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每题2分)。
17答案:C、E
【命题出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天然自然、人化自然与人的实践活动的关系。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第一自然是指天然存在的自然物,第二自然是指由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形成的人化自然物。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都具有客观实在性,都是现实的物质自然,都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的对象。据此分析,正确选项便是C、E两项。B项对第二自然(人化自然)的表述是错误的。D项的说法是机械唯物主义。
【必背考点】天然自然、人化自然与人的实践活动的关系。
【应试对策】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关系,后扩展为“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这里,自然世界与天然自然是一致的,但人类世界除了人化自然外,还包括人类社会。在复习中,要认真把握概念,以免混淆。
本题难度是051,属于难度较为适宜的题目。但这并不能掩盖命题的瑕疵,第一,题目中关于“第一自然”、“第二自然”的提法在政治理论课相关的教科书中找不到出处,属于“生僻”的概念;第二,E选项“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都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的对象”的提法与题干中“哲学上把未经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一自然’”相冲突,未经改造的自然应当被称之为天然自然,还没有成为人们改造的对象,属于客观的范畴,而不是客体。如果剔除缺陷,命题更加严谨的话,得分情况一定会更好。
18答案:B、C、E
【命题出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加快资本周转速度的意义。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四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可以节省预付资本,节省预付资本中的流动资本;增加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的次数,增加年剩余价值量(不是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不是剩余价值率);提高固定资本的利用率,减少固定资本的无形损耗(不是有形磨损)。由此可知,B、C、E三项是正确的。
【必背考点】加快资本周转速度的意义。
【应试对策】资本周转速度与预付资本、流动资本、剩余价值量等的关系问题,是相辅相成的,在学习中要认真把握,结合实际还有一些计算题,要注意练习。
19答案:A、B、D、E
【命题出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区别。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八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形式结构可以相同,但前者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是无产阶级民主,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服务的;后者以资本家占有制为基础,是资产阶级民主,为极少数资产阶级所享有。可见,除C项外都是正确选项。
【必背考点】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区别。
【应试对策】民主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当然前提是明确目标,要分清楚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所以对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区别就显得非常重要。
20答案:A、B、C、E
【命题出处】《中国革命史》:新文化运动的意义。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毛泽东思想概论》第二章的内容(在新大纲中已被删除)。
【思路剖析】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在于:①全方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②解除了思想禁锢的知识分子们,开始投身更多的政治活动,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索;③后期宣扬的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当时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们用以成就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不过由于对儒家文化进行了过于激烈的批判,导致许多儒家文化中非常优秀的社会道德部分也一同遭到否定,造成了民族文化的遗失。本题A、B、C、E四项,是“五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的意义。D项是“五四”运动的意义,因而不合题意。
【必背考点】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应试对策】新文化运动的知识点,在新大纲中已被删除,作一般了解即可。
21答案:A、D、E
【命题出处】《中国革命史》: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构成。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毛泽东思想概论》第三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抗战初期的中间势力主要指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在打退第一次反共高潮的“报告提纲”中,中间势力的对象增加了“地方实力派”,包括有地盘的实力派和无地盘的杂牌军。可见,A、D、E是正确选项。B项“城市小资产阶级”是坚决要求抗日、赞成民主的,整体属于进步势力,不是中间势力;C项“知识分子”是一个复杂群体,既有革命的,又有中立的,甚至顽固反动的。
【必背考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构成。
【应试对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构成在新大纲中已经删除。但在复习中要注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发展以及中国共产党的作用是《毛泽东思想概论》的重点内容,可结合史料认真学习掌握。
22答案:A、B、C、D
【命题出处】《中国革命史》: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毛泽东思想概论》第二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本题着重考查孙中山新三民主义对旧三民主义的发展。在中国革命历程进入新民主主义阶段时,孙中山接受中国共产党和国际无产阶级的帮助,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帝的课题:“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民权主义中进一步揭露了封建军阀、官僚的暴戾恣睢,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制度作了某些批判,重申了“主权在民”的原则;民生主义则强调了“耕者有其田”的观点,阐发了“使私有资本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的思想。A、B、C、D是正确选项。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二大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基本相同而非完全相同,故E项不正确。
【必背考点】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
【应试对策】在复习中还要就“新三民主义的内涵”、“旧三民主义的内涵(民族、民生、民权)”等进行综合比较,以增强记忆。
23答案:A、B、D、E
【命题出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价格体系的内容。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六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价格体系是指由商品比价、差价等各种商品价格构成的有机整体。比价是不同种商品价格之间的比例关系,主要有农产品比价、工业品比价和工农业产品比价等。差价是同种商品的价格差额,主要有购销差价、地区差价、批零差价、季节差价和质量差价。由此可见,A、B、D、E是正确选项。C项“统一定价与分散定价的关系”,属于价格管理体制的内容。价格体系和价格管理体制虽有联系,但不是一回事。
