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校 模拟考场 考研资讯 复习指导 历年真题 模拟试题 经验 考研查分 考研复试 考研调剂 论坛 短信提醒 | ||
考研英语| 资料 真题 模拟题 考研政治| 资料 真题 模拟题 考研数学| 资料 真题 模拟题 专业课| 资料 真题 模拟题 在职研究生 |
首页 考试吧论坛 Exam8视线 考试商城 网络课程 模拟考试 考友录 实用文档 求职招聘 论文下载 | ||
2011中考 | 2011高考 | 2012考研 | 考研培训 | 在职研 | 自学考试 | 成人高考 | 法律硕士 | MBA考试 MPA考试 | 中科院 |
||
四六级 | 职称英语 | 商务英语 | 公共英语 | 托福 | 雅思 | 专四专八 | 口译笔译 | 博思 | GRE GMAT 新概念英语 | 成人英语三级 | 申硕英语 | 攻硕英语 | 职称日语 | 日语学习 | 法语 | 德语 | 韩语 |
||
计算机等级考试 | 软件水平考试 | 职称计算机 | 微软认证 | 思科认证 | Oracle认证 | Linux认证 华为认证 | Java认证 |
||
公务员 | 报关员 | 银行从业资格 | 证券从业资格 | 期货从业资格 | 司法考试 | 法律顾问 | 导游资格 报检员 | 教师资格 | 社会工作者 | 外销员 | 国际商务师 | 跟单员 | 单证员 | 物流师 | 价格鉴证师 人力资源 | 管理咨询师考试 | 秘书资格 | 心理咨询师考试 | 出版专业资格 | 广告师职业水平 驾驶员 | 网络编辑 |
||
卫生资格 | 执业医师 | 执业药师 | 执业护士 | ||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证) | 经济师 | 会计职称 | 注册会计师 | 审计师 | 注册税务师 注册资产评估师 | 高级会计师 | ACCA | 统计师 | 精算师 | 理财规划师 | 国际内审师 |
||
一级建造师 | 二级建造师 | 造价工程师 | 造价员 | 咨询工程师 | 监理工程师 | 安全工程师 质量工程师 | 物业管理师 | 招标师 | 结构工程师 | 建筑师 | 房地产估价师 | 土地估价师 | 岩土师 设备监理师 | 房地产经纪人 | 投资项目管理师 | 土地登记代理人 | 环境影响评价师 | 环保工程师 城市规划师 | 公路监理师 | 公路造价师 | 安全评价师 | 电气工程师 | 注册测绘师 | 注册计量师 |
||
缤纷校园 | 实用文档 | 英语学习 | 作文大全 | 求职招聘 | 论文下载 | 访谈 | 游戏 |
考研网校 模拟考场 考研资讯 复习指导 历年真题 模拟试题 经验 考研查分 考研复试 考研调剂 论坛 短信提醒 | ||
考研英语| 资料 真题 模拟题 考研政治| 资料 真题 模拟题 考研数学| 资料 真题 模拟题 专业课| 资料 真题 模拟题 在职研究生 |
2005年政治理论试题心解——分析题(34题)
四、分析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第34、35、36题每题9分,第37题10分)。
34.在数月前由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一次大型科普展中,有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三扇门上各有一个问题:"污染环境的是谁?""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谁?""保护环境的是谁?"拉开门,里面各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参观者自己。
请回答:
(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什么基本关系?
(2)如何理解"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3)用辩证法关于度的观点说明:"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
34参考答案:
(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的是人类实践活动中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这三个问题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都直指人类自身。(2分)
(2)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类能够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自己的目的,但人类不能不顾自然规律,为所欲为。否则,最后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身。(3分)
(3)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度的辩证原理要求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应当掌握"适度"原则。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可以而且应当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但不能无节制地过度索取。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4分)
【思路剖析】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永恒话题,也是人类实践活动中的基本关系。人不同于动物,不是纯粹的适应自然,而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能动地改造、影响自然,这种改造、影响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保护自然发展和生态平衡,又有可能造成生态失衡并带来不利于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说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解决环境问题就是要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如何解决环境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必须掌握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度"的观点、适度原则,有节制的利用和改造自然。本题围绕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设置了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
(1)紧扣材料,由"环境"、"自己"可见材料反映的实际上是人类实践活动中必须处理的人类社会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问题。
(2)抓住自然界和人类的相互作用来分析,即一方面是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另一方面是自然界也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自然界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我们必须全面理解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遵循自然规律去改造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去达到自己的目的,否则,人类难逃遭遇自然界报复的命运。
(3)用辩证法关于度的观点说明"地球能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这里,首先要回答度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然后将适度的思想原则运用于人类对有限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得到的结论便是:人类对自然资源可充分利用,但不可过度索取。最后运用适度的思想方法得出结论,即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保持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必背考点】人与自然的关系、度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应试对策】要从题干中思考人类与自然界(人类活动与自然规律)的相互关系,并逐步展开,不然就显得空泛、乏力;要善于运用"度"的要求和方法来说明问题并得出结论,这实际上是平时学习中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把握程度的有效检验。
2005年政治理论试题心解——分析题(35题)
35.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下表的数据反映了我国 20世纪 80~9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演变状况。
单位:%
*就业弹性系数指就业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的比值,即经济增长每变化1个百分点,多对应的就业数量变化的百分值。
请回答:
(1)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说明为什么20世纪 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在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的同时,却没有带来较高的就业增长速度。
(2)当前为了扩大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
35参考答案:
(1)从表中数据来看,20世纪80~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在保持较高速度的情况下,却没有拉动就业的同步增长。这主要是由于:体制转型深化,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增加;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提高,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我国人口基数大,经济增长创造的就业机会被人口增长部分抵消,劳动力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新增劳动力对就业形成很大的压力。(4分)
(2)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前解决好就业问题的措施主要有:确立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并重的长期战略和政策,通过促进经济增长来扩大就业,又通过扩大就业来促进经济增长;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作用,鼓励人们自谋职业和灵活就业;继续全面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实施就业援助制度,增加就业和再就业资金投入,强化就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逐步建立城乡统筹;规范运行的劳动力市场,完善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5分)
【思路剖析】本题围绕扩大就业,设置了两个问题。第一问要求分析"20世纪80~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在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的同时,却没有拉动就业的同步增长"的原因。第二问更增加了场景感,要求考生从一个研究者的角度来提出"解决好就业问题的措施"。
回答的思路和要点是:首先回答我国经济增长在保持高速度的情况下,没有带动就业同步增长的原因。其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体制转型、产业结构升级导致的体制性与结构性裁员方面的原因,也有我国人口基数大、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方面的原因,等等。
其次是回答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性,要从多个角度回答。最后回答扩大就业应采取的措施。回答这一点的基本技巧是把与扩大就业有关的点都回答出来,点越多一般越好。如继续推动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发展第三产业,拓展就业领域;加强培训和指导,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等。
【必背考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相关内容,扩大就业的相关政策。
【应试对策】第一、本问题教材没有系统阐述,考生的感性认识多一些,这样所答的内容较为琐碎、零乱,需要考生自己来分析、概括。第二、就业是民生之本,努力扩大就业,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就业矛盾突出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当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积极扩大就业是我国宏观调控的一个长期目标和任务之一。理论联系实际,不回避重大的社会问题(包括民生焦点),这是近年来政治理论命题的一个基本理念。
相关推荐:2010年名师肖秀荣考研政治冲刺考前大预测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安徽 | 浙江 | 山东 | 江西 | 福建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