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一、单项选择题 |
第 3 页:二、多项选择题 |
第 5 页:三、材料分析题 |
第 7 页:一、单项选择题答案 |
第 8 页:二、多项选择题答案 |
第 9 页:三、材料分析题答案 |
8.【评分细则】
(1)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2分)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1分)
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党和国家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开始了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1分)会后,从党的指导思想的确立和实际工作的领导来说,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1分)以这次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党和国家充满希望和活力地踏上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1分)
(2)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党是改革的倡导者、推动者、领导者,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关键取决于党,取决于党的领导。(1分)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改革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前进。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不论怎么改革、怎么开放,都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1分)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改革往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方向前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坚持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1分)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遵循,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托。(1分)
9.【评分细则】
(1)第一,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2分)
第二,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2分)
第三,材料中所指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是摆在第一位的,教育不仅要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更要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换句话说,教育不仅要传递给学生专业知识,更要塑造学生的品德修养、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专业知识往往具有工具理性的一面,如果一个人不能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知识的运用,则可能适得其反,这正是说明了“修德”的重要性,需要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2分)
(2)第一,扣好人生的扣子,青年人的成长和全面发展,离不开正确价值观的引领,因此一定要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1分)
第二,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下好落细、落小、落实的功夫,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
勤学。要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同时,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明辨。增强自己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辨别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自觉做到常