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之概论和历史,传播要难以理解一点。尤其对于那些和笔者一样,跨专业自学的考生,更显得这门课难以弄懂。但是,如果仔细比较,耐心总结,你或许会发现,这门课虽然相对较难理解,不过它的内容或知识点也相对较少。笔者觉得,第一步就是把书按顺序看几遍,做几本流水账一样的笔记,然后把核心理论重点理解、背诵一下。虽说传播学的理论是用以解读实际,考试也往往和具体的事件糅合在一起,但第一步没有完成之前,基础没有夯实之前,没有必要急着去用理论关照实际,因为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火候未到而揠苗助长只会平添急躁。第二步,就是尝试打乱书本的章节,总结一套属于自己的传播学知识“网”。以下是笔者10年10月所做笔记的目录:
(一)学派 1,经验学派 2,批判学派
(二)学人 1,欧洲源流:a,塔尔德 b,西默尔
2,美国源流:a,杜威 b,库利 c,帕克 d,米德
3,奠基人:a、b、c、d
4,学科创立者
(三)效果研究及其历史与现状
1,何为传播效果
2,效果研究三阶段及其代表人物和理论
(四)宏观社会效果理论
1,议程设置 2,沉默螺旋 3,培养分析
4,知识沟 5,第三人效果 6,框架理论
(其中5、6是以前从复旦版的传播学上看到的,旧的人大版书 上还没有,但听一同学说新版已经加上去了。)
(五) 重要概念补充(这就因人而异了,说不定你就漏了什么重要的内容,笔者这里写的是“麦克卢汉”)
每个子目录下面,基本就是照抄书上的定义、意义、评价、影响之类的文字。如此反复几遍,就有了一套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网了,因为这里仍然要重复第一步中的抄书(也叫“做笔记”),所以很花时间,但其中妙处,无需多言。笔者是感觉,每做一次笔记(也叫每抄一次书)都有新的收获!
此为抛砖引玉,其他的科目,各位也可以有属于自己的知识网或框架!框架、网络、结构、笔记、摘录……冠以什么称谓并不要紧,重要的是一定要自己动笔去完成这个过程,用两个字概括这个过程就是:总结,用四个字就是:反复总结!
关于史论的答题技巧,直到2010年经高人点拨之后,笔者才发现,原来答题真的是有技巧的。以2010年史论第四题为例:
题目:建国六十年来,我们对中国新闻媒介属性的认识经历了何种重大变化?这种重大变化为当代中国新闻实践带来什么样的积极影响?又带来什么样的新问题?你认为,这些问题在下一步的新闻改革中将如何解决?
如果是09年考研,笔者的答题方法就是这样的:
答:(一)重大变化:123……
(二)积极影响:123……
(三)新问题:123……
(四)解决方法:123……
但11年考研时,笔者都是这样答题的:
建国六十年来,我国新闻媒介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关于新闻媒介属性的认识,则经历了由“报纸是阶级斗争工具”到“社会主义新闻媒介是面向大众以传播新闻为主的传播机构”,由新闻媒介只具有单一的上层建筑属性到“双重属性”的重大变化,而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公民社会进程的加快,新闻媒介的“公共属性”也已初现端倪。
1978年后,我国新闻界经历了拨乱反正,高扬新闻规律的旗帜,否定了“阶级斗争工具”论,重新肯定新闻事业是……传播机构,是……耳目喉舌,是……桥梁,从而从根本上防止、消除新闻媒介再次沦为……胡作非为工具……(见概论337页)。1992年开始,我们重新认定新闻媒介的性质,确立了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虽然这只是对已经开始市场化的媒介进行的理论追认,但却带来了很显著的变化:123(见概论340页)。新世纪伊始,“公共属性”的提出,从而强调了媒介为公民提供自由表达和沟通的功能,使媒介功能定位更加明晰,这也推动了整个公民社会的构建,促使媒介由培养“受众”,转而培养“公众”……
当然,这些变化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新闻四害、水军泛滥、双重属性自身的矛盾、从业人员把权利当“权力”等)
而解决这些问题,无疑需要各个方面齐心协力,主要有……(政府方面、媒介自身、受众自身、研究者的探索等)
正如施纳姆所说“电视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但人类能否享受到它的好处,主要取决于我们运用她的智慧是否能与发明它的智慧并驾齐驱。”当代中国如何既发挥新闻媒介的积极作用,同时又防止并解决各种问题,则依赖于你、我、他不断提升“使用它的智慧”。
两个版本的答案,其高下应该是非常明显的。简单而言,这道题目有四个“?”,那么用一段文字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四段,如果在四段之前可以加一段类似概括或总结的文字,则称之“帽子”,在四段之后,若能加一段类似引申或阐发的文字,则所曰“鞋”。此例中答案共五段,第五段可谓典型的“鞋”,但第一段算不得严格意义上的“帽子”。由于此题的重要性,故举此例。为了看完整的“帽子”与“鞋”,再举一例:2009年第二题,“王韬与梁启超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笔者所写的帽子与鞋分别如下:
帽子:王韬和梁启超都是我国近代新闻史中的重要报人,王韬是近代新闻史中的第一位杰出报人,而梁启超是清末最杰出的报刊活动家、资产阶级启蒙宣传家、近代政治家办报的代表人物。二者比较如下:
鞋:从王韬到梁启超,再到章士钊,他们都践行着“文人论证”,开创并继承了“政论报刊时代”。但由于他们个人诉求和政治身份认同的差异,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并不相同。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在动荡的近代中国,以王韬、梁启超、章士钊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他们介入近代报业,从而大大促进了中国近代报业的勃兴与繁荣;当然,近代报业,无疑也成了近代科举制取消后,知识分子的一种归宿。
(注:1.“帽子”和“鞋”不是笔者之语,更非故弄玄虚,而是他人之言,因曾受其指点,故在此引用此称谓。
2.笔者水平有限,文中所涉及到的几处真题相关答案,仅供参考,而非传说中的“标准答案”。)
当然,内容是神,技巧是形,恰到好处的技巧能使内容锦上添花,而无神之行恐怕只能适得其反。所以,决定分数高低的关键是对知识的掌握,而非答题的技巧。
较之史论,实务更偏技巧,需要背诵记忆的东西少了,主要是理解,笔者称之为“悟”。因为在学习实务过程中,总有那么几次,一拍脑门,发出感叹:原来就是这样啊,我怎么没想到啊?!看似不难,实却不易。
采访主要考一个采访方案,可惜的是刘海贵老师的书上没有现成的例子以供学习,关于采访方案,也只是说了一个定义后,就一笔带过了。09年考研的时候,笔者在这方面未能得到任何人的指点,仅仅是两眼一抹黑的看书,最后导致,自己所写的第一个采访方案,竟是在09年考研的考场上完成的,而这个采访方案,也是自己所看到的第一个。当年心中之忐忑与焦虑,今日真是无法想像!
相关推荐:
· | 2022考研复试联系导师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复试面试常见问题 | 04-28 |
· | 2022年考研复试面试回答提问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复试怎么缓解缓解焦虑心态 | 04-27 |
· | 2022年考研复试的诀窍介绍 | 04-27 |
· | 2022年考研复试英语如何准备 | 04-26 |
· | 2022年考研复试英语口语常见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复试的四个细节 | 04-26 |
· | 2022考研复试准备:与导师及时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复试面试的综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