【必背考点】价格体系的内容。
【应试对策】价格体系和价格管理体制的区分不清,是影响正确回答本题的关键。价格管理体制是国家管理和调节商品价格的各种具体管理制度和管理形式的总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形成价格机制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企业是价格形成的主体;第二,竞争是价格形成的条件;第三,价格形成的主要依据是市场供求;第四,价格形成的基本形式是企业定价;第五,价格机制运行的基础是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24答案:A、C、E
【命题出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八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人民政协作为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组织,有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两大主要职能。民主监督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国家的宪法和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以及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的情况等进行监督。但人民政协不同于人民代表大会,它不是国家权力机关,不具有国家权力机关那种监督的权力,也不对国家权力机关即人民代表大会进行工作监督。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与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是相辅相成的,都是我国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不可缺少的重要渠道。由此可见,A、C、E是正确选项。
【必背考点】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
【应试对策】正确回答本题,必须在国家的权力结构中正确区分人民政协和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应地位和作用。
25答案:A、B、C、D、E
【命题出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八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由此可见,五个选项都符合题意。
【必背考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应试对策】政治体制改革的党和国家的重要任务,也是政治考试的重点内容,在学习中还要注意,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遵循的原则是什么,等等。
26答案:A、B、C、D
【命题出处】《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表现。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一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其主要表现有:①国际贸易成为世界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国际交往中发展最快、最活跃的环节。②国际投资,特别是发达国家间的相互投资越来越普遍、频繁,资本流动的国际化程度达到空前的高度。③国际金融活动发展迅速,其速度大大超过了同期全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数额,规模巨大。④跨国公司遍布全球,其产品的国际化水平和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⑤国际分工发展到了新的阶段,由过去的垂直型分工为主逐渐过渡到水平型分工为主。本题A、B、C、D四项所述,正是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基本表现。一些考生多选E项,主要是不清楚当今世界经济中贸易保护主义还相当严重,远未实现贸易的完全自由化。
【必背考点】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表现。
【应试对策】经济全球化,是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对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的常考点,复习中要重视。
27答案:B、C、D、E
【命题出处】《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四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由于陷入越南战争,国力相对下降;在与前苏联进行的全球争霸中,开始出现颓势;加上欧洲、日本经济实力上升,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尼克松上台后,面对新的形势,对美国的全球战略进行重大调整,提出了以“谈判、实力、伙伴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尼克松主义”,改善美中关系、实行局部收缩以确保欧洲重点都是其政策调整的结果。尼克松主义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据此分析,正确选项是B、C、D、E。
【必背考点】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
【应试对策】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变以及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的演变,在《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重点问题,也是常考点,要注意这方面材料和观点的学习和整理。
28答案:A、B、C、D、E
【命题出处】《形势与政策》:1998年度国内重大时事。
【思路剖析】1998年9月28日,江泽民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抗洪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的大发扬,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大发扬,是我们党和军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大发扬,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抗洪精神,同我们党一贯倡导的革命精神和新时期的创业精神一样,都是我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各选项都是正确答案。
【必背考点】《形势与政策》:1998年度国内重大时事。
【应试对策】“九八抗洪精神”,是当年重大问题,如果不熟悉就会漏选。
三、简答题(每题5分)。
29参考答案:
(1)20年来,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初步构筑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2分)
(2)农村改革的成功是邓小平理论的伟大胜利。这个根本性改革,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带来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巨变。农村改革的成就,为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使广大农民看到了走向富裕的光明前景,坚定了跟着中国共产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3分)
【命题出处】农村的改革与发展;1998年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
【思路剖析】本题内容涉及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农村、农业政策,还涉及1998年党的十五届二中全会召开的农业问题的文件精神。这个文件的基本思路很明确,就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方针政策。本题的答案涉及《决定》中的相关内容。
【必背考点】1998年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
【应试对策】1998年10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分析了国内外形势,研究了农业和农村工作,通过了《党的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大事。农村的改革与发展,是近年来的热点问题。因此,要系统了解农业的基础地位、“三农”问题的关键及改革与发展农业的重大意义、基本措施。
四、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每题5分)。
