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试题 |
第 6 页:参考答案 |
三、分析题:34~38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从前,沧州城南有一座临河寺庙,庙前有两尊面对流水的石兽,据说是“镇水”用的。一年暴雨成灾,大庙山门倒塌,将那两尊石兽撞入河中。庙僧一时无计可施,待到10年后募金重修山门,才感到那对石兽之不可或缺,于是派人下河寻找。按照他的想法,河水东流,石兽理应顺流东下,谁知一直向下游找了十里地,也不见其踪影。这时,一位在庙中讲学的先生提出其见解:石兽不是木头做的,而是由大石头制成,它们不会被流水冲走,石重沙轻,石兽必然于掉落之处朝下沉,你们往下游找,怎么找得到呢?旁人听来,此言有理。 不料,一位守河堤的老兵插话:我看不见得,凡大石落入河中,水急石重而河床沙松者应求之于上游。众人一下子全愣住了:这可能吗?老兵解释道:“我等长年守护于此,深知河中情势,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头一样。”众人听后,无不服膺。寻找者依照他的指点,果真在河的上游发现并挖出了那两头石兽。
材料2
珍视我们内心的“爱因斯坦”
1931年1月,当爱因斯坦参加卓别林在美国洛杉矶的电影首映式时,一大群人向两人发出了狂热的欢呼。“他们向我欢呼是因为他们都能理解我的作品,”卓别林对爱因斯坦说,“他们向您欢呼则是因为谁也不能理解您的作品。”
这个当年的花絮能够流传至今,大概是因为它是诠释科学研究价值最好的例子之一:既道出了科学探索的艰难,也说明了科学的影响力。即便是在今天,讨论科学探索尤其是基础科学的研究,是否变得不重要或者不被人认为重要,都是一个伪命题。不用说实验室里一束电子打向金属板,从此有了造福人类的X射线,或者对原子结构的洞察催生了核能和超级材料等,只要你读到爱因斯坦的故事,内心升腾起哪怕是一点点的小激动,答案已经不言自明——无论是科学家还是非专业的普通大众,内心往往都有一种成为爱因斯坦的冲动。
对科学家而言,“面对周围的世界,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探索?”只要好奇心在,科学家对真理的探险永远不会停,人们对了解世界和自身的渴望就不会消失。20世纪上半期物理科学的“黄金时代”,出现了以爱因斯坦、玻尔为代表的一大批物理学家,试图去改变“大自然及其法则隐伏在暗夜中”的状况,相对论、量子力学等理论的诞生让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跳跃到一个更高的维度。
这种探索的激情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延续。尽管少了孤胆英雄式的科学巨星,但公众对科学大事件的热情仍然不减。在2012年用大型强子对撞机寻找有“上帝粒子”之称的希格斯波色子时,全世界的新闻媒体都聚焦这一事件,掀起的热度不亚于世界杯足球赛。普通人即使无法完全理解科学家们手头的工作,无法完全明白宇宙大爆炸、超弦理论等一连串让人眼花缭乱的名词,也不会因此而削弱了对霍金和平行宇宙假说的浓厚兴趣。或者,即使难以想象四维空间和多维空间,也不妨碍把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三体》小说看得津津有味,小说中的“降维攻击”甚至成为流行词汇。
随着科学技术和人们认知能力的发展,对于科学研究的精髓是什么、科学是用来干什么的,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理解,但好奇心始终是一个不变的参数。最近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有一个有意思的对比:20年前的学生学习科学,更多是期望自己成为一名科学家,在某个领域有所建树;现在的学生则更认为科学是用来解决问题的,不是局限于特定领域。而不管科学用来干什么,仍然需要靠好奇心来驱动。
近几十年来,科学领域主要是基础研究领域,似乎少了足够多的激动人心的突破,也没有再出现牛顿、爱因斯坦这些划时代的科学家。这并非是基础研究裹足不前,而是由于科学技术越发达,科学家手中可使用的工具越来越强大,“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会看得更远,也使得重大突破越来越难。其实这不算什么,只是历史把重任和荣耀从个人手中交到了一支支同样具有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团队身上,只是更加需要耐力与定力来创新和启发新的思想。
(1)为什么老兵能正确判断石兽的位置而庙僧不能?
(2)从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要“珍视我们内心的‘爱因斯坦’”?
35.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在依法治国方略提出17年之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又开启了法治中国新时代。法治中国的蓝图越来越清晰,道路越来越光明。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有了完善的顶层设计,法治中国并不能一蹴而就,必须靠落实到位,才能让理想照进现实。
——让法治中国的理想照进现实,靠的是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这是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内在要求,也是转变领导方式的着力点。
经过近30年全民法制宣传教育,领导干部自觉学法用法的意识大大增强,并已成为一种新的执政风尚。但不可否认的是,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的旧习在一些领导干部的头脑中仍有残余,“什么法不法,老子就是法”的强硬态度,与依法治国的理念大相径庭。
十八届四中全会特别强调,把法治建设纳入政绩考核,今后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也将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内容。这份强调,让法治的分量在领导干部的执政生涯中显得越来越重。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从“人治”走向法治,领导干部是关键。领导干部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排头兵,不仅仅是知悉法律条文,更重要的是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让法治中国的理想照进现实,靠的是司法人员的公平公正。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四中全会再次提出,“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体现在每一个具体案件中。
只有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才能真正做到公正司法。从今以后,领导干部干预司法将被追究责任。因为,四中全会已明确,“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这样的表述首次出现在党的文件中,它既能确保审判权和检察权的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又能有效地保护司法人员依法履职。
——让法治中国的理想照进现实,靠的是每个公民的法治意识。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十八届四中全会倡导,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这既是对我们每一个公民的要求,也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行为准则。只有这样,全社会的法治意识才能养成,全社会的法治环境也才能形成。
公民的合法权益要靠法律保障,同样,法律权威也要靠我们每一个公民来维护。我们每一个人,不能光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而是要齐心协力,参与共建,用每一个具体的遵法、守法行为,让法治更生动、更具体地来到你我的身边。
言必信,行必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奏响了依法治国的最强音,法治中国的美好蓝图已经绘就,其权威和生命,是不折不扣地将全会提出的若干重大决策部署逐渐落实到位。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10月29日
请回答:
(1)“依法治国”是如何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
(2)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更好地推行“依法治国”?
编辑推荐:
· | 2022考研复试联系导师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复试面试常见问题 | 04-28 |
· | 2022年考研复试面试回答提问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复试怎么缓解缓解焦虑心态 | 04-27 |
· | 2022年考研复试的诀窍介绍 | 04-27 |
· | 2022年考研复试英语如何准备 | 04-26 |
· | 2022年考研复试英语口语常见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复试的四个细节 | 04-26 |
· | 2022考研复试准备:与导师及时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复试面试的综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