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校 - 万题库 - 美好明天 - 直播 - 导航
热点搜索
学员登录 | 用户名
密码
新学员
老学员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考研 > 考研模拟试题 > 考研政治模拟试题 > 正文

2011年考研《政治》冲刺全真预测试题(2)

2011考研已进入最后紧张的冲刺阶段,考试吧整理“2011考研《政治》冲刺模拟试题及答案”供广大考生冲刺使用。
第 1 页:单选题
第 2 页:多选题
第 3 页:分析题

  三、分析题:34~38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34.请阅读下列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材料:

  材料1

  经济全球化并非一些人想象的那样是利益全球共享。一些欠发达国家与地区通过参与经济全球化获得了发展的机遇与红利,但是,他们的暂时发展并不能改变经济全球化的长期走势。在“看不见的手”主宰下,世界各国的贫富差距正在进一步扩大,市场竞争最终导致的是资源向有效率的富裕国家集中,富国更富穷国更穷的“马太效应”表现得越来越明显,由此导致的反经济全球化浪潮同样有一浪高过一浪的趋势。无论是南美国家出现的拉美化现象还是东南亚爆发的金融危机,都证明经济全球化并不必然带来发展中国家与地区永久的繁荣与稳定。

  摘自2008年6月10日《南方日报》:《正确把握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

  材料2

  国际金融危机暴露了经济全球化的“软肋”,同时也强化了各国合作应对的意愿。人们认识到,全球经济之间的联系如此密切,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也没有单一的解决方案。上世纪30年代那场危机引发了范围广泛的保护主义,进而使危机进一步加深。面对眼下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各国普遍表示要拒绝保护主义的诱惑。世贸组织各成员纷纷指出,相互隔绝并不能带来经济繁荣,个别政府对保护主义的迁就是胆怯、短视的行为。在合作应对危机的同时,各国也开始寻求解决世界经济中的深层次问题,这将使经济全球化在新的背景下不断发展。

  摘自2009年5月20日《人民日报》:《经济全球化不会停步》

  结合材料回答:

  (1)结合材料1,运用所学哲学原理说明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影响。(6分)

  (2)结合材料2,说明经济全球化下体现了什么唯物辩证法的原理。(4分)

  35. 阅读下列一组材料:

  材料1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对就业的促进作用比较明显。从1978年到2005年,GDP总量从3645亿元增加到182321亿元,我国就业人数也由4.01亿人增加到7.58亿人,增加了3.57亿人。

  但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是,近年来,当中国正在为经济增长欢呼时,却发现失业率也在增长。“十五”期间GDP年均增长9.5%,年均增加就业人数只有748万人,比“九五”时期少56万人。进入2006年以后,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增至约2400万名,农村也有1.5亿富余劳动力等待“消化”。从2008年后半年开始,由于受国际金融海啸的影响,就业难再次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我国当前就业工作面临四大难题:一是就业供给总量不减,就业压力大。二是历史遗留问题尚未全部消化。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集体企业下岗职工,部分困难地区、困难企业、困难群众的就业问题依然存在;已实现再就业的人员,有些还不稳定,存在再次失业的风险。三是新就业矛盾逐步凸显。主要是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的就业问题进一步突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同样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四是劳动力素质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专题精解十题》

  材料2

  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

  ——《中 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材料3

  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

  ——《十七大报告》

  请回答:

  (1)为什么说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是贯彻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4分)

  (2)我国应采取哪些措施解决严峻的就业问题?(6分)

  3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1905年8月20日,在孙中山的倡议下,兴中会、华兴会和光复会在日本东京联合组成同盟会。1905年11月,同盟会创办《民报》,孙中山在发刊词中第一次公开提出了三民主义的主张。同盟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有了比较完备的革命纲领,有了公认的革命领袖,有了一个统一的革命政党,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1911年10月10日同盟会领导了武昌起义,****了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了南京临时政府。不久,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妥协,政权落入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手中。从此同盟会逐步分化。1912年8月25日,宋教仁将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会联合组成******,旨在通过“议会道路”实现“革命理想”。

  摘自《中国近代史》

  材料2

  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的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宣言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这次国共合作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广泛地动员了工农群众,开创了民主革命的新局面,促进了北伐战争的顺利进军。1927年******右派发动的“四·一二”和“七·一五”******政变,标志着******右翼势力彻底背叛革命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

  摘自《中国近现代史纲》

  材料3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向北平西南的卢沟桥发动进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 共中央发布通电号召全中国军民团结起来,抵抗日本的侵略。9月22日,******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 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共 产 党的合法地位。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1946年6月,******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爆发。第二次国共合作宣告破裂。

  摘自《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参考资料》

  请回答:

  (1)结合材料1,从革命纲领、政党和革命成果方面来说明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3分)

  (2)材料2和材料3中的统一战线名称分别是什么?(2分)请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从革命任务和革命动力方面来分析两次国共合作的必然性。(4分)合作的成功与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1分)

  3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随着网络日益普及,MSN、BBS、博客等各种网络娱乐形式为网民提供了充分的话语平台,但同时,各种“网络暴力”事件也时有发生。专家指出,网络像一把双刃剑,当导向正确时,网络有着惊人的推动力量,反之也能给网民带来巨大伤害。专家建议,网民在网上应遵守现实生活的道德,自觉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利用网络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据了解,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表现为:网民对未经证实或已经证实的网络事件,在网上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失实言论,造成当事人名誉受损;在网上公开当事人现实生活中的个人隐私,侵犯其隐私权;对当事人及其亲友的正常生活进行行动和言论侵扰,致使其人身权利受损等。网民的匿名性,网络缺乏制度和道德约束,一些网民素质较低等原因是网络暴力形成的根源。

