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专业方面的复习也是如此。一是要找一本好的教材反复看,直到烂熟于心,然后再多浏览几本其他版的教材,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二是要反复找真题作练习,因为现在是全国统考,所以更需要多找几个学校的题目,我推荐北师大,北大,人大, 武大,南大和华东师大这六个学校的历年试题,在网上都有,虽然有的不完整,但基本够用。
2003年1月,我第一次走向了考研的战场,在北大四教一楼的一个教室,那天突降大雪,天气冷极了,即使在有暖气的教室,写字的手也有些不听使唤。3月初公布成绩,英语48分,以惨败告终,庆幸的是两门专业课都及格了,一门刚好90(总分150)。我曾经跟好几个朋友说过,如果这次专业课没及格,我决不会二进宫。直到现在,我还认为2003年的专业课试题难度是北大历史系的最高峰,题量也格外大,尤其是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那年专业课及格的人数竟然比外语过线(55以上)的人数还少!最后世界史专业不得不破格复试了好几个专业课未及格的。
我很快从考试失利的痛苦中解脱出来,决定不找工作,尽全力再考一次,有些破釜沉舟的架势。这次的选择是我自觉和自主的,经过说服,也获得了本不同意的家人的首肯。在考研复习的过程中,我已经初步感受到了史学真正的魅力,甚至我有些喜欢做北大的考题了,直到现在,我每年都会在考研结束后上网看看专业课的题目。为了在北师大最后半个学期能够安心复习,我搬出了已经嘈杂得让人无法忍受的原寝室,住进了另外一个哲学系的宿舍,这个宿舍里也有两个跟我一样准备二度奋斗的同道,跟他们接触的小半年时间,极大地扩充了我的学术视野,这是我考研过程中的又一大收获。
当我毕业离开北师大,那所燃烧了我最宝贵的青春的学府,登上了南下回家的列车时,我对几个来送行的朋友说的最多的话就是:“我还会回来的。”
本科四年,值得回忆的事情很多,最让人难以忘怀的,一个为期半月的军训,雨中打靶,合唱军歌,似乎还历历在目,另一个是全班集体赴古城西安的那六日,在陕师大,在大小雁塔,在法门寺,那种集体行动的感觉,那种青春飞扬的激情,仿佛就在昨日。需要指出的是,有志于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的朋友最好能来北京深造一段时间,无论以何种形式,因为这里有很多硬件与软件是其它地方无可比拟的。
梦圆北大 在家复习的大半年的作息极其规律,但也单调而乏味,唯一的调剂就是上网,经常浏览的网站中就有“考研加油站”。当时家人对我全职考研是心存疑虑的,我总是尽量宽慰他们,表达我的决心和信心,记得有一次傍晚和爸爸散步到一座过河大桥时,我忍不住对着远处的河流高山喊着:“我一定要考上北大!”
我那时下决心把英语单词和几本专业课教材翻烂,仿佛回到了高中,只是复习的强度还远达不到高中的程度。实践证明这一点是很有效的,考试嘛,总有其相通之处。到考试前一个月,我就已经盼着快点考试了,似乎北大已经在向我招手了。2004年,又是一个1月份,我第二次走进了考场,与第一次不同的是,这次地点在省城,下着小雨。考完之后,在公交车上望着车外恍惚的人与物,我的心里很是忐忑不安,说实话,考得没有预期的理想,但对进入复试很有把握。
又是一个3月初,到了公布成绩的时候,当在查分的声讯电话里听到“总分365,名次1”时,我高兴得抱起了妈妈,叫喊着“我考上了!我考上了!”,颇有些范进的味道,只是终究未疯,现在想来有些好笑,我高考以全县第一名被录取时的心情是坦然的,甚至没有什么喜悦之情,而考研成功竟觉得有一丝侥幸,一丝发自内心的幸福。复试时,因为准备得很充分,我没遇到什么问题,复试成绩也是第一。关于复试,需要提醒后来者的,一是要做好一份英文的个人介绍,二是在复试中,专业面试最为重要,几乎是当时一锤定音,在做研究计划时,一定要挑自己熟悉的领域。至此,我终于考上了北大,实现了人生中第一个自觉又自主的奋斗目标。
读研之后
与高考不同,考研是我自觉而主动的选择,所以即使来到北大,看到种种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也会坦然面对了,不会再求全责备,怨天尤人了。在北大经历的一些事,接触的一些人,使我受益匪浅,也使我更快得成熟起来,这里毕竟是中国政治文化金字塔的最顶端,恕不详述。就历史专业而言,现今历史学尤其是中国史研究的主流是做细节的考证,缺乏宏大叙事的关照,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吧。在此提醒,如果对历史理论感兴趣的同道,最好不要走科班的道路。另外,我们的历史研究虽然有重视社会史研究的趋势,但是研究对象还是主要对准宫廷和精英群体,而我还是更倾向马恩的观点,历史的走向是合力的结果,人民群众的实践是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其实,人民性也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特别体现在我所尊崇的太史公身上。我未来还是要在史学研究的道路上继续跋涉,但我要写的历史是人民的历史。
历史属于人民,人民将超越历史。
我已经说了,我拯救了自己的灵魂。
2008年考研人必看的电影和必听的歌
更多内容请访问:考试吧考研频道
和研友们去交流么?去论坛看看吧!
去考研博客圈,看考研名师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