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考试吧论坛 Exam8视线 考试商城 网络课程 模拟考试 考友录 实用文档 求职招聘 论文下载
2011中考 | 2011高考 | 2012考研 | 考研培训 | 在职研 | 自学考试 | 成人高考 | 法律硕士 | MBA考试
MPA考试 | 中科院
四六级 | 职称英语 | 商务英语 | 公共英语 | 托福 | 雅思 | 专四专八 | 口译笔译 | 博思 | GRE GMAT
新概念英语 | 成人英语三级 | 申硕英语 | 攻硕英语 | 职称日语 | 日语学习 | 法语 | 德语 | 韩语
计算机等级考试 | 软件水平考试 | 职称计算机 | 微软认证 | 思科认证 | Oracle认证 | Linux认证
华为认证 | Java认证
公务员 | 报关员 | 银行从业资格 | 证券从业资格 | 期货从业资格 | 司法考试 | 法律顾问 | 导游资格
报检员 | 教师资格 | 社会工作者 | 外销员 | 国际商务师 | 跟单员 | 单证员 | 物流师 | 价格鉴证师
人力资源 | 管理咨询师考试 | 秘书资格 | 心理咨询师考试 | 出版专业资格 | 广告师职业水平
驾驶员 | 网络编辑
卫生资格 | 执业医师 | 执业药师 | 执业护士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证) | 经济师 | 会计职称 | 注册会计师 | 审计师 | 注册税务师
注册资产评估师 | 高级会计师 | ACCA | 统计师 | 精算师 | 理财规划师 | 国际内审师
一级建造师 | 二级建造师 | 造价工程师 | 造价员 | 咨询工程师 | 监理工程师 | 安全工程师
质量工程师 | 物业管理师 | 招标师 | 结构工程师 | 建筑师 | 房地产估价师 | 土地估价师 | 岩土师
设备监理师 | 房地产经纪人 | 投资项目管理师 | 土地登记代理人 | 环境影响评价师 | 环保工程师
城市规划师 | 公路监理师 | 公路造价师 | 安全评价师 | 电气工程师 | 注册测绘师 | 注册计量师
缤纷校园 | 实用文档 | 英语学习 | 作文大全 | 求职招聘 | 论文下载 | 访谈 | 游戏
考研_考试吧考研_首发2011考研成绩查询
考研网校 模拟考场 考研资讯 复习指导 历年真题 模拟试题 经验 考研查分 考研复试 考研调剂 论坛 短信提醒
考研英语| 资料 真题 模拟题  考研政治| 资料 真题 模拟题  考研数学| 资料 真题 模拟题  专业课| 资料 真题 模拟题  在职研究生

任汝芬:07年考研政治马哲原理冲刺模拟试题

来源:新东方 2007-1-10 21:10:08 考试吧:中国教育培训第一门户 模拟考场

陈先奎:2007年考研时事政治冲刺高分背诵版

密押:陈先奎2007年考研政治模拟试题及答案

政治分析题终极预测     时事政治必考100题预测  

更多资料请访问:考试吧考研栏目

三、分析题

1. 答案要点:

(1)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观点。

物质是在人的意识之外存在的,对意识具有先在性、独立性、根源性。没有反映也没有反映者,也就是没有意识就没有物质的观点,否认了物质的独立性,把意识视为物质的根源,这是夸大意识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和对物质的反映,意识永远依赖于物质,同时,意识通过实践反作用于物质。

认为“物质存在的东西”就是“精神中的东西”,那么物质就成为精神的产物,成为精神的东西,这是一种“万物有灵论”的观点,这是一种精神支配万事万物的唯心主义的有神论的观点。

(3)这一命题的前提是正确的,它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观点。但是意识反映客观存在并不能说意识就同客观存在是一致的,意识反映客观存在,有正确的反映即一致的反映,也有不正确的反映即不一致的反映。如果认为意识反映客观存在总是一致的,那么就否认正确意识的过程性,抹煞了真理与谬误的区别,是一种形而上学观点。

2. 答案要点:

(1)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客观实在性。世界的本质、本原是什么?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这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哲学路线的前提和基础之争,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论断。

(2)杜林认为世界统一于存在,是一种模棱两可的说法,掩盖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不同观点的对立,唯物主义者把存在解释为物质,唯心主义者把存在解释为精神。世界统一于存在的观点为唯心主义留下了地盘。特别是杜林从思维统一性导出世界的统一性,这就走向了唯心主义。

(3)世界的存在只是世界统一性的前提,所以命题是错误的,是折中主义观点。

3. 答案要点:

   (1)这句话有一定的合理性。它说明理想和现实是有区别的,不能等同。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的设想、希望、憧憬,属于意识的范畴,现实是已经实现的思想,属于客观的范畴或客观存在。

但是理想和现实又是密切联系的,理想从现实中产生,如果是合乎现实发展趋势的理想,就会成为推动现实发展的精神动力,在一定的主客观条件下,通过人们的努力和奋斗,理想就可能变为现实,达到在实践基础上理想和现实的统一。

我国社会现实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经过我国人民的艰苦奋斗,一定能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想变为现实。

命题只说明理想和现实的区别,而忽视了理想和现实的联系,是一种片面的形而上学观点。

(2)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必然性是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不仅表现必然性,而且对事物发展起重要作用。

世界历史的客观进程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如果否认偶然性的作用,认为一切都是必然的,在世界历史研究上就会导致宿命论,就会把它理解为某种神秘的客观精神所决定的。

4. 答案要点:

   (1)自然规律是自然界的变化发展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普遍联系,具有必然性、重复性、客观性的特点。

规律的必然性是指规律的存在,作用及其后果都是确定不移的,不可避免的,这也是不依人的意志和意识为转移的,这就要求人们在实践中不能从事违反自然规律的活动。

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由于受到人类文明发展水平的限制和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不断发生违背自然规律而受到惩罚的事情。如果说人们不会违背规律,都按必然性办事,这是一种神秘的宿命论观点。

(2)物质世界具有客观性,是指它是独立于我们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它对我们的意识有决定作用,同时我们的意识也对客观世界有反作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在物质世界打上人类意志的印记。

规律是指事物内部稳定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和确定不移的发展趋势。它的客观性是指其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确定不移的发展趋势。所以,规律是可以认识利用,而不能够发明、改造的。

认为我们能够改造客观世界,是指实践基础上引起客观世界的变化,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能够改造规律,是否认规律的客观性,这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5. 答案要点:

(1)运动是指一般的变化,而变化包括前进性的变化和倒退性的变化,唯物辩证法认为自然界、社会、人类思维,不仅是运动变化的,而且是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机械论、循环论也承认变化,但不承认发展,则是一种形而上学观点。

这一命题抹煞了是否承认发展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

(2)矛盾即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结合,促使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和地位的转化,使新矛盾代替旧矛盾、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这就是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的规律和原理。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既包括矛盾的客观存在又包括矛盾的解决、转化,没有矛盾的解决和转化就没有事物的发展,因此事物的发展并不在于矛盾的多少。如果认为矛盾越多越好,就会人为地制造“矛盾”,这是否认矛盾的客观性的唯心主义观点。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存在、运动和解决、转化,不断推动社会前进和发展,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和社会的发展都是人的能动活动的结果。所以认为社会矛盾越多社会发展自然就越快的观点,否认了人在社会矛盾的解决、转化中的能动作用,又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

(3)牛顿力学的F=ma公式是指物体(刚体)的质量为m,在外力F的作用下产生加速度a的运动,这—公式只适用于宏观、低速的物体,即在宏观、低速的条件下,这一公式是正确的。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物质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相统一作用的结果,内因是根据即第一位的主要的原因,外因为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牛顿力学的公式只适用于宏观、低速的物理世界,若把它推广到整个世界的一切领域,则是“外因论”的形而上学世界观。因此,这一命题的前提是正确的,推论是错误的。

6. 答案要点:

   (1)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追求真理是认识的重要任务,但不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认识的目的是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即求真是为了务实。

认识的任务是追求真理,认识的目的是改造世界、实现价值。两者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实践是检验真理和价值的唯一标准。

(2)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

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的主要任务是认识世界,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实践、改造世界。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因此,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重要。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密不可分的,第一次飞跃是第二次飞跃的前提,第二次飞跃是第一次飞跃的目的,两者统一于实践。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要求人们在改造世界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实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包括主观要正确地反映客观,符合客观,达到真理性认识;主观要反作用于客观,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使客观达到主观的目的、要求即客观和主观一致,实现价值的创造;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主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命题只承认主观同客观相一致的方面,而未承认在实践上实现客观同主观相一致的方面,这是片面的形而上学观点。

陈先奎:2007年考研时事政治冲刺高分背诵版

密押:陈先奎2007年考研政治模拟试题及答案

政治分析题终极预测     时事政治必考100题预测  

更多资料请访问:考试吧考研栏目

文章搜索
任汝芬老师
在线名师:任汝芬老师
   著名政治教育专家;研究生、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人事人才培...[详细]
考研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考研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考研网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