临的复杂控制、优化、检测等自动化问题,应用控制理论、现代优化与智能信息技术,研究和发展先进的检测、控制、优化和模式识别技术以及自动化系统。主要研究方向覆盖了自动控制领域从基础研究到高技术发展的不同层次,既有学科前沿又有应用热点。本学科已建成上海市重点学科,顺利完成了教育部"九五"、"十五"、"十一五""211工程"建设项目,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上海市电站自动化技术重点实验室,产学研合作的上海数字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平板显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汽车电驱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英国女王大学等组建的国际产学研模式的中英能源与自动化联合实验室,以及上海大学-上海自动化仪表股份有限公司(隶属上海电气集团)、上海大学-上海宝信软件股份有限公司(隶属宝钢集团)等上海市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实验设备和仪器先进,具有良好的学习和科研环境。

  本学科是中国系统仿真学会副理事长单位,以及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嵌入式仪表及系统技术分会、中国系统仿真学会生命系统建模仿真专委会等国家二级学会的挂靠单位,近年来成功组织了LSMS&ICSEE2014、AsiaSim2012&ICSC2012、LSMS&ICSEE2010、ICIC2008、LSMS2007、IEEEHDP2007等重要国际会议,具有良好的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平台。

  本学科所设课程反映当今国际上自动化与信息处理领域的最新发展水平和趋势,培养学生掌握坚实的控制、检测、优化、智能信息处理与模式识别的理论和系统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并具有在学科相关领域内进行研究开发以及创新实践的能力。

  本学科师资队伍雄厚、学科梯队完整,长期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目前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教育部、上海市科委、经信委和教委的基础研究、国际合作、人才培养和科技攻关项目,以及其他横向协作项目等几十项。在网络先进控制和智能控制方法、电力市场系统分析理论与仿真技术、传感器及其信号处理技术、多现场总线测控及嵌入式系统、高速机器视觉及感知识别技术、设施农业精准调控、虚拟可视化监控软件、电站自动化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并获得了省部级科技进步和自然科学一等、二等奖,以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创新奖,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

  本学科自1978年迄今已招收近千名研究生,并毕业获得硕士学位。其中,近百名研究生已获得或正在国内外攻读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

  0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02.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03.系统工程

  04.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05.生物信息学

  06.建模仿真理论与技术

  指导教师:

  费敏锐教授、李斌教授、马世伟教授、刘廷章教授、张少华教授、付敬奇教授、苏洲教授、邹斌教授、王冰教授、贾立教授、彭晨教授、李韬教授和20余名副教授。

  招生人数:62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36模拟与数字电路或840自动控制理论(含经典和现代)

  5.微机硬件及软件(包含8086和C语言)(复试科目)

  备注:

  本专业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08120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计算机一级学科,涵盖了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与理论和系统结构三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按一级学科招生。本专业紧密联系计算机发展的最新热点以及上海市计算机行业的发展方向,开展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计算机科学及应用技术研究。本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网格计算、高性能计算与并行处理、软件工程、软件方法学、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多媒体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智能信息处理、信息安全和系统生物学等。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基础理论知识,能够从事计算机系统结构研究与应用开发的高级专门人才,所设课程反映计算机学科的各个领域的当前国内外先进水平,旨在使学生掌握坚实的专业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本专业研究力量强,学术梯队结构合理;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技术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工委及上海市重大科技项目等,多次获得部、市科技进步奖,经费充裕。在国内外著名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大量学术论文,出版过数十本教材和著作,主办过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在有关研究方向上联合培养了一批外国留学生,还与国内外多所大学签有学术交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协议。

  系统生物学为本专业新增方向,主要利用计算机技术从系统生物学的角度对现代分子生物学领域内的大量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通过机器学习与模式识别技术,数据库技术及数据挖掘,人工神经网络技术,专家系统,数值模拟及并行计算等方法来进行生物数据库的整合、基因组序列数据分析,基因芯片数据的分析与处理,蛋白质结构和功能预测,生物网络构建及优化等研究。

  研究方向:

  01.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及应用

  02.计算机系统结构

  03.并行处理

  04.容错计算

  05.数据库与数据挖掘

  06.多媒体技术与应用

  07.计算机网络

  08.智能信息处理

  09.信息安全

  10.系统生物学

  指导教师:

  李青教授、徐炜民教授、童维勤教授、张武教授、缪淮扣教授、刘宗田教授、陈一民教授、丁友东教授、叶飞跃教授、陈洛南教授等正副教授30余名。

  招生人数:64+5*(系统生物学方向)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

  5.C++程序设计、编译原理或计算方法和理论*(复试科目)

  备注:

  *为报考系统生物学方向考生的招生人数与考试科目。

  081400土木工程

  在学科带头人叶志明教授的带领下,上海大学土木工程系现拥有"结构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学术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专业/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在结构计算理论与工程应用、结构抗震减震及控制、风工程、饱和/非饱和土的基本特性及理论模型、岩土结构变形机理及加固技术、港口工程与水工结构、混凝土及钢结构、地下空间结构和土木工程材料等领域有着较强的师资力量和科研实力,拥有多名高声誉专家学者,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如美国UniversityofTexasatAustin、加拿大UniversityofManitoba、英国AstonUniversity、UniversityofExeter、澳大利亚UniversityofNewcastle和日本名古屋工业大学等)有长期的合作关系,共同完成多项合作研究项目。挂靠土木工程学科的上海大学-上海城建(集团)公司建筑产业化研究中心牵头成立了"上海建筑信息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重点加强建筑信息化和绿色建筑的研究和应用,先后获得曾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等7项。

  近五年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和青年基金项目23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6项和国际合作项目2项以及众多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资助。在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300余篇次;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4项,这些科研成果成功应用于建筑与土木工程相关行业的实际工程,获得较高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为相关技术规范的制定和投资决策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在教育教学方面,注重人才的全面培养,注重科研与教学的相互统一、相互支撑与促进,曾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精品教材等等众多奖项,现拥有"土木工程专业学科基础课教学团队"国家级和上海市教学团队、《土木工程概论》国家级精品课和2门上海市精品课程,为高质量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土木工程专业学术硕士研究生着重研究解决建筑、桥梁、道路、隧道、地下及水工等结构的基础理论、计算方法及其工程应用,紧密结合上海市的长远规划,在民用及工业建筑、桥梁隧道、灾害预测防治、结构修复与加固、港口工程、再生建筑材料及近代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等工程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取得了丰富科研成果。

  依托上海城建集团、上海市闸北区房管局、上海上大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土建甲级)、上海真迪土木工程检测有限公司等实践基地,本科学硕士研究生强调专业理论与应用实践的结合,以重要的实际工程为背景,结合工程中所出现的重大技术及其理论问题进行研究分析,着重培养研究生独立解决和处理实际工程问题的分析研究能力,使研究生具有广博的专业理论基础及一定的工程应用经验,最大限度地开拓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研究方向:

  01.结构计算理论与工程应用

  02.工程设施抗风、抗震、减震与智能控制

  03.岩土结构变形机理及加固技术

  04.饱和/非饱和土的基本特性、理论模型及应用

  05.港口工程与水工结构研究

  06.桥梁、隧道的性能分析及其设计

  07.土木材料断裂、损伤及裂缝控制

  08.结构检测与加固技术研究

  09.环境岩土工程

  10.城市道路与轻轨交通工程的设计

  11.计算机图像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12.地下结构设计理论及应用

  13.土-桩-结构的动力相互作用及其应用

  14.结构优化、可视化设计及计算机辅助设计

  15.新型生态型道路材料的研究

  16.工程结构抗风

  17.BIM与建筑信息管理技术

  指导教师:

  叶志明教授、周文波教授、徐旭教授、杨骁教授、张孟喜教授、朱杰江教授、李春祥教授、孙德安教授、姚文娟教授、刘文光教授、徐金明教授、彭妙娟教授、孙家瑛教授及15名副教授和副研究员等。

  招生人数:38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75结构力学

  5.专业英语、混凝土结构和土力学(复试科目)

  6.材料力学、工程结构抗震(同等学力考生和跨专业考生加试科目)

  081700化学工程与技术

  作为一级学科的化学工程与技术设置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应用化学、工业催化和生物化工五个二级学科。主要的研究方向为绿色化学与工艺、(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精细化工工艺、生物(质)能源、能源(钠米)材料、新型分离技术与设备、催化反应工程等。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围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863、科技支撑、上海市科委等国家地方技术创新需求以及大中型企业委托的重点产业项目等应用化学前沿课题,培养学生既具有扎实的应用化学基础理论和全面的实验技能,又具有独立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能力。自1979年以来,已招收硕士研究生300余名,毕业的研究生主要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研究设计院所及相关领域的大中型企业工作从事创新和管理工作。本专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具有明显的行业竞争力,已成为我国化学工业的绿色发展的骨干技术力量。

  研究方向:

  01.绿色化学与工艺

  02.功能高分子材料

  03.精细化工及工艺

  04.新型分离技术与设备

  05.辐射化学与应用

  06.催化反应工程

  07.能源化学及材料

  08.纳米科学与技术

  指导教师:

  傅家谟院士、刘元方院士、吴明红教授、焦正教授、陈捷教授、王勇教授、孙俭教授等20余名正副教授。

  招生人数:60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2数学二

  4.847有机化学(三)或848化工原理

  5.综合专业知识(复试科目)

  081703生物化工

  本专业是以现代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分子细胞学为基础,结合化学、化学工程的多学科性的专业。在分子水平上对生物反应过程的原理及特点加以研究,并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和化学工程的原理,对实验室取得的成果加以开发,直接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培养的学生既有坚实的细胞及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又能熟练掌握现代生物技术的操作技能,除了具有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能力外,还体现出能独立设计、开发生物产品的特色。

  微生物工程是在细胞纯培养技术基础上,利用微生物的特定性状和功能,通过操纵遗传物质、调控细胞代谢关键酶和利用现代生物化工技术及其相应装备,实现细胞大规模培养以便获得目标生理活性物质的一项生物高新技术。

  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方向立足于中药与微生物中所含有的具有生理调节功能的活性成分,例如活性多糖、生物碱、黄酮类等,研究这些活性成分的提取技术,分离与纯化技术、活性成分的鉴定和结构的测定、生理调节功能以及作用机制等。这些结果将为第三代功能食品和新型药物的研发提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源头创新"的成果。

  蛋白质工程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以蛋白质分子的结构规律及其生物功能的关系作为基础,通过化学、物理、分子生物学等各种手段对蛋白质进行直接或间接地修饰、改造和拼接,从而获得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新型蛋白质,以满足人类对生产和生活的需求。

  研究方向:

  01.微生物工程

  02.生物活性物质的制备、应用及性质研究

  03.基因工程

  04.蛋白质工程

  指导教师:

  高旻天教授、文铁桥教授、金由辛教授、吉永华教授、张阿方教授、李根喜教授、沈忠明副教授、黄俊逸副教授、刘战民副教授、廖鲜艳副教授等。

  招生人数:6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2数学二

  4.851生物化学

  5.微生物学(复试科目)

  082700核科学与技术

  作为一级学科的核科学与技术专业设置辐射化学、射线技术在新材料中的应用、射线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等为主要研究方向。现有中科院院士1名,长江和杰出青年1名、教授8名,副教授7名,近年来承担着国家、市科委等多项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成果,在SCI国际有影响期刊上发表百余篇论文。

  本专业为研究生所设课程反映当代辐射化学及应用的发展前沿,研究课题结合国家化学化工专业的急需,为学科前沿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本专业培养研究生具有辐射化学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实验技能,掌握辐射化学在新材料和环境保护中应用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具备开展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培养能胜任研发、设计、管理和服务的专门人才。

  研究方向:

  01.纳米新材料辐射合成

  02.纳米传感器辐射改性

  03.辐射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04.高分子材料辐照交联

  05.辐射防护与计算

  指导教师:

  刘元方院士、吴明红教授、焦正教授、曹傲能教授、王海芳教授、陈志文教授、雷勇教授等。

  招生人数:7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49辐射化学

  5.综合专业知识(复试科目)

  083000环境科学与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是国家211重点建设学科和上海市重点学科,具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和教育部创新团队。

  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点以中科院傅家谟院士领衔,长江学者吴明红教授、钱光人、焦正、陈捷等教授为学科带头人,依托环境与化工学院,以环境工程系、化学工程系、环境污染与健康研究所、辐射应用研究所和清洁能源研究所为培养基地,重点研究环境中毒害有机污染物对于人类健康的早期效应,研究毒害有机污染物在极端条件下的降解机理以及微生物净化机理,研究土壤、大气、地下水污染控制理论与修复技术,同时按照循环经济和产业共生的要求,探索环境资源循环转化与利用的新理论和新方法。中科院院士傅家谟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环境污染与健康"研究所,在环境污染与健康研究领域在国际国内已形成明显特色。同时本学科点在核技术在环境中的应用、固体废弃物安全处置与资源化、环境毒理与健康三个研究方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本学科点现有教授20名,博士生导师12名,拥有一批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和青年骨干教师,具有一支能够承担国家重大和上海市等地方重大、重点及重要科技攻关项目的科研团队。

  研究方向:

  01.环境中毒害污染物分布、迁移、转化与界面相互作用

  02.污染辐射控制原理与方法

  03.毒害污染物的物理化学特殊处理技术与原理

  04.固体废物的资源化与危险废物的安全处置

  05.水污染与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与装备

  06.水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

  07.环境污染控制材料制备与原理

  指导教师:

  傅家谟院士、刘元方院士、吴明红教授、钱光人教授、陈捷教授、焦正教授、刘晓艳教授、何池全教授、丁国际教授、刘强教授、刘建勇教授、胡雪峰教授等。

  招生人数:72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2数学二

  4.850环境化学

  5.综合专业知识(复试科目)

  083100生物医学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生物医学与工程技术交叉的边缘学科,本专业以电子技术及信息科学为主要手段,着重研究便携、易用和个人使用的高效低价的医用电子技术及器械,在生命科学基础上开发各类以高新技术为特征的现代医学仪器及系统,包括无线医疗监护、危重病人监护,体内植入系统,医院信息系统,医学图像处理系统等。

  本专业已取得十余项国家及省市级的科研成果,其中两项分别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及二等奖,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了数本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专著和教材。本专业已培养硕士研究生80余名,毕业后从事医学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研究,生物医学仪器及系统的设计和开发,临床医学工程等方面的工作。

  研究方向:

  01.生物医学信号检测、处理与控制

  02.生物医学电子学及仪器

  03.生物医学图像与生物信息处理

  04.神经信息处理

  指导教师:

  严壮志教授、李颖洁教授等。

  招生人数:15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30信号系统与电子线路

  5.数字信号处理(复试科目)

  083201食品科学

  本专业以食品中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为中心,以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工程学以及系统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研究食品及其加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根据学科特色和社会需求,主要涉及以下研究内容:加工过程中食品化学成分及品质的变化;食品的检测与分析;天然资源的利用、有效成分的分离、提取及鉴定;食品安全信息;食品营养与功能因子等重要内容。本专业以食品营养与安全为发展目标,研究结果直接面向国家和社会需求,体现了交叉学科的内容,通过学习和研究,学生可获得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能力。

  食品安全与检测主要包括食品安全检测方法和食品安全控制与信息化研究。食品安全检测以生物信息和生物技术为手段,研究与建立致病微生物、农残、兽残、过量使用的添加剂的快速、简便、灵敏、准确性高、可操作性强的技术与标准检测方法,为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食品安全管理系统建设提供支持;食品安全控制技术主要是开展食品加工贮藏过程中有害物质形成变化规律与控制、果蔬采后杀菌剂的研究、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的研究,同时以国内特色和大宗食品为对象,开展食品信息数据库开发与集成、构建食品质量与安全评价数学模型,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的研究。

  食品营养与功能主要包括食品营养素的定性、定量分析,营养素的结构与功能的分析,营养素的提取、分离与纯化技术,食品中天然活性因子的生物制备技术及其生理调节功能和作用机制、以及天然多功能食品添加剂的研究与开发。重点开展功能性食品与食用油脂的研究与开发。

  研究方向:

  01.生物活性物质分离与分析

  02.食品安全与检测

  03.食品营养与功能

  04.食品微生物与酶工程

  05.食品生物技术

  指导教师:

  翁新楚教授、陈沁教授、高海燕副教授、刘战民副教授、廖鲜艳副教授、黄俊逸副教授、顾建明副教授、万嗣宝副教授、张娟副教授、张文举等。

  招生人数:7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2数学二

  4.851生物化学

  5.食品化学(复试科目)

  083500软件工程

  软件工程是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并列的一级学科,涵盖了软件工程理论与方法、软件工程技术、软件服务工程和领域软件工程四个领域。本专业研究方向紧密联系软件工程学与软件方法学发展的最新热点以及上海市软件行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培养具有扎实的软件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及应用知识,具有软件开发能力以及软件开发实践经验和项目组织的基本能力,能从事软件工程技术研究、设计、开发、管理、服务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计算机学院是在钱伟长校长亲切关怀下成立的上海市高校中第一个计算机学院。前身为始建于1988年的上海工业大学计算机工程系和上海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系联合而成立。1990年以来,计算机学院连续五次被上海市列为重点学科进行建设,软件工程学科建设取得快速发展。

  本专业研究力量强,学术梯队结构合理;近年来,先后承担了近20项国家技术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国防科工委及上海市重大科技项目等,多次获得部、市科技进步奖,经费充裕。在国内外著名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大量学术论文,出版过数十本教材和著作,多次主(承)办过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

  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职教师30多名,包括教授8名、副教授10名。在软件工程研究领域已培养博士研究生30多名、硕士生80多名。在有关研究方向上联合培养了一批外国留学生,还与国内外多所大学签有学术交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协议。

  本专业领域学生所设课程反映软件工程专业的各个领域的当前国内外先进水平,旨在使学生具有扎实和宽广的软件专业基础知识,以及独立进行研究与开发的能力,学生毕业后就业形势良好,就业范围广阔,能适应软件开发、系统维护和项目管理等与软件开发相关的各种工作。在高新企业、外资企业和软件公司,以及各大、中、小企业的IT部门,银行、金融行业的数据中心,政府部门、机关和学校的信息中心都可以找到适合的工作。

  研究方向:

  01.软件建模

  02.软件形式方法

  03.软件需求工程

  04.数据库与数据挖掘

  05.服务计算与服务工程

  06.软件体系结构

  07.软件测试

  08.智能信息处理

  09.信息管理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

  指导教师:

  缪淮扣教授、吴悦教授、叶飞跃教授、曽红卫教授、刘宗田教授、童维勤教授、赵正德教授、陈洛南教授等正副教授近20名。

  招生人数:9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

  5.C++程序设计、编译原理(复试科目)

  120100管理科学与工程

  本专业立足运用现代科学与技术新成果推动我国管理现代化,实行课题研究与理论学习紧密结合的培养方法。培养的学生应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现代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体系、以及电子商务与信息管理方法,了解国内外专业和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政府政策和业务惯例,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广博、视野宽阔,适应性强,富有创新、开拓和务实精神。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部委、上海市政府、市科委等研究课题,也承担着大量企业委托项目,与海外多所大学有合作研究与培养的关系。自1990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已有300余名毕业生,目前活跃在国内外理论研究、管理、金融、经济、科技、行政等领域,显示了较强的竞争力。

  本学科在管理学院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优秀学生可申请硕博连读。

  研究方向:

  01.管理科学

  02.工业工程与质量管理

  03.创新与知识管理

  04.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

  05.工程与项目管理

  06.电子商务

  07.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指导教师:

  管理学院:

  01-05方向:尤建新教授、陈以增教授、于丽英教授、单而芳教授、林贵华教授、阎春宁教授、许学国教授、镇璐教授;赵炎副教授、周文坤副教授、陈启政副教授、孙华丽副教授、周建副教授、解学梅副教授、马光红副教授、程敏副教授、费红英副教授、盖玲副教授、刘虎沉副教授、姬杨蓓蓓副教授;李刚博士、张翔博士、韩亚娟博士、温小琴博士、彭运芳博士、汪建博士、李常敏博士、李明琨博士、丁雪枫博士、邢远志博士、王洪强博士、吴冠岑博士、付新爽博士、王海花博士、石芸博士等。

  06-07方向:熊励教授、徐桂琼教授、丁乃鹏副教授、刘翔副教授、戴德宝副教授、刘寅斌副教授、邹宗峰(高级实验师、博士)、钱颖副教授;金晓玲博士、方冰博士等。

  悉尼工商学院:

  01-07方向:吕康娟教授、高峻峻教授;副教授及博士讲师10多名。

  招生人数:37(管理学院)+7(悉尼工商学院)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3数学三

  4.管理学院:823运筹学(01-05方向)或824管理信息系统(06-07方向)或825数据库原理与应用(06-07方向)

  悉尼工商学院:823运筹学(01-07方向)或824管理信息系统(06-07方向)或825数据库原理与应用(06-07方向)

  5.复试科目:

  管理学院:

  01-05方向:管理学

  06、07方向:电子商务或数据结构

  悉尼工商学院:

  01-05方向:管理学与管理科学方法;

  06、07方向:信息管理综合知识

  备注:

  本专业欢迎各类理工科学生报考,入校后应至少补习二门本专业本科生学位课程。

  120201会计学

  本专业旨在培养系统掌握前沿会计理论与管理基础理论,具备企业CFO及高级会计人才的优秀综合素质,富有战略眼光、国际视野及开拓精神的会计领域高级管理型与研究型人才。研究生毕业后能胜任各类大中型企业、金融及证券机构、中外会计师事务所和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以及非政府组织的会计、审计及财务管理等管理工作,也能从事本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本专业学术梯队完整,结构合理,师资队伍素质高,近年来,独立或参与完成国家级、省部级各类课题十多项,系统出版了会计学、财务管理等主要课程教材,积极参与企业各类咨询活动,为本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研究方向:

