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模拟试题 |
第 5 页:参考答案 |
二、多项选择题
1.苏轼在《石钟山记》就士大夫和渔工水师没有正确认识“钟声”产生的原因指出:“士大夫终不肯以水舟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苏轼的话蕴含的哲学道理包括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2 .1936年柏林奥运会,欧文斯创下10.3秒的百米世界纪录。之后,医学界研究断言,百米赛道上人类所能承载的运动极限不会超过每秒10米。但是32年后,海固斯创造了9.95秒的新纪录,打破了这一断言。这表明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C.实践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科学的认识
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3.“把学问用于装饰是虚假,完全依靠学问上的规则断事是书生的怪癖。”这表明
A.书本知识比亲身实践更为重要
B.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D.书本知识要和具体实践结合
4 .现代化的观测手段,比如射电望远镜,可以帮助人们看到距离地球百亿光年以上的遥远天体,大大提高了人类的认识能力。这表明
A.连接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实践工具可以帮助人们突破感官的自然极限
B.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手段和条件
C.科学技术是认识发展的源泉和根本动力
D.科学技术的水平和特征可以成为区分社会性质的根本标准
5.地图反映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程度,地图的变化记录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人类绘制地图的历史,可以上溯到遥远的史前时代。当时绘制的原始地图,简单、粗糙,空间范围有限,反映了当时人们所认识的世界。早期地图绘制者认为地球是平的。15/16世纪哥伦布等航海家证实地球是圆的。随着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现在的世界地图日以精准,更好地满足了生产生活的需要。世界地图的绘制历史表明
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B.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C.事事亲身实践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6.在《列子·汤问》中,记载了“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两个小孩为太阳什么时候离地面近发生了争执。一个小儿说太阳早上离地面近,因为这时太阳看起来更大;另一个小孩说太阳中午离地面近,因为这时太阳让人感觉更热。两人请教孔子,结果孔子也回答不上来。故事中两小儿各自所持的理由以及谁也说服不了对方的结果,说明
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B.人通过感觉和现象无法揭示事物的本质
C.人对事物的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
D.理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感性认识
7.恩格斯说: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致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推断它明天会再升起。该论断所包含的哲理有
A.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
B.必然性是无法充分认识的
C.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D.逻辑证明是一种不可靠的认识形式
8.弗兰西斯·培根在他的《新工具》一书中说:“历来处理科学的人,不是实验家,就是推论家。实验家像蚂蚁,只会采集和使用;推论家像蜘蛛,只凭自己的材料来织成丝网。而蜜蜂在庭院里和田野里从花朵中采集材料,再用自己的能力加以变化和消化。哲学的真正任务就是这样。”“蜜蜂”的行为体现了
A.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
B. 获取感性材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C. 认识运动是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
D. 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
9.20世纪20年代,有党的干部问农民:“你要革命吗?”农民回答:“是的”。干部再问:“你是怎么革命呢?”农民说:“杀尽土豪劣绅!”在这里,原本中性的“土豪”一词与“劣绅”并列了。近年来,“土豪”一词再次现身,并成为高频词汇。今天的“土豪”,其实重点并不是“豪”,而是“土”,例如:这家伙真土豪,但也太没有品味了。“土豪”一词含义的变化说明
A. 事物的发展是相对的
B.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具体的、历史的
C.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D.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10.有学者主张,在科学活动中,为了公正地观察所研究对象,应当排除头脑中已有的一切理论认识,以便使自己的认识达到公正、客观的境界。这种观点的错误有
A.否认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B.不了解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促进作用
C.拒绝承认真理的客观性
D.片面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
11.“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表明
A.感性认识不可靠
B.由感性认识而来的理性认识反过来促进感性认识的发展
C.感性认识应该上升到理性认识
D.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根本对立
12.郑板桥曾提到他画竹的过程,当他晨起“看竹”时,产生了“眼中之竹”;然后胸中涌起“画意”;此乃“胸中之竹”;最后“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形成了“手中之竹”。他反复强调“眼中之竹”不同于“胸中之竹”,从哲学上看,是因为
A.前者是感性的,后者是理性的
B.前者有局限性,后者无局限性
C.前者是肤浅的,后者是深刻的
D.前者是直接反映,后者是创造性反映
13.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已在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14.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脏东西掉进锅里。他连忙用汤匙把它捞起来,正想把它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于是便把它吃了。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学生。经过解释,大家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感慨地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说的呢?”这个故事说明
A.感性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B.感性认识对获得真理毫无意义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包含,可以截然分开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5.下列名言正确地反映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的是
A熟知不等于真知
B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可以深刻地感觉它
C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
D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编辑推荐:
· | 2022考研复试联系导师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复试面试常见问题 | 04-28 |
· | 2022年考研复试面试回答提问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复试怎么缓解缓解焦虑心态 | 04-27 |
· | 2022年考研复试的诀窍介绍 | 04-27 |
· | 2022年考研复试英语如何准备 | 04-26 |
· | 2022年考研复试英语口语常见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复试的四个细节 | 04-26 |
· | 2022考研复试准备:与导师及时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复试面试的综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