30参考答案:
(1)这种观点指出了科学技术发展在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伴随着一系列的负面作用,给人类敲响了警钟。(1分)
(2)但是,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不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本身,而是由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经济结构和人们的经济发展观念等因素导致的对科学技术使用不当,以及科学技术本身发展不充分造成的。(3分)
(3)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进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的变革或改革,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发展和推广科学技术。(1分)
【命题出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代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六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题干中的引文既指出了科技迅速发展带来的正面影响,也指出了其负面效应,给人一种客观全面的感觉。回答问题时分三个层次:首先,应指出题目中的观点看到了科技的双重社会作用,尤其是负面作用;其次,分析产生负面作用的原因,不是科技本身,而是社会的问题;最后,强调兴科技之利、除科技之弊的根本途径,是确立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必背考点】当代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科技发展与“全球问题”。
【应试对策】在答题中,既要指出科技迅速发展带来的双重社会效应,也要挖掘负面效应产生的社会根源。不能停留于简单叙述,而是要进行分析。与此相联系,对于科技的负面效应,根源不在科学技术本身,而在于社会。要解决“全球问题”有赖于多方面的努力:首先,要变革和完善社会制度、社会体制;其次,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社会观指导人们和谐地与自然相处;第三,要加强国际交流和协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31参考答案:
(1)把剩余价值看做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但这并不直接导致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2分)
(2)生产价格是由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构成。(1分)只有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才转化为生产价格。(2分)
【命题出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生产价格及其形成。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三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化,完整地讲是三个局部变化的结果: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转化为生产成本;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在三次变化中,前两次变化是观念的变化而非实体性变化,只有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是实体性改变。而生产价格正是生产成本与平均利润之和。所以,从本质上讲,当利润转变为平均利润之后,价值才能转化为生产价格。
【必背考点】价值的转化形式与生产价格及其形成。
【应试对策】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搞清楚价值向生产价格转化过程中三个局部变化的关系;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转化为生产成本;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都是观念的变化,是把真相看成了假象。只有第三次变化,具有实质上的意义。
32参考答案:
(1)资产阶级的平等权利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关系在政治上的表现,它在法律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从而废除了封建的等级特权。(2分)
(2)但是,资产阶级的平等权利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因此,它保护而不是消除资产者的阶级特权。(2分)由于经济地位上的不平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不可能有真正的平等权利。(1分)
【命题出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资产阶级平等权利消除的是等级特权,保护的是阶级特权。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题中的“资产阶级的平等权利”属于政治范畴,对任何政治范畴的分析,一定要抓住其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否则,就看不清其阶级本质。
回答本题,有两个层次:第一、“资产阶级的平等权利”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因此它有其不可避免的阶级局限性和狭隘性。第二,“资产阶级的平等权利”相对于封建的等级特权来说,又不能不说是一大历史进步。
【必背考点】资产阶级平等权利的实质。
【应试对策】答题时要指出资产阶级平等权利的两面性(阶级局限性与历史进步性),不能只说一面之理。可见,解答该题关键在于对资本主义平等权利,要能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的、阶级的观点进行分析。
五、论述题(要求论述紧扣题意,合乎逻辑。每题10分)。
33参考答案:
(1)20世纪中国面临着两个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1分)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在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人民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道路,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并且从新民主主义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3分)
(3)第三次巨变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这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在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进行的新的革命。中国人民在建国以来革命与建设成就的基础上,总结历史的经验与教训,成功地走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了蓬勃生机和活力。沿着这一道路走下去,中国就能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进入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实现中华民族的腾飞。(6分〉
【命题出处】《中国革命史》:20世纪中国社会的三次历史性巨变。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毛泽东思想概论》第七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一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变: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第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三,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题中的两次历史性巨变的重点应放在第三次,按照十五大报告的内容必须讲清楚几个方面,即:领导核心,理论成果,革命与建设道路,最终目的。
【必背考点】20世纪中国社会的三次历史性巨变。
【应试对策】回答本题首先要对党的十五大报告在回顾20世纪中国历史时概括的三次历史性巨变有所了解,否则就难以解决问题。
34参考答案: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有制经济发生变化: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有经济的比重减少,公有制经济的比重下降;公有制经济采取多种实现形式。(3分)
