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校 - 万题库 - 美好明天 - 直播 - 导航
热点搜索
学员登录 | 用户名
密码
新学员
老学员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考研 > 考研经验 > 正文

2011年考研经验分享: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

为方便考生复习,考试吧整理考研经验“2011年考研经验分享: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供广大考生使用,预祝大家取得好成绩!

  较之概论和历史,传播要难以理解一点。尤其对于那些和笔者一样,跨专业自学的考生,更显得这门课难以弄懂。但是,如果仔细比较,耐心总结,你或许会发现,这门课虽然相对较难理解,不过它的内容或知识点也相对较少。笔者觉得,第一步就是把书按顺序看几遍,做几本流水账一样的笔记,然后把核心理论重点理解、背诵一下。虽说传播学的理论是用以解读实际,考试也往往和具体的事件糅合在一起,但第一步没有完成之前,基础没有夯实之前,没有必要急着去用理论关照实际,因为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火候未到而揠苗助长只会平添急躁。第二步,就是尝试打乱书本的章节,总结一套属于自己的传播学知识“网”。以下是笔者10年10月所做笔记的目录:

  (一)学派 1,经验学派 2,批判学派

  (二)学人 1,欧洲源流:a,塔尔德 b,西默尔

  2,美国源流:a,杜威 b,库利 c,帕克 d,米德

  3,奠基人:a、b、c、d

  4,学科创立者

  (三)效果研究及其历史与现状

  1,何为传播效果

  2,效果研究三阶段及其代表人物和理论

  (四)宏观社会效果理论

  1,议程设置 2,沉默螺旋 3,培养分析

  4,知识沟 5,第三人效果 6,框架理论

  (其中5、6是以前从复旦版的传播学上看到的,旧的人大版书 上还没有,但听一同学说新版已经加上去了。)

  (五) 重要概念补充(这就因人而异了,说不定你就漏了什么重要的内容,笔者这里写的是“麦克卢汉”)

  每个子目录下面,基本就是照抄书上的定义、意义、评价、影响之类的文字。如此反复几遍,就有了一套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网了,因为这里仍然要重复第一步中的抄书(也叫“做笔记”),所以很花时间,但其中妙处,无需多言。笔者是感觉,每做一次笔记(也叫每抄一次书)都有新的收获!

  此为抛砖引玉,其他的科目,各位也可以有属于自己的知识网或框架!框架、网络、结构、笔记、摘录……冠以什么称谓并不要紧,重要的是一定要自己动笔去完成这个过程,用两个字概括这个过程就是:总结,用四个字就是:反复总结!

  关于史论的答题技巧,直到2010年经高人点拨之后,笔者才发现,原来答题真的是有技巧的。以2010年史论第四题为例:

  题目:建国六十年来,我们对中国新闻媒介属性的认识经历了何种重大变化?这种重大变化为当代中国新闻实践带来什么样的积极影响?又带来什么样的新问题?你认为,这些问题在下一步的新闻改革中将如何解决?

  如果是09年考研,笔者的答题方法就是这样的:

  答:(一)重大变化:123……

  (二)积极影响:123……

  (三)新问题:123……

  (四)解决方法:123……

  但11年考研时,笔者都是这样答题的:

  建国六十年来,我国新闻媒介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关于新闻媒介属性的认识,则经历了由“报纸是阶级斗争工具”到“社会主义新闻媒介是面向大众以传播新闻为主的传播机构”,由新闻媒介只具有单一的上层建筑属性到“双重属性”的重大变化,而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公民社会进程的加快,新闻媒介的“公共属性”也已初现端倪。

  1978年后,我国新闻界经历了拨乱反正,高扬新闻规律的旗帜,否定了“阶级斗争工具”论,重新肯定新闻事业是……传播机构,是……耳目喉舌,是……桥梁,从而从根本上防止、消除新闻媒介再次沦为……胡作非为工具……(见概论337页)。1992年开始,我们重新认定新闻媒介的性质,确立了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虽然这只是对已经开始市场化的媒介进行的理论追认,但却带来了很显著的变化:123(见概论340页)。新世纪伊始,“公共属性”的提出,从而强调了媒介为公民提供自由表达和沟通的功能,使媒介功能定位更加明晰,这也推动了整个公民社会的构建,促使媒介由培养“受众”,转而培养“公众”……

