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析题(共5题,每题10分,共50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34.材料1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3页
材料2 “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决生产力的。” 摘自《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79页
请回答:
(1)用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分析说明一个社会形态在什么条件下决不会死亡?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什么条件下是决不会出现的?
(2)用唯物史观分析说明:判断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的好坏、大小的标准。
答案要点:
(1)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两对基本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但二者的地位和作用不能等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根本的矛盾,它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产生和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解决依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解决。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乃至整个社会发展中,生产方式或经济因素起决定作用,但又必须重视上层建筑即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和意识形态的巨大的反作用。首先,这两对矛盾所涉及的三个方面包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形成了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结构;其次,这两对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第三,正是这两对矛盾运动过程所体现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基础即是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的发展变化是生产力决定的。因此,在一种生产关系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这种社会形态是决不会灭亡的。同样道理,新的生产力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由它决定的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是决不会出现的。
(2)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在生产方式和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生产力是主导方面和决定性因素,所以,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生产力的文化发展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生产方式以及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变化发展,可见,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由生产力的发展到生产力解放的不断前进的过程,所以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的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与否的标本标准。这是因为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内容;生产力发展是实现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条件;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是社会文明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志。因此,判断一切政党及其实践的作用好坏、大小看它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5.下面是一组关于国际收支和人民币汇率的材料
材料1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总量不断攀升,从1979年到2004年的26年间,中国经济持续保持9.4%的年均增长速度,居民消费水平年均增长7%,进出口贸易年均递增16.7%。到200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65万亿美元,进出口贸易11548亿美元。中国市场潜力巨大,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进口市场和亚洲第一大进口市场。自1994年对外贸易由逆差转顺差以来,每年都有一定规模的顺差。今年(2005年)贸易顺差急剧扩大,前10个月已达804亿美元,是去年全年顺差的2.5倍。贸易顺差预计今年接近1000亿美元。过大的贸易顺差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一是使国际贸易摩擦加剧。我国已连续10年成为国际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二是随着贸易顺差扩大从而外汇储备大量增加,使外汇占款大幅增加,不但加大了货币调控的难度,也加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容易诱使投机资金流入。三是目前我国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总体较低、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商品出口增长过快,也加剧了国内资源、环境的矛盾,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摘自《经济日报》2005年12月5日
2005年9月份美国贸易逆差创下新高至661.1亿美元,其中与中国的逆差就达到201亿美元,同样达到历史新高。近期,美国国会下属的美中经济与安全委员会提交了一份报告,认为人民币一次性升值2%后仍然处于严重低估的水平;该报告要求美国财政部继续施压人民币升值,并建议美国国会考虑施加27.5%惩罚性关税。预计明年我国贸易顺差仍将维持在高位,这使得人民币面临了较大的升值压力。 摘自《经济日报》2005年12月5日
材料2 1997年以前,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海内外对人民币的信心不断增强。但此后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为防止亚洲周边国家和地区货币轮番贬值使危机深化,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主动收窄了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步减弱,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金融领域改革取得了新的进展,外汇管制进一步放宽,外汇市场建设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为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创造了条件。
2003年10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泰国首都曼谷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就表示,中国将继续本着负责任的态度来处理人民币汇率问题。“我们将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同时在深化金融改革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2005年6月26日,温家宝总理在第六届亚欧财长会议上,明确了人民币汇率改革必须坚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
2005年7月21日19时,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经国务院批准,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并公告;人民币升值2%。
人民银行分析认为,适当调整人民币汇率水平,改革汇率形成机制,将直接对中国经济带来7大好处:
―――有利于贯彻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资源配置;
―――有利于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提高金融调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有利于保持进出口基本平衡,改善贸易条件;
―――有利于保持物价稳定,降低企业成本;
―――有利于促进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有利于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效果;
―――有利于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摘自《经济日报》2005年7月26日
请回答:
(1)结合材料1,分析说明根据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结合材料2,你认为人民币汇率改革对我国经济运行会产生哪些影响。
答案要点:
(1)国际收支是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国际收支主要包括经常项目(即贸易项目)和资本项目,国际收支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中出现顺差或逆差都会对一国国内经济运行和国际经济关系产生不好的影响。长期的国际收支顺差会使货币面临升值的国际压力,产生一系列贸易摩擦甚至贸易报复,甚至会影响正常的国家关系。同时也会对国内的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产生负面影响。长期的国际收支逆差会影响币值稳定,增加通货膨胀和失业压力,同时会大量消耗国际储备,并降低国内、国际对本国经济的信心、出现资本外逃、投资环境恶化,削弱国家抵抗经济风险的能力,甚至可能出现“危机”。因此,政府必须采取有效的汇率政策和资本流动管理等手段,保持国际收支的正常和平衡。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坚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前提下,应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继续积极有效地扩大出口,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2)适当调整人民币汇率水平,改革汇率形成机制,有利于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改善贸易条件;有利于贯彻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保持宏观经济和物价水平稳定;有利于促进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等。
资料集锦:2007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冲刺专题
2007年考研政治形势与政策选择题预测[100题]
更多资料请访问:考试吧考研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