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真题重现 |
第 6 页:答案解析 |
以下为考研政治知识点精讲第五期:历史唯物主义历年真题(多选答案)
1.【答案】AB
【解读】本题考查历史唯物史观中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的理解与掌握情况。
本题通过地球忍无可忍的一幅漫画要求回答其警示意义。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条件的总和,是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是社会存在的构成要素之一.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由于地球上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地理环境是由所包含的各种条件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和复杂的生态系统,因此,必须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否则,就会引起资源枯竭、生态平衡破坏等问题,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界的惩罚与报复。故A、B选项是正确的。C选项否认了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协调,D选项只讲人类依附于自然一面,而否认了人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一面,故C、D是不正确的观点。
2.【答案】ABD
【解读】 本题考查对历史唯物主义部分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社会存在是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是以生产方式为主的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的总和。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A、B、D属于生产方式的内容和表现,是正确选项。C错在各种社会关系,因为社会关系不仅有经济的物质的关系,还有政治的、思想的、道德的等精神的关系,也就是说社会关系中既有社会存在的内容,也有社会意识的内容,故C是错误选项;E属社会意识,是错误选项。
3.【答案】ABCD
【解读】 本题属历史唯物史观的内容,考查政治上层建筑含义、作用、观点的灵活运用,综合知识的掌握,特别是中共十六大关于政治文明建设的有关论述。中共十五大、十六大报告都强调要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尊重和保障人权。回答此题,很明显的是管理办法不是生产关系,E不符合试题需求,采用排谬法加以排除,就能正确回答。
4.【答案】ABDE
【解读】 本题属历史唯物史观的内容,考查对生产关系要素的理解和灵活运用,同时又涉及政治经济学方面的有关观点,属于综合知识考查,从任何教材中都找不出直接答案。试题属于正面出题,C属于错误观点,肯定是错误选项,排除。A、B、D选项,多数考生能正确判断是正确选项。困难在于B选项。现有的哲学教材、政治经济学教材都没有对这一观点的明确表述,这一表述出自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导言》。马克思认为,消费和生产之间的同一性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直接同一性:生产是消费;消费是生产;消费的生产、生产的消费。(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0页)
5.【答案】BCD
【解读】本题考查对历史唯物主义部分关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意识和社会心理等概念的区别”的掌握情况。经济基础是指同一定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同一定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国家政权是其中的核心;社会意识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式中包括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
在掌握上述概念含义的基础上,逐项进行审视,A属经济基础,B、C、D是上层建筑,E属社会心理,故B、C、D为正确选项。
6.【答案】ABCD
【解读】本题考查对历史唯物主义部分关于社会的物质性的观点的理解和应用。物质性指客观实在性,社会的物质性就是社会生活中即人类活动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社会发展规律也是社会的物质性的体现。
按照对社会的物质性的理解,逐项审定,A、B、C、D都是社会发展规律,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故都是正确选项。社会是指人与人关系的总和,不是能同人分离的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过程,故E是错误观点、错误选项。
7.【答案】BCD
【解读】本题是2006年新增考点,考查对唯物史观关于有关文明与文化的关系的理解与掌握。文明专指人类活动的积极成果,文化则包括人类活动的一切成果,两者是有区别的,故A项误。B、C、D项分别讲到了两者的区别与联系,都是正确选项。此题虽然也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但主要还是考记忆能力,属直接性试题。
8.【答案】CDE
【解读】本题考查对历史唯物主义部分阶级斗争理论中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的识记与理解。马克思指出:“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劳。在我以前很久,资产阶级的历史学家就已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也已对各阶级作过经济上的分析。我的新贡献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本题属于直接性试题,考查对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的记忆。我们在考前的教材和模拟试题中编写了马克思的原话,学生很容易就会选出C、D、E。如果考生不知道马克思的原话,是很难做对的。这就是我们在教材编写中坚持引用经典作家原话的一个重要原因。
9.【答案】AC
【解读】 (1)本题考查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科学技术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理解。
(2)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从总体上看,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巨大变革来推动社会的发展。
(3)故A、C是正确选项。历史变革中的决定性力量是生产方式,但生产方式也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力量,所以B选项是错误的。一切社会变革中的自主性力量是人民群众,科学技术是人民群众的知识、智慧、能力及其总和,所以C选项也是错误的。
10.【答案】CD
【解读】 (1)本题考查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中关于科学技术作为社会历史发展动力之一的理解。
