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析论述题
54.答案要点:
有观点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思想体现出平等精神。这种说法既有合理的一面,也有不足的地方。
合理性:
1)私学的兴起:随着春秋时期“经济下移”和“政治下移”,王权衰落,礼乐破坏,官学失去政权依托,是垄断的文化学术向下层扩散,出现“学术下移”现象。为私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是文化知识传播于民间;私学的自由讲学、自由传授也促进了各学派的形成,揭开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序幕。教育对象范围的扩大在一定成度上体现了平等精神。孔子也是这一时期涌现出的私学大师。
2)各派思想的教育平等思想体现:
孔子教育平等思想的体现
a)“有教无类”:主张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
对于“有教无类”的涵义,不同的人在注解的时候存在一些分歧,但是有一点人们是公
认的:“有教无类”,同时,孔子兴办私学,招收学生的时候打破族类„国别„贵贱等方面的条件限制,在入学权利上也力图实现平等的目标
b)“教学相长”:倡导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c) “因材施教”:充分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
孟子的教育平等思想体现
人性本质上的平等性
人的道德境界、智能程度的差别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后天主观努力程度不同。个人发展潜力是相同的,从人性论上肯定了每个人发展的可能性。
深造自得:“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有自己的心得体会,体现思想与学术的平等。
因材施教:“教亦多术”,根据个人不同特点平等对待学生,充分发挥其特长。
墨子的教育平等思想体现;
a)“素丝说”:人性如素丝,人人都是可教的。
b)以“兼士”为培养目标:强调下层人民的利益,有民主精神。
c)”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体现了学术自由与平等
道家的教育平等思想体现:
道家“法自然”的思想、“逍遥”的人格理想、怀疑的学习方法,都体现了学术自由与平等的思想。
(2)不足:韩非继承商鞅的思想,在跟随荀子的学习过程中,融入了儒墨道等一些主张,发展完善了法家的教育思想体系,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主张”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统一学术与思想,体现了一种学术垄断的思想。作为平等思想的反面存在。
55.答案要点:
本文的观点和主张:
第一,作者认为,现在的学校教育中,劳作课,自然课等其他课程的教学过于强调单一的“文字讲解”,很多课程都被上成了“语文课”,即“变相的语文教学”,不少教师对于自然科学知识等的讲解仅仅停留在单一的“语句理解”
第二,语文课单单只是识字和单词的讲解,停留在基本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教育,如情感教育,学习策略方法的教育,文化的教育渗透等。
(2)变相的语文教学的局限性:
从教育目的方面来看,教育目的即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也就是全面发展的教学目的观。而变相的语文教学局限性:过于强调单纯的基本知识、甚至是“语句理解”的讲解,忽略了德体美劳等方面的教育。
从课程目标来看,“变相的语文教学”容易混淆学科之间差异,造成课程目标不明确、课程实施课程中各门课的特点不明确、混淆了学科的界限。
“变相的语文教学”体现出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中部分教师缺乏新的教学理念、忽略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缺乏创造性教学的意识。
(3)相关联的课程改革:
1)在教学过程方面: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富有个性地学习;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积极互动,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改变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
2)在课程设置上,强调突出各门课的特点、突出各学科的特征,强调课程要有灵活性,课程要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为社会服务之外,更强调个人的发展。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
3)在教学目标上,从强调知识的掌握过渡到强调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在教学方法上,改变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5)在课程编制上,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6)在知识内容上,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56.本题为选做题,如果考生两题都答,只按第Ⅰ道题的成绩计分。
Ⅰ.答案要点:
(1)该实验采用的设计类型为:非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
(2)该实验研究的假设是:反思教学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3)自变量:对学生进行的反思教学活动(包括每节课5分钟的课堂反思练习及课外反思练习)。
因变量: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无关变量:实验班教师与对照班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风格;由于非随机分派造成的两个班学生本身的特征差异(包括学习成绩高低、学习风气、学习能力等的不同);被试的缺失;学生成熟的影响;历史的影响等。
(4)优点:有控制组,有前后测比较,可以控制成熟、历史、测验、工具、统计回归等因素的影响,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被试选择的偏差,从而提高研究的内部效度。
缺点:没有完全采用随机方式分派被试,选择与成熟、选择与历史的交互作用可能降低实验内在效度;如果两组被试选择不当,可能造成统计上得误差。在外部效度方面,不能控制测验的反作用或交互作用效果,也不易控制选择偏差、实验安排造成的反作用效果。
(5)该类型实验报告应主要包括:
题目:指明研究的主要变量。
前言:包括提出问题、表明研究目的;对已有研究的综述以及对本选题依据、研究意义的描述;该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及研究的理论框架等。
研究方法,包括:核心概念界定;被试的条件、数量、取样方法;实验设计,实验组与控制组的情况,研究的自变量及无关变量等的控制等;实验程序,包括实验步骤的安排、实验时间选择等;资料数据的搜集和分析处理,实验结果的检验方式。
实验结果:这是研究报告的主要组成部分,要求简要说明每一结果与研究假设的关系,客观呈现研究结果。具体包括:1)对研究中所搜集的原始数据、典型案例、观察资料等用统计表、曲线图及文字进行初步整理和分析;2)在对资料进行初步整理的基础上采用逻辑的、统计的手段得出研究结论。
讨论:根据研究的客观事实和结论,结合自己的认识与了解,讨论和分析与实验结果有关的问题,对所研究的主题提出建议等。
参考文献和附录。
Ⅱ.答案要点:
(1)这种做法最初易引起学生习得何种行为?
容易使得学生通过观察学习去模仿榜样的行为,以榜样的标准要求自己,向榜样看齐,争做好人好事,出现更多的利他行为。
(2)这一行为发展成为习惯所需要的内外部条件及理由是什么?
行为习惯是一种稳定的状态。他需要经历长期的强化,从社会规范的遵从到社会规范的认同,最终习得行为习惯
(3)这一过程需要使用到那些强化?
需要使用到的强化有: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外部强化:如果按照榜样行为行动会导致有价值的结果,而不会导致无奖励或惩罚的后果,人们倾向于展现这一行为。这是一种外部强化。
替代强化:观察到榜样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直接体验到的后果,是以同样的方式影响观察者的行为表现的,即学习者的行为表现是受替代强化影响的。
自我强化:是指人们能够自发地预测自己行为的结果,并依靠信息反馈进行自我评价和调节。
第二问,内部条件是在认同的基础上反复练习,只有反复联系,经常实践,才能发展成习惯。
外部条件是:外界的持续强化。如此当他出现利他行为时,不断得到表扬,这种行为才会得到更多频率的出现,并最终形成习惯。我不会做这道题,我觉得这样打比较好。
相关推荐:
· | 2022考研复试联系导师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复试面试常见问题 | 04-28 |
· | 2022年考研复试面试回答提问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复试怎么缓解缓解焦虑心态 | 04-27 |
· | 2022年考研复试的诀窍介绍 | 04-27 |
· | 2022年考研复试英语如何准备 | 04-26 |
· | 2022年考研复试英语口语常见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复试的四个细节 | 04-26 |
· | 2022考研复试准备:与导师及时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复试面试的综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