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校 模拟考场 考研资讯 复习指导 历年真题 模拟试题 经验 考研查分 考研复试 考研调剂 论坛 短信提醒 | ||
考研英语| 资料 真题 模拟题 考研政治| 资料 真题 模拟题 考研数学| 资料 真题 模拟题 专业课| 资料 真题 模拟题 在职研究生 |
考研网校 模拟考场 考研资讯 复习指导 历年真题 模拟试题 经验 考研查分 考研复试 考研调剂 论坛 短信提醒 | ||
考研英语| 资料 真题 模拟题 考研政治| 资料 真题 模拟题 考研数学| 资料 真题 模拟题 专业课| 资料 真题 模拟题 在职研究生 |
冬的等待
是的,在我的印象中去年冬天来得特别早,似乎考研的大半时间是在冬天度过的。面对日益迫近的考试,我们每个考研人的心情是复杂的,既想早点结束这段艰辛的历程,又总感觉自己火候未到,希望考试时间能再推后一些。在艰难与焦灼中,在寂寞与惶恐里,时光的脚步分外沉重。
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一个人顶着寒风离开空旷漆黑的主楼走在回宿舍的路上,我无法准确描述自己当时的心情,说不清是痛苦还是焦急,是恐慌还是悲怆,也许兼而有之。我一遍遍的问自己:我到底能不能行?我这样复习下去能成功么?还有什么没考虑到的东西?时间还来得及么?……我闭上眼睛甚至无法想像万一自己失败了该如何面对!付出的巨大心血如果得不到回报该怎样?
如果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却无法得到回报,我该怎样让自己解脱?我知道这时候给自己一点积极的心理暗示非常重要,但决定命运的时刻迫在眉睫,这些问题无法回避,必须做出回答!而且没有人来帮你,没有人来告诉你孰对孰错,一切只能靠自己去摸索、去解决,而这一切对那时的我而言又是多么困难!
那时的我们不知道还有什么比时间更可贵,每天严格准确的奔波在三点一线的轨迹上,巨大的压力、竞争的氛围使得我们倍加珍惜每分每秒的时间。生活已经简单的不能再简单、枯燥的不能再枯燥,除了吃饭、睡觉、走路,就是看书。在那时,午休和聊天被我们看成是一种奢侈,最令我们焦躁的是拎着书包找不着教室,最令我们惬意的是能在新主楼向阳面找到一个教室看一天书不用挪窝。于是休憩已经无法使我们放松,而只有学习才能让我们感到满足,于此间,我们也深刻体味着“痛并快乐着”的内涵,只是不知马克思老人家如果还在,会不会说这也是人的异化?
那时的我们由于长期极度单一的生活,人已变的麻木起来,表情僵硬、目光呆滞已成为考研人的标签,惟有在听到“考研”这两个字时,眼珠才会转动几下,显得稍有生气,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让别人感觉到我们还是一个个活物。到了11月时,有好事者便开始传播所谓“最新消息”、“内部资料”,时时刺激圈里人的神经。于是战友们的见面招呼变成了:“听到什么了么?”问者眼光里满是希望,让闻者无处躲藏。于是有消息者便倒出来共享一番,接着研友们结合自己的认知经验对此讨论一番以判断此消息的可信度,但最后往往是以否定该消息结束。尽管这样,下次见面,仍然满脸希望的互相打问:“听到什么了么”?如果听说有什么内部资料出来,便千方百计逢人打听辗转借来,扔下一句“等考上请你吃饭”,便往复印室冲刺而去。
大概也就在这时候,我才逐渐找到了复习的门路。政治看什么、背什么,英语读什么、练什么,专业课钻什么、记什么,基本上心里有了底。对政治这门课而言,我不太清楚什么是第一轮复习,什么又是第二、第三轮复习,我的计划就是先看书,书看的差不多了(至少5遍)就开始做模拟题,一般如果政治从7月份开始复习,到11月份也应该到了这一阶段了。通过做题发现不足,再看书补缺,在看书中再发现命题点和出题规律,再做题,如此反复下去,我以为就可以比较全面的把握好这门课。经过我的个人实践并经战友们的验证,我认为这样几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人民大学余学本编写的《政治复习指南》、教育部学生司编的《考研政治课复习指导》、王晓峰的《政治考研复习全书》、林代昭的《考研政治大串讲》、《政治经典720题》、人民大学的《考研政治难点·重点·考点解析》(因年代久远,书名可能有出入,但作者是没错的)《黑博士的政治高分复习成功指导》。当然一本书不足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但选择一本高质量的辅导教材的确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有人认为政治不用理解,只要记住就行,这是大错特错了,考研尤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知识的考察形式都是灵活多变的。翻开考研试卷,尤其是文科考研,找不出几条是书上的条条框框的东西,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这两门课,不理解根本无法答题。也有人认为,政治主要是看书,做题的作用不大,这句话也是大谬了,看书做题,我以为缺一不可,疏于做题,就像一个没开过枪的士兵,是上不了战场的,毕竟有许多应试的技巧是辅导教材上学不会的。
