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时常能够听到一种普遍的说法:“硕士看专业、博士看导师”,这种说法的来源恐怕已无从考证。如果你在自己的考研过程中遵循了以上的原则,你真的“只是看到了专业”而没有“看到你未来的导师”,那么,即使你已经考上了硕士研究生,笔者还是要提醒你要做好将来“艰难”完成自己硕士学业的准备。
在报考时请“看准”导师
所谓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对你来说仅仅是一个开始,当然如果连“开始”这一关都过不了,“今后”更是无从谈起;但是考研的真正目标是你的“今后”与“未来”,具体到未来的三到两年中就是你能够轻松而顺利的完成自己的硕士学业。一般来说,我国的硕士研究生学位教育都要求要完成相应的学位论文,而且大约一半的在校学习时间是用来完成学位论文的,至于另外的一半时间,与本科教育一样,那就是“上课并拿到课程的学分”。“上课拿学分”对于经历过四年大学生活的你来说应该不会有什么困难。很明显,所谓“完成你的硕士学业”基本上就是指“完成你的硕士学位论文”。而 “导师”则可以理解为“指导你完成学位论文的老师”的简称。这样,问题就很明显了:想要轻松而顺利的完成你的硕士学业的关键之一就是你的“导师”,而这一点是你在考研之初就必须要考虑到的。
所以说,在你选择考研的专业与学校时,请别忘记要同时“看到”你未来的导师。也就是说,在考研时选择导师很重要,因为选择了一位适合自己的导师,就意味着你能够相对轻松而顺利的完成自己的硕士学业。
可能有些同学会认为,导师只能等到入校后才能进行选择,没必要在考试前过多的去想这个问题。再说,导师与考试也无直接的关系。那么,让笔者首先来区分一下这两个不同的“选择导师”的问题。入校后对导师的选择,是学校进行的必要的教学程序,备选导师当然是你考取的学校中你所在专业的硕士生导师们。而本文所讨论的选择导师问题是,你在准备考研之初,自己所作的考研规划中要考虑的,备选导师可能包括了全国范围内的相关专业的硕士导师们。这两个“选择导师”问题的差别之大是很明显的,其实多数情况下,入学后基本上已无多大的选择余地,有些导师很可能已被保研的同学给“预定一空”了。其次,选择导师与“考试”并非没有直接的关系,笔者所说的“考试”当然包括了初试的笔试与复试的笔试与面试。具体来说,基本上(全国统考科目除外)各学校相同专业的不同初试科目、考试范围与参考书目,导师意见对复试的结果具有很大的主动权。而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复试中的笔试科目,同时,在复试的面试中“选择导师”问题与你更是有直接的关系:一方面,你可能要考虑是否与未来的导师取得联系进行进一步的沟通;另一方面,“选择导师”很可能就是面试中的“考题”之一,面试的老师们会问你想要选择那位导师,为什么要选择这位导师。再次,如果你在报考时就认真的选择了自己的导师,那么,在考研的各个环节中,你可能都感觉比较顺利。例如,在复试的面试中,可能因为你与你选择的导师有着共同的学术背景与学术兴趣,而博得导师的认同与好感,这在那些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可能就是你最后被录取的关键因素。
笔者的现身说法
选择导师,对于那些要报考交叉学科与新兴学科的同学来说更为重要。因为交叉学科与新兴学科的研究领域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比较模糊,同时,由于这些学科比较“年轻”,还没有形成规范的学科体系与学科范式,同一个专业名称,但是不同的学校或是同一个学校的不同培养单位,甚或是同一培养单位的不同导师之间的研究领域与对学生的要求,有时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的经历向你一一揭示其中的玄机。笔者所在的大学就存在相同专业却有两个不同的培养单位招生的情况,有些粗心的考生可能都没能注意到这一情况的存在。而那些注意到的考生在面临这种情况下,往往不太清楚其中原委,并会作出自认为比较谨慎的判断:“哪个培养单位招生数量多我就报考哪个单位”。其实,有些学校公布的招生信息中所列的某一专业的招生数是该培养单位该专业的招生总数,这其中已经包括了被“保研”的名额,而大多数学校对此细节并不会作特别说明。在这种情况下用“哪个培养单位招生数量多我就报考哪个单位”的原则就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具体来说,在同一学校的两个不同的培养单位就某一相同专业的招生人数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如果从招生总数中去除可能存在的“保研”人数,那么,培养单位实际招收的“统考生”人数可能会有变化,这样以来也就很难确定实际上那个培养单位的招生人数多了。这一情况同样也适用于对不同学校的招生人数的比较。
假如考虑的不是严格的“同一”专业,而是相近专业,那么情况将更为复杂。这样以来,如果考生仅凭一个学科或专业的名称,想当然的认为这一学科或专业的名称与自己的兴趣是一致的,就以此确定了报考的学校与培养单位。那么,就算你考取了硕士研究生,也并不表示你的成功。此外,在决定报考学校时就算你不仅看准了专业名称还认真考虑了该专业其下的研究方向,那么情况也不会因此而变得乐观。因为就笔者本人所见,在学校公布的招生信息中所列的某一招生专业下的研究方向大多与相应的导师们的学术研究领域及学术兴趣会有所出入,如果你仅凭学校所列的“研究方向”就确信了你的报考专业,那么很有可能等你入学一段时间后再想起那些“研究方向”时心中会有一种被欺骗了的感觉。
据笔者所了解,有的专业就曾有学生因为后来不能适应自己的硕士专业的学习与研究而退学另考其他专业的事情发生。这对学生本人与导师双方都是不幸与令人惋惜的,学生失掉了自己宝贵的时间与精力而且给自己留下了不堪的记忆,而这对真正负责任的导师同样也是损失。当然这种事情只会发生在那些因为没有深入了解自己的专业与导师,同时又对自己的硕士专业领域的学习与研究有很高的期待与要求,而实际上又无法得到满足的极少数同学身上。
但是,如果我们将那些情况不那么严重,同时又感到因为自己的学术兴趣与导师的学术领域与学术兴趣不太一致,而有些无奈并因此而为自己的学位论文的研究与写作发愁的同学计算在内的话,恐怕有这种类似情况的硕士研究生就不再是极少数了。特别是对于那些在复试过程中专业被调剂的同学,情况可能更为糟糕。
相关推荐:推荐:2010年考研初试应考必读实用宝典· | 2022考研复试联系导师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复试面试常见问题 | 04-28 |
· | 2022年考研复试面试回答提问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复试怎么缓解缓解焦虑心态 | 04-27 |
· | 2022年考研复试的诀窍介绍 | 04-27 |
· | 2022年考研复试英语如何准备 | 04-26 |
· | 2022年考研复试英语口语常见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复试的四个细节 | 04-26 |
· | 2022考研复试准备:与导师及时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复试面试的综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