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在答题纸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每小题1分,共15分)
1. 【答案】C
【解析】必然性是指在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在事物联系和发展中并非必定发生的、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题中认为一个人的具体的细小的行为或思维可以产生极为重大的影响,这夸大了偶然性的作用。C选项正确。
2. 【答案】A
【解析】唯物辩证法包括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包括自然界、社会以及人的实践活动的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的认识和思维活动的辩证法,是思维发展的辩证法。二者在内容和本质上是同一的,客观辩证法决定主观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A选项正确。
3. 【答案】D
【解析】反映论是一切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对世界的反映,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人们接收信息,并形成对信息的认识,换言之,从信息的角度而言,反映的发生是接收和保留。D 选项正确。其余选项都不能表现人们反映信息这一认识过程。
4. 【答案】D
【解析】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先进企业由于劳动生产率高于部门生产率,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仍可以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超额利润是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D 选项正确。A 选项: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B选项:所描述的差额是剩余价值,这两个选项都不正确。超额利润研究的是单个部门内企业提高生产率的情形,平均利润由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C选项错误。
5.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前提。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趋势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般以个别资本的增大为前提。A选项正确。
6. 【答案】B
【解析】1929 年12月的古田会议决议中,毛泽东强调了人民军队必须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批评了“司令部对外”等脱离党的领导的错误倾向。B选项正确。
7. 【答案】B
【解析】1943 年毛泽东在为中央起草的《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本题选B选项。
8.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 ——统一战线。中共二大后,在同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开展国民革命的过程中,陈独秀、瞿秋白等开始了对中国资产阶级的研究,瞿秋白把中国的资产阶级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商人资产阶级两部分。四大后,瞿秋白等根据资产阶级在五卅运动中的表现,初步分析了资产阶级的表现,瞿秋白最早使用了“统一战线”这个概念。B 选项正确。
9.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毛泽东有关社会主义的论述。正确选项为C。
10. 【答案】A
【解析】农村税费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强农业基础、保护农民利益、维护农村稳定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农村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农村税费改革是建国 50 年来我国农村继实行土地改革、家庭承包经营之后的又一重大改革。A 选项正确。
11.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对市场经济运行模式认识的历史过程。C 选项正确。
12.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方面的重要特征。A 选项正确。
13. 【答案】A
【解析】《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
14. 【答案】C
【解析】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邓小平同志始终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总是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决断的出发点和归宿。
15. 【答案】A
【解析】《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
二、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在答题纸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30分)
16. 【答案】BCD
【解析】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而上学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认为事物是静止不变的,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把事物的变化看作是单纯的外力推动的结果。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将人们的认识停留在某一局部或某一阶段上。B、C、D 选项的论点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片面性,为正确选项。A选项为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17. 【答案】CD
【解析】本题考查人类自身生产和物质资料生产的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而社会有机体要维持自身的存在,还必须不间断地进行人类自身的生产。二者之间必须要维持一定的比例关系,才能使社会和谐发展。本题应选C、D 选项。A、B选项是一种片面的看法。
18. 【答案】ABCD
【解析】价值规律具有调解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促进生产者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形成优胜劣汰等作用。尊重和利用价值规律,就必须结合以上所述作用,进行调整,这也是市场经济下搞好经济工作的基本要求。由于价值规律的调节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所以应当采取一些宏观调控措施。A、B、C、D 选项正确。
19. 【答案】AC
【解析】平均利润率是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通过竞争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结果。平均利润率实质上就是把社会总资本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时所得到的利润率。A、C 选项正确。
20. 【答案】AD
【解析】中共七大会议上,刘少奇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报告对毛泽东思想作了全面、系统、科学的概括。1981 年 6 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一致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作了新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本题选A、D 选项。
21. 【答案】ABD
【解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用“和平赎买”的方式,逐步将其改造成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主要原因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发挥民族资产阶级的知识和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A、B、D 选项正确。
22. 【答案】ABCD
【解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部结果是“一方面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另一方面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发展。”社会主义因素主要包括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经济条件和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政治条件。A、B 选项为经济方面的因素,C、D 选项为政治方面的因素。
23. 【答案】AB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初步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果,A、B 选项正确。C 选项是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的方针,为冒进的经济方针;D选项则是我国认识到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策。
24. 【答案】ABC