  01.会计理论与方法

  02.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

  03.审计理论与方法

  指导教师:

  任永平教授、徐宗宇教授、张佳春教授;戴书松副教授、李远勤副教授、陈可喜副教授、李寿喜副教授、许金叶副教授、陶伟副教授;陈溪博士、毛丽娟博士、王瑶博士、邬烈岚博士、吴建刚博士、方宗博士、邵建军博士、杜颖洁博士、吕怀立博士、王晶晶博士等。

  招生人数:15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3数学三

  4.826会计学(含基础会计、财务会计)

  5.理财学(含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复试科目)

  备注:

  本专业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120202企业管理

  本专业旨在培养精通管理理论、熟悉管理实践,知识面宽、理论应用能力强,国际化视野和本土智慧兼备的管理人才,毕业后适合到跨国公司、大中型企业担任中层管理人员,也可从事研究、咨询和教学工作。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教学和研究中注重与国际接轨,与上海国际大都市的需求接轨。近年来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以及大量政府部门、企业的研究咨询课题,为培养高质量人才提供了保障,毕业的学生很受用人单位欢迎。

  研究方向:

  01.营销管理

  02.战略管理

  03.人力资源管理

  04.物流管理

  05.技术经济与管理

  指导教师:

  管理学院:

  唐豪教授、张昊民教授、储雪俭教授、李红教授、孙继伟教授、范小军教授;李怀勇副教授、马进军副教授、严国樑副教授、赵先进副教授、林英晖副教授、李燚副教授、赵晓敏副教授、于晓宇副教授、马君副教授、王振源副教授、胡晓龙副教授、王家宝副教授、刘婷副教授;朱晓霞博士、王志良博士、许科博士、万莉博士、单娟博士、魏轶华博士、赵蕾博士、王珂博士、颜卉博士、李倩倩博士、赵红丹博士、范丽先博士、贡小妹博士、仲维亚博士、刘祯博士等。

  悉尼工商学院:

  田圣炳副教授、帅萍副教授、胡笑寒副教授等。

  其中:01-05方向在管理学院培养,01、02、04方向有部分在悉尼工商学院培养

  招生人数:28(管理学院)+3(悉尼工商学院)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3数学三

  4.827企业管理综合理论与知识

  5.营销管理(管理学院复试科目)或管理学(悉尼工商学院复试科目)

  备注:

  本专业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120203旅游管理

  放眼21世纪中国及世界的旅游业发展,本专业致力培养一专多能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要求学生掌握现代旅游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国内外旅游产业现状与动态,具备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能力的从事旅游行政管理、旅游企业经营和旅游规划与策划的人才。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结构合理。指导教师长期从事旅游理论与应用开发的研究,发表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学术论著,承担了近百项国家、省市级及企业旅游课题研究、旅游规划项目、重大决策咨询项目等,为学生的专业研究与实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研究方向:

  01.旅游规划与开发

  02.旅游企业管理

  指导教师:

  陈建勤副教授、俞海滨副教授、郭颂宏博士。

  招生人数:2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3数学三

  4.828旅游学

  5.综合知识(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规划、旅游资源)(复试科目)

  备注:

  本专业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120401行政管理

  本专业培养具有行政管理、公共政策、行政制度与行政法学等领域的扎实理论素养,掌握现代中外行政管理理论前沿与发展动态,能够胜任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新闻文化单位和科研机构的行政管理工作,具备学术研究能力、行政管理能力、实践调研能力与政策制定能力的高层次管理人才。

  本专业学科发展既注重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理论与实践,又紧密联系中国与上海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聘请多位政府部门与企业高层领导担任兼职教授,并与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建立互动良好的"研究-实践"协作关系。

  本专业依托社会学学科和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专业,师资力量雄厚,专业特色鲜明,同国外知名社会学学术机构建立了广泛而深远的科研合作、人才交流和学生培养交换关系,为本专业学生的海外深造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还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建立了20多个调查研究和实习基地,为学生进行田野调查和实习提供方便;并建有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拥有10余项大型专题调查数据供学生使用。除上海大学和国家层面的各种奖学金以外,学院还专门设立了"费孝通奖学金",实施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培育计划,通过奖学金、专项资助等方式鼓励和支持一心向学、具有培养前途的优秀研究生专心读书、深入田野开展研究,并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

  研究方向:

  01.行政管理

  02.公共政策

  03.社会组织管理

  04.比较行政制度

  指导教师:

  张文宏、刘玉照、沈瑞英、范明林、张佩国等5名专职教授及周雪光等多名兼职教授和4名副教授。

  招生人数:5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或203日语

  3.656行政管理学

  4.892政治学原理

  5.综合知识(复试科目)

  备注:

  1.本专业只招收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

  2.联系方式: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办公室,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邮编:200444

  电话:(021)66137108E-mail:chen.xiaohong@shu.edu.cn

  120501图书馆学

  21世纪的图书馆学,是对知识信息在思维与技术交融意义上进行收集、整合、挖掘和增值的科学。本专业强调对图书馆学理论与方法学的研究,注重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知识管理中的开发和应用。本专业理论联系实际、适应图书馆知识管理实践的需要,面向知识经济导向下的数字图书馆的管理和实践领域,培养熟练掌握图书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文献管理技能相结合的、适应复合图书馆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图书馆工作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近年来,本专业承担了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项目、教育部高校古籍委基金以及市科委、市教委的科研项目,发表专业核心期刊论文200多篇,在国内图书馆学界有相当的知名度。

  研究方向:

  01.数字图书馆理论和技术研究

  02.信息资源组织和管理研究

  03.信息咨询与服务研究

  指导教师:

  吕斌教授、李国秋教授、赵伯兴研究馆员及副研究馆员等12人。

  招生人数:6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52图书馆学概论

  4.883情报检索语言

  5.信息资源管理(复试科目)

  备注:

  本专业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120502情报学

  21世纪的情报学,是对知识信息的应用价值在思维与技术交融意义上进行挖掘的科学。本专业强调情报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必须扎根实践、贴近市场,面向信息经济导向下的信息化的现实领域,为有效提高社会组织的竞争力服务。

  本专业拥有上海大学情报学研究中心、上海大学竞争情报工作室、信息分析与测评研究中心、学术传播研究中心等学术研究机构,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

  研究方向:

  01.情报理论与方法

  02.工商(竞争)情报

  03.行业与战略情报分析与研究

  04.情报服务技术

  05.知识产权信息管理

  指导教师:

  吕斌教授、李国秋教授、李红教授、赵伯兴研究馆员及副教授多名。

  招生人数:8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53信息资源管理

  4.883情报检索语言

  5.数据结构与应用算法(复试科目)

  备注:

  本专业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120503档案学

  本专业在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教学条件、教学管理、教改与研究、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等各方面均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拥有国家精品课程、上海市精品课程、上海市教育高地、上海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办学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上乘。与上海地区实践部门建立广泛联系,形成"校局馆"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新模式,在全国档案学界影响广泛。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具有坚实的档案学理论基础知识,较强的科学研究和实践能力,适应信息管理及国家档案事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本专业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9人,上海市档案局馆兼职教授9人,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各研究方向的学科带头人在全国影响较大。

  研究方向:

  01.档案信息化

  02.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

  03.档案学基础理论与发展

  指导教师:

  上海大学档案学专业:金波、潘玉民、丁华东、于英香等教授及多位副教授。

  上海市档案馆:邢建榕、庄志龄等多位研究馆员。

  招生人数:22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或203日语

  3.654档案学概论

  4.884档案管理学

  5.电子文件管理(复试科目)

  130100艺术学理论

  上海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校,也是艺术学升为门类以后第一批获得"艺术学理论"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目前,本学科共承担科研项目10项,其中国家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7项。本博士点近五年出版的学术专著多次获得学术界的好评,发表的论文多次被国内外重要刊物转载和索引。

  艺术学理论专业从宏观和微观视角,研究艺术的现象与本质,是门艺术与哲学、美学、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人类学、比较学、经济学、艺术史学等相结合的学科。从艺术本质、艺术起源、艺术发展、艺术创造、艺术鉴赏、艺术传播、艺术生产与市场等各个方面,归结到人类艺术发生与发展的规律、未来的走向及变化。本学科拟在加强艺术哲学、中外艺术史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关注新的方法论、艺术批评和艺术产业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强化对中国艺术思维、中外艺术史论的新研究,另一方面加大对当下纷繁复杂的视觉艺术和各种新艺术样式的探索,体现海派文化的地域特点,并力图在上述方面培养学生。

  本科学目前有艺术理论、中外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产业与市场、艺术传播的理论及历史、艺术管理、公共艺术理论、当代艺术研究八个研究方向,坚持艺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求在掌握基本的艺术学理论和至少熟知一门艺术样式的基础上,了解艺术发展的基本历史,学会用艺术学基本原理分析当代艺术现象和艺术作品,掌握艺术管理的基本理论,解剖当前艺术产业与管理等问题。公共艺术是面向大众生活空间的艺术创作与传播的研究,是结合现代人文关怀,跨学科,多领域,综合性的艺术理论研究。当代艺术研究是面对中外当下艺术创作、展示、传播及历史文化的影响与价值研究,是基于艺术当代性特点密切联系于艺术策展、艺术批评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研究方向:

  01.艺术理论研究

  02.中国艺术史研究

  03.艺术产业与艺术市场研究

  04.艺术创意学

  05.艺术创意学研究

  06.马克思主义艺术学研究

  07.艺术传播的理论及历史研究

  08.艺术管理研究

  09.公共艺术理论研究

  10.当代艺术研究

  其中01-06方向在影视艺术技术学院培养,07-10方向在美术学院培养。

  指导教师:

  蓝凡教授、金丹元教授,林少雄教授、赵伟平教授、陈平教授、邹其昌教授、罗宏才教授、潘力教授、曹意强教授、陈燮君教授、马驰教授、曾军教授、张建军教授、王洪义教授、西沐教授、罗杨教授、胡懿勋副教授、马琳副教授、李晓峰副教授、赵晓红副教授等正副教授等多名。

  招生人数:12(美术学院)+14(影视艺术技术学院)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美术学院:201英语一

  影视艺术技术学院:201英语一或203日语或244德语(二外)或245法语(二外)

  3.626艺术学理论

  4.852中国艺术史(01-06方向)

  853中外美术史(07-10方向)

  5.复试科目:艺术基本理论和艺术作品分析(01-06方向)

  专业写作;专业面试;英语面试(07-10方向)

  备注:

  报考本专业的考生可在国家规定的全国个报名点报名考试。

  艺术产业与管理方向优先考虑有一定文化艺术管理经验的考生。

  130200音乐与舞蹈学

  该专业力图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音乐理论研究能力的高级人才(包括演唱、演奏理论研究)。同时培养学生掌握本学科前沿发展动态,树立创新思维和创作能力的高级音乐专业研究人才。

  该专业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导师队伍有着教高的音乐创作与音乐研究实力,并且取得了相应的学术成果。

  研究方向:

  01.作曲理论、中西方音乐学

  02.音乐表演理论(包括键盘乐器、弦乐器、声乐)

  招生人数:4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47音乐理论基础(含中外音乐史和作品分析)

  4.876音乐专业创作(01方向)或877声乐演唱及器乐演奏(02方向)

  5.复试科目:视唱练耳、和声、面试

  备注:

  报考本专业的考生须在上海市参加报名和考试。

  130300戏剧与影视学

  本学位授权点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积累了丰富而扎实的成果,在电影研究、电视研究和戏剧戏曲研究等领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科方向。本学位授权点其主干方向电影研究是国内该领域最重要的学术中心之一,华语电影研究不但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具有广泛影响。同时,本学位授权点在当代影视批评和影视产业研究、戏剧戏曲研究方向上也积累了丰富的成果。近年来,本学位授权点与上海本土的文化与产业保持紧密联系,重视对上海电影史和传统电影理论的发掘与探索,以理论批评介入当下影视产业与创作实践,注重中外戏剧的比较理论、戏剧与影视的互动研究,以及当代戏剧创作与实践的研究,切实影响了上海乃至全国的影视与戏剧的文化生态建构。

  上海大学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目前设有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戏剧戏曲学三个二级学科。

  电影学专业以多元的方法论视角,研究电影艺术,电影产业和电影文化现象,包括电影史、电影理论、电影批评等方向。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具有系统而深厚的理论基础,坚持艺术、技术结合,熟悉电影运作过程,能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制作或管理工作的创新型人才。

  广播电视艺术学是高新技术与人文艺术科学交叉的产物。本专业不仅要从人文学科的角度研究影视艺术理论及影视文化传播,更从学科综合的角度研究影视制作的理论与实践以及与之相关的高新技术。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广播电影电视艺术学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富有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独立担负专业技术工作或教学工作的能力,艺术与技术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戏剧戏曲学专业是一门研究戏剧的现象和本质、历史和理论的学科。本专业包括中西戏剧比较、中国戏剧史两个研究方向,着重对不同戏剧传统以及戏剧与其他门类的比较,及中国戏剧的发生与发展历史研究,来掌握比较扎实的戏剧理论基础和比较广泛的专业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本专业导师在这两个研究方向上有一定的国内外影响。

  研究方向:

  130301戏剧戏曲学:

  01.中西戏剧比较

  02.中国戏剧史

  03.剧团剧场管理

  130302电影学:

  01.电影理论与批评

  02.中外电影史

  03.电影制片管理

  04.电影导演研究

  05.科教纪录片研究

  06.电影产业与新媒体研究

  130303广播电视艺术学:

  01.影视理论研究

  02.影视编导研究

  03.电视经营管理研究

  04.电视创作研究

  指导教师:

  戏剧戏曲学:蓝凡教授、朱恒夫教授、赵晓红教授、廖亮副教授等。

  电影学:陈犀禾教、聂伟教授、程波教授、徐杰教授、马宁副教授、葛颖副教授、黄望莉副教授、王艳云副教授、徐文明副教授、陈晓达副教授等。

  广播电视艺术学:金丹元教授、曲春景教授、林少雄教授、张文俊教授、刘海波教授、刘日宇副教授、孙永超副教授、张斌副教授等。

  招生人数:62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戏剧戏曲学:

  3.642中西戏剧理论基础

  4.867中国戏剧史

  5.复试科目:戏剧戏曲基本理论和戏剧戏曲作品分析

  电影学:

  3.643电影史与电影理论

  4.868电影产业与文化

  5.复试科目:影片分析

  广播电视艺术学:

  3.644影视艺术理论

  4.869中外电视史

  5.复试科目:影视作品分析

  备注:

  1.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限制:色盲、色弱。

  2.欢迎有一定实践经验的考生报考。

  130400美术学

  本专业包括我校美术学院油画、水墨画、版画、雕塑、美术史论、美术教育、当代艺术等重要学科,致力于培养能够适应新时代艺术发展的高级研究专门人才,在教学安排上将从理论到实践诸方面加强学生基本功的培养,使学生的艺术能力与艺术思想均得到高层次的巩固和提高,并能从事上述各科的艺术创作、艺术研究、艺术教学与艺术管理等工作。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正副教授众多。在国内外大型美展中多次荣获多项国家级、上海市级各类大奖,并在艺术领域中享有相当高的声誉及影响。

  研究方向:

  01.架上绘画

  02.水墨画

  03.雕塑艺术

  04.版画艺术

  05.美术史论

  06.美术教育

  指导教师:

  潘耀昌教授、王孟奇教授、陈平教授、王洪义教授、章德明教授、姜建忠教授、黄阿忠教授、杨剑平教授、张海平教授、王建国教授、徐龙宝教授、周国斌教授、罗宏才教授、李超教授、朱国荣教授、王文杰教授、浦捷教授、潘力教授等50名教授、副教授、兼职教授。

  招生人数:29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初试科目:

  方向01:627素描人物;854油画人物

  方向02:628水墨基础;855命题创作

  方向03:629素描人体;856泥塑人体

  方向04:630素描;857色彩

  方向05:631美术理论;853中外美术史

  方向06:631美术理论;853中外美术史

  4.复试科目:

  方向01、02、03、04:专业创作;面试(专业、英语)

  方向05、06:专业写作;面试(专业、英语)

  备注:

  1.本专业学制三年。

  2.报考美术学05方向、06方向的考生可在国家规定的全国各考点报名考试;

  报考美术学(01、02、03、04方向)的考生须在上海市参加报名和考试。

  参加复试的考生资格审查时须到上海大学美术学院431室,提交5张以上个人具有代表性的创作作品照片或光盘。

  3.联系电话:021-66134153联系人:芮希彦

  130500设计学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设计艺术的高级专业人才,使学生在掌握艺术设计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更深入系统地进行公共视觉传达、环境艺术、壁画艺术、数码交互艺术、都市手工艺(玻璃、陶瓷、首饰、织绣、漆艺、综合材料、非遗研究)、会展艺术与技术、城市艺术体验设计、建筑艺术设计、城乡规划与设计的理论研究与设计技巧的训练,在设计思想与设计表现上达到更高的境界,成为本专业的教学、理论研究与知识产业研究高层次人才。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并拥有相应的设计工作室和外国专家工作室。参与多项国家级和市级的设计课题,多项获奖,成果丰硕,在设计艺术领域颇有声望。

  研究方向:

  01.公共视觉传达设计

  02.环境艺术设计

  03.壁画艺术

  04.数码交互艺术

  05.都市手工艺(玻璃、陶瓷、首饰、织绣、漆艺、综合材料、非遗研究)

  06.会展艺术与技术

  07.城市艺术体验设计

  08.建筑艺术设计(设计研究、理论研究)

  09.城乡规划与设计

  10.设计艺术理论与历史

  其中,01-09方向在美术学院培养,10方向在数码艺术学院培养。

  指导教师:

  美术学院:

  01-09方向:汪大伟教授、黄建平教授、武云霞教授、杨清泉教授、关阳教授、罗林教授、王海松教授、田云庆教授、刘森林教授、陈青教授、庄小蔚教授、董卫星教授、何小青教授等34名教授和副教授。

  数码艺术学院:

  10方向:邹其昌教授。

  招生人数:18(美术学院)+6(数码艺术学院)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初试科目:

  方向01:632人物线描写生;858视觉传达设计

  方向02:633环境艺术设计理论;859环境艺术设计基础

  方向03:632人物线描写生;860壁画创作

  方向04:635造型基础(非艺术类专业考生考636逻辑演义);861创意文案

  方向05:630素描;857色彩

  方向06:637展示设计;862展示基础理论

  方向07:638城市艺术体验原理;863城市艺术体验设计

  方向08:639中外建筑史;864建筑设计理论

  方向09:657城乡规划原理;894城乡规划相关知识或895人文地理相关知识

  方向10:640设计艺术理论;865设计艺术史

  4.复试科目:

  01-07方向:专业设计;面试(专业、英语)。

  08方向:建筑艺术设计(复试科目)或理论阐述;面试(专业、英语)。

  09方向:城乡规划与设计(复试科目)或理论阐述;面试(专业、英语)。

  10方向:专业写作;面试(专业、英语)。

  备注:

  1.本专业学制三年。

  2.报考08、09、10方向的考生可在国家规定的全国各考点报名考试;

  报考(01-07方向)的考生须在上海市参加报名和考试。

  参加复试的考生资格审查时须到上海大学美术学院431室,提交5张以上个人具有代表性的创作作品照片或光盘。

  3.联系电话:(美术学院)021-66134153联系人:芮希彦

  (数码艺术学院)021-69982484联系人:高素琴

  010100哲学

  本学科为一级学科硕士授予点,是我校"211"重点建设学科之一,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技术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宗教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等多个二级学科。本学科拥有一支结构合理、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教授5人,副教授1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2人,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6人。本学科学术梯队完整,学术氛围浓厚,科研条件良好,目前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并与国内外专家、学者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和合作关系。本学科在专业教育上,注重系统的专业素质、学术能力和科学精神的有机统一,以培养具有较高哲学素养、理性精神、能够独立从事哲学方面的学术研究及其相关管理和教学等工作的人才为目标。

  研究方向:

  01.价值哲学

  02.生态哲学

  03.科学哲学

  04.技术哲学

  05.科技政策与科技管理

  06.科技与社会

  07.中国哲学传统与当代中国

  08.外国哲学与当代社会发展

  09.宗教哲学

  10.逻辑思想比较与逻辑哲学

  指导教师:

  陈新汉教授、王天恩教授、欧阳光明教授、宁莉娜教授、徐琴教授、沈海燕教授及多名副教授。

  招生人数:18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45哲学综合

  4.870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或871中国哲学史或872西方哲学史

  5.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或中国哲学史或西方哲学史或科学技术哲学概论(复试科目

  备注:

  复试笔试科目与初试科目不得重合。

  020100理论经济学

  本学科旨在培养具有坚实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基础,具备宽阔视野、创新能力和组织策划能力,社会经济工作适应性强,并具有独立理论研究和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本学科师资队伍素质高,结构合理,承担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一批省部级和上海市的科研项目,具备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研究与应用基础。自2004年以来,本学科已培养近100名硕士研究生,毕业生主要在高等院校、政府部门、公司企业从事教学、科研、政策研究和公司管理,为国家和上海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研究方向:

  020101政治经济学(经济学院暂不招生,招生信息请见社会科学学院)

  020104西方经济学

  020105世界经济

  020106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指导教师:

  020104西方经济学:韩太祥、金俐、詹宇波、王学斌副教授等。

  020105世界经济:沈瑶、董银果、董有德、何树全教授等。

  020106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聂永有教授、乌力吉图副教授等。

  招生人数:13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报考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201英语一或203日语两选一)

  3.303数学三

  4.882现代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

  5.复试科目:

  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前沿

  世界经济:世界经济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环境经济学

  备注:

  本专业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020101政治经济学

  本研究方向的特色: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为指导,通过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研究,以及对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理论上的发展和创新展开深入的研究,致力于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运行和未来发展进行应用研究。(1)借鉴和吸收经济学研究方法上的新发展,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的方法论基础。(2)通过方法论上的创新,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逻辑体系做进一步的完善和创新。(3)对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实践活动,包括立足于中国人口众多的现实、致力于解决城乡差距、拓展新型工业化路径、在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的条件下促进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及收入分配与区域经济的协调与发展等方面进行对策性研究。

  研究方向:

  01.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02.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与社会转型

  03.经济全球化与当代资本主义

  指导教师:

  刘铮教授、徐鼎亚教授、翁志勇副教授、焦成焕副教授、艾慧副教授等。

  招生人数:8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3数学三

  4.87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5.现代经济学(复试科目)

  备注:

  参考书可由上海大学出版社联系邮购。

  020200应用经济学

  本学科旨在培养具有坚实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基础,具备宽阔视野、创新能力和组织策划能力,社会经济工作适应性强,并具有独立研究和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本学科师资队伍素质高,结构合理,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教育部重大课题,一批省部级和上海市的科研项目,具备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研究与应用基础。自1996年以来,本学科已培养1000多名硕士研究生,毕业生主要在高等院校、政府部门、公司企业从事教学、科研、政策研究和公司管理,为国家和上海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研究方向:

  020202区域经济学

  020204金融学

  020205产业经济学

  020206国际贸易学

  020207劳动经济学

  指导教师:

  020202区域经济学:陈秋玲、吕康娟教授,祝影、何丰、叶明确、陈跃刚副教授等。

  020204金融学:应益荣、王国松、殷凤教授,桂詠评、李双、倪中新、黄学庭、李敏、祝波、杨奇志、王时芬、赵贞玉、李武、朱立芬、唐葵、尹应凯、余玖玖副教授等。

  020205产业经济学:唐豪、李骏阳、史东辉、聂永有教授,巫景飞、张赞副教授等。

  020206国际贸易学:沈瑶、董有德、王建华、董银果教授,董勤、程铭、马丽娟、孙赫、杨玲副教授等。

  020207劳动经济学:刘铮教授,詹宇波、许玲丽、毛雁冰副教授等。

  招生人数:58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报考产业经济学201英语一或203日语两选一)

  3.303数学三

  4.882现代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

  5.复试科目:

  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

  金融学:货币银行学与国际金融学概论

  产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

  国际贸易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劳动经济学:劳动经济学

  备注:

  本专业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027000统计学

  本学科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基础,能够利用概率统计知识解决经济管理中遇到的随机现象问题,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创新开拓精神和事业献身精神的高级统计人才。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学术气氛活跃。目前,主要开展国民经济核算、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价与设计以及风险的统计度量与管理等应用研究。所培养的研究生毕业后在企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统计数据分析、统计信息管理、金融风险管理等工作,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统计研究和教学工作。我们热忱欢迎理工科、统计、经济、金融等有关专业的考生报考。

  研究方向:

  01.国民经济核算

  02.金融统计与风险管理

  指导教师:

  应益荣教授,倪中新、叶明确、李武、何树全、许玲丽、黄学庭、赵贞玉副教授等。

  招生人数:9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3数学三

  4.882现代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

  5.应用统计学(复试科目)

  备注:

  本专业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030100法学

  2015年上海大学法学专业继续作为一级学科招收法学硕士研究生。本专业现有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调解与仲裁、知识产权等11个研究方向。法学理论侧重于当代中国法学理论、西方法学理论、比较法学和法律社会学;法律史以中国法律史学、外国法律史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国历史上各种具有代表性的法律制度,对世界上不同的法系、不同的国家(地区)、不同历史阶段的法律制度、法律意识形态、法律组织等进行研究,揭示其产生、演变和发展的规律;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主要研究中国宪法学、中国行政法学、比较宪法学、比较行政法学等;刑法学涵括中国刑法学、比较刑法学、犯罪学、经济犯罪研究、犯罪心理学等研究领域;民商法学侧重于民商法总论、物权法、债权法、公司法与证券法、破产法与保险法等方面的研究;诉讼法学以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诉讼证据理论、司法理念与司法现代化问题等为研究重心;经济法学主要研究金融法、财税法、公平交易法、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主要研究环境法、自然资源法、国际环境法等方面内容;国际法学(国际经济法学)主要研究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法、国际金融法、国际海事法、国际商事仲裁法等;调解与仲裁主要研究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和仲裁的理论与实践,以及中西方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比较等;知识产权主要以知识产权基础理论、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国际知识产权制度、网络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法务管理等为教学研究的内容。

  法学专业旨在培养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坚实的法学基础、掌握法学方法与技能、能够胜任国家机关、金融机构、国有大中型企业、大型外资企业等工作需要的高层次法学专门人才。

  法学专业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恢复招生的专业之一,上海大学法学院经过30余年的建设,已有法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和法律金融学、知识产权管理等两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形成了一支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学科带头人是我国著名法学家沈四宝教授。法学专业教师先后承接了一大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部级课题,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等多项社科优秀成果奖励。

  研究方向:

  030101法学理论

  030102法律史

  030103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030104刑法学

  030105民商法学

  030106诉讼法学

  030107经济法学

  030108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030109国际法学

  030120调解与仲裁

  030121知识产权

  指导教师:

  沈四宝教授、陶鑫良教授、李清伟教授、张秀全教授、许春明教授、李本教授、李凤章教授、李建勇教授、李智教授、刘俊敏教授、瞿琨教授、王勉青教授、徐静琳教授、艾素君副教授、陈敬根副教授、陈琦华副教授、谌瑜副教授、崔文玉副教授、傅文园副教授、江界华副教授、金成华副教授、兰跃军副教授、李俊峰副教授、李立新副教授、李瑞副教授、倪才龙副教授、石峰副教授、袁杜娟副教授、袁真富副教授、张玉蓉副教授、赵辉副教授、赵清林副教授、郑飞副教授、赵莉副教授、颜士鹏副教授、史长青副教授、刘华博士、芦雪峰博士、潘传表博士、魏艳博士、岳林博士等。

  招生人数:63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或203日语或242俄语(二外)

  3.621法理学及民法学

  4.829宪法学及刑法学

  5.商法学、国际经济法学、民事诉讼法学、知识产权法学(复试科目)

  备注:

  1.初试专业课每门总计150分。其中,专业课一法理学占60分、民法学占90分;专业课二宪法学占60分,刑法学占90分。

  2.复试科目总计100分。其中,商法学、国际经济法学、民事诉讼法学、知识产权法学各占25分。

  3.本专业仅招收具有本科学历的往届或应届毕业生。

  4.我校2015年法学硕士研究生按法学一级学科招生,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不必选择研究方向。

  5.联系人:江晓双联系电话:021-66132117

  030301社会学

  上海大学社会学专业是全国四个社会学国家重点学科之一,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上海市优势重点学科、085一流学科、上海高校一流学科(B类),建有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和中国城市新移民问题研究中心、上海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上海高校智库基层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暨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李友梅工作室、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等市级重点研究平台,办有大陆高校知名学术刊物《社会》。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特别是在组织社会学、社会网络与社会分层、社区研究等方向拥有一批知名度较高的学者,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上海市千人学者2名、东方学者2名;师资来源合理,海外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32%。近五年以来,本学科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教育部重大项目2项,一般项目10余项,其他课题100余项,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300多篇,专著40多种,参与中央和省市级政府部门的决策咨询课题30余项。

  上海大学社会学学科同国外知名社会学学术机构建立了广泛而深远的科研合作、人才交流和学生培养交换关系,为本专业学生的海外深造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上海大学社会学学科还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建立了20多个调查研究和实习基地,为学生进行田野调查和实习提供方便;并建有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拥有10余项大型专题调查数据供学生使用。除上海大学和国家层面的各种奖学金以外,上海大学社会学学科还专门设立了"费孝通奖学金",实施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培育计划,通过奖学金、专项资助等方式鼓励和支持一心向学、具有培养前途的优秀研究生专心读书、深入田野开展研究,并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

  研究方向:

  01.组织社会学

  02.社会分层研究

  03.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研究

  04.都市社会学

  05.消费社会学

  06.体育社会学

  07.理论社会学

  08.政治社会学

  09.经济社会学

  10.社会质量研究

  指导教师:

  李友梅、张文宏、张敦福、张海东、顾骏、陆小聪、肖瑛、刘玉照、翁定军、徐冰、杨松、沈瑞英等12名专职教授及周雪光、高柏、吴晓刚等多名兼职教授和9名副教授。

  招生人数:41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49社会学理论

  4.878社会调查与统计方法

  5.综合考试(复试科目)

  备注:

  1.本专业只招收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

  2.联系方式: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办公室,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邮编:200444

  电话:(021)66137108E-mail:chen.xiaohong@shu.edu.cn

  030303人类学

  上海大学人类学专业拥有华东地区第一个人类学博士点。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历年来承担全国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科研项目多项,科研成果显著。本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汉人与少数民族社区文化及其变迁、亲属制度与经济、都市人类学、族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全球化问题研究等。培养热爱祖国,具有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能够系统熟练掌握人类学理论知识与研究方法,具有较好的外语水平,较强的社会调研、决策咨询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上海大学人类学专业是上海大学社会学学科的二级硕士点。上海大学社会学专业是全国四个社会学国家重点学科之一,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上海市优势重点学科、085一流学科、上海高校一流学科(B类),建有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和中国城市新移民问题研究中心、上海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上海高校智库基层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暨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李友梅工作室、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等市级重点研究平台,办有大陆高校知名学术刊物《社会》。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特别是在组织社会学、社会网络与社会分层、社区研究等方向拥有一批知名度较高的学者,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上海市千人学者2名、东方学者2名;师资来源合理,海外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32%。近五年以来,本学科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教育部重大项目2项,一般项目10余项,其他课题100余项,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300多篇,专著40多种,参与中央和省市级政府部门的决策咨询课题30余项。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同国外知名社会学学术机构建立了广泛而深远的科研合作、人才交流和学生培养交换关系,为本专业学生的海外深造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上海大学社会学学院还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建立了20多个调查研究和实习基地,为学生进行田野调查和实习提供方便;并建有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拥有10余项大型专题调查数据供学生使用。除上海大学和国家层面的各种奖学金以外,上海大学社会学学科还专门设立了"费孝通奖学金",实施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培育计划,通过奖学金、专项资助等方式鼓励和支持一心向学、具有培养前途的优秀研究生专心读书、深入田野开展研究,并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

  研究方向:

  01.社区文化及其变迁

  02.经济人类学

  03.历史人类学

  04.族群人类学

  05.语言人类学

  06.都市人类学

  07.全球化与区域发展(西亚北非研究、南亚研究、拉美研究)

  08.全球问题研究(宗教、身份认同与全球政治)

  指导教师:

  张江华、张佩国、张亦农等3名教授和2名副教授。

  招生人数:5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50人类学概论

  4.879人类学理论与方法

  5.综合考试(复试科目)

  备注:

  1.07-08研究方向由人类学与全球学研究中心的教师合作指导学位论文,同时参见全球学研究中心招生简章。

  2.本专业只招收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

  3.联系方式: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办公室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邮编:200444,电话:(021)66137108E-mail:chen.xiaohong@shu.edu.cn

  030304民俗学

  民俗学是研究群体的生活文化的一门学问,在"民俗"这个术语中被假设了存在于普通人民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过去的民俗学以阐明民俗的由来、变迁和民族性为目的,现在的民俗学的学术方向已呈现多样化,无论农村和城市无论传统和现代的文化都成为其研究的领域。本专业通过"民俗学研究方法"、"民间文学和文艺民俗学"、"文化保护和民俗学"、"社会与环境民俗学"等民俗学课程以及社会学专业、人类学专业等相关课程的学习,并依托"人类学民俗学研究所"的教师及其研究资源,训练研究生掌握学术研究和田野调查的能力,深化对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对中国社会的民间文化的观察和理解,培养学生走向社会相关领域所需的求实态度和创新精神。

  上海大学民俗学专业属于上海大学社会学学科的二级硕士点。上海大学社会学专业是全国四个社会学国家重点学科之一,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上海市优势重点学科、085一流学科、上海高校一流学科(B类),建有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和中国城市新移民问题研究中心、上海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上海高校智库基层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暨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李友梅工作室、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等市级重点研究平台,办有大陆高校知名学术刊物《社会》。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特别是在组织社会学、社会网络与社会分层、社区研究等方向拥有一批知名度较高的学者,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上海市千人学者2名、东方学者2名;师资来源合理,海外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32%。近五年以来,本学科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教育部重大项目2项,一般项目10余项,其他课题100余项,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300多篇,专著40多种,参与中央和省市级政府部门的决策咨询课题30余项。

  上海大学社会学学科同国外知名社会学学术机构建立了广泛而深远的科研合作、人才交流和学生培养交换关系,为本专业学生的海外深造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上海大学社会学学科还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建立了20多个调查研究和实习基地,为学生进行田野调查和实习提供方便;并建有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拥有10余项大型专题调查数据供学生使用。除上海大学和国家层面的各种奖学金以外,上海大学社会学学科还专门设立了"费孝通奖学金",实施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培育计划,通过奖学金、专项资助等方式鼓励和支持一心向学、具有培养前途的优秀研究生专心读书、深入田野开展研究,并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

  研究方向:

  01.民间文学

  02.文艺民俗学

  03.社会民俗

  04.环境民俗学

  指导教师:

  耿敬教授、陈志勤副教授、常峻副教授等。

  招生人数:4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或203日语

  3.651民俗学

  4.880民间文学

  5.综合考试(复试科目)

  备注:

  1.本专业只招收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

  2.联系方式: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办公室,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邮编:200444

  电话:021-66137108E-mail:chen.xiaohong@shu.edu.cn

  030500马克思主义理论

  本专业为一级硕点,目前下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等四个二级硕点招生,主要从整体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展开研究,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研究它在世界上的传播与发展,特别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同时把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

  研究方向:

  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0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03.思想政治教育

  04.中国近现代基本问题研究

  05.公共外交与中国的国际战略

  指导教师:

  陶倩、欧阳光明、徐鼎亚、刘铮、张丹华等教授和多位副教授。

  招生人数:24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4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4.874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5.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复试科目)

  备注:

  05研究方向由上海合作组织公共外交研究院的教师指导学位论文,具体请参见上海合作组织公共外交研究院招生简章。

  050100中国语言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8个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创意写作;1个专业硕士方向:国际汉语专业硕士。本一级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各专业的主要导师均为国内外有影响的一流专家学者,在相关学术领域内及海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研究方向:

  1、中国现当代文学

  本方向致力于培养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化理论,中国现当代思想、具有文化和文学历史及其相关知识,具有较高外语水平,具有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及其相关工作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人才。主要研究领域为:1)当代文化与文学研究、2)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3)现当代文学与民间文化、4)性别政治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指导教师:蔡翔教授、王光东教授、董丽敏教授、杨位俭副教授、李海霞博士、周展安博士、李云博士、朱羽博士等。

  2、中国古代文学

  本方向主要研究领域:1)先秦两汉文学、2)魏晋南北朝文学、3)唐宋文学、4)元明清文学、5)俗文学与民间文学。先秦两汉文学研究一直致力于在继承和发扬国内外优秀研究传统的基础上,采用文、史、哲结合、个案研究与整体研究结合、理论研究与文献整理结合、传世文献研究与新出土文献研究结合的方法,对先秦两汉文学进行现代阐释。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主要致力于诗文作品的研究与文献整理,尤长于诗文理论的研究。既注重魏晋南北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承上启下地位及与历代文学关系的考察,更注重其自身演变规律的探索。唐宋文学研究主要在文学史学理论的宏观指导下,从整体上深入探讨唐宋文学、尤其是唐宋诗词的发展进程、渊源与影响。既注重从文体、时段、地域、作家、作品等角度切入,更重视唐宋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承上启下地位及与历代文学关系的考察,强调"史"的贯通意识;既认真继承发扬传统经验和方法,又积极关注国外相关学术思想,注意吸收行之有效的理论和思路,并努力在实践中融会贯通,以形成一套既有中国特色,又能与国际同行对话的研究模式。元明清文学研究方向主要采用个案研究与整体观照相结合、理论探讨与文献整理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向近世发展演化的历程,特别是明清晚近以来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学与西学(包括日本)的碰撞和融合;清理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轨迹,打通文学古今演变的研究,以贯通求创新。

  指导教师:董乃斌教授、邵炳军教授、饶龙隼教授、杨绪容教授、周锋教授、姚蓉教授、黄景春副教授、李翰副教授、杨万里副教授、杨秀礼博士等。

  3、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主要由清民诗文研究中心的教师和古代文学元明清文学段的教师组成。致力于研究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的文学文献,尤其是诗文文献,也旁及其他时期的文献,既注重文献的整理和文献的考辨,也注重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文学理论的探讨,形成了文学研究与文献研究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鲜明特色。主要研究领域:1)、清代民国文学文献整理、2)元明文学文献整理、3)目录版本与学术史研究。

  指导教师:张寅彭教授、孙小力教授、蔡锦芳教授、朱渊清副教授、王培军副教授、刘奕博士、郑幸博士。

  4、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本方向主要有三个研究领域:1)语言与社会文化、2)对外汉语理论与实践、3)中文信息处理。语言与社会文化研究语言和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如社会对语言的态度、语言的标准与非标准形式、语言的社会变体与层面、多语现象的社会基础等等。对外汉语教学进行面向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本体研究,探讨对外汉语教学的相关理论,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解析等问题。本专业培养中文和外语兼优双向型发展的研究人员,以适应社会对语言研究人才不断扩大的需求。

  指导教师:杨逢彬教授、丁迪蒙副教授、沈益洪副教授、王淑华博士、雷红波博士、钱小飞博士等。

  5、汉语言文字学

  本方向主要研究领域:1)语法学、2)方言学、3)语音学。语法学研究古今汉语的语法结构,研究古代汉语、近代汉语及现代汉语的历史变迁和历史发展规律。方言学着重研究中国东南部汉语方言,运用历史层次比较法联系近代汉语资料和汉藏语系的其他语言,对各种方言及其文化现象进行科学解释。语音学运用先进的语音实验设备,研究语音的发音机制、语音的特性和变化规律。并结合信息技术,在语音应用方面进行探索。本专业培养中文和外语兼优双向型发展的研究人员,以适应社会对语言研究人才不断扩大的需求。

  指导教师:薛才德教授、林素娥副教授、资中勇博士、凌锋博士、张庆翔博士、向德珍博士、张萍博士等。

  6、文艺学

  本研究方向着重培养研究生有自觉的问题意识与人文抱负,通过扎实的理论训练和表达实践,能创造性地胜任文学、影视、文化领域的研究、教学、策划、采编及其它相关工作。主要研究领域:1)文化理论与批评、2)左翼思想与文化批评、3)中西叙事理论研究。

  指导教师:曾军教授、孙晓忠教授、李孝弟副教授、曹谦副教授、苗田博士、邓金明博士等。

  7、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本研究方向旨在培养研究生的跨文化思维方式、学术视野及文化宽容精神和接受他异文化的能力。在学术研究中,打破以往国别文学和学科划分的限制,在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语境中展开欧美文学、中外文学关系、主题学、形象学等领域的研究。主要研究领域:1)比较文学、2)欧美文学、2)日本文学

  指导教师:陈晓兰教授、耿海英教授、张薇副教授、肖有志博士、景春雨博士、石圆圆博士等。

  8、创意写作

  本方向与上海大学文学与创意写作中心合作招生。

  上海大学文学与创意写作研究中心(暨上海大学中文系创意与应用写作学科组)成立于2009年4月,是中国首家致力于创意写作理论研究并将之与创意写作教育教学、创意产业实践结合的科研教学单位,中心以创建中国化现代创意写作学科为目标,改革传统中文教育教学机制,致力于欧美现代创意写作学科的整体引进和中国传统写作学的现代化改造,建立了一套完备中文创意写作教学系统,努力建构现代创意产业视野,培养具有完备的创意写作学知识基础,能够从事创意写作理论研究的专业研究人才、教学人才及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

  目前该中心拥有葛红兵、叶辛等教授2名,陈鸣、许道军等副教授2名、讲师3名,出版理论研究著作及文学创作40余部,获得专利创意文案多项,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及各种横向研究项目10余项,已经成为华东地区较有影响力的创意写作理论研究、创意写作教育教学、政府规划决策及产业策划机构。

  本中心现设"创意写作理论研究"专业方向,招收具有扎实的中外文学基础知识和文艺理论素养,具有浓厚的创意写作理论研究兴趣和能力,未来能从事相关理论研究及产业实践工作的硕士研究生。

  本方向主要研究领域:创意写作理论研究。

  指导教师:葛红兵教授、陈鸣副教授、任丽青副教授、许道军副教授、吕永林。

  招生人数:69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或203日语或242俄语(二外)或244德语(二外)或245法语(二外)

  3.617作文

  4.815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适用于中国现代当代文学方向)或816中国古代文学史(适用于中国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方向)或817语言学概论与现代汉语(适用于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或818文学概论(适用于文艺学方向)或819比较文学与欧美文学(适用于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方向)或820文艺理论基础(适用于创意写作方向)。

