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析题
34. 【答案要点】 (1)生产力标准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 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原理提出来的。
(2)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主导的 方面,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 力的历史进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整个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决定社会发展的 历史进程,所以,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3)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无产阶级政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 体现和根本要求。
(4)所谓生产力标准,是指把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判断我们的路线、方针 、政策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作为判断我们工作是非得失的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作为判断 社会制度是否优越和进步的根本标准。
(5)生产力标准是实践标准在社会历史领域的集中体现。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 准是生产力标准的进一步扩展和深化。坚持生产力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 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前提。坚持生产力标准对于我们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促进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35. 【答案要点】
(1)材料1、材料2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但收入差距 出现了明显扩大的趋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居民总体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城乡 居民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区域之间以及区域内部居民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行业之间 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导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十分复杂,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市场机制的作用。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收入差距扩大的直接原因。首先,改革 开放以前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抑制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导致了共同贫穷。十一届三中全 会之后,进行了包括分配体制在内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打破传统体制以及平均主义的分配 方式,以激发社会经济活力,这必然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其次,十四大正式确立我国经济 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从我国改革的轨迹来看,十一届三中全会 后就一直朝着市场化的方向迈进,市场经济规律在经济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价 值规律为基本规律的市场经济具有使收入差距扩大的内在倾向,如果政府对收入分配未能实 行有效的宏观调控,甚至会产生两极分化。第三,与市场化改革相适应,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使收入差距更趋扩大。
第二,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是城乡收入差距存在的基本原因。我国的二元经济特征比较明显 。第一,以手工、半手工等体力劳动为主的农村劳动生产率低于以现代工业为主的城市劳动 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决定了收入的高低,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必然导致城乡居民收入的 差距。在劳动力能够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低收入的农村劳动力必然流向城市,分享城市的高 收入。但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城乡二元政策,这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国家政策保护了城市劳动力的就业,城市劳动力就业相对更为充分;而农村大量富余 劳动力处于放任状态,未被充分利用。实际就业状况与收入状况呈现直接的相关关系。第三 ,户籍制度以及由此带来的子女就学、享受公共服务等问题,阻碍了劳动力的流动,使收入 差距处于相对刚性状态。第四,城镇居民比农村居民享受更多的福利待遇。
第三,对收入分配的调控特别是对高收入者的调控尚不完善、不到位,也是收入差距扩大的 重要原因。如个人所得税政策在缩小收入差距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但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第四,历史和自然等原因也是地区收入差距扩大不可忽视的因素。我国目前存在的地区收入 差距,大多在历史上就不同程度地存在。从自然地理上看,我国国土面积广大,地理环境、 自然条件相差悬殊,这是造成收入差距扩大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第五,少数人因不合理甚至非法收入而暴富。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少数人钻体制、政策和 法律的空子,甚至违法乱纪,聚敛了不义之财,扩大了收入差距。
(2)当前我国的收入差距是在居民总体收入水平提高的基础上产生的,也就是说,是在共 同富裕目标下产生的差距,是相对差距而非绝对差距。适当差距的存在,有利于提高劳动者 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但差距过大,又会影响劳动者的积极性,降低效率。
从总体上看,我国的收入差距处于从合理区间向过大区间发展的过程中,各种调查和统计数 据显示,我国并没有出现两极分化。两极分化既有量的标准,又有质的界定。从量上来说, 一般指基尼系数超过了0. 5;从质上来说,是指全社会形成了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明显对立 的两极,社会矛盾激化,影响了社会稳定。
我国的社会发展指标如文化、科技、教育、环境等的差距,无论从区域看还是从城乡看,都 小于人均收入差距,而且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水平大大高于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世界中等水 平。
收入差距的扩大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工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是绝大多数国家经济 增长过程中带有规律性的现象。根据库茨涅兹倒U曲线理论所揭示的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相 关关系的规律,一个国家在从前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过程中,收入差距先呈扩大的趋 势,然后才进入缩小的区间。即: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收入差距会扩大;当人均 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定量时,收入差距就会逐步缩小。倒U曲线反映了绝大多数国家经济增 长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经济高速增长的大国,二元经济特征非常 明显,在一定时期出现收入差距的扩大也是难以避免的。
(3)缩小收入差距,必须进一步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 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始终抓住发展生产力不放松。当前的收入分配差距是经济发展中的差距,发展中的差距要通 过生产力的发展来解决。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为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奠定物质 基础。同时,也只有生产力发展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高到一定程度,收入差距才会呈现 相对缩小的趋势。
加强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包括合法的劳动收入和 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如偷逃税款、制假售假、贪污受贿等;整顿不合理 收入,主要是加强对少数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力度,消除因行业性质造成的收入分配不 公;调节过高收入,通过完善制度和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健全对个人收入的监测,特别是对 高收入群体的监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在适当时候开征遗产税;完善和规 范国家公务员工资制度,加快推进职务消费货币化。
努力解决城乡贫困人口问题。对农村来说,主要是有序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大扶贫力 度,实现扶贫重点由输血型向造血型的转变,主要是提高贫困人口致富的技能和适应市场经 济的能力,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对自然条件特别恶劣的地区,实行人口迁移和适度 的人口聚居。对城市来说,主要是实施就业和再就业工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总之,要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前提下,加大政府对收入分配调控的力度,调节分配结构 ,进一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使更多的人走上富裕之路。
36. 【答案要点】(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1)第一步是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2)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 会主义社会。
