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校 - 万题库 - 美好明天 - 直播 - 导航
热点搜索
学员登录 | 用户名
密码
新学员
老学员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考研 > 考研模拟试题 > 考研政治模拟试题 > 综合辅导 > 正文

2010年考研政治任汝芬序列之四最后四套题(2)

来源:任汝芬 2010-1-5 11:20:21 要考试,上考试吧! 考研万题库

  37(1).全世界都面临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发展的问题。对于中国来说,经济全球化既带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也带来了诸多方面的挑战。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发展的情况下,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日益频繁;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利用都是跨国界的,商品在全世界销售,资本在跨国界流动,信息得以共享,经济交往中需要遵循共同规则,跨国公司本土化的程度不断提高,不仅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而且还充分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各国公民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一个国家的公民可能工作和生活在另一个国家,并对另一个国家产生了感情。某些发达国家的政要和学者借此大肆宣称“民族国家的时代已经过去”。

  请回答:

  (1)在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的情况下,为什么必须弘扬爱国主义?

  (2)在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的情况下,如何弘扬爱国主义?

  答案要点:

  (1)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发展的情况下必须弘扬爱国主义的主要依据:①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发展的情况下,国家仍然是本民族整体利益的最具权威的代表者。②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发展的情况下,国外敌对势力妄图西化和分化我国的战略并未改变。

  (2)①必须加速提高中国的国力;②必须积极应对挑战和风险;③必须坚决反对政治、文化一体化;④要以宽广的眼界看待世界。

  37(2).材料1

  2009年10月1日,首都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胡锦涛在庆祝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新中国60年的发展进步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有信心、有能力建设好自己的国家,也有信心、有能力为世界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材料2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在四川省汶川县的里氏8.0级地震撼动了神州,震惊了世界。此次地震给灾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巨大的心理创伤。然而,灾难凝聚力量,灾难孕育生机,抗震救灾的过程,既是拯救生命、安置受灾群众、重建家园的过程,也是激发、锤炼和彰显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过程。抗震救灾斗争铸就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高度升华和集中体现,是夺取抗震救灾斗争全面胜利的精神保证和强大动力。

  请回答:

  (1)为什么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2)如何理解抗震救灾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高度升华和集中体现?答案要点:

  (1)①讲爱国,爱的就不应当是自己国家可能是什么样的虚幻的情形,而恰恰应是自己的祖国和祖国的人民所选择的成为现实的状况。而社会主义就是中国的选择,是亿万中国人民的选择,当代中国人所爱的中国,就是已经成为了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所以,在当代中国,爱国首先应该尊重中国人民的选择,热爱中国人民所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否认了这个前提下的爱国,只能是一种虚幻的、乌托邦式的情感表达。②新中国60年的发展进步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所以,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2)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紧密相连,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依托,二者有机统一,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抗震救灾的伟大实践让民族精神又一次提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这场抗震救灾斗争中得到了空前的展现。抗震救灾的伟大实践也让时代精神又一次彰显,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这场抗震救灾斗争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抗震救灾的伟大实践,处处可见时代造就的开放意识、世界眼光、法制观念,等等。其中最为突出的,当数以人为本、尊重科学。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民族精神的产物,又是时代精神的产物,这就决定了在这个大背景下抗震救灾斗争所孕育的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统一的产物。

  38(1).材料1

  日前,灾难影片《2012》在全球掀起了一股“末日狂潮”。虽然美国宇航局出面辟谣,发布专门的官方声明,否认世界末日之说,但是近年来,气候变暖的加剧,极端天气的频发,使得全世界都开始关注气候变化、担忧地球的未来。

  12月7日至18日,丹麦的哥本哈根将举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这次会议被称为“拯救人类的最后机会”。

  材料2

  11月26日,中国公布了到2020年为止的减排目标:单位GDP碳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40%~45%。美国则承诺,10年后温室气体排放将在2005年基础上减少17%。

  材料3

  9月2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峰会开幕式并发表了题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讲话。他指出,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生存和发展,是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气候变化是人类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既受自然因素影响,也受人类活动影响,既是环境问题,更是发展问题,同各国发展阶段、生活方式、人口规模、资源禀赋以及国际产业分工等因素密切相关。归根到底,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应该也只能在发展过程中推进,应该也只能靠共同发展来解决。

  请回答:

  (1)为什么应对气候变化必须承担“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

  (2)国际社会应该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3)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举措。

  答案要点:

  (1)要承担共同的责任是因为气候变暖和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有密切的关系。承担有区别的责任是因为发达国家的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责任者,且有资金和技术支持,而发展中国家历史排放少、人均排放低,目前受发展水平所限,缺少资金和技术,缺乏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和手段,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国际产业链低端,承担着大量转移排放。当前,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仍是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所以国际社会应该重视发展中国家的困难处境,尊重发展中国家诉求,把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发展中国家发展、提高发展中国家发展内在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紧密结合起来。

  (2)①履行各自责任是核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凝聚了国际社会共识。②实现互利共赢是目标。气候变化没有国界。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应对这一挑战,需要国际社会同舟共济、齐心协力。③促进共同发展是基础。从长期看,没有各国共同发展,特别是没有发展中国家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就没有广泛而坚实的基础。④确保资金技术是关键。发达国家应该担起责任,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新的额外的充足的可预期的资金支持。这是对人类未来的共同投资。

  (3)中国的举措:①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工作,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②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③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④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

  38(2).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人们日益关注的四大问题。人口爆炸,已使地球不堪重负;环境污染,已使其伤痕累累;生态失衡,已使她失去了昔日的辉煌;物种灭绝危及整个生物圈。面对无穷无尽的污染,河流在悲泣,泉水在呻吟,海水在怒号。森林匿迹,溪流绝唱,草原退化,流沙尘扬。我们的地球,正超负荷运转;我们的家园,正走向衰亡,人类的警钟,是自己把她敲响,挽救自然,挽救生态,挽救环境,挽救地球已刻不容缓!否则,人类的末日将是酿造的一杯毒酒!

  请回答:

  (1)用矛盾对立统一性原理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

  (2)国际社会应该如何努力才能避免喝下这一杯“由人类酿造的毒酒”?

  答案要点:

  (1)矛盾的对立统一性原理认为,矛盾双方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在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中存在和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相互对立和依存的统一体。人类始终同大自然是密不可分的。人类是大自然的一员,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中不断认识自然,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开发自然,在同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发展自己,是人类生存和进步的永恒主题。自然界运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开发利用自然首先要认识自然、尊重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磨难,同时又促使人类更加自觉地去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进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2)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在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道路。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方式,使经济的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保持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承载力相互协调的关系,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体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理念;控制人口,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和资源状况相协调,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2010年考生必读:
文章搜索
万题库小程序
万题库小程序
·章节视频 ·章节练习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
扫码免费使用
考研英语一
共计364课时
讲义已上传
53214人在学
考研英语二
共计30课时
讲义已上传
5495人在学
考研数学一
共计71课时
讲义已上传
5100人在学
考研数学二
共计46课时
讲义已上传
3684人在学
考研数学三
共计41课时
讲义已上传
4483人在学
推荐使用万题库APP学习
扫一扫,下载万题库
手机学习,复习效率提升50%!
版权声明:如果考研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考研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官方
微信
扫描关注考研微信
领《大数据宝典》
下载
APP
下载万题库
领精选6套卷
万题库
微信小程序
帮助
中心
文章责编:zhangyuqi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