(2)自从工业革命开始,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本题通过科技发展的历史来考查科学技术和科学技术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动力体系中的一种重要动力。科学技术革命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来推动社会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远、更加强烈。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消极后果。A项的“根本出路”和B项的“根本标志”不对,因为摆脱社会危机的根本出路是生产力的发展和变革,而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标志是经济制度的变革导致的社会制度的变革,都不是科技革命。C、D是正确选项,C体现了科学技术产生的必然性,一个新生事物之所以能够产生,原因都是社会实践有了这种需要。D体现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既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11.【答案】BDE
【解读】本题考查对历史唯物主义部分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理解。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著名论断说明:(1)人的本质是社会性;(2)人的社会性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多种社会关系的总和;(3)人的本质即人的社会性是具体的历史的;(4)在阶级社会中,人的本质主要表现为阶级性。
按照上述理论观点逐项进行审定:A是错误观点,也就是错误选项;B是正确观点,也就是正确选项;C是错误观点,也是错误选项;D、E都是正确观点,故都是正确选项。
12.【答案】BCDE
【解读】本题考查唯物史观中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历史的参与者。创造者一定是参与者,参与者不一定都是创造者。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又是在既定条件下创造。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本题为多方面观点的综合考题,有一定的难度。逐项进行审定。A错在人人二字,因为它不等于人民,其中有的是参与者而不是创造者。B是马克思、恩格斯原话,C是马克思的原话,D是马克思的观点,E是江泽民的原话,故B、C、D、E都是正确选项。
13.【答案】ABD
【解读】本题考查唯物史观中关于人民群众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本题结合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为核心的论断,考查人民群众这一概念在我国现实社会的体现。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的概念是指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社会成员的总和,与“敌人”相对应。人民群众是个历史的范畴,在不同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内容是变化的。历史唯物主义所讲的人是具体的、现实的而不是抽象的、非现实的人,人民群众不是直接指单个的人而是指人的总和与群体,故AB选项正确,C选项不正确。对于D选项容易产生争论,因为一般的哲学教材都讲人民群众是社会居民中的大多数。
为什么说在今天的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就是社会全体成员呢?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科学发展观读本》中写道:“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另外,2005年10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中写道:“在中国,享有民主权利的人民范围包括一切不被法律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显然,试题所讲的社会全体成员是不包括被法律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故D选项属正确选项。
14.【答案】ABCDE
【解读】本题考查对历史唯物主义部分关于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在考前出版的《政治理论考试大纲解读》中关于这一关系所表述的观点主要是: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一致的:一方面,人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人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人的发展程度是社会进步的最重要标志。试题的选项同此相比,有些选项没有,而是出自江泽民的“七一”讲话,他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
要正确解答本题,必须把教材内容和江泽民讲话结合起来,进行逐项审定:A是教材内容,B是“七一”讲话内容,C属两者的引申发挥,D是“七一”讲话内容的引申发挥,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互为因果,E是“七一”讲话内容,故全部为正确选项。
15.【答案】ACD
【解读】本题考查对历史唯物主义部分关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和主体选择性的关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社会发展过程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即必然性、规律性同主体选择性的统一。社会发展的决定性要通过主体的选择性实现,主体的选择性又要受社会发展的决定性的制约。
依据所学的理论观点,逐项审定。A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性,是正确观点、正确选项;因为B不符合历史事实,是错误观点、错误选项;C、D符合历史事实,正确观点、正确选项;E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夸大了主体的选择性,是错误观点、错误选项。
16.【答案】CD
【解读】本题考查对历史唯物主义部分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是人的自觉活动规律并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来实现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包括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等许多内容。
本题是属于间接性综合应用试题,必须逐项审定。不论是多数人还是势力强大的人的选择都是主观标准,否认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性,A、B不符合题意要求,不选;先进阶级是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它所选择的道路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C是正确选项;解放发展生产力的道路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D是正确选项;实现社会公平是道德追求,属于主观的意识的范畴,不一定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E不符合题意要求,不选。
· | 2022考研复试联系导师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复试面试常见问题 | 04-28 |
· | 2022年考研复试面试回答提问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复试怎么缓解缓解焦虑心态 | 04-27 |
· | 2022年考研复试的诀窍介绍 | 04-27 |
· | 2022年考研复试英语如何准备 | 04-26 |
· | 2022年考研复试英语口语常见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复试的四个细节 | 04-26 |
· | 2022考研复试准备:与导师及时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复试面试的综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