(2)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1)区别: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只推翻 帝 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而不破坏任何尚能参见反帝反封建的民族 资本主义成分。2)联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3)在中国革命发展阶段和前途问题上党内错误倾向:1)陈独秀
“二次革命论”右的错误: 不承认中国革命的两个阶段应当紧密衔接,而是主张在两个阶段之间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 和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阶段。这种观点只看到两者之间的区别,而没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 2)王明“毕其功于一役”“左”的错误: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企图把 两 种不同性质的革命阶段并作一步走,一举取得社会主义的胜利。这种观点只看到两者间的联 系,而没看到两者之间的区别。3)这两种观点都违背了中国革命的客观发展规律。
37. 【答案要点】(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是:
1)我们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就是要求全党同志在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更加自觉地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 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 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从国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从国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 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从我们党肩负的使命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 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总之,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 的科学总结,也是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 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也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 政方式的新认识,为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 标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 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 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2)现在,我们党明确提出并积极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具备许多有利条件的 。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 保证。
2)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 ,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们已经具备了 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为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 、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等提供更充分的物质保证。
3)在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
4)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并不断得到巩固,爱国主义、集体 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教育科技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 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 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 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 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1)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 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 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 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这些基本 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始终遵循的重要原则有六条:一是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 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二是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社会主义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三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 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四是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 创造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五是必 须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 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六是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 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使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38. 选做题
选做题Ⅰ
【答案要点】(1)恐怖活动出于对现实的不满,滥杀无辜,破坏起码的人类道德界限,而且也损害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9·11”事件后,恐怖主义的国际化、网络化和大型化,使它成为国际公害。但恐怖主义的产生是对国际政治中的强势作风和世界经济中贫富差距 扩大的反弹。(2)美国反恐斗争的真实战略目的在于对新世纪世界政治重新洗牌,把世界纳入美国主导的政治秩序之中,这才是美国反恐斗争的真实所在。(3)中国政府和人民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但打击恐怖主义要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原则和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充分发挥联合国和安理会的作用,应有利于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的长远利益;不能将恐怖主义与特定的民族和宗教混为一谈,不能打击恐怖主义有双重标准;不能借反恐主义推行影响世界和地区和平发展的别的政治意图。恐怖主义无论在何时、针对何人、以何种方式出现,都应坚决予以谴责和打击。
选做题Ⅱ
【答案要点】从邓小平作出两大主题的判断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形势尽管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9·11”恐怖袭击事件,阿富汗战争的突出,国际安全中的“非对称威胁”显著上升,中东和平进程出现逆转,巴以冲突升级等,这些变化说明,世界局势中出现了新的不稳定因素,值得各国人民关注。但所有这些都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时代的潮流和时代主题,相反却使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更加突出和鲜明。
(1) 从“趋势”来看,当前虽然天下仍不太平,但国际形势仍然继续向缓和的方向发展。各国人民要求平均相等、友好相处的呼声日益高涨。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是时代的主流。维护世界和平的因素仍在不断增长。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各国政府都仍然把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作为最根本的政策取向。最近,120多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聚集南非的约翰内斯堡,成功召开了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再次表明了和平与发展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从各个方面的情况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可能的,争取一个良好的国际和平环境也是可以实现的。
(2) 从历史上看,全球局势紧张,往往是大国争霸的结果;世界范围的战争,更是大国间对抗演变到不可调和的产物。“9·11”事件表现的不是大国间的对抗;大国关系不但没有因“9·11”事件趋于紧张,反而在反恐斗争中得到了改善和发展。“9·11”事件后,美国与俄罗斯关系显著缓和;北约—俄罗斯理事会以新的20国机制取代了原有的19+1模式,双方扩大了在反恐、核不扩散和地区冲突方面的合作;与此同时,俄罗斯与法国、德国和其他欧盟国家的关系也不断升温。“9·11”事件后,中美关系明显改善,中欧关系、中俄关系也得到加强。舆论界普遍认为,反恐合作已成为大国之间新的战略利益交汇点,在如今的大国关系中,对抗的因素相对减少,合作协调的因素有所增加。大国之间建设性合作关系的不断发展,为世界的稳定与和平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3) 所谓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包含着两方面的含义,它既是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同时又是有待解决的两大课题。这两者只有结合起来,互相补充,全面理解,才能完整地表达时代主题的含义。进入新世纪后,军事冲突、恐怖事件时有发生,冷战思维依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还有新的发展。这还说明如何争取和平、促进发展,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两个最大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