  5.复试笔试:

  a.文学概论(适用于中国现代当代文学方向)

  b.古代汉语A(适用于中国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方向)

  c.古代汉语B(适用于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

  d.中外文论史(适用于文艺学方向)

  e.中外文学与中外文论:(适用于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方向)

  f.当代文化分析(适用于文化研究方向)

  g.文学阅读与创作(适用于创意写作研究方向)

  复试面试:专业综合(适用于所有方向)

  0501Z1文化研究

  "文化研究"(CulturalStudies)是一门研究当代文化状况的新学科。自1960年代在英国兴起至今,仅仅半个世纪,就扩展为全球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分支。在中文世界,它于1980年代晚期兴起于台湾和香港,10年后在中国大陆逐渐展开。

  本硕士点及其依托的上海大学"文化研究"跨系科团队,是中国大陆"文化研究"的代表性团队之一,在亚洲和世界文化研究界有广泛影响。目前核心成员13人,其中教授5人。

  本硕士点拥有目前国内最完备的文化研究机构网络:上海大学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及其系列讲座、国内最大规模的文化研究的研究/教学网站(www.cul-studies.com)、包含6套丛书的"热风"书系、一系列跨国/地区的文化研究联合计划,以及本方向人员目前展开的多个研究计划,涉及现代早期思想、都市文化、青年人日常生活、性别文化、流行符号分析等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本硕士点教学的强有力后援。

  本硕士点旨在培养具有如下5种能力的中、高层次文化人才:具有较广的全球社会和文化视野;能较好地理解和分析当代支配性的文化生产机制及其运作;活跃的理论思维及其相应的语言能力;在现有条件下实地推进良性文化发展的实践意愿及其能力;对于真正优秀/美好的社会文化前景的想象力和信任心。

  对报考者的基本要求:

  1、理解"文化研究"这门学科的特质,有志于社会文化的进步;

  2、系统修读过某一专业(不限于中文系)的课程,有学士文凭。

  3、在文化领域有实际工作经验者,优先考虑。

  对硕士研究生的基本要求:

  1、本系硕士研究生的指导,采取导师组制;在入学后到开题前的学习阶段,学生由文化研究系的所有导师以月会、tea-hour等方式,共同指导;硕士论文选题确定后,根据所选论题确定论文导师。

  2、入学一年半后,根据文化研究系硕士研究生必读书目,进行资格考试;通过资格考试者,方能开题;未能通过者,有两次补考机会,每半年一次;其就读时间也由此延长。

  3、为打通理论学习与文化实践的隔离,文化研究系设有文化实践课程;该课程为必修课,包括网站、工人文化、城市论坛等多项文化实践内容。获取该课程学分后,方能开题。

  4、在读期间,须以提交论文的方式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交流)一次。

  5、在读期间,如申请其他出国交流或学习项目,需经导师组同意。

  研究方向:

  01.都市文化与日常生活分析

  02.新媒体文化分析

  03.社会组织与集体文化分析

  指导教师:

  郭春林教授、罗小茗副研究员、高明博士。

  招生人数:3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或203日语

  3.655文化研究

  4.889当代文化分析

  050200外国语言文学

  本学科为国家一级学科硕士点,目前下设三个专业: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和日语语言文学。本一级学科硕士点拥有高水准的师资力量,完整的学术梯队,近5年在国内外权威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近200篇,出版译著40多部,出版优秀教材多部,出版学术专著30余部,同时获得了10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省部级项目10余项,各种学术及教学奖项数十种,取得相当显著的学术成果,在学界享有较高的声誉。

  050201英语语言文学

  本专业以英美文学与文化研究、通俗文学与大众文化研究、圣经文学研究、和文学翻译研究学等前沿学科和交叉学科为主要研究方向,致力于培养通晓当代英语语言文学与文化,熟悉该领域的历史与现状,有较高的双语文学文化造诣,能在高校、科研、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特别是跨国企业从事文学、文化、宣传、管理等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

  研究方向:

  01.英美文学与文化研究

  02.通俗文学与大众文化研究

  03.圣经文学研究

  04.文学翻译研究

  05.英美生态文学与城镇化进程研究

  06.中外文学关系研究

  07.英美小说美学研究

  08.非裔美国英语文学研究

  指导教师:

  周平、朱振武、庄恩平、庞好农、尚晓进和俞建村等多名教授以及副教授多名。

  招生人数:20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42俄语(二外)或243日语(二外)或244德语(二外)或245法语(二外)

  3.618英美文学史

  4.821基础英语

  5.英汉互译(复试科目)

  050205日语语言文学

  上海大学日语语言文学专业以日语语言学、日本文学、日本文化和翻译学为主要研究方向,主要培养通晓日语语言学、日本文学、日本文化学和翻译学理论,能从事各相关互译、编辑、日语教学和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具有多名教学、科研和翻译经验丰富的教授、副教授和博士,学术研究梯队完整并富有活力。

  研究方向:

  01.日语语言学

  02.日本文学

  03.日本文化

  04.翻译学

  指导教师:

  余弦、董永杰、张秀敏、王颀、李晓光、赵莹波等教授、副教授以及常志斌博士和周萍博士。

  招生人数:8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41英语(二外)或242俄语(二外)或244德语(二外)或245法语(二外)

  3.619综合日语(语言能力、文学、文化等)

  4.822翻译与写作(包括文学短评)

  5.日语专业综合知识(复试科目)

  备注:

  只招收日语专业本科毕业生。

  050211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本专业以普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西方修辞学、辞书编纂与研究、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论为主要研究方向。主要培养能从事英语语言理论与应用研究,从事英语专业教学和科研的高层次人才。

  研究方向:

  01.普通语言学

  02.认知语言学

  03.功能语言学

  04.句法语义接口研究

  05.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论

  06.西方修辞学

  07.英语辞书编纂与研究

  08.话语分析

  09.语用学

  10.科研方法论

  11.语言理论与翻译

  12.修辞批评

  指导教师:

  程琪龙教授、谢之君教授、冯奇教授、肖福寿教授、唐青叶教授、邓志勇教授及副教授30名。

  招生人数:22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42俄语(二外)或243日语(二外)或244德语(二外)或245法语(二外)

  3.620英语语言学

  4.821基础英语

  5.英汉互译(复试科目)

  备注:

  不招收跨专业报考,只招收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

  050300新闻传播学

  上海大学是我国首批具有博士学位授权的高校,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校。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是国家2006年设立的,现有全职教授13名,兼职教授23名,副教授16名,具有博士学位的骨干教师20名,博士生导师8名,硕士生导师30多名。目前共承担科研项目28项,其中国家项目5项,与英国、美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的高校保持学术交往,互派学生和老师。本学科近五年出版学术专著60余部,发表论文500余篇,获国家级奖2项,省部级奖6项。

  本学科在新闻传播学基础理论、新闻传播思想、传媒经济与文化产业、新媒体研究、国际传播、文化传播、广告理论与实务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色。

  研究方向:

  01.新闻与传播理论

  02.新闻传播业务

  03.国际传播

  04.传媒经济与文化产业

  05.会展与广告艺术设计

  06.广告理论与实务

  07.体育报道

  08.公共外交与上海合作组织

  09.人文外交与文化产业

  指导教师:

  郑涵、戴元光、吴信训、张咏华、张敏、许正林、郝一民、查灿长、张祖健、尤红斌、李建新、薛中军、沈荟、赵士林、王晴川等30名教授、副教授。

  招生人数:47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或203日语

  3.641新闻传播理论与方法(分为两种试题模块。模块一:新闻传播理论+定量研究方法,模块二:新闻传播理论+定性研究方法。考生可任选其一。)

  4.866新闻传播业务

  5.专业综合知识(复试科目)

  备注:

  1.08、09研究方向由上海合作组织公共外交研究院的教师指导学位论文,具体请参见上海合作组织公共外交研究院招生简章。

  2.联系人:蒋安联系电话:021-56333674

  060200中国史

  本硕士点设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史学理论及中国史学史等研究方向。有力量雄厚、具有较强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师资队伍,学术梯队完整。每年延请伦敦大学GaryTiedemann等外籍著名教授开设专业课程;积极推荐研究生参加国内外的相关学术会议和国际交流。运用历史学、宗教学、考古学、社会学等跨学科方法,培养具有广阔的视野和厚重的基础的高级专业人才。

  研究方向:

  01.中国古代史

  02.中国近现代史

  03.专门史

  04.史学理论及中国史学史

  指导教师:

  忻平、陶飞亚、谢维扬、朱学勤、陈勇、汪朝光、徐有威、张童心、吕建昌、刘长林、宁镇疆等教授和副教授数名。

  招生人数:36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23历史学基础

  4.中国通史(复试科目)

  060300世界史

  上海大学世界史学科依托国际化大都市优势,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致力于在国际学术平台上开展学术研究。世界史学科的学术团队有很好的国际视野和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与耶鲁大学、布鲁金斯学会、乔治敦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埃及开罗大学、丹麦奥胡斯大学、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民族与宗教多样性研究所等海外知名高校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本学科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并重,团队成员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1项,省部级项目12项,国际合作项目7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与教学奖项4项,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Signs、CurrentAnthropology,StudiesinWorldChristianity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近百篇;近三年培养的研究生中30余位有海外访学、参加国际会议的经历,并有论文在《世界历史》、《世界宗教研究》等

  刊物发表。

  研究方向:

  01.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02.世界近现代史

  03.西方社会文化史

  04.史学理论及西方史学史

  05.全球化与全球学理论

  06.全球化与区域发展(西亚北非研究、南亚研究、拉美研究)

  07.全球问题研究(宗教、身份认同与全球政治)

  指导教师:

  郭长刚教授、张勇安教授、王蔚教授和刘义副教授多名。

  招生人数:18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23历史学基础

  4.世界通史(复试科目)

  备注:

  1.05-07研究方向由全球学研究中心的教师指导学位论文,具体请参见全球学研究中心招生简章。

  2.招生范围:历史学系应届和往届本科毕业生、跨专业且喜欢世界史的本科毕业生亦可。

  0603J2全球学

  全球学旨在以综合性、多学科与跨文化的视角,探索和理解人类社会全球化进程及其影响,研究诸如环境恶化、粮食安全、流行疾病、毒品走私、人口迁徙、身份认同、和平与冲突、全球贸易与经济联系,乃至人类精神归属等全球性或跨国性问题。通过经济、社会、历史、环境、文化、生物、政治及其他视角来分析全球现象,"全球学"试图推动世界上不同文化与文明间的相互理解,培育全球意识,消除人类因地理、文化、语言与政治的差异而产生的隔阂。

  上海大学全球学研究中心是国际全球学合作团队的成员组织。与来自美国、英国、德国、丹麦、荷兰、奥地利、波兰、澳大利亚、日本、印度等国家40余所高校的全球学教学与研究机构建立有密切的学术联系,同时还与美国著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乔治城大学伯克利宗教、和平与世界事务中心、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奥法利全球与国际事务研究中心、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宗教与民族多样性研究所、埃及开罗大学文明研究与文化对话研究中心、土耳其海峡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乌拉圭拉美社会经济研究中心等有着直接的学术合作关系。

  上海大学全球学研究中心有来自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领域的研究生指导教师6名。欢迎来自世界史、社会学、政治学、国际关系学、外语等领域的优秀硕士生报考。

  研究方向:

  01.全球学理论

  02.全球化与区域社会发展

  03.宗教与全球政治

  指导教师:

  郭长刚教授、张勇安教授、唐青叶教授、NestorDaCosta教授(乌拉圭)、刘义副教授、黄薇博士。

  招生人数:5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或246西班牙语(二外)

  3.634全球学与全球化理论

  4.综合考试(复试科目)

  070100数学

  上海大学数学学科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2006年获批),含有基础数学、计算数学、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四个二级学科。其中的计算数学博士点是我国1984年特批博士学位授权点,运筹学与控制论专业是我国1991年批准的博士学位授权点。

  数学系有数学与应用数学和信息与计算科学两个本科专业;数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系统科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及统计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数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数学博士后流动站。"数学科学与技术"是上海市教委第五期重点学科;"运筹学与控制论"是上海市第三期重点学科;在2008到2020年上海市高校发展定位规划中,数学学科被列为"国家级"一线学科和"扶强"重点发展学科。上海大学数学学科是上海市高校一流学科,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2年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位于全国前25%,在2013-2014年英国QS全球大学数学专业排行榜中,上海大学数学进入前150强。根据美国EssentialScienceIndicators(ESI)数据库最新数据,进入全球前1%的大学数学系有241个,上海大学数学系排名第124。数学学科承办中国运筹学会刊物《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SocietyofChina》、《运筹学学报》,主办《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学报》。数学系有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的4个研究所:基础数学研究所、计算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运筹学与控制论研究所。此外,上海大学核心数学研究所、上海大学系统科学研究所、上海大学运筹与优化开放实验室亦挂靠数学系。

  近年来数学系教师在国际顶级学术杂志(如:AdvancesinMathematics、TransactionsofAMS、JournalofAlgebra、SIAMJournalonAppliedMathematics、SIAMJournalonNumericalAnalysis、SIAMJournalonOptimization、SIAMJournalonScientificComputing、PhysicalReviewLetters等)上连续发表论文。2002年迄今SCI论文全国数学学科排名连续名列前10位,其中2008年全国数学学科排名第六位。近5年数学系主持国家级项目6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研究方向:

  01.解析数论及其应用(基础数学)

  02.有限群论(基础数学)

  03.代数表示论(基础数学)

  04.矩阵代数及其表示(基础数学)

  05.李代数与量子群(基础数学)

  06.分析及其应用(基础数学)

  07.几何分析与凸体理论(基础数学)

  08.几何分析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基础数学)

  09.组合级数(基础数学)

  10.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基础数学)

  11.矩阵计算与数值代数(计算数学)

  12.数值逼近及其应用(计算数学)

  13.有限元方法与数值建模(计算数学)

  14.有限元与边界元分析方法(计算数学)

  15.计算几何与图像处理(计算数学)

  16.偏微分方程数值方法(计算数学)

  17.分数阶微分方程数值方法(计算数学)

  18.分岔、混沌的应用理论和计算(计算数学)

  19.计算流体力学(计算数学)

  20.应用偏微分方程(应用数学)

  21.孤立子理论与可积系统(应用数学)

  22.动力系统及其应用(应用数学)

  23.复杂网络的分析、建模及动力学(应用数学)

  24.生物信息和生物网络(应用数学)

  25.生物数学(应用数学)

  26.神经网络(应用数学)

  27.奇异摄动理论与渐进分析(应用数学(力学所))

  28.力学中的偏微分方程理论计算及其应用(应用数学(力学所))

  29.微分方程与系统控制(应用数学(力学所))

  30.复杂系统的建模、分析与控制(应用数学(力学所))

  31.非线性水波与孤立波(应用数学(力学所))

  32.变分不等式与优化控制(应用数学(力学所))

  33.力学中的数学物理方法(应用数学(力学所))

  34.优化理论、方法及其应用(运筹学与控制论)

  35.应用统计与金融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

  36.信息技术与优化控制(运筹学与控制论)

  37.现代图论与组合最优化(运筹学与控制论)

  38.排序理论及其应用(运筹学与控制论)

  39.数学规划理论与算法(运筹学与控制论)

  40.数学规划的几何理论(运筹学与控制论)

  41.随机优化(运筹学与控制论)

  42.离散优化复杂性分析(运筹学与控制论)

  43.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运筹学与控制论)

  44.分布参数系统的辨识与最优控制及应用(运筹学与控制论)

  指导教师:

  周哲玮教授、石忠锐教授、郭秀云教授、何斌吾教授、冷岗松教授、王卿文教授、熊革教授、顾传青教授、马和平教授、侯磊教授、叶万洲教授、李常品教授、夏铁成教授、傅新楚教授、盛万成教授、张大军教授、郭兴明教授、陈立群教授、周进教授、卢志明研究员、卢东强研究员、张鹏研究员、胡国辉教授、白延琴教授、康丽英教授、邬冬华教授、田蔚文教授等及30余名副教授和10余名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

  招生人数:50(理学院)+3(力学所)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11数学分析

  4.811高等代数

  5.复试科目:数学综合(内容包括:泛函分析初步、计算方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备注:

  研究方向中注明"应用数学(力学所)"在"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培养。

  070200物理学

  物理学为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学位授予点,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含有凝聚态物理、光学,无线电物理及理论物理等四个二级学科。作为我校"211"建设的重点学科之一,经过两期上海市重点建设学科"信息物理"和"无线电物理"的建设,物理学科在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

  学科拥有一支高水准的科学研究队伍,现有教授25名,其中博士生导师36名(含兼职博导),副教授47名,积累了二十余年硕士、博士生培养经验。本学科由10余个研究方向组成,研究的范围涵盖了当今物理学各个基本领域和重要方向,其中包括信息物理,材料物理,光物理,天体物理等。

  学科具有良好的科研设施,实验条件完备,承担多项国家、部委和上海市科委下达的重要科研任务,取得了若干有国际水平甚至国际领先的成果,在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不少有影响的论文,曾多次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优秀著作奖和优秀教材奖。学科近五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重点项目共40余项,立项总经费上千万元;科技部863项目子课题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上海市基础研究重大和重点项目等30余项。每年平均在国内外一流学术刊物(如Phys.Rev.Lett.,Phys.Rev.A,B,C,D,E,Appl.Phys.Lett.,Opt.Lett.等)上发表论文100篇以上,申请和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学科与美国、日本、芬兰、德国、英国、丹麦,澳大利亚和西班牙等国的高校和研究机构保持着密切的学术交往。

  学科近五年来,已培养博士生五十余名,硕士研究生二百多名。研究生培养曾获得上海市教委优秀教学成果奖。

  研究方向:

  01.强关联电子系统与量子相变

  02.超导物理及新材料

  03.实用超导材料与器件物理

  04.自旋电子学与磁性物理

  05.新型功能材料与器件物理

  06.非线性动力学与信息传输

  07.太赫兹波与超快光子学

  08.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

  09.微纳光学与光子学

  10.碳纳米材料与器件物理

  11.介观与低维物理

  12.光电功能薄膜、光伏物理与器件

  13.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物理

  14.引力与相对论天体物理

  15.粒子物理与高能核物理

  16.计算物理与计算材料学

  17.纳米尺度低维结构能量传输和转换

  18.红外显微热成像和纳米光学系统

  指导教师:

  沈学础、王奇、李春芳、张金仓、周世平、许晓明、曹世勋、徐克西、马忠权、辛子华、蔡传兵、杨国宏、张爱林、马国宏、查访星、赵新洛、邓振炎、姜颖、胡志宇、曹清、敬超、田立君、陈玺杨希华,颜明,任伟等25名教授及47名副教授。

  招生人数:93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12普通物理(一)

  4.812量子力学或813电动力学

  5.固体物理或光学(复试科目)

  070300化学

  化学作为一门核心、实用和创造性的学科,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与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化学正通过与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信息科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来改变我们的未来。

  本学科拥有化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和材料化学、环境化学2个自主增设的博士学位授权点。拥有"纳米材料化学"上海市教委第五期重点学科,上海市资源环境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创新药物研究中心等研究基地。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位居全球第517名,比去年上升37名,全国第36名;英国QS专业排名位居全球并列101-150名;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位居全国第38名。指导教师中有教授24名(博士生导师18名)、副教授36名和青年博士讲师5名,学术梯队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半数以上的教师具有国外学历或留学经历。

  近5年承担了50项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中2012年获得16项占全校1/10;获得包括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部省级科研奖励7项;在包括JAmChemSoc,AngewChemIntEd,AdvMater,ChemSci,AdvFunctMater,ChemComum等SCI期刊上发表论文500篇以上;被ESI收录的高引用文章18篇,占全校的1/4;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30项。

  本学科为研究生所设的课程反映当代化学的发展水平,研究课题结合学科前沿和国家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的需要,培养研究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能从事基础研究和开发应用的专门人才。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保持着良好的学术合作和交流,合作研究成果发表在NatMater,JAmChemSoc,AngewChem,AdvMater等期刊上;约1/6的优秀毕业生可以直接攻读本校或国外博士学位研究生,也可获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到国外名校进行联合培养或攻读学位。

  研究方向:

  01.无机化学

  ◆配位化学

  ◆固体化学与无机新材料

  02.分析化学

  ◆光分析与电化学分析

  ◆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

  03.有机化学

  ◆金属与元素有机化学

  ◆药物化学

  ◆超分子化学

  04.物理化学

  ◆纳米材料化学

  ◆分子与材料设计

  ◆电化学与新能源材料

  05.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功能高分子

  ◆高分子膜材料

  指导教师:

  施利毅、胡志宇、张阿方、龚和贵、曹卫国、丁亚平、徐甲强、陆文聪、李明星、方建慧、许斌、陈雅丽、贾学顺、严六明、郝健、宋力平、罗立强、姚建、朱守荣、成旦红、林海霞、王田霖、张剑平、蒋海珍等24名教授及36名副教授。

  招生人数:137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13无机化学或614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或615有机化学(含有机结构分析)或616物理化学(一)(依据研究方向选择相应一门专业课)

  4.814综合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

  5.复试科目:

  无机化学实验或有机化学实验或分析化学实验或物理化学实验;专业综合知识面试和英语口语

  备注:

  1.本学科学制为三年。

  2.本学科不招收色盲及色弱学生;不招同等学力考生。

  3.初试科目:无机化学方向为613无机化学+814综合化学;分析化学方向为614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814综合化学;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方向为615有机化学(含有机结构分析)+814综合化学;物理化学方向为616物理化学(一)+814综合化学;纳微能源研究所可选择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考试科目。