在英语方面我算不上什么成功者,最后虽然过关,但考分并不理想。我想在这里也谈不上什么经验,就谈谈自己的体会吧。我觉得考研要过关,英语是一个瓶颈,英语要过关,阅读理解是关键。我不知道英语有什么终南捷径,如果有的话,我想就是六个字:做题、做题、做题,尤其要多做阅读理解。阅读理解要有一定的量作为保证,我想要达到考研要求,做上二、三百篇阅读理解是不为多的。考研是选拔性考试,时间紧、题量大,只有平时大量的练习,训练出娴熟的解题技巧和良好的语感,才能在考试时临场不乱,发挥出水平。我在考试时,就深刻的感受到平时的积累就是考试时保持自信、遇到困难时迅速调整好心态的基础。
很多人问我考专业课有没有找过导师,我的回答是没有。在今年四月份去浙大面试之前,我从未去过杭州。如果说我和导师联系过,那就是曾给一位导师写过一封信,令我欣慰的是,导师很快给我回信,信中给了我很多鼓励,至今我仍然深深的感谢那位老师。但我始终认为考研靠不了天靠不了地靠不了人只能靠自己!很多同学特别是像我这样跨校跨专业报考的,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力去联系导师,我认为大可不必。导师固然可以给你一定的帮助,但一来导师不可能有很多时间来应付你,导师大多都很忙,二来有的导师也不希望学生过多的打扰。我想只要真正吃透招生单位的指定教材,另外再看一些其他与专业相关的书或杂志就可以了。何谓“吃透”?我想标准就是能把一本书读成一张纸,也能把一张纸读成一本书,那么这本书的精髓、主线、脉络结构、作者的写作思路、主要观点,你就已经了然于胸了。这时勿须再问考试考什么,因为书中的考点你已经看的一清二楚了。甚至哪些考点会出什么类型的题你也能估计出来,到这里基本上可以说你已经到火候了。
这里不能不提的是,考专业课,务必要设法(托人买或邮购)弄到往年的专业课试卷,对这几份试卷一定要反复研究,把握出题的规律和近几年出题变化的趋向,再与所学的知识相对照,估计一下,今年有可能会出的考点。在这里再谈两点体会:一是专业课复习务必要全面,对每个角落里的小知识点都要复习到。须知,专业课考试不同于公共课考试,我们自以为的“重点”很可能不是考试内容,而我们以为必定不会考的内容,很可能就会出现在试卷上。考试的内容有可能很散、很零碎,也许平时看书时不会引起你的注意,但都不排除它们被考到的可能性。我就有过这方面的教训,在考新闻业务课时,刚打开试卷,就倒吸了一口凉气,第一项有5个名词解释而我一个都没复习过,没办法,只好凭着印象写了个大概,虽然最后考分还可以,但这一点至今让我遗憾。二是在考试时尤其是答到大题目时,不光要用到书上的理论,还应该留出自我阐释的空间。导师看重的不是你背书背的有多熟,而是你有没有自己的想法,有没有自己独立思考提出创见的能力,或者说就是看你有没有做学问的可能。因此,在看专业书时,除了理解和掌握书中的理论,还应该多注意思考,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试着用书中的理论去解释现实中的问题,一言以蔽之,就是以研究的态度去学习。
应该承认,我不是南农考研最用功的。因为我偶尔在晚上11点半以后去北饭厅,那里总是座无虚席。时间长了以后,学校里的考研一族们一般互相都有印象。我就记得一位仁兄,总是肩挎一个硕大的帆布书包,每天晚上11点半和我一起从主楼115(最后熄灯的教室)被楼管一声断喝轰出来以后,总在电教前的四岔路口分道扬镳。我是缩头夹颈的直奔宿舍被窝而去,而这位仁兄每次都步履稳健的朝北饭厅走去,留给我一个坚定毅然的背影,至今仍成为我抹不去的回忆。我不知道这位仁兄现在何处,我想他应该是实现自己的梦想了吧。我每天睡眠时间从12点到早上7点半,我觉得这个时间比较适合我,长期如此已形成了生物钟,至今仍改不过来。
我想说的就是这些,至于随后真正走上考场以及今年3月接到成绩单4月参加面试到6月收到录取通知书这一过程,虽对我而言仍是考研的一部分,但自思其中并无多少可为诸位借鉴之处,因此不敢再占篇幅。当然这篇小文并不足以涵盖那段日子所有的酸甜苦辣,考研其实也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所讲的这些也许个人色彩太浓了,但我想每一个真正走完考研这段历程的人,都能讲出自己的一段故事,而在这些故事里,都记载着他们曾经受的这段精神洗礼。考研是奋斗、是挑战、是超越,也是完善。能坚持到最后的人都是强者,不管最后结果如何,我想都证明了他们敢于征服困难的勇气和意志,而这里也正体现着一种百折不挠“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生活的强音!拿破仑说:“我来了;我看见了;我征服了。”我想,我们考研人不也可以这样说么?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安徽 | 浙江 | 山东 | 江西 | 福建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