【解析】本题要求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十六大报告有关人类文明的阐述。应选A、B、C选项。本题并未涉及感性认识有待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问题,D 选项为干扰项。
25. 【答案】ABCD
【解析】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进一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A、B、C、D选项均为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政策措施。
26. 【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坚持党的领导的原则,A、B、C、D 选项正确。
27. 【答案】BCD
【解析】胡锦涛“七一”讲话指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切实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具体地、深入地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去。B、C、D选项正确。
28. 【答案】ABCD
【解析】《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维护社会稳定。
29. 【答案】ABCD
【解析】朝核问题第二轮六方会谈于2004年2月25至28日举行,取得的主要进展是:成功推进了实质问题的讨论;明确了采取协调一致步骤解决问题的方式;发表了启动和谈进程以来首份文件;确定了第三轮会谈的地点和时间;同意建立工作组,推进会谈机制化。
30. 【答案】AB
【解析】2004年5月1日,欧盟正式实现第五次也是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扩大。此次扩大后欧盟成员国增至25国,人口增至4. 5亿,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区域经济实体。
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共3题,每题6分,共18分)
31. 【答案要点】
这是由正确的前提推出错误的结论,是似是而非的论断。
社会由个人组成,但不是个人的机械相加,而是由无数个人结成一定社会关系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也不是指个人的任何发展和任何个人都推动社会的发展,而是其活动符合社会前进趋势和规律的、先进的阶级、阶层的人们才推动社会的发展,构成社会发展的动力。
在一定条件下,个人主义可以推动人奋起拼搏,构成个人发展的动力;但一旦遭受挫折,就可能灰心丧气;个人主义膨胀导致身败名裂也是常见的。如果人人以个人主义为导向,不择手段挤倒别人,将造成冷酷无情的社会,造成不正当竞争,造成社会的内耗,破坏社会的安定与和谐,阻碍社会的发展。我们要树立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反对个人主义。
【解析】
本题是一道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试题,考查第七章有关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知识。回答本题时,首先应指出题中论述前提正确而结论错误。其次论述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内在联系,指出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个人发展才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再次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来辩证的看待个人主义的正反两个方面。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树立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反对个人主义。本题考点涉及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及其内在联系、个人主义等。答题时需注意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方法。
32. 【答案要点】
经济效益是指经济活动中劳动占用、劳动消耗与所取得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的对比关系,即生产要素的投入与有效产出的对比关系。经济效益的量的规定,是一个相对量,而不是绝对值。经济效益的质的规定,是劳动成果必须符合社会需要,或者说是有效的产出。上述命题只表述了经济效益的量的规定,而忽视了经济效益的质的规定,因而是不完全的。
【解析】
本题考查点为经济效益。回答本题时,首先应明确经济效益的具体含义。回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区分经济效益质和量两方面的规定性。最后指出题中观点只表述量,而忽视质,具有片面性。辨析题常常考查观点的片面性。应掌握全面分析问题的方法。
33. 【答案要点】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关于革命领导权问题是革命成败的关键。在革命斗争中,哪个阶级掌握领导权,革命就将沿着哪个阶级的利益方向发展;同时,两个阶级以上构成的统一战线,必然地会在领导权问题上进行斗争。
在中共四大召开时,统一战线中的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斗争日趋尖锐。因此,中共四大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在国民革命中的领导权是正确的。同时,中共四大对资产阶级力量篡夺领导权缺乏足够认识。
在中共党内有人认为中国的资产阶级不敢出来作领导、打先锋,中国工人阶级天然是国民革命的领导者,应该具体分析这一观点。一方面承认工人阶级在国民革命中的领导地位;另一方面又在于工人阶级实现对革命领导权,不是“天然”取得的,而应是在同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实现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有关知识点的掌握。人类社会一般的革命规律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由资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无产阶级革命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但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却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对于无产阶级领导权这一重要问题,中国共产党在一段时期内并没有认识清楚。在中共“四大”前后,党内有人认为,中国的资产阶级不敢出来作领导,打先锋,中国工人阶级天然是国民革命的领导者。这种观点强调工人阶级的领导权是完全正确的,但“天然是国民革命的领导者”的认识却是错误的,因为,领导者并非天然地属于工人阶级,资产阶级等会尽一切力量来争夺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实践也证明工人阶级及其政党是通过不断的斗争来实现对革命的领导的。
四、分析题(前3题为必答题,每题9分,共27分;后2题为选做题,2选1,如两题都做以第Ⅰ题评分,共10分)结合所学知识和原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34. 【答案要点】
(1)材料1 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或物质的某些特性,是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它把具体的物质结构和具体的物质形态误认为物质的一般,把原子的个性看成是物质的共性,没有把握住物质的惟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经受不住唯心主义的攻击。
(2)材料2表明,自然科学家不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以致陷入唯心主义,迷失方向。唯心主义则往往利用某些新的科学发现攻击唯物主义。
(3)材料3中,列宁明确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批判了唯心主义的错误和攻击,阐明了哲学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学说的关系。哲学的物质范畴指一切物质结构和具体形态的共性即客观实在性,具有绝对性。自然科学揭示的物质结构是个性,具有相对性,它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
【解析】
本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一道试题,考查唯物主义的几种形态。第一问考查机械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第二问考查自然科学发现和哲学的关系,指出辩证唯物主义对自然科学发现的指导意义。第三问考查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及其历史意义。
35. 【答案要点】
(1)货币流通规律也叫货币需要量规律,它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商品流通过程中客观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是: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成反比。这里有关流通中的货币指金属货币,所以,它也被称为“金属货币流通规律”。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下,由于金属货币具有贮藏手段的职能,能够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之同实际需要量相适应。因而不可能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2)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已不是金属货币,而是能兑换成贵金属的各种货币符号,它们本身没有价值,不能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因而国家对货币流通实行管理和调节时,其调控的对象是货币供应量。各种货币符号本身虽然没有价值,但其在流通中又代表贵金属执行货币的职能,因此,在客观上要求货币符号的发行量应与其所代表的金属货币量相适应。