  4.初试分析化学考试内容包括: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约各占50%,其中仪器分析包括光化学分析、电化学分析和色谱分析等部分。

  5.报考"纳微能源研究所"的学生还需参考纳微能源研究所招生简章。

  6.与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上海高等技术研究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苏州纳米所、宁波材料所、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上海微系统研究所、山西煤化所等研究院所联合培养的学生还需参考中科院院所的招生简章

  7.联系人:邵奋芬;联系电话:021-66132510

  070301无机化学(二)

  上海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自创建以来已承担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总装备部预研基金、上海市纳米专项基金项目共计100余项,取得多项重要成果。被批准为"材料复合及先进分散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市资源环境新材料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先进复合材料设计与制造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纳米功能材料中试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上海市教委第五期"纳米材料化学"重点学科、上海市第三期"材料学"重点学科主要力量之一、上海新材料及应用产学研合作中心,还与企业合作,成立了多家校企联合研究中心,其中有"上海大学-法国ESSILOR联合研发中心","上海大学-海悦海洋工程船舶涂料研究中心","东莞-上海大学纳米技术研究院"等。本中心的研究工作在基础理论与开发应用两个层面展开。基础研究方面包括:纳米材料的表征与评估、纳米材料的特殊界面行为、纳米材料的宏观性能与微观机理、纳米尺度上的组装与加工等。应用开发方面包括:纳米技术与环境保护、纳米磁性材料、纳米硬质合金、纳米陶瓷材料、纳米固体润滑材料、纳米传感器、纳米光催化材料、纳米抛光材料、纳米粉体规模化生产技术的开发以及纳米功能高分子材料。通过本专业的学习,使研究生具备纳米科学与技术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科研及工作能力。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学术气氛活跃。拥有国内较为先进的实验测试条件。近三年毕业研究生的就业率在全校名列前茅。

  研究方向:

  01.纳米功能材料可控合成新方法

  02.纳米材料在聚合物复合材料、环境催化及锂离子电池电极等方面的应用

  03.纳米功能涂层

  04.先进功能陶瓷和高温陶瓷材料

  05、纳米抛光及润滑材料

  指导教师:

  施利毅(教授)、张剑平(教授)、甄强(教授)、雷红(教授)、邓维(东方学者)、杭建忠(教授)、袁帅(副研究员)、张登松(副研究员)、孙丽宁(副教授)、冯欣(副研究员)、丁鹏(副研究员)、孙小英(副研究员)、颜蔚(副研究员)、赵尹(副研究员)、陈入领(副研究员)等多名指导教师。

  招生人数:26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13无机化学

  4.814综合化学

  5.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纳米科技基础(复试科目)

  备注:

  联系人:褚老师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上海大学111信箱(邮政编码200444)

  网址:www.nano.shu.edu.cnEmail:chuyanxin@shu.edu.cn

  070305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本专业以聚合物分子设计与合成、高性能先进高分子工程材料及复合材料、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具有光、电、磁、催化、仿生等特性的功能高分子材料和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的制备、性能和应用为主要研究方向。培养学生既具有扎实的高分子科学理论基础,又具有高分子材料专门知识及其相关的多种学科知识,同时具备聚合物分子设计、高分子材料结构与性能分析以及新型高分子材料研发的研究工作能力,成为能从事高分子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的高级科技人才。

  本专业近年来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国家科技部支撑项目、国防军工科研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基金项目和教委科研项目等;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J.Am.Chem.Soc.,Biomacromolecules,Polymer,Macromolecules,Macromol.Biosci.,Sci.Phys.,Carbohydrate.Polym.,J.Mater.Res.等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百篇;申请专利近百项。科研成果获得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本专业自1988年建立上述相关研究方向以来,已有二十几届研究生被授予硕士学位。

  研究方向:

  01.聚合物分子设计与合成

  02.高性能先进高分子材料

  03.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

  04.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

  指导教师:

  张阿方、郭强、尹静波、刘丽、刘引烽教授;胡和丰、贺英、陈来、俞成丙、颜世峰、苏新艳、李文、旷桂超副教授等。

  招生人数:43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22有机化学(二)

  4.841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5.高分子综合专业知识(复试科目)

  备注:

  1.限制色盲、色弱考生。

  2.本专业每年有4-6名学生硕博连读(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点高分子材料方向)。

  3.本系网站网址:www.polymer.shu.edu.cn

  4.联系:polymer@oa.shu.edu.cn

  071000生物学

  生物学是上海大学重点发展的学科之一,包括神经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方向。近年来本专业先后承担国家"973"项目、"863"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市科委重点项目和市教委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多项,成果显著。

  神经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神经药理与毒理、神经干细胞分化机制、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分子机制、脑肿瘤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昆虫生长发育的神经调控机制、系统生物学等。本研究方向在国内外相关领域已经形成一定的特色和声誉,具有从事神经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实验平台。

  遗传学研究的内容包括基因组学、分子遗传学、基因工程等。该方向主要以模式植物拟南芥、百脉根、蒺藜苜蓿和主要作物(如玉米和大豆)等为研究材料,研究植物中重要生命活动的遗传本质和作用机理。其中基因组学包括针对植物抗逆等复杂性状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以及针对作物驯化和进化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分子遗传学针对植物重要生命活动(如种子发育和代谢、生殖发育和共生固氮等),开展关键功能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基因工程主要开展针对作物品质、高效、抗逆等重要性状开展转基因研究。本学科方向学术梯队完整,设备先进,建有上海市能源作物育种及应用重点实验室。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中有两个方面主要围绕疾病相关的关键细胞、基因、蛋白质、小分子、药物残留、过敏原等的检测展开,研究工作主要涉及新型生物传感器的研制以及生物活性物质检测新方法的建立。其中,"分子识别与生物传感"方向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生物分子界面行为研究、抗原抗体及适配体分子识别、疾病标志物的甄定及检测、药物残留检测方法的建立、过敏机理的研究等;"纳米生物学"方向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纳米材料的生物功能化、纳米材料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基于纳米探针的信号标记、纳米材料用于新型生物传感器的研究、纳米技术在分子成像等方面的应用等。这两个方面的工作将为疾病的早期筛查诊断、食品及药物的安全检测、环境污染分析等领域做出积极贡献。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工作还包括核糖核酸生物学以及细胞信号网络调控,主要研究核糖核酸的结构、功能;核糖核酸在生命活动(如细胞再编程、肿瘤发生)中的重要作用;核酸药物(如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和核酸新技术的建立。近期重点聚焦miRNA等小分子调控RNA。该学科是近年来国际生物学领域的热点和前沿,对应研究方向为"microRNA(微RNA)结构与功能"。细胞信号网络调控方向主要研究细胞在病变(如癌变和心脑血管疾病等)过程中由细胞粘附分子整合素所介导的细胞内信号网络的变化。该研究工作侧重细胞信号传递过程中蛋白分子之间相互识别和结合的结构和功能基础,并进而基于信号蛋白分子之间的特异结合设计干预方案,从而为重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新的药物干预靶位点。

  研究方向:

  01.神经生物学

  02.分子遗传学

  03.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纳米生物学

  04.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理学

  05.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植物分子生物学(植物生物技术)

  06.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子识别与生物传感

  07.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microRNA(微RNA)结构与功能

  08.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信号网络调控

  09.系统生物学

  指导教师:

  研究方向01、04和09的指导教师主要有:吉永华研究员、文铁桥教授、陈付学教授、宋红生副教授、徐晓辉副教授、朱红艳副教授等。

  研究方向02和05的指导教师主要有:宋任涛教授、张卫教授、罗利教授、李平副研究员、朱晨光副研究员、王刚副教授、王桂凤副教授等。

  研究方向03和06的指导教师主要有:李根喜教授、陈沁教授、邓志瑞副教授、朱小立副研究员、陈红霞副教授、张娟副教授、陈桂芳副教授、赵婧副教授、张文举等。

  研究方向07和08的指导教师主要有:马衍青教授、金由辛研究员、马中良副教授、许祯副教授、李艳利副教授、肖俊杰等。

  招生人数:83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24细胞生物学

  4.851生物化学

  5.分子生物学(复试科目)

  071100系统科学

  系统科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它关心涉及复杂系统性质和演化规律的基本科学问题,试图通过对生命、生态、信息技术、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等具体系统演化过程中关键问题的研究,揭示复杂系统所具有的一般性规律,研究复杂系统宏观层次上的涌现性行为、系统性质和功能的智能控制等科学问题,并促进对具体系统的认识。本学科硕士点有系统理论和系统分析与集成两个二级点,挂靠于数学系,主要以相关数学基础理论为工具,针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生命科学、信息工程等领域出现的复杂系统利用系统的观点从事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因此本专业对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又有相关学科背景的考生优先考虑。该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学术气氛活跃。近几年在动力系统、复杂网络、系统生物学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相关结果发表在国内外著名刊物上,如NatureNanotechnology、PhysicalReviewLetters、ScientificReports、PhysicalReviewE、PhysicaD、Bioinformatics等。近5年主持国家级项目近20项,其中1项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包括数学、物理、生物、计算机,以及当今系统科学研究的各门专业基础课程。通过三年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从事系统科学基础理论研究能力,或用系统科学的观点熟练地运用计算机技术从事社会系统、生物系统等有关问题的研究。所培养的研究生毕业后可从事科研、教学、经济与金融管理、程序设计与开发等工作。我们热忱欢迎数学、物理、生物、信息、控制等有关专业的考生报考。

  研究方向:

  01.动力系统

  02.组合优化

  03.生物数学

  04.复杂网络

  05.系统生物学

  指导教师:

  傅新楚教授、康丽英教授、王瑞琦研究员、娄洁副教授、许新建副教授等。

  招生人数:10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11数学分析

  4.811高等代数

  5.复试科目:数学综合(内容包括:泛函分析初步、计算方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071300生态学

  生态学是上海大学重点发展的交叉学科之一,包括环境生态工程、植物生理生态学、生态毒理学、分子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等研究方向。在"211工程"的支持下,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学科和人才培养体系,各学科方向也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该学科点有教授13人,副教授16人,其中2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培养计划。

  环境生态工程研究典型污染物(重金属、农药、石油等)在湿地土壤-植物-水体连续界面迁移、转化和积累过程的基本规律及根区微生物的生态效应;以湿地生态系统形成、演化的物理、化学、微生物过程为核心,以分子生物学技术为依托,研究湿地生态系统的微生物的生态过程与功能、生态修复与管理、生态环境变化区域效应,并提供理论与技术指导,提出不同受损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模式,发展和完善受损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技术体系。

  植物生理生态学在多年努力下,整合和发展了其他相关的研究内容,在作物生理生态、植物逆境生理生态、植物养分利用生理以及植物-微生物互作等领域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经过多年努力,已经成为一支学术梯队合理,知识结构优良的科研团队。

  生态毒理学方向主要研究有机污染物,特别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包括多氯联苯、多溴联苯醚、有机氯农药、以全氟辛酸为代表的全氟有机化合物和环状甲基硅氧烷等,此外,也研究因燃烧和工业排放产生的大气污染物,如丁二烯、异戊二烯、三氯乙烯和丙烯等。

  分子生态学学科方向针对传统的生态学问题,综合分子生物学、现代电生理、光量子学、基因组学和行为学等技术手段,在分子水平上对东亚钳蝎、家蚕滞育等生态现象与生态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化学生态学属于生态学和化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生物间的化学联系及其机制,是当前生态学领域最活跃的分支学科之一。主要利用电化学技术研究蛋白质在不同离子、光照、气体分子等环境因子下的结构和功能变化,揭示生命体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机制,为评估和改善环境因子对生命体的影响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研究方向:

  01.环境生态工程

  02.植物生理生态学

  03.分子生态学

  04.化学生态学

  指导教师:

  宋任涛教授、何池全教授、宋红生副教授、汪福顺研究员、李根喜教授、刘晓艳教授、邓志瑞副教授、李平副教授、朱晨光副教授、杨明副教授、安静副研究员等。

  招生人数:8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25生态学

  4.850环境化学或851生物化学

  5.生态学综合(复试科目)

  071400统计学

  本学科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依托数学、应用经济学和社会学三个一级博士点,包含了数理统计、经济统计以及抽样技术等三大专业方向,针对国家和上海经济社会建设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开展线性统计模型、统计决策和统计推断等理论和应用领域的研究。该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学术气氛活跃。近年来在大型抽样技术、先进优化方法、数据挖掘等领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并以此为手段开展关于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价与设计、风险的统计度量与管理、工业优化控制系统、生物活性统计与蛋白质分类、大规模网络环境下数据处理、多种社会问题的定量化等应用研究。形成了具有多专业、多领域交叉渗透的学科特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包括概率、统计、经济、金融等现代统计学研究的各门专业基础课程。通过三年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与经济学素养,能掌握统计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熟练地运用统计方法分析数据。所培养的研究生毕业后在企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统计研究和教学工作。

  我们热忱欢迎理工科、经济、金融、生物、统计等有关专业的考生报考。

  研究方向:

  01.线性统计模型

  02.生物统计与数据挖掘

  03.非参数统计推断

  04.时间序列分析

  指导教师:

  王卿文教授、顾传青教授、白延琴教授、叶万洲教授、何幼桦副教授等。

  招生人数:10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11数学分析

  4.811高等代数

  5.复试科目:数学综合(内容包含:泛函分析初步、计算方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080100力学

  本学科为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包括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080101)、固体力学(080102)、流体力学(080103)和工程力学(080104)四个二级学科以及结构力学与岩土力学、应用力学与飞行器工程学和生物力学工程等三个自主增设的二级学科。本学科为上海市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其中流体力学为国家重点学科。

  本学科现有教授30余名。现有国家级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上海市力学在能源工程中的应用重点实验室等学科平台和基地,高性能集群机及先进的通用软件包等。以本学科点为依托出版发行国内第一个力学类SCI/EI英文学术刊物《AppliedMathematicsandMechanics》,并举办系列学术会议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NonlinearMechanics。具有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良好环境。建设了一支包括中组部千人计划学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中青年为主的学科队伍,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和上海市教委创新团队,有境外学位或学术经历的学科成员超过80%,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和突破,曾多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科学院、上海市和各部委的科技进步奖,并与国际、国内同行建立了广泛的联系。近年来,本学科成员先后出访美国哈佛大学、布朗大学、西北大学、康奈尔大学、伊利诺斯大学、德国马普微生物所、法国巴黎居里大学等学术机构,与美国布朗大学、西北大学、加拿大阿尔贝塔大学、法国里尔大学等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有效地提高了科研团队的研究工作的水平。除了国家奖学金、校长奖学金、蔡冠深奖学金、宝钢奖学金等、本学科设立了"培新计划"和"创优计划"等一系列针对优秀研究生的资助项目。本学科积极推荐研究生前往国内外著名的机构学习,开阔视野,现已有若干硕士毕业生和博士生成为我学科与国外著名大学的博士生和联合培养博士生。

  研究方向:

  01.非线性固体力学的理论和方法

  02.材料和重大工程结构的力学理论、方法和实验

  03.微纳米力学及复合材料多尺度力学

  04.湍流与流动稳定性理论

  05.微流体与界面现象

  06.格子波尔兹曼理论与工程应用

  07.交通流动力学

  08.内外流气动力学及流动控制的理论、计算和实验

  09.飞行器空气动力学与飞行器设计

  10.非线性波的理论和方法

  11.多物理场耦合分析和控制理论

  12.多相流与环境流体力学

  13.流动噪声与流动控制

  14.非线性动力学和振动控制

  15.计算力学及其应用软件

  16.实验力学及现代测试技术

  17.生物组织、材料和仿生材料与结构力学

  18.生物流体力学

  19.先进和智能材料建模,关键结构/装备的服役安全分析

  20.力学中的数学理论和方法

  指导教师:

  周哲玮教授、戴世强教授、叶志明教授、翁培奋教授、肖衡教授、郭兴明教授、陈立群教授、陈红勋研究员、程玉民教授、楚海建教授、狄勤丰教授、代钦研究员、董宇红研究员、黄虎教授、钱跃竑教授、张田忠教授、卢东强研究员、卢志明研究员、张东升教授、周进教授、张俊乾教授、张鹏研究员、朱卫平研究员、胡宏玖研究员、胡国辉教授、徐凯宇教授、朱怀亮教授、张能辉教授、周全研究员、刘宇陆教授、冯伟教授等和20余名副教授。

  招生人数:47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81理论力学

  5.力学综合(复试科目)

  080200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下设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等三个二级学科。本学科有国家重点学科、上海市重点学科和上海大学"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点的支撑。

  本学科围绕国家、地区振兴装备制造业的需求,积极探索高技术研究与先进适用技术开发相结合、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开发研究并举的学科建设方针,研究项目主要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防科工委和企业的委托等,年均科研经费约3000多万,多项研究项目曾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省市级科技进步奖。与美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有长期的合作关系。

  本学科依托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主要研究基地包括上海市机械自动化及机器人重点实验室、新型显示技术及应用集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863计划机器人主题产业化基地、上海市机器人研究所、上海大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上海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快速制造工程中心、上海大学机电工程设计院和各专业研究室等。

  机械电子工程是国家重点学科,是学校211工程和上海市的重点学科建设点,是集机械、电子、液压、气动等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检测、传感等技术于一体的新兴综合性学科。该专业着重培养既有扎实的机械工程基础知识,又掌握基于计算机信息处理和自动控制理论的机电系统集成技术,造就能从事机电一体化系统研究、开发、应用及教学工作的高层次人才。

  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以国际研究水平的前沿理论和尖端技术为发展目标,体现了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内容。培养学生不仅通晓机械方面的专门理论,而且掌握现代电子、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等在机械工程领域中的应用技术。通过学习和研究,可获得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开发、高等学校教学和选择多种工作的能力。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研究机械制造领域中的设计理论与方法、制造工艺与系统中的理论与应用方法、机电装备在交叉学科中的应用理论和方法等。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专业的工程思维和良好的创新意识,能够独立从事本领域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

  研究方向:

  01: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主要研究: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创意展示技术与装备、数控机床及自动化装备、先进机器人技术与应用工程、光机电检测与传感技术、机电产品数字设计和分析仿真、机电产品网络化设计与制造技术、机械产品数字检测与质量控制、机电产品设计与制造过程管理、制造企业信息化及管理、包装工程技术、工业设计技术与应用、3D打印与快速模具技术、生物建模与制造技术、三维重构和造型技术、生物3D打印装备技术、微系统集成、先进制造工艺与刀具等)

  02:机械电子工程(主要研究:机器人技术及应用研究、工厂自动化及应用工程研究、基于精密技术的微机电系统研究、机电一体化装置与工程研究、检测与传感技术、机械振动分析及智能控制、计算机图像和虚拟现实技术、机电与流体智能测控技术、微纳电子机械系统元器件(MEMS/NEMS)的研究及其应用等)

  03:机械设计及理论(主要研究:转子系统的润滑理论与轴承技术和密封技术、CAD在轴系研究中的应用及系统优化设计、智能支承技术及机电一体化设计方法、机械工程现代设计方法和可靠性工程研究、机械强度可靠性与安全设计、计算机辅助摩擦学设计与测量技术、现代工业工程、润滑技术与表面工程、生物摩擦与生态润滑、电子封装与微系统集成技术、半导体光电设计、制造及装备技术等)

  指导教师:

  钱晋武教授、罗均研究员、刘亮教授、蒋蓁研究员、谈士力教授、谢少荣研究员、刘树林教授、周晓君教授、陆利新研究员、王志明教授、阚树林教授、陈晓阳研究员、王小静研究员、张建华研究员、沈雪瑾教授、张刚研究员、屠大维教授、俞涛教授、李明研究员、鞠鲁粤教授、李朝东教授、胡庆夕教授、何永义研究员、朱文华研究员、赵翠莲研究员、周传宏研究员、邢科礼研究员、张朝教授、刘丽兰教授、奚风丰教授、鲁华研究员级高工、施进浩研究员级高工、袁一卿研究员、刘建影教授等70多名正副教授。

  招生人数:171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02方向:832机械原理与设计或833电子技术与控制工程

  01、03方向:834机械设计或835控制工程基础

  5.复试科目

  02方向:机电综合

  01、03方向:机械原理或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

  备注:

  1.本专业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不招收色盲考生。

  2.联系人:

  02方向:陆筠联系方式:021-56331180jl@shu.edu.cn

  01、03方向:徐靓联系方式:021-56331513liangxu@shu.edu.cn

  080401精密仪器及机械

  精密仪器及机械专业是集精密机械工程、电子信息技术、光学工程与技术、自动检测技术等相互交叉融合而形成的高新技术密集型综合性学科。所设课程理论联系实际,及时反映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着力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突出,具备在上述专业技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本学科研究力量雄厚,为198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属上海市重点学科,并获得"211工程"重点建设。本学科长期从事精密机械设计与机构优化、现代光电测试技术、精密测量与传感技术、微机械与特种机器人技术等技术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完成了包括国家86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省市和国务院各部委的重大科技攻关和各类基金研究课题,并承担和完成了大量的工程应用科研项目,先后获包括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等多项各级各类科技奖励。

  研究方向:

  01.精密仪器及机械的现代设计方法

  02.现代测试与传感技术

  03.微机械与特种机器人技术

  指导教师:

  于瀛洁教授、吕丽军教授、郭红卫教授、刘亮教授、王志明教授、程维明教授等正副教授共10余名。

  招生人数:22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85机械原理或886电子技术或887工程光学或891传感器

  5.机电综合(复试科目)

  备注:

  1.本专业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不招收色盲考生。

  2.联系人:陆筠联系方式:021-56331180jl@shu.edu.cn

  080402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本学科是集自动检测技术、自动控制与自动化技术、智能仪器与嵌入式系统、计算机测控技术与网络通讯技术等相互交叉融合而形成的高新技术密集型综合性学科。所设课程理论联系实际,及时反映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着力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突出,具备在上述专业技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科研开发与技术应用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本学科面向科学研究和经济建设主战场,以解决经济建设和工程领域中的关键理论和技术问题为目标,具有师资队伍实力雄厚,科研开发力量突出,学术研究梯队完整的鲜明特点,并早于1981年即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曾先后获得多期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是学校"十五"和"十一五"211工程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为上海市电站自动化技术重点实验室的有机组成部分,所在的自动化系设有上大-自仪股份、上大-宝信软件等2个上海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本学科以智能仪器与嵌入式系统、先进测控技术与故障诊断、信息处理与网络通信及无线传感、智能结构主动监控、计算机测控系统及管理自动化等为主要研究方向,长期从事上述研究和技术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完成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等一大批国家、省市级和国务院各部委的重大科技攻关和各类基金研究课题,并承担和完成了大量的工程应用类科研开发项目,先后获得包括上海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等多项各级各类科技奖励。

  自1981年以来,本学科已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三百余人,所培养的毕业生素以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和协作精神好而著称,能够掌握现代先进工具和研究手段,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较强的研究与开发能力,毕业后广泛就业于国家重点研究所、高新技术公司、科技开发集团、大型骨干企业等或继续深造。本学科研究生在读期间,可申请上海大学光华奖学金、自仪奖学金和上海电调所奖学金,并可申请直升攻读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

  01.智能仪器与嵌入式系统

  02.先进测控与故障诊断

  03.信息处理、无线传感与网络通讯

  04.智能结构主动监控

  05.计算机测控系统及管理自动化

  指导教师:

  曹家麟教授、王健教授、朱晓锦教授、秦霆镐教授等正副教授10余名。

  招生人数:17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36模拟与数字电路

  5.微机硬件及软件(包含8086微机和C语言)(复试科目)

  备注:

  本专业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080500材料科学与工程

  本学科点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目前为上海市重点建设学科、我校"211工程"建设重点学科。

  本学科点拥有一批业务水平高、学术思想活跃的科研队伍,其中:工程院院士2名,正教授72名(博士生导师60名),副教授67名,并有一大批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学者。拥有包括三维原子探针在内的先进仪器和设备,已建立或正在建立从材料制备、加工、结构分析到物性测试等较完整的材料研究与开发基地。该学科的研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1项,部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6项。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有:国家973项目、国家863项目4项,国家支撑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1项)。此外还有大量课题来自上海市政府及工矿企业,特别与上海钢铁工业和汽车行业的企业进行了联合,促进了新材料应用开发,为地方经济腾飞起到了重要作用。

  研究方向:

  01.080501材料物理与化学

  主要从事现代信息材料包括微电子材料、通信材料、智能材料、能量转换材料、纳米材料及其器件等物理与化学的研究。重点开展铁电、压电薄膜与陶瓷、多铁性材料及其传感器技术、激光透明陶瓷、微波介质陶瓷材料、纳米材料、节能材料、热电材料和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

  02.080502材料学一

  侧重于研究宽禁带半导体薄膜材料、II-VI族化合物半导体材料、有机半导体光电材料和信息功能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其在微电子学和光电子学中的应用;金属功能材料的新型制备技术、复合界面、显微织构的研究。

  03.080502材料学二

  主要研究核反应堆等特殊环境用金属材料;碳/碳复合材料及特种纤维材料;非晶合金材料的形成和亚稳相变;金属及合金中氢的行为;先进功能材料(如电池材料、磁性材料等)结构变化的新现象、材料制备的新工艺及材料在信息、能源、结构、环保、腐蚀与防护等领域中的应用。

  04.080503材料加工工程一

  材料加工工程一(金属材料方向),主要研究汽车用金属材料、工模具材料、非晶及纳米材料、新型铸造合金等材料,以金属材料的强韧化、凝固技术、塑性成型技术、铸造技术、热处理技术、金属材料表面改性及合金化、材料集成计算方法等为主要方向。

  05.080503材料加工工程二

  主要研究金属材料的精炼、熔体处理和分析、加工过程的数值模拟、加工过程中废弃物处理与利用、电磁场在材料加工制备过程中应用。

  指导教师:

  周邦新院士、孙晋良院士、丁伟中、鲁雄刚、任忠鸣、翟启杰、张捷宇、李麟、吴晓春、韦习成、张恒华、朱丽慧、杨弋涛、史文、鲁晓刚、何燕霖、陈业新、李爱军、李谋成、李瑛、刘文庆、吕战鹏、王刚、王均安、肖学山、徐晖、赵世金、周忠福、朱明原、夏雷、罗宏杰、高彦峰、赵景泰、施思齐、骆军、卞建江、陈益钢、程晋荣、施鹰、王林军、杨秋红、朱玉斌、操光辉、邓康、洪新、李重河、汪学广、尤静林、钟云波、高玉来、李喜、姚美意、程晓英等正副教授百余名。

  招生人数:228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2数学二

  4.材料物理与化学:842物理化学(二)或843普通物理(二)

  材料学一:842物理化学(二)或843普通物理(二)

  材料学二:842物理化学(二)或844材料科学基础

  材料加工工程一:844材料科学基础

  材料加工工程二:842物理化学(二)或843普通物理(二)或844材料科学基础

  5.复试科目:

  材料物理与化学:固体物理或量子力学或无机化学

  材料学一:固体物理或量子力学或无机化学

  材料学二:固体物理或材料科学基础或物理化学

  材料加工工程一:材料工程基础(固态相变或金属材料学或材料力学性能)

  材料加工工程二:材料科学基础或物理化学或金属材料学

  备注:

  1.可以跨学科报考本专业:欢迎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凝聚态物理、应用物理、微电子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物理化学、高分子、金属材料、材料物理、材料化学、凝聚态物理和物理化学等专业考生报考。

  2.复试科目不得与初始科目相同。

  3.各方向每年都有一定的硕博连读名额。

  4.联系方式

  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一:张文竹021-66132031shuemat@oa.shu.edu.cn

  材料学二:李谋成021-56334167mouchengli@shu.edu.cn

  材料加工工程一:闵永安021-56334194李娜linaysu@shu.edu.cn

  材料加工工程二:钟云波021-56336048屠挺生tstu@mail.shu.edu.cn

  080600冶金工程

  本学科为国家和上海市重点学科,设有钢铁冶金博士点和冶金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建有国家科技部与上海市共建"现代冶金与材料制备"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上海市钢铁冶金新技术开发与应用重点实验室,是我国钢铁冶金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本学科点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教授为学科带头人,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在钢铁冶金的众多研究领域成果显著。学科点装备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具有一流的实验室和工作条件,培养工作规范。与国外联系密切,并联合培养研究生。

  本学科点主要从事钢铁冶金新技术开发应用及基础研究,研究课题涉及钢铁冶金领域的前沿技术和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攻关项目,成果丰硕显著,在纯净钢及二次精炼、熔融还原、熔体物理化学、冶金反应工程及过程数模及计算机控制、电磁冶金及连续凝固等方面取得了不少属国内外领先、为同行专家瞩目的技术和理论成果。近五年来,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和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和宣读论文600余篇,多次获国家、市、省和部级奖励。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钢铁冶金学硕士和博士,已有两名博士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励,两名获得提名奖。毕业生主要面向与钢铁冶金和金属材料相关的高校、研究所和企业,其中涌现出中国工程院院士和钢铁企业负责人等杰出人物。

  有志继续深造的优秀毕业生,可申请提前或连续攻读博士学位,部分优秀学生有出国深造机会。

  研究方向:

  01.纯净钢及二次精炼

  02.还原及资源综合利用

  03.铁合金精炼

  04.特冶及冶金反应工程

  05.冶金熔体物理化学

  06.过程数学模拟、控制及专家系统

  07.电磁冶金、强磁场在冶金中应用

  08.连铸及凝固

  09.外场下电化学冶金

  10.金属材料制备新技术

  11.有色金属冶金

  12.粉末冶金

  指导教师:

  徐匡迪院士、周国治院士、丁伟中教授、任忠鸣教授(长江学者)、翟启杰教授、鲁雄刚教授、洪新研究员、邓康研究员、张捷宇教授、李重河研究员、操光辉研究员、钟庆东教授、钟云波研究员、尤静林教授、汪学广教授、王兴庆教授、李喜教授、高玉来教授等正副教授30余名。

  招生人数:28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45冶金物理化学或846金属学

  5.钢铁冶金学或材料加工技术或有色金属冶金学(复试科目)

  备注:

  1.本专业欢迎其他冶金类和金属材料、物理、化学、化工、压力加工、热加工、电化学等专业的本科生报考,考试科目可选择我校相应专业的第四门专业课程。

  2.联系方式:钟云波yunboz@staff.shu.edu.cn屠挺生tstu@staff.shu.edu.cn

  080800电气工程

  本学科具有电气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博士点,先后得到了多期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是学校"十五"和"十一五"211工程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有上海市电站自动化技术重点实验室、上海汽车电驱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平板显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有上大-自仪股份、上大-宝信软件等2个上海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本学科现有四个专业方向(二级学科点)。电机与电器学科以电机电磁场、电机设计与系统仿真分析、特种电机及其控制、伺服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磁悬浮电机控制系统和电机振动噪声与舒适性为主要研究方向;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以电力电子变换技术、新型电力传动控制系统、新型电机及其控制系统和新能源的控制、管理及应用为主要研究方向;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以各类信息处理技术与应用电子技术的新发展为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图像处理、人工智能、新型显示、汽车电子和集成电路设计等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的研究内容;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以电力市场、新能源与智能电网、电力系统规划与分析为主要研究方向。

  本学科师资队伍雄厚、学科梯队完整。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市科委、市教委的基础研究、国际合作和科技攻关等科研项目,多次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本学科所设课程既注重学科基础理论,又反映当前国际本学科的最新发展,研究课题大多结合国民经济需求或本学科学术研究的前沿,培养学生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有在学科相关领域内进行研究开发以及创新实践的能力。本学科特别重视国际合作研究生培养,目前已和英国、法国等国的高校或科研机构建有研究生联合培养或研究生交流机制。

  研究方向:

  01.电机与电器

  02.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03.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04.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指导教师:

  黄苏融教授、阮毅教授、章跃进教授、冉峰教授、徐美华教授、张琪教授、胡越黎教授、张少华教授、邹斌教授及20余名博士副教授。

  招生人数:42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38电路

  5.复试科目:电机与拖动(电机与电器二级学科方向);电力电子与运动控制系统(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二级学科方向);微机硬件及软件(包含8086和C语言)(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二级学科方向);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二级学科方向)

  备注:

  本专业不招同等学力考生。

  080902电路与系统

  电路与系统是一门科学技术知识密集,以信息科学为基础,应用广泛,发展迅速的前沿学科,本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交互式图形处理;音频数据挖掘;智能信息处理;嵌入式系统;集成电路设计;片上系统(SOC)设计与仿真;信息检测与控制。

  本专业学术梯队完整,师资力量强大,专业实验室装备先进,拥有高性能图形工作站,交互式图形处理平台,先进的嵌入式与SOC开发平台等。本硕士点原为无线电电子学专业硕士点,该点在199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评估列为全国第三名。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一批在国内外领先、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曾多次获国家发明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及国家专利等。出版多部学术专著与教学用书,其中一部获得国家教委二等奖。近年来,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00余篇,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国家信息产业部重大项目、上海市重大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课题等30余项,并承担多项国民经济中的重大攻关项目,科研经费充足。

  本专业为硕士研究生所开设课程内容,反映了当前电路与系统学科的前沿水平,研究课题结合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学科前沿研究课题。培养研究生具有电路与系统的坚实理论基础和扎实的应用开发能力,具有很好的就业前景。其中优秀硕士生可提前直接攻读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

  01.交互式图形图像处理

  02.音频数据挖掘

  03.智能信息处理

  04.嵌入式系统

  05.集成电路设计

  06.片上系统(SOC)设计与仿真

  07.信息检测与控制

  指导教师:

  万旺根教授、刘学峰教授、管业鹏教授、张金艺教授、朱秋煜研究员等。

  招生人数:21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30信号系统与电子线路

  5.数字信号处理(复试科目)

  080903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一)

  本专业所在学科点拥有"材料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主要研究方向是上海市重点学科(材料学)、我校"211工程"建设项目重点建设方向之一。

  本专业从事的"有机电致发光平板显示器"研究,包括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红、蓝、绿彩色原型器件;彩色矩阵显示器;驱动电路控制电路及集成芯片。"新型固态辐射探测材料与器件"研究,包括高能粒子、紫外光、X射线、射线辐射探测材料的制备及其阵列探测技术。"光伏材料与太阳能电池"研究,主要包括高效、环保、低成本、大面积硅基薄膜、化合物半导体薄膜、有机薄膜等薄膜太阳能电池的设计和制备;新一代太阳能电池材料的关键技术和基础理论。

  本专业是材料、器件、驱动和控制电路、集成芯片的综合研究,具有各种知识背景(如化学、材料、物理、电路、计算机等)的学生,均可得到充分发挥。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有多名教授博导参加一线研究。近年来得到多项国家级项目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大专项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部863平板显示专项,973项目,上海市光科技项目。有机发光器件、新型辐射探测材料的研究在国内具有明显特色。

  研究方向:

  01.有机电致发光平板显示

  02.新型固态辐射探测材料与器件

  03.光伏材料与太阳能电池

  04.新型显示及有机半导体光电技术

  05.纳米量级高效低污染能量转换元器件及其应用

  06.有机半导体光电技术

  07.先进封装材料、工艺及其可靠性

  08.半导体照明与显示(LED)

  09.纳米电子材料与器件

  指导教师:

  01-05方向:王林军、陈益钢、沈悦、李冬梅、闵嘉华、朱文清、赵岳、徐闰、曹萌、张继军、黄健、杨伟光等正副教授15余名。

  06-09方向:魏斌、李喜峰、曹进、王子兴、杨连乔、殷录桥、徐韬、郑燕琼、陈果等正副教授9名。

  招生人数:31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43普通物理(二)

  5.量子力学或固体物理(复试科目)

  备注:

  1.01-04研究方向在材料学院电子信息材料系培养。联系人:张文竹021-66132031shuemat@oa.shu.edu.cn

  2.05研究方向由"纳微能源研究所"的教师指导学位论文,06-09研究方向由"新型显示技术及应用集成实验室"的教师指导学位论文。联系人:杨连乔,021-56333362,yanglianqiao@shu.edu.cn。具体请参见新型显示技术及应用集成实验室、纳微能源研究所招生简章。

  3.可以跨学科报考本专业:欢迎微电子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凝聚态物理、应用物理、材料物理、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等专业报考。

  080903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二)

  微电子学和微电子技术是一门将电子器件和电子系统微小化和集成化的科学技术。它是当代信息产业的基石,也是现代电子工业和高科技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近年来发展迅猛。

  我国已制订了一系列加速发展微电子产业的政策和规划,急需大量的微电子人才。

  本专业致力于为集成电路产业及相关领域培养相应的高层次科研和管理人才。本专业主要从事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及专用集成电路和集成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和应用;集成电路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测试方法学研究;以及一般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及与微电子密切相关的新型器件结构、电路与系统技术研究等。通过培养使学生既有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及必要的管理知识,又有广阔的视野和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气氛活跃,拥有先进的科研与实验条件,且与业界有广泛的联系与合作。微电子中心自创建以来,已取得多项重要科研成果。热忱欢迎微电子学科与通信、计算机、自动化等相关学科的学生报考。

  研究方向:

  01.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与系统的设计、测试和应用

  02.器件物理、器件模型和微电子机械系统

  03.显示扫描与控制

  指导教师:

  冉峰、胡越黎、徐美华、张金艺等多名教授和10多名副教授。

  招生人数:15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36模拟与数字电路

  5.微机原理与C语言程序设计(复试科目)

  备注:

  1.本专业在上海大学微电子研究与开发中心培养。

  2.本专业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3.本专业不招收色盲考生。

  080904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本专业随着无线通信的迅猛发展而更受重视。侧重研究电磁波(包括光波)的产生、传输、辐射、散射、变换、检测以及微波与光波相互作用的理论与应用。近年来更进一步向毫米波和光纤通信、信息处理等领域延伸。研究内容大多直接结合国民经济中重大攻关项目或本学科国际研究的前沿。

  本专业是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授予点,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是上海市重点建设学科,招收外国来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学科带头人是著名的微波、光纤专家、中科院院士黄宏嘉教授。经过多年重点建设,本专业点拥有上海特种光纤重点实验室、电磁场辐射与散射实验室及毫米波实验室等,承担国家和市级重点科研项目。近年来获国家发明奖、优秀教材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十多项,并主持召开了多次国际性学术会议,与美、德、日等国学术界建立了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

  本专业培养研究生具有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并注重锻炼学生独立从事科研和创新能力,对于有志继续深造、品学兼优的硕士研究生可直接申请提前攻读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

  01.光纤技术与应用

  02.微波与光结合技术

  03.微波毫米波测量新技术

  04.现代天线理论与技术

  05.微波毫米波电路

  06.电磁散射与电磁兼容技术

  07.微波遥感信号获取与处理

  指导教师:

  黄宏嘉院士、马哲旺教授、陈振宜研究员、石志东研究员、季敏宁教授、谢亚楠研究员、杨雪霞教授、肖中银研究员、杨广立教授等。

  招生人数:21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31电磁场理论基础

  5.微波技术(复试科目)

  081001通信与信息系统

  通信与信息系统是信息领域重要的研究学科。本专业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批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点,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传输、交换与处理。主要研究领域有:数字通信与接入网络技术、综合业务数字网与传输技术、光纤通信、宽带无线通信、多媒体通信及终端技术、光纤器件、光纤传感网络等。

  本专业是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实验设备先进,拥有开展通信工程研究所需的成套精密实验仪器设备,近年来承担一百多项科研项目,获得数十项国家、省部级以上的科研成果与奖励,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和著名刊物上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

  本专业为研究生开设的课程包括专业基础理论以及反映本专业最新成就的专业课以及文献阅读课。研究内容大多数是国际、国内前沿课题或与国民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重大攻关项目。本专业培养学生的目的是使他们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与系统的专业知识,能独立从事本专业领域的研究工作。学生中的优秀者可直接提前攻读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的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

  01.光纤通信

  02.数字通信与接入网技术

  03.宽带移动通信技术

  04.多媒体通信及终端技术

  05.光纤传感网络及信号处理

  指导教师:

  汪敏教授、王廷云教授、郑国莘教授、甘朝钦教授、刘云启教授、王春华教授、李迎春研究员、王潮教授、彭章友教授、王涛教授、方捻教授、庞拂飞教授等。

  招生人数:107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30信号系统与电子线路

  5.通信原理(复试科目)

  081002信号与信息处理

  本专业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处理、编码、传输、检测、控制等理论和技术。主要研究领域有:数字图象处理、数字语音处理、编码与识别、信息隐藏与数字水印、数字取证、3DTV视音频的实现、多媒体处理与通信、以及基于IP和无线的流媒体技术、图像通信系统、HDTV和DVB中的理论与应用、通信信号处理、盲信号处理及应用。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实验设备先进,科研经费充足,科研效益显著,本学科点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是上海市重点学科,曾被上海市教委授予上海市先进重点学科。

  本专业所设课程充分反映信息与通信领域中当前的国内外先进研究成果,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研究内容大都是国家和上海市下达的前沿研究课题,并与上海市的支柱产业―信息与通信产业的重大项目相结合。学生取得硕士学位后除一部分攻读博士学位外,大多数到中、外企业从事高技术研发工作。

  研究方向:

  01.数字图像处理

  02.图像及视频信号压缩编码及传输技术

  03.语音信号与声信号处理

  04.数字媒体安全

  05.信号检测技术

  06.视音频制作技术

  07.通信信号处理

  08.盲信号处理及应用

  09.遥感空间信息技术

  10.3DTV视音频技术

  指导教师:

  方勇教授、王朔中教授、张之江教授、安平教授、张新鹏教授、黄素娟教授、刘志研究员、张海燕教授等。

  招生人数:34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30信号系统与电子线路

  5.数字信号处理(复试科目)

  0810J3数字媒体创意工程

  数字媒体创意工程是以信息技术、媒体传播和文化创意为基础,以数字媒体技术的理论、方法研究与技术开发为切入点,融合新闻传播、影视创作、创意设计、版权保护等的学术研究与应用需求,强调技术与艺术、科学与文化的结合,拓展文化创意领域应用与发展空间的交叉性学科。在互动媒体、媒介融合、影视制作、动画设计、游戏开发、展览展示等数字内容创意行业有着广阔的应用需求与市场前景,特别是对进一步推动我国文化建设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实验设备先进,且有着很好的应用和产业背景。近年来承担了一系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重大和重点攻关及重点基础研究等项目,以及一批企业和社会委托的数字媒体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并获得十余项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和技术专利。

  本专业旨在培养影视娱乐、数字内容、展览展示等业界急需的具备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的理论及专业知识及相应的艺术文化素养,又具有战略眼光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其中优秀者可直接提前攻读数字媒体创意工程学科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

  01.数字视音频技术及应用

  02.数字娱乐技术

  03.数字内容制作与创意设计

  04.数字内容传播

  05.数字媒体展示技术与创意

  指导教师:

  张文俊教授、丁友东教授、张敏教授、陈一民教授、石川教授、许华虎教授、林少雄教授等。

  招生人数:5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90多媒体技术或830信号系统与电子线路或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

  5.数字媒体综合(复试科目)