  当然,这些变化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新闻四害、水军泛滥、双重属性自身的矛盾、从业人员把权利当“权力”等)

  而解决这些问题,无疑需要各个方面齐心协力,主要有……(政府方面、媒介自身、受众自身、研究者的探索等)

  正如施纳姆所说“电视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但人类能否享受到它的好处,主要取决于我们运用她的智慧是否能与发明它的智慧并驾齐驱。”当代中国如何既发挥新闻媒介的积极作用,同时又防止并解决各种问题,则依赖于你、我、他不断提升“使用它的智慧”。

  两个版本的答案,其高下应该是非常明显的。简单而言,这道题目有四个“?”,那么用一段文字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四段,如果在四段之前可以加一段类似概括或总结的文字,则称之“帽子”,在四段之后,若能加一段类似引申或阐发的文字,则所曰“鞋”。此例中答案共五段,第五段可谓典型的“鞋”,但第一段算不得严格意义上的“帽子”。由于此题的重要性,故举此例。为了看完整的“帽子”与“鞋”,再举一例:2009年第二题,“王韬与梁启超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笔者所写的帽子与鞋分别如下:

  帽子:王韬和梁启超都是我国近代新闻史中的重要报人,王韬是近代新闻史中的第一位杰出报人,而梁启超是清末最杰出的报刊活动家、资产阶级启蒙宣传家、近代政治家办报的代表人物。二者比较如下:

  鞋:从王韬到梁启超,再到章士钊,他们都践行着“文人论证”,开创并继承了“政论报刊时代”。但由于他们个人诉求和政治身份认同的差异,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并不相同。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在动荡的近代中国,以王韬、梁启超、章士钊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他们介入近代报业,从而大大促进了中国近代报业的勃兴与繁荣;当然,近代报业,无疑也成了近代科举制取消后,知识分子的一种归宿。

  (注:1.“帽子”和“鞋”不是笔者之语,更非故弄玄虚,而是他人之言,因曾受其指点,故在此引用此称谓。

  2.笔者水平有限,文中所涉及到的几处真题相关答案,仅供参考,而非传说中的“标准答案”。)

  当然,内容是神,技巧是形,恰到好处的技巧能使内容锦上添花,而无神之行恐怕只能适得其反。所以,决定分数高低的关键是对知识的掌握,而非答题的技巧。

  较之史论,实务更偏技巧,需要背诵记忆的东西少了,主要是理解,笔者称之为“悟”。因为在学习实务过程中,总有那么几次,一拍脑门,发出感叹:原来就是这样啊,我怎么没想到啊?!看似不难,实却不易。

  采访主要考一个采访方案,可惜的是刘海贵老师的书上没有现成的例子以供学习,关于采访方案,也只是说了一个定义后,就一笔带过了。09年考研的时候,笔者在这方面未能得到任何人的指点,仅仅是两眼一抹黑的看书,最后导致,自己所写的第一个采访方案,竟是在09年考研的考场上完成的,而这个采访方案,也是自己所看到的第一个。当年心中之忐忑与焦虑,今日真是无法想像!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相关推荐:

  2012考研备考进行时:严冬备考TIPS分享

  献给过往的勇士们:考研英语二83分经验谈

  我的一点英语心得:菜鸟英语如何考到65分+?

文章搜索
万题库小程序
万题库小程序
·章节视频 ·章节练习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
扫码免费使用
考研英语一
共计364课时
讲义已上传
53214人在学
考研英语二
共计30课时
讲义已上传
5495人在学
考研数学一
共计71课时
讲义已上传
5100人在学
考研数学二
共计46课时
讲义已上传
3684人在学
考研数学三
共计41课时
讲义已上传
4483人在学
推荐使用万题库APP学习
扫一扫,下载万题库
手机学习,复习效率提升50%!
版权声明:如果考研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考研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官方
微信
扫描关注考研微信
领《大数据宝典》
下载
APP
下载万题库
领精选6套卷
万题库
微信小程序
帮助
中心
文章责编:wangyu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