(2)应该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1分)虽然公有制经济的比重下降,但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仍然占优势,并且通过改革、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2分)国有经济比重尽管有所减少,但始终掌握着国民经济命脉,控制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控制力增强。(2分)公有制采取多种实现形式,增强了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同时也为其他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1分)公有制经济的变化没有改变社会主义性质,并进一步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1分)
【命题出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七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解答本题必须对公有制经济及其实现形式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重点是明确公有制经济的变化,不会改变社会主义的性质。回答此题,应分四步:第一步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公有制经济发生的变化;第二步叙述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第三步叙述确立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内涵;第四步明确公有制经济的变化,不会改变社会主义的性质。
【必背考点】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
【应试对策】正确回答本题,必须认真学习党的“十五大”文件。有的考生不知道“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包含哪些内容,答得就不完整。在复习中对于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地位和作用,也要有所侧重,是近年的常考点。
六、材料题(结合所学知识或原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每题10分)。
35参考答案:
(1)上述三个材料中,分别处理了供大于求与供不应求的矛盾(或无效供给与有效供给的矛盾)、生产与销售的矛盾、统一大市场与区域差异的矛盾。(2分)
(2)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在当前我国的商品市场中,同时存在着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两个方面,在无效供给过多中包含着有效供给不足,人们通过创造一定的条件,可以促使无效供给向有效供给转化。(4分)
(3)辩证法认为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矛盾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特殊性表现出来,它要求在承认矛盾普遍性的前提下着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该企业具体地分析了统一大市场中的区域差异,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实行一区一策,从而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4分)
【命题出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立统一规律的有关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第一问,关于分别处理的主要矛盾关系,可在三个材料中直接找出答案。
第二问,结合材料1,首先简述矛盾同一性的含义,即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和相互转化;然后按提问和材料把“无效供给和有效供给”作为对立面的相互依存、包含和转化关系加以说明。
第三问,针对第一问的答案,结合材料3中所处理的主要矛盾是统一的大市场与区域差异的矛盾,运用辩证法分析、解决矛盾,就是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必背考点】对立统一规律的有关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应试对策】本题的三问环环相扣,首先,要善于捕捉与问题相关的信息,比如,审题时应注意导语提示和提问要求,从中寻找关键词。明确了答题的方向、范围,也就避免了答题中的跑题现象。
36参考答案:
(1)20世纪70年代世界仍是两极格局,但美国地位和力量相对下降,面临新的经济力量的挑战,这表明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90年代前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除美、日、欧外,东亚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中心,亚欧开始建立新型关系,美国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但对世界的影响力进一步下降,多极化趋势有了新的发展。(3分)
(2)大国关系经历着重大而深刻的调整,一些大国正在建立新的伙伴关系。反映了在多极化趋势的推动下,世界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组合;同时,大国间新型关系的建立又进一步促进了多极化趋势的新发展。(2分)
(3)过去在两极格局下,美国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大出资国,且对西欧国家有较强的控制力,而现在多极化趋势迅速发展,西欧联合力量增强,并密切了与亚洲国家的关系,亚欧合作使美国“逆转为少数派”。(3分)
(4)中国是大国关系调整和世界多极化进程的积极推动力量,是维护世界与地区和平的坚定力量,是国际经济关系中重要的稳定力量。(2分)
【命题出处】《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的转换及其原因、表现。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二章的内容。
【思路剖析】考生在做这道题时,首先要注意掌握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过程及特点;其次要掌握世界格局转变的主要原因,特别要突出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这根主线;再次要掌握相关的《形势与政策》的内容,这样才能完整地回答此题中的四个问题。
第一问,结合材料1和材料2、4。材料1是1971年7月6日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材料2、4的时间都是1997年的,即考生要分析的是20世纪70年代与90年代的世界格局。70年代美国地位和力量相对下降,世界格局出现了多极化趋势,但世界格局仍是两极格局。20世纪90年代的世界格局与70年代的比起来,最根本的变化在于两极格局已经瓦解了,世界上只剩下美国一个超级大国,但世界格局不是单极格局。由于东亚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中心,亚欧开始建立新型关系,世界多极化的趋势进一步发展。
第二问,针对材料3。答题的关键是既要指出90年代后期大国关系经历着重大而深刻的调整,一些大国正在建立新的伙伴关系这一国家关系的新特点;又要指出这种新特点与世界格局变化的关系,即大国关系调整与多极化趋势发展的相互促进。
第三问,针对材料4,要求考生正确认识亚欧关系新动向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影响。过去在两极格局下,美国对西欧有较强的控制力,90年代以来,面对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意图,欧盟与亚洲加强了联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第四问,结合材料3和5,说明中国在当前世界格局中发挥的作用。由于当前世界格局出现了多极化趋势,考生需要回答的是中国在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推动作用。
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的转换及其原因、表现。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二章的内容。
【必背考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的转换及其原因、表现。
【应试对策】回答本题,首先对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特点和发展趋势有准确的理解,同时要结合我国开展大国外交的背景及作用。既要善于引用基本理论,又要注意用理论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考生在复习这门课程时,要从宏观上注意理论和实践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