  备注:

  本专业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081100控制科学与工程

  本学科针对各应用领域中面临的复杂控制、优化、检测等自动化问题,应用控制理论、现代优化与智能信息技术,研究和发展先进的检测、控制、优化和模式识别技术以及自动化系统。主要研究方向覆盖了自动控制领域从基础研究到高技术发展的不同层次,既有学科前沿又有应用热点。本学科已建成上海市重点学科,顺利完成了教育部"九五"、"十五"、"十一五""211工程"建设项目,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上海市电站自动化技术重点实验室,产学研合作的上海数字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平板显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汽车电驱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英国女王大学等组建的国际产学研模式的中英能源与自动化联合实验室,以及上海大学-上海自动化仪表股份有限公司(隶属上海电气集团)、上海大学-上海宝信软件股份有限公司(隶属宝钢集团)等上海市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实验设备和仪器先进,具有良好的学习和科研环境。

  本学科是中国系统仿真学会副理事长单位,以及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嵌入式仪表及系统技术分会、中国系统仿真学会生命系统建模仿真专委会等国家二级学会的挂靠单位,近年来成功组织了LSMS&ICSEE2014、AsiaSim2012&ICSC2012、LSMS&ICSEE2010、ICIC2008、LSMS2007、IEEEHDP2007等重要国际会议,具有良好的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平台。

  本学科所设课程反映当今国际上自动化与信息处理领域的最新发展水平和趋势,培养学生掌握坚实的控制、检测、优化、智能信息处理与模式识别的理论和系统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并具有在学科相关领域内进行研究开发以及创新实践的能力。

  本学科师资队伍雄厚、学科梯队完整,长期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目前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教育部、上海市科委、经信委和教委的基础研究、国际合作、人才培养和科技攻关项目,以及其他横向协作项目等几十项。在网络先进控制和智能控制方法、电力市场系统分析理论与仿真技术、传感器及其信号处理技术、多现场总线测控及嵌入式系统、高速机器视觉及感知识别技术、设施农业精准调控、虚拟可视化监控软件、电站自动化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并获得了省部级科技进步和自然科学一等、二等奖,以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创新奖,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

  本学科自1978年迄今已招收近千名研究生,并毕业获得硕士学位。其中,近百名研究生已获得或正在国内外攻读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

  0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02.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03.系统工程

  04.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05.生物信息学

  06.建模仿真理论与技术

  指导教师:

  费敏锐教授、李斌教授、马世伟教授、刘廷章教授、张少华教授、付敬奇教授、苏洲教授、邹斌教授、王冰教授、贾立教授、彭晨教授、李韬教授和20余名副教授。

  招生人数:62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36模拟与数字电路或840自动控制理论(含经典和现代)

  5.微机硬件及软件(包含8086和C语言)(复试科目)

  备注:

  本专业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08120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计算机一级学科,涵盖了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与理论和系统结构三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按一级学科招生。本专业紧密联系计算机发展的最新热点以及上海市计算机行业的发展方向,开展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计算机科学及应用技术研究。本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网格计算、高性能计算与并行处理、软件工程、软件方法学、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多媒体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智能信息处理、信息安全和系统生物学等。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基础理论知识,能够从事计算机系统结构研究与应用开发的高级专门人才,所设课程反映计算机学科的各个领域的当前国内外先进水平,旨在使学生掌握坚实的专业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本专业研究力量强,学术梯队结构合理;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技术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工委及上海市重大科技项目等,多次获得部、市科技进步奖,经费充裕。在国内外著名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大量学术论文,出版过数十本教材和著作,主办过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在有关研究方向上联合培养了一批外国留学生,还与国内外多所大学签有学术交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协议。

  系统生物学为本专业新增方向,主要利用计算机技术从系统生物学的角度对现代分子生物学领域内的大量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通过机器学习与模式识别技术,数据库技术及数据挖掘,人工神经网络技术,专家系统,数值模拟及并行计算等方法来进行生物数据库的整合、基因组序列数据分析,基因芯片数据的分析与处理,蛋白质结构和功能预测,生物网络构建及优化等研究。

  研究方向:

  01.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及应用

  02.计算机系统结构

  03.并行处理

  04.容错计算

  05.数据库与数据挖掘

  06.多媒体技术与应用

  07.计算机网络

  08.智能信息处理

  09.信息安全

  10.系统生物学

  指导教师:

  李青教授、徐炜民教授、童维勤教授、张武教授、缪淮扣教授、刘宗田教授、陈一民教授、丁友东教授、叶飞跃教授、陈洛南教授等正副教授30余名。

  招生人数:64+5*(系统生物学方向)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

  5.C++程序设计、编译原理或计算方法和理论*(复试科目)

  备注:

  *为报考系统生物学方向考生的招生人数与考试科目。

  081400土木工程

  在学科带头人叶志明教授的带领下,上海大学土木工程系现拥有"结构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学术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专业/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在结构计算理论与工程应用、结构抗震减震及控制、风工程、饱和/非饱和土的基本特性及理论模型、岩土结构变形机理及加固技术、港口工程与水工结构、混凝土及钢结构、地下空间结构和土木工程材料等领域有着较强的师资力量和科研实力,拥有多名高声誉专家学者,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如美国UniversityofTexasatAustin、加拿大UniversityofManitoba、英国AstonUniversity、UniversityofExeter、澳大利亚UniversityofNewcastle和日本名古屋工业大学等)有长期的合作关系,共同完成多项合作研究项目。挂靠土木工程学科的上海大学-上海城建(集团)公司建筑产业化研究中心牵头成立了"上海建筑信息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重点加强建筑信息化和绿色建筑的研究和应用,先后获得曾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等7项。

  近五年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和青年基金项目23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6项和国际合作项目2项以及众多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资助。在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300余篇次;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4项,这些科研成果成功应用于建筑与土木工程相关行业的实际工程,获得较高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为相关技术规范的制定和投资决策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在教育教学方面,注重人才的全面培养,注重科研与教学的相互统一、相互支撑与促进,曾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精品教材等等众多奖项,现拥有"土木工程专业学科基础课教学团队"国家级和上海市教学团队、《土木工程概论》国家级精品课和2门上海市精品课程,为高质量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土木工程专业学术硕士研究生着重研究解决建筑、桥梁、道路、隧道、地下及水工等结构的基础理论、计算方法及其工程应用,紧密结合上海市的长远规划,在民用及工业建筑、桥梁隧道、灾害预测防治、结构修复与加固、港口工程、再生建筑材料及近代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等工程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取得了丰富科研成果。

  依托上海城建集团、上海市闸北区房管局、上海上大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土建甲级)、上海真迪土木工程检测有限公司等实践基地,本科学硕士研究生强调专业理论与应用实践的结合,以重要的实际工程为背景,结合工程中所出现的重大技术及其理论问题进行研究分析,着重培养研究生独立解决和处理实际工程问题的分析研究能力,使研究生具有广博的专业理论基础及一定的工程应用经验,最大限度地开拓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研究方向:

  01.结构计算理论与工程应用

  02.工程设施抗风、抗震、减震与智能控制

  03.岩土结构变形机理及加固技术

  04.饱和/非饱和土的基本特性、理论模型及应用

  05.港口工程与水工结构研究

  06.桥梁、隧道的性能分析及其设计

  07.土木材料断裂、损伤及裂缝控制

  08.结构检测与加固技术研究

  09.环境岩土工程

  10.城市道路与轻轨交通工程的设计

  11.计算机图像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12.地下结构设计理论及应用

  13.土-桩-结构的动力相互作用及其应用

  14.结构优化、可视化设计及计算机辅助设计

  15.新型生态型道路材料的研究

  16.工程结构抗风

  17.BIM与建筑信息管理技术

  指导教师:

  叶志明教授、周文波教授、徐旭教授、杨骁教授、张孟喜教授、朱杰江教授、李春祥教授、孙德安教授、姚文娟教授、刘文光教授、徐金明教授、彭妙娟教授、孙家瑛教授及15名副教授和副研究员等。

  招生人数:38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75结构力学

  5.专业英语、混凝土结构和土力学(复试科目)

  6.材料力学、工程结构抗震(同等学力考生和跨专业考生加试科目)

  081700化学工程与技术

  作为一级学科的化学工程与技术设置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应用化学、工业催化和生物化工五个二级学科。主要的研究方向为绿色化学与工艺、(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精细化工工艺、生物(质)能源、能源(钠米)材料、新型分离技术与设备、催化反应工程等。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围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863、科技支撑、上海市科委等国家地方技术创新需求以及大中型企业委托的重点产业项目等应用化学前沿课题,培养学生既具有扎实的应用化学基础理论和全面的实验技能,又具有独立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能力。自1979年以来,已招收硕士研究生300余名,毕业的研究生主要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研究设计院所及相关领域的大中型企业工作从事创新和管理工作。本专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具有明显的行业竞争力,已成为我国化学工业的绿色发展的骨干技术力量。

  研究方向:

  01.绿色化学与工艺

  02.功能高分子材料

  03.精细化工及工艺

  04.新型分离技术与设备

  05.辐射化学与应用

  06.催化反应工程

  07.能源化学及材料

  08.纳米科学与技术

  指导教师:

  傅家谟院士、刘元方院士、吴明红教授、焦正教授、陈捷教授、王勇教授、孙俭教授等20余名正副教授。

  招生人数:60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2数学二

  4.847有机化学(三)或848化工原理

  5.综合专业知识(复试科目)

  081703生物化工

  本专业是以现代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分子细胞学为基础,结合化学、化学工程的多学科性的专业。在分子水平上对生物反应过程的原理及特点加以研究,并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和化学工程的原理,对实验室取得的成果加以开发,直接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培养的学生既有坚实的细胞及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又能熟练掌握现代生物技术的操作技能,除了具有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能力外,还体现出能独立设计、开发生物产品的特色。

  微生物工程是在细胞纯培养技术基础上,利用微生物的特定性状和功能,通过操纵遗传物质、调控细胞代谢关键酶和利用现代生物化工技术及其相应装备,实现细胞大规模培养以便获得目标生理活性物质的一项生物高新技术。

  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方向立足于中药与微生物中所含有的具有生理调节功能的活性成分,例如活性多糖、生物碱、黄酮类等,研究这些活性成分的提取技术,分离与纯化技术、活性成分的鉴定和结构的测定、生理调节功能以及作用机制等。这些结果将为第三代功能食品和新型药物的研发提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源头创新"的成果。

  蛋白质工程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以蛋白质分子的结构规律及其生物功能的关系作为基础,通过化学、物理、分子生物学等各种手段对蛋白质进行直接或间接地修饰、改造和拼接,从而获得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新型蛋白质,以满足人类对生产和生活的需求。

  研究方向:

  01.微生物工程

  02.生物活性物质的制备、应用及性质研究

  03.基因工程

  04.蛋白质工程

  指导教师:

  高旻天教授、文铁桥教授、金由辛教授、吉永华教授、张阿方教授、李根喜教授、沈忠明副教授、黄俊逸副教授、刘战民副教授、廖鲜艳副教授等。

  招生人数:6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2数学二

  4.851生物化学

  5.微生物学(复试科目)

  082700核科学与技术

  作为一级学科的核科学与技术专业设置辐射化学、射线技术在新材料中的应用、射线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等为主要研究方向。现有中科院院士1名,长江和杰出青年1名、教授8名,副教授7名,近年来承担着国家、市科委等多项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成果,在SCI国际有影响期刊上发表百余篇论文。

  本专业为研究生所设课程反映当代辐射化学及应用的发展前沿,研究课题结合国家化学化工专业的急需,为学科前沿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本专业培养研究生具有辐射化学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实验技能,掌握辐射化学在新材料和环境保护中应用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具备开展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培养能胜任研发、设计、管理和服务的专门人才。

  研究方向:

  01.纳米新材料辐射合成

  02.纳米传感器辐射改性

  03.辐射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04.高分子材料辐照交联

  05.辐射防护与计算

  指导教师:

  刘元方院士、吴明红教授、焦正教授、曹傲能教授、王海芳教授、陈志文教授、雷勇教授等。

  招生人数:7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49辐射化学

  5.综合专业知识(复试科目)

  083000环境科学与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是国家211重点建设学科和上海市重点学科,具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和教育部创新团队。

  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点以中科院傅家谟院士领衔,长江学者吴明红教授、钱光人、焦正、陈捷等教授为学科带头人,依托环境与化工学院,以环境工程系、化学工程系、环境污染与健康研究所、辐射应用研究所和清洁能源研究所为培养基地,重点研究环境中毒害有机污染物对于人类健康的早期效应,研究毒害有机污染物在极端条件下的降解机理以及微生物净化机理,研究土壤、大气、地下水污染控制理论与修复技术,同时按照循环经济和产业共生的要求,探索环境资源循环转化与利用的新理论和新方法。中科院院士傅家谟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环境污染与健康"研究所,在环境污染与健康研究领域在国际国内已形成明显特色。同时本学科点在核技术在环境中的应用、固体废弃物安全处置与资源化、环境毒理与健康三个研究方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本学科点现有教授20名,博士生导师12名,拥有一批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和青年骨干教师,具有一支能够承担国家重大和上海市等地方重大、重点及重要科技攻关项目的科研团队。

  研究方向:

  01.环境中毒害污染物分布、迁移、转化与界面相互作用

  02.污染辐射控制原理与方法

  03.毒害污染物的物理化学特殊处理技术与原理

  04.固体废物的资源化与危险废物的安全处置

  05.水污染与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与装备

  06.水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

  07.环境污染控制材料制备与原理

  指导教师:

  傅家谟院士、刘元方院士、吴明红教授、钱光人教授、陈捷教授、焦正教授、刘晓艳教授、何池全教授、丁国际教授、刘强教授、刘建勇教授、胡雪峰教授等。

  招生人数:72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2数学二

  4.850环境化学

  5.综合专业知识(复试科目)

  083100生物医学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生物医学与工程技术交叉的边缘学科,本专业以电子技术及信息科学为主要手段,着重研究便携、易用和个人使用的高效低价的医用电子技术及器械,在生命科学基础上开发各类以高新技术为特征的现代医学仪器及系统,包括无线医疗监护、危重病人监护,体内植入系统,医院信息系统,医学图像处理系统等。

  本专业已取得十余项国家及省市级的科研成果,其中两项分别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及二等奖,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了数本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专著和教材。本专业已培养硕士研究生80余名,毕业后从事医学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研究,生物医学仪器及系统的设计和开发,临床医学工程等方面的工作。

  研究方向:

  01.生物医学信号检测、处理与控制

  02.生物医学电子学及仪器

  03.生物医学图像与生物信息处理

  04.神经信息处理

  指导教师:

  严壮志教授、李颖洁教授等。

  招生人数:15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830信号系统与电子线路

  5.数字信号处理(复试科目)

  083201食品科学

  本专业以食品中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为中心,以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工程学以及系统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研究食品及其加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根据学科特色和社会需求,主要涉及以下研究内容:加工过程中食品化学成分及品质的变化;食品的检测与分析;天然资源的利用、有效成分的分离、提取及鉴定;食品安全信息;食品营养与功能因子等重要内容。本专业以食品营养与安全为发展目标,研究结果直接面向国家和社会需求,体现了交叉学科的内容,通过学习和研究,学生可获得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能力。

  食品安全与检测主要包括食品安全检测方法和食品安全控制与信息化研究。食品安全检测以生物信息和生物技术为手段,研究与建立致病微生物、农残、兽残、过量使用的添加剂的快速、简便、灵敏、准确性高、可操作性强的技术与标准检测方法,为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食品安全管理系统建设提供支持;食品安全控制技术主要是开展食品加工贮藏过程中有害物质形成变化规律与控制、果蔬采后杀菌剂的研究、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的研究,同时以国内特色和大宗食品为对象,开展食品信息数据库开发与集成、构建食品质量与安全评价数学模型,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的研究。

  食品营养与功能主要包括食品营养素的定性、定量分析,营养素的结构与功能的分析,营养素的提取、分离与纯化技术,食品中天然活性因子的生物制备技术及其生理调节功能和作用机制、以及天然多功能食品添加剂的研究与开发。重点开展功能性食品与食用油脂的研究与开发。

  研究方向:

  01.生物活性物质分离与分析

  02.食品安全与检测

  03.食品营养与功能

  04.食品微生物与酶工程

  05.食品生物技术

  指导教师:

  翁新楚教授、陈沁教授、高海燕副教授、刘战民副教授、廖鲜艳副教授、黄俊逸副教授、顾建明副教授、万嗣宝副教授、张娟副教授、张文举等。

  招生人数:7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2数学二

  4.851生物化学

  5.食品化学(复试科目)

  083500软件工程

  软件工程是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并列的一级学科,涵盖了软件工程理论与方法、软件工程技术、软件服务工程和领域软件工程四个领域。本专业研究方向紧密联系软件工程学与软件方法学发展的最新热点以及上海市软件行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培养具有扎实的软件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及应用知识,具有软件开发能力以及软件开发实践经验和项目组织的基本能力,能从事软件工程技术研究、设计、开发、管理、服务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计算机学院是在钱伟长校长亲切关怀下成立的上海市高校中第一个计算机学院。前身为始建于1988年的上海工业大学计算机工程系和上海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系联合而成立。1990年以来,计算机学院连续五次被上海市列为重点学科进行建设,软件工程学科建设取得快速发展。

  本专业研究力量强,学术梯队结构合理;近年来,先后承担了近20项国家技术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国防科工委及上海市重大科技项目等,多次获得部、市科技进步奖,经费充裕。在国内外著名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大量学术论文,出版过数十本教材和著作,多次主(承)办过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

  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职教师30多名,包括教授8名、副教授10名。在软件工程研究领域已培养博士研究生30多名、硕士生80多名。在有关研究方向上联合培养了一批外国留学生,还与国内外多所大学签有学术交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协议。

  本专业领域学生所设课程反映软件工程专业的各个领域的当前国内外先进水平,旨在使学生具有扎实和宽广的软件专业基础知识,以及独立进行研究与开发的能力,学生毕业后就业形势良好,就业范围广阔,能适应软件开发、系统维护和项目管理等与软件开发相关的各种工作。在高新企业、外资企业和软件公司,以及各大、中、小企业的IT部门,银行、金融行业的数据中心,政府部门、机关和学校的信息中心都可以找到适合的工作。

  研究方向:

  01.软件建模

  02.软件形式方法

  03.软件需求工程

  04.数据库与数据挖掘

  05.服务计算与服务工程

  06.软件体系结构

  07.软件测试

  08.智能信息处理

  09.信息管理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

  指导教师:

  缪淮扣教授、吴悦教授、叶飞跃教授、曽红卫教授、刘宗田教授、童维勤教授、赵正德教授、陈洛南教授等正副教授近20名。

  招生人数:9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1数学一

  4.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

  5.C++程序设计、编译原理(复试科目)

  120100管理科学与工程

  本专业立足运用现代科学与技术新成果推动我国管理现代化,实行课题研究与理论学习紧密结合的培养方法。培养的学生应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现代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体系、以及电子商务与信息管理方法,了解国内外专业和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政府政策和业务惯例,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广博、视野宽阔,适应性强,富有创新、开拓和务实精神。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部委、上海市政府、市科委等研究课题,也承担着大量企业委托项目,与海外多所大学有合作研究与培养的关系。自1990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已有300余名毕业生,目前活跃在国内外理论研究、管理、金融、经济、科技、行政等领域,显示了较强的竞争力。

  本学科在管理学院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优秀学生可申请硕博连读。

  研究方向:

  01.管理科学

  02.工业工程与质量管理

  03.创新与知识管理

  04.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

  05.工程与项目管理

  06.电子商务

  07.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指导教师:

  管理学院:

  01-05方向:尤建新教授、陈以增教授、于丽英教授、单而芳教授、林贵华教授、阎春宁教授、许学国教授、镇璐教授;赵炎副教授、周文坤副教授、陈启政副教授、孙华丽副教授、周建副教授、解学梅副教授、马光红副教授、程敏副教授、费红英副教授、盖玲副教授、刘虎沉副教授、姬杨蓓蓓副教授;李刚博士、张翔博士、韩亚娟博士、温小琴博士、彭运芳博士、汪建博士、李常敏博士、李明琨博士、丁雪枫博士、邢远志博士、王洪强博士、吴冠岑博士、付新爽博士、王海花博士、石芸博士等。

  06-07方向:熊励教授、徐桂琼教授、丁乃鹏副教授、刘翔副教授、戴德宝副教授、刘寅斌副教授、邹宗峰(高级实验师、博士)、钱颖副教授;金晓玲博士、方冰博士等。

  悉尼工商学院:

  01-07方向:吕康娟教授、高峻峻教授;副教授及博士讲师10多名。

  招生人数:37(管理学院)+7(悉尼工商学院)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3数学三

  4.管理学院:823运筹学(01-05方向)或824管理信息系统(06-07方向)或825数据库原理与应用(06-07方向)

  悉尼工商学院:823运筹学(01-07方向)或824管理信息系统(06-07方向)或825数据库原理与应用(06-07方向)

  5.复试科目:

  管理学院:

  01-05方向:管理学

  06、07方向:电子商务或数据结构

  悉尼工商学院:

  01-05方向:管理学与管理科学方法;

  06、07方向:信息管理综合知识

  备注:

  本专业欢迎各类理工科学生报考,入校后应至少补习二门本专业本科生学位课程。

  120201会计学

  本专业旨在培养系统掌握前沿会计理论与管理基础理论,具备企业CFO及高级会计人才的优秀综合素质,富有战略眼光、国际视野及开拓精神的会计领域高级管理型与研究型人才。研究生毕业后能胜任各类大中型企业、金融及证券机构、中外会计师事务所和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以及非政府组织的会计、审计及财务管理等管理工作,也能从事本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本专业学术梯队完整,结构合理,师资队伍素质高,近年来,独立或参与完成国家级、省部级各类课题十多项,系统出版了会计学、财务管理等主要课程教材,积极参与企业各类咨询活动,为本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研究方向:

  01.会计理论与方法

  02.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

  03.审计理论与方法

  指导教师:

  任永平教授、徐宗宇教授、张佳春教授;戴书松副教授、李远勤副教授、陈可喜副教授、李寿喜副教授、许金叶副教授、陶伟副教授;陈溪博士、毛丽娟博士、王瑶博士、邬烈岚博士、吴建刚博士、方宗博士、邵建军博士、杜颖洁博士、吕怀立博士、王晶晶博士等。

  招生人数:15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3数学三

  4.826会计学(含基础会计、财务会计)

  5.理财学(含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复试科目)

  备注:

  本专业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120202企业管理

  本专业旨在培养精通管理理论、熟悉管理实践,知识面宽、理论应用能力强,国际化视野和本土智慧兼备的管理人才,毕业后适合到跨国公司、大中型企业担任中层管理人员,也可从事研究、咨询和教学工作。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教学和研究中注重与国际接轨,与上海国际大都市的需求接轨。近年来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以及大量政府部门、企业的研究咨询课题,为培养高质量人才提供了保障,毕业的学生很受用人单位欢迎。

  研究方向:

  01.营销管理

  02.战略管理

  03.人力资源管理

  04.物流管理

  05.技术经济与管理

  指导教师:

  管理学院:

  唐豪教授、张昊民教授、储雪俭教授、李红教授、孙继伟教授、范小军教授;李怀勇副教授、马进军副教授、严国樑副教授、赵先进副教授、林英晖副教授、李燚副教授、赵晓敏副教授、于晓宇副教授、马君副教授、王振源副教授、胡晓龙副教授、王家宝副教授、刘婷副教授;朱晓霞博士、王志良博士、许科博士、万莉博士、单娟博士、魏轶华博士、赵蕾博士、王珂博士、颜卉博士、李倩倩博士、赵红丹博士、范丽先博士、贡小妹博士、仲维亚博士、刘祯博士等。

  悉尼工商学院:

  田圣炳副教授、帅萍副教授、胡笑寒副教授等。

  其中:01-05方向在管理学院培养,01、02、04方向有部分在悉尼工商学院培养

  招生人数:28(管理学院)+3(悉尼工商学院)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3数学三

  4.827企业管理综合理论与知识

  5.营销管理(管理学院复试科目)或管理学(悉尼工商学院复试科目)

  备注:

  本专业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120203旅游管理

  放眼21世纪中国及世界的旅游业发展,本专业致力培养一专多能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要求学生掌握现代旅游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国内外旅游产业现状与动态,具备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能力的从事旅游行政管理、旅游企业经营和旅游规划与策划的人才。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结构合理。指导教师长期从事旅游理论与应用开发的研究,发表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学术论著,承担了近百项国家、省市级及企业旅游课题研究、旅游规划项目、重大决策咨询项目等,为学生的专业研究与实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研究方向:

  01.旅游规划与开发

  02.旅游企业管理

  指导教师:

  陈建勤副教授、俞海滨副教授、郭颂宏博士。

  招生人数:2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3数学三

  4.828旅游学

  5.综合知识(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规划、旅游资源)(复试科目)

  备注:

  本专业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120401行政管理

  本专业培养具有行政管理、公共政策、行政制度与行政法学等领域的扎实理论素养,掌握现代中外行政管理理论前沿与发展动态,能够胜任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新闻文化单位和科研机构的行政管理工作,具备学术研究能力、行政管理能力、实践调研能力与政策制定能力的高层次管理人才。

  本专业学科发展既注重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理论与实践,又紧密联系中国与上海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聘请多位政府部门与企业高层领导担任兼职教授,并与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建立互动良好的"研究-实践"协作关系。

  本专业依托社会学学科和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专业,师资力量雄厚,专业特色鲜明,同国外知名社会学学术机构建立了广泛而深远的科研合作、人才交流和学生培养交换关系,为本专业学生的海外深造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还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建立了20多个调查研究和实习基地,为学生进行田野调查和实习提供方便;并建有上海社会科学调查中心,拥有10余项大型专题调查数据供学生使用。除上海大学和国家层面的各种奖学金以外,学院还专门设立了"费孝通奖学金",实施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培育计划,通过奖学金、专项资助等方式鼓励和支持一心向学、具有培养前途的优秀研究生专心读书、深入田野开展研究,并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

  研究方向:

  01.行政管理

  02.公共政策

  03.社会组织管理

  04.比较行政制度

  指导教师:

  张文宏、刘玉照、沈瑞英、范明林、张佩国等5名专职教授及周雪光等多名兼职教授和4名副教授。

  招生人数:5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或203日语

  3.656行政管理学

  4.892政治学原理

  5.综合知识(复试科目)

  备注:

  1.本专业只招收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

  2.联系方式: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办公室,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邮编:200444

  电话:(021)66137108E-mail:chen.xiaohong@shu.edu.cn

  120501图书馆学

  21世纪的图书馆学,是对知识信息在思维与技术交融意义上进行收集、整合、挖掘和增值的科学。本专业强调对图书馆学理论与方法学的研究,注重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知识管理中的开发和应用。本专业理论联系实际、适应图书馆知识管理实践的需要,面向知识经济导向下的数字图书馆的管理和实践领域,培养熟练掌握图书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文献管理技能相结合的、适应复合图书馆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图书馆工作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近年来,本专业承担了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项目、教育部高校古籍委基金以及市科委、市教委的科研项目,发表专业核心期刊论文200多篇,在国内图书馆学界有相当的知名度。

  研究方向:

  01.数字图书馆理论和技术研究

  02.信息资源组织和管理研究

  03.信息咨询与服务研究

  指导教师:

  吕斌教授、李国秋教授、赵伯兴研究馆员及副研究馆员等12人。

  招生人数:6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52图书馆学概论

  4.883情报检索语言

  5.信息资源管理(复试科目)

  备注:

  本专业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120502情报学

  21世纪的情报学,是对知识信息的应用价值在思维与技术交融意义上进行挖掘的科学。本专业强调情报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必须扎根实践、贴近市场,面向信息经济导向下的信息化的现实领域,为有效提高社会组织的竞争力服务。

  本专业拥有上海大学情报学研究中心、上海大学竞争情报工作室、信息分析与测评研究中心、学术传播研究中心等学术研究机构,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

  研究方向:

  01.情报理论与方法

  02.工商(竞争)情报

  03.行业与战略情报分析与研究

  04.情报服务技术

  05.知识产权信息管理

  指导教师:

  吕斌教授、李国秋教授、李红教授、赵伯兴研究馆员及副教授多名。

  招生人数:8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53信息资源管理

  4.883情报检索语言

  5.数据结构与应用算法(复试科目)

  备注:

  本专业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120503档案学

  本专业在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教学条件、教学管理、教改与研究、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等各方面均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拥有国家精品课程、上海市精品课程、上海市教育高地、上海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办学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上乘。与上海地区实践部门建立广泛联系,形成"校局馆"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新模式,在全国档案学界影响广泛。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具有坚实的档案学理论基础知识,较强的科学研究和实践能力,适应信息管理及国家档案事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本专业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9人,上海市档案局馆兼职教授9人,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各研究方向的学科带头人在全国影响较大。

  研究方向:

  01.档案信息化

  02.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

  03.档案学基础理论与发展

  指导教师:

  上海大学档案学专业:金波、潘玉民、丁华东、于英香等教授及多位副教授。

  上海市档案馆:邢建榕、庄志龄等多位研究馆员。

  招生人数:22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或203日语

  3.654档案学概论

  4.884档案管理学

  5.电子文件管理(复试科目)

  130100艺术学理论

  上海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校,也是艺术学升为门类以后第一批获得"艺术学理论"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目前,本学科共承担科研项目10项,其中国家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7项。本博士点近五年出版的学术专著多次获得学术界的好评,发表的论文多次被国内外重要刊物转载和索引。

  艺术学理论专业从宏观和微观视角,研究艺术的现象与本质,是门艺术与哲学、美学、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人类学、比较学、经济学、艺术史学等相结合的学科。从艺术本质、艺术起源、艺术发展、艺术创造、艺术鉴赏、艺术传播、艺术生产与市场等各个方面,归结到人类艺术发生与发展的规律、未来的走向及变化。本学科拟在加强艺术哲学、中外艺术史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关注新的方法论、艺术批评和艺术产业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强化对中国艺术思维、中外艺术史论的新研究,另一方面加大对当下纷繁复杂的视觉艺术和各种新艺术样式的探索,体现海派文化的地域特点,并力图在上述方面培养学生。

  本科学目前有艺术理论、中外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产业与市场、艺术传播的理论及历史、艺术管理、公共艺术理论、当代艺术研究八个研究方向,坚持艺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求在掌握基本的艺术学理论和至少熟知一门艺术样式的基础上,了解艺术发展的基本历史,学会用艺术学基本原理分析当代艺术现象和艺术作品,掌握艺术管理的基本理论,解剖当前艺术产业与管理等问题。公共艺术是面向大众生活空间的艺术创作与传播的研究,是结合现代人文关怀,跨学科,多领域,综合性的艺术理论研究。当代艺术研究是面对中外当下艺术创作、展示、传播及历史文化的影响与价值研究,是基于艺术当代性特点密切联系于艺术策展、艺术批评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研究方向:

  01.艺术理论研究

  02.中国艺术史研究

  03.艺术产业与艺术市场研究

  04.艺术创意学

  05.艺术创意学研究

  06.马克思主义艺术学研究

  07.艺术传播的理论及历史研究

  08.艺术管理研究

  09.公共艺术理论研究

  10.当代艺术研究

  其中01-06方向在影视艺术技术学院培养,07-10方向在美术学院培养。

  指导教师:

  蓝凡教授、金丹元教授,林少雄教授、赵伟平教授、陈平教授、邹其昌教授、罗宏才教授、潘力教授、曹意强教授、陈燮君教授、马驰教授、曾军教授、张建军教授、王洪义教授、西沐教授、罗杨教授、胡懿勋副教授、马琳副教授、李晓峰副教授、赵晓红副教授等正副教授等多名。

  招生人数:12(美术学院)+14(影视艺术技术学院)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美术学院:201英语一

  影视艺术技术学院:201英语一或203日语或244德语(二外)或245法语(二外)

  3.626艺术学理论

  4.852中国艺术史(01-06方向)

  853中外美术史(07-10方向)

  5.复试科目:艺术基本理论和艺术作品分析(01-06方向)

  专业写作;专业面试;英语面试(07-10方向)

  备注:

  报考本专业的考生可在国家规定的全国个报名点报名考试。

  艺术产业与管理方向优先考虑有一定文化艺术管理经验的考生。

  130200音乐与舞蹈学

  该专业力图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音乐理论研究能力的高级人才(包括演唱、演奏理论研究)。同时培养学生掌握本学科前沿发展动态,树立创新思维和创作能力的高级音乐专业研究人才。

  该专业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导师队伍有着教高的音乐创作与音乐研究实力,并且取得了相应的学术成果。

  研究方向:

  01.作曲理论、中西方音乐学

  02.音乐表演理论(包括键盘乐器、弦乐器、声乐)

  招生人数:4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647音乐理论基础(含中外音乐史和作品分析)

  4.876音乐专业创作(01方向)或877声乐演唱及器乐演奏(02方向)

  5.复试科目:视唱练耳、和声、面试

  备注:

  报考本专业的考生须在上海市参加报名和考试。

  130300戏剧与影视学

  本学位授权点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积累了丰富而扎实的成果,在电影研究、电视研究和戏剧戏曲研究等领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科方向。本学位授权点其主干方向电影研究是国内该领域最重要的学术中心之一,华语电影研究不但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具有广泛影响。同时,本学位授权点在当代影视批评和影视产业研究、戏剧戏曲研究方向上也积累了丰富的成果。近年来,本学位授权点与上海本土的文化与产业保持紧密联系,重视对上海电影史和传统电影理论的发掘与探索,以理论批评介入当下影视产业与创作实践,注重中外戏剧的比较理论、戏剧与影视的互动研究,以及当代戏剧创作与实践的研究,切实影响了上海乃至全国的影视与戏剧的文化生态建构。

  上海大学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目前设有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戏剧戏曲学三个二级学科。

  电影学专业以多元的方法论视角,研究电影艺术,电影产业和电影文化现象,包括电影史、电影理论、电影批评等方向。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具有系统而深厚的理论基础,坚持艺术、技术结合,熟悉电影运作过程,能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制作或管理工作的创新型人才。

  广播电视艺术学是高新技术与人文艺术科学交叉的产物。本专业不仅要从人文学科的角度研究影视艺术理论及影视文化传播,更从学科综合的角度研究影视制作的理论与实践以及与之相关的高新技术。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广播电影电视艺术学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富有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独立担负专业技术工作或教学工作的能力,艺术与技术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戏剧戏曲学专业是一门研究戏剧的现象和本质、历史和理论的学科。本专业包括中西戏剧比较、中国戏剧史两个研究方向,着重对不同戏剧传统以及戏剧与其他门类的比较,及中国戏剧的发生与发展历史研究,来掌握比较扎实的戏剧理论基础和比较广泛的专业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本专业导师在这两个研究方向上有一定的国内外影响。

  研究方向:

  130301戏剧戏曲学:

  01.中西戏剧比较

  02.中国戏剧史

  03.剧团剧场管理

  130302电影学:

  01.电影理论与批评

  02.中外电影史

  03.电影制片管理

  04.电影导演研究

  05.科教纪录片研究

  06.电影产业与新媒体研究

  130303广播电视艺术学:

  01.影视理论研究

  02.影视编导研究

  03.电视经营管理研究

  04.电视创作研究

  指导教师:

  戏剧戏曲学:蓝凡教授、朱恒夫教授、赵晓红教授、廖亮副教授等。

  电影学:陈犀禾教、聂伟教授、程波教授、徐杰教授、马宁副教授、葛颖副教授、黄望莉副教授、王艳云副教授、徐文明副教授、陈晓达副教授等。

  广播电视艺术学:金丹元教授、曲春景教授、林少雄教授、张文俊教授、刘海波教授、刘日宇副教授、孙永超副教授、张斌副教授等。

  招生人数:62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戏剧戏曲学:

  3.642中西戏剧理论基础

  4.867中国戏剧史

  5.复试科目:戏剧戏曲基本理论和戏剧戏曲作品分析

  电影学:

  3.643电影史与电影理论

  4.868电影产业与文化

  5.复试科目:影片分析

  广播电视艺术学:

  3.644影视艺术理论

  4.869中外电视史

  5.复试科目:影视作品分析

  备注:

  1.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限制:色盲、色弱。

  2.欢迎有一定实践经验的考生报考。

  130400美术学

  本专业包括我校美术学院油画、水墨画、版画、雕塑、美术史论、美术教育、当代艺术等重要学科,致力于培养能够适应新时代艺术发展的高级研究专门人才,在教学安排上将从理论到实践诸方面加强学生基本功的培养,使学生的艺术能力与艺术思想均得到高层次的巩固和提高,并能从事上述各科的艺术创作、艺术研究、艺术教学与艺术管理等工作。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正副教授众多。在国内外大型美展中多次荣获多项国家级、上海市级各类大奖,并在艺术领域中享有相当高的声誉及影响。

  研究方向:

  01.架上绘画

  02.水墨画

  03.雕塑艺术

  04.版画艺术

  05.美术史论

  06.美术教育

  指导教师:

  潘耀昌教授、王孟奇教授、陈平教授、王洪义教授、章德明教授、姜建忠教授、黄阿忠教授、杨剑平教授、张海平教授、王建国教授、徐龙宝教授、周国斌教授、罗宏才教授、李超教授、朱国荣教授、王文杰教授、浦捷教授、潘力教授等50名教授、副教授、兼职教授。

  招生人数:29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初试科目:

  方向01:627素描人物;854油画人物

  方向02:628水墨基础;855命题创作

  方向03:629素描人体;856泥塑人体

  方向04:630素描;857色彩

  方向05:631美术理论;853中外美术史

  方向06:631美术理论;853中外美术史

  4.复试科目:

  方向01、02、03、04:专业创作;面试(专业、英语)

  方向05、06:专业写作;面试(专业、英语)

  备注:

  1.本专业学制三年。

  2.报考美术学05方向、06方向的考生可在国家规定的全国各考点报名考试;

  报考美术学(01、02、03、04方向)的考生须在上海市参加报名和考试。

  参加复试的考生资格审查时须到上海大学美术学院431室,提交5张以上个人具有代表性的创作作品照片或光盘。

  3.联系电话:021-66134153联系人:芮希彦

  130500设计学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设计艺术的高级专业人才,使学生在掌握艺术设计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更深入系统地进行公共视觉传达、环境艺术、壁画艺术、数码交互艺术、都市手工艺(玻璃、陶瓷、首饰、织绣、漆艺、综合材料、非遗研究)、会展艺术与技术、城市艺术体验设计、建筑艺术设计、城乡规划与设计的理论研究与设计技巧的训练,在设计思想与设计表现上达到更高的境界,成为本专业的教学、理论研究与知识产业研究高层次人才。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完整,并拥有相应的设计工作室和外国专家工作室。参与多项国家级和市级的设计课题,多项获奖,成果丰硕,在设计艺术领域颇有声望。

  研究方向:

  01.公共视觉传达设计

  02.环境艺术设计

  03.壁画艺术

  04.数码交互艺术

  05.都市手工艺(玻璃、陶瓷、首饰、织绣、漆艺、综合材料、非遗研究)

  06.会展艺术与技术

  07.城市艺术体验设计

  08.建筑艺术设计(设计研究、理论研究)

  09.城乡规划与设计

  10.设计艺术理论与历史

  其中,01-09方向在美术学院培养,10方向在数码艺术学院培养。

  指导教师:

  美术学院:

  01-09方向:汪大伟教授、黄建平教授、武云霞教授、杨清泉教授、关阳教授、罗林教授、王海松教授、田云庆教授、刘森林教授、陈青教授、庄小蔚教授、董卫星教授、何小青教授等34名教授和副教授。

  数码艺术学院:

  10方向:邹其昌教授。

  招生人数:18(美术学院)+6(数码艺术学院)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初试科目:

  方向01:632人物线描写生;858视觉传达设计

  方向02:633环境艺术设计理论;859环境艺术设计基础

  方向03:632人物线描写生;860壁画创作

  方向04:635造型基础(非艺术类专业考生考636逻辑演义);861创意文案

  方向05:630素描;857色彩

  方向06:637展示设计;862展示基础理论

  方向07:638城市艺术体验原理;863城市艺术体验设计

  方向08:639中外建筑史;864建筑设计理论

  方向09:657城乡规划原理;894城乡规划相关知识或895人文地理相关知识

  方向10:640设计艺术理论;865设计艺术史

  4.复试科目:

  01-07方向:专业设计;面试(专业、英语)。

  08方向:建筑艺术设计(复试科目)或理论阐述;面试(专业、英语)。

  09方向:城乡规划与设计(复试科目)或理论阐述;面试(专业、英语)。

  10方向:专业写作;面试(专业、英语)。

  备注:

  1.本专业学制三年。

  2.报考08、09、10方向的考生可在国家规定的全国各考点报名考试;

  报考(01-07方向)的考生须在上海市参加报名和考试。

  参加复试的考生资格审查时须到上海大学美术学院431室,提交5张以上个人具有代表性的创作作品照片或光盘。

  3.联系电话:(美术学院)021-66134153联系人:芮希彦

  (数码艺术学院)021-69982484联系人:高素琴

  放眼21世纪中国及世界的旅游业发展,本专业致力培养一专多能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要求学生掌握现代旅游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国内外旅游产业现状与动态,具备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能力的从事旅游行政管理、旅游企业经营和旅游规划与策划的人才。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结构合理。指导教师长期从事旅游理论与应用开发的研究,发表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学术论著,承担了近百项国家、省市级及企业旅游课题研究、旅游规划项目、重大决策咨询项目等,为学生的专业研究与实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研究方向:

  01.旅游规划与开发

  02.旅游企业管理

  指导教师:

  陈建勤副教授、俞海滨副教授、郭颂宏博士。

  招生人数:2

  考试科目:

  1.101思想政治理论

  2.201英语一

  3.303数学三

  4.828旅游学

  5.综合知识(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规划、旅游资源)(复试科目)

  备注:

  本专业不招收同等学力考生。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下一页  >> 

  相关推荐:

  考试吧策划:2015年考研招生简章专题热点文章

  考试吧整理:2015年考研大纲预测汇总

  2007年-2014年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政治英语一英语二

  考试吧考研视频题库(政治、英语一、英语二)上线 立即体验!

文章搜索
万题库小程序
万题库小程序
·章节视频 ·章节练习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
扫码免费使用
考研英语一
共计364课时
讲义已上传
53214人在学
考研英语二
共计30课时
讲义已上传
5495人在学
考研数学一
共计71课时
讲义已上传
5100人在学
考研数学二
共计46课时
讲义已上传
3684人在学
考研数学三
共计41课时
讲义已上传
4483人在学
推荐使用万题库APP学习
扫一扫,下载万题库
手机学习,复习效率提升50%!
版权声明:如果考研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考研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官方
微信
扫描关注考研微信
领《大数据宝典》
下载
APP
下载万题库
领精选6套卷
万题库
微信小程序
帮助
中心
文章责编:menghaich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