  材料2

  某网站论坛不久前发生了一起“电话门”暴力事件。一则名为 “打击一切变态”的帖子,声称其美女同事频频遭受一男子的电话骚扰,并公布了“骚扰者”的手机号码。该帖发布后,不少网友响应,“把该号码印在黑广告上”、 “把这个号码公布到其他网站”等主意层出不穷,支持“打爆该号码”的网友越来越多,这些行为已经从网络向现实生活渗透,严重地影响了他人的正常生活与合法权益。类似的群体性攻击事件,在网络上屡见不鲜,网络暴力正以其独有的方式破坏着公共规则、侵犯着道德底线。“人肉搜索”行为就是网络暴力行为的典型代表,网络暴力正在迅速蔓延,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这种暴力行为正在被“合法化”、“正义化”。部分网友通过非道德的手段去行使自己的道德声讨权,全然不顾法律法规。

  有关专家分析,不少网络暴力事件反映出网民在网络舆论中盲目跟风的从众心理,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为减少网络暴力事件,净化网络环境,专家呼吁,广大网民在网络行为中应保持理性,正确行使自己的网络权利,倡导“绿色网络”概念,合理使用网络,并呼吁尽快制定相应法律法规。

  请回答:

  (1)网络生活现在已经成为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下更应该共同遵守公共秩序,结合材料分析为实现有序的公共生活,应如何维护公共秩序。(6分)

  (2)结合材料中涉及的“网络暴力”现象,谈谈如何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4分)

  38.选作Ⅰ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1

  “中美国”的概念是由哈佛大学经济史教授尼尔·弗格森于2007年3月5日在《洛杉矶时报》上以“买下中美国”为题的撰文中首次提出的;而中美“两国集团论”即“G2”,则是由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弗雷德·伯格斯滕在2008年夏季出版的《外交》杂志上发表的“平等的伙伴关系”一文中首先提出的。尽管常常被相提并论,但这两种观点各具特色。前者的特征是认为中美应合二为一相互满足。弗格森“创造性”地把China(中国)与America(美国)合成一个新词“Chimerica”(中美国),并宣称“中美国”这个概念是指最大消费国美国和最大储蓄国中国构成的利益共同体:美国和中国不是两个国家,而是同属于一个叫“中美国”的国家,它们之间是一种共生关系,一个储蓄一个消费,一个出口一个进口,一个提供产品一个提供服务,一个储备外汇一个印制美元。他声称“这是极好的联姻,相互补充”。G2的重点则是强调中美不应再纠缠于效率低下的国际社会或国际组织,而应通过两国单独的密切合作来应对金融危机。弗雷德明确表示,如果中美合作,会使G2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国、WTO运作得更好。

  材料2

  [网友“我从海上来”]我特别关注中美关系,奥巴马上台了,希拉里不久前刚刚结束对中国的访问,中美关系将如何发展?

  [******]中美建交走过了30年历程,应该说有曲折,但毕竟是向前发展。一个良好的中美关系,不仅符合中美两国和两国人民的利益,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和稳定。30年,中美关系的发展告诉我们,就是和则两利,斗则俱伤。我们经过反反复复的实践,终于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那就是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发展建设性协作关系。我希望中美关系继续朝着这条道路向前发展。后退没有出路,也不符合历史潮流。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1中的“G2”观点。(6分)

  (2)结合材料1和2分析中美关系“和则两利,斗则俱伤”的寓意。(4分)

  选作Ⅱ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

  近几年国际恐怖袭击事件的相关数据

年份

2001

2002

2003

恐怖事件总数

346

198

190

死亡人数

 

725

2013

受伤人数

 

2013

1593

针对美国的袭击

219

77

82

  ——摘自美国国务院2004年4月29日发布的《2003年全球恐怖主义形势》报告

  材料2

  这边美国布什总统和澳洲首相霍华德照样背书:恐怖主义来自那些仇恨西方价值、宗教、自由和牺牲自我把民主和文明带给落后的回教世界的人的罪恶回教徒……总之,可以这么说:一天西方占领势力不从中东全面撤退,一天西方各国不解决巴勒斯坦—以色列问题,报名参加“圣战”的“战士”必定是络绎不绝的!

  ——摘自《联合早报》(2008年8月15日)

  材料3

  正在新加坡出席亚洲安全会议的澳大利亚国防部长希尔,星期天(5日)表示他在下周访问中国期间,将会邀请中国参与地区的反恐行动。希尔称,他认为中国拥有庞大资源,可以在有关任务中扮演重要角色。菲律宾国防部长也表示,中菲目前已经在合力打击跨国贩毒,反恐将是下一步的合作。

  ——摘自《凤凰咨讯》(2008年6月5日)

  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分析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6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试析中美两国在反恐问题上的异同(4分)

上一页  1 2 3 
  相关推荐

  2011考研《政治》临考冲刺精选资料集锦

  2011考研《政治》模拟预测试题及练习题汇总

  2011考研《政治》任汝芬序列四冲刺试题三套

文章搜索
万题库小程序
万题库小程序
·章节视频 ·章节练习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
扫码免费使用
考研英语一
共计364课时
讲义已上传
53214人在学
考研英语二
共计30课时
讲义已上传
5495人在学
考研数学一
共计71课时
讲义已上传
5100人在学
考研数学二
共计46课时
讲义已上传
3684人在学
考研数学三
共计41课时
讲义已上传
4483人在学
推荐使用万题库APP学习
扫一扫,下载万题库
手机学习,复习效率提升50%!
版权声明:如果考研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考研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官方
微信
扫描关注考研微信
领《大数据宝典》
下载
APP
下载万题库
领精选6套卷
万题库
微信小程序
帮助
中心
文章责编:zhangyuqi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