(3)货币供应量应该与货币需要量相适应,才能形成良好的金融环境,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和增长。如果货币供应量大大超过了货币需要量,也就是说,货币符号(纸币)供应过多,就会发生货币贬值,造成物价普遍上涨,这种经济现象就是通货膨胀。相反,如果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过少,则会导致货币升值,引起物价普遍下跌,这就是通货紧缩。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会对经济和社会稳定造成危害。所以防止和消除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实现物价总水平的稳定,是国家财政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不利于经济的正常发展,会造成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这说明,按货币流通规律的要求办事,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过程中,通货膨胀一直是经济生活中的一大顽症。自1997 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在成功地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的软着陆之后,由于亚洲金融风暴的严重影响,我国近年来出现了通货紧缩现象,表现为出口下降,内需不足,物价普遍下跌等。当前在经济增长速度和出口回升的同时,由于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因素突出,引起物价持续下降,表现为物价总水平再次出现明显下降,物价下滑趋势十分明显;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下降;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全面下降。我们必须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保证实现经济运行稳定、健康发展。
【解析】本题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货币流通规律的原理说明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通货紧缩问题。回答本题时,首先应当阐释货币流通规律的具体含义。现实经济生活中,货币供应量和货币需要量应当相适应,货币供应过多(通货膨胀)和货币供应过少(通货紧缩)都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稳定。最后应指出我国目前出现的通货紧缩的原因以及我们应当采取的相应的对策。要注意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用于分析具体经济实践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关键是对基本原理的准确把握以及灵活的分析方法。
36. 【答案要点】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
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在战略部署上大体上分三步走:第一步,从1981 年到1990 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 年到2000 年,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实践的结果,第一步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的任务,早已提前实现。在1995年提前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后,经过“九五”前两年的努力,1997 年又提前三年实现“九五”计划提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 1980 年翻两番的任务。2000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800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基本上消除了贫困现象。
(2)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一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3)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注重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长期指导思想,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题。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主题。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新世纪之初我国经济发展的主线。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对这一问题要求我们掌握这一战略目标的具体含义,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战略部署以及实施情况。回答第二问时,应当指出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回答第三问时,应当指出发展的主题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及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经济发展主线。
37. (选做题Ⅰ)
【答案要点】
(1)20 世纪70 年代世界仍是两极格局,但美国地位和力量相对下降,面临新的经济力量的挑战,这表明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20 世纪90 年代,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除美、日、欧外,东亚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中心,亚欧开始建立新型关系,美国虽是惟一的超级大国,但对世界的影响力进一步下降,多极化趋势有了新的发展。
(2)大国关系经历着重大而深刻的调整,一些大国正在建立新的伙伴关系。这反映了在多极化趋势的推动下,世界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组合;同时,大国间新型关系的建立又进一步促进了多极化趋势的新发展。
(3)过去在两极格局下,美国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大的出资国,且对西欧国家有较强的控制力;而现在多极化趋势迅速发展,西欧联合力量增强,并密切与亚洲国家的关系,亚欧合作使美国“逆转为少数派”。
(4)中国是大国关系调整和世界多极化进程的积极推动力量,是维护世界与地区和平的坚定力量,是国际经济关系中重要的稳定力量。
【解析】
本题是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一道考题,考查当今世界的多极化发展趋势以及大国之间的关系。世界政治格局是指国际政治的各种行为主体在国际上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或者态势,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国际关系的比较集中而概括的表现形式。就这一知识点,要求掌握多极化趋势以及大国关系调整过程中所建立的新型伙伴关系。应当明确中国是国际关系中重要的稳定力量。
38. (选做题Ⅱ)
【答案要点】
(1)失业是劳动力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表现,它严重影响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以及社会的稳定。因此,解决失业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目前出现的失业现象,原因是复杂的,包括劳动力增长过快,也包括国有企业基于减员增效的改革等。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改革和发展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基础,但稳定也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包括国有企业改革在内的整个改革都要考虑社会的承受力,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2)失业作为改革和发展中产生的新问题与新矛盾,最终还要靠深化改革和继续发展来解决。要通过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保持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党和政府要通过实施再就业工程,通过提供信息服务、职业培训等方式积极帮助失业的劳动者重新就业;失业的劳动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同时也要转变观念,多渠道开拓就业领域。
【解析】
本题要求运用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目前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失业。回答该题,首先应简要叙述失业的本质与内涵,即失业是劳动力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表现,其次应说明其危害性,并分析造成失业的多方面原因。当然,同时应把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贯穿其中。最后,应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情况,尽可能多地说明解决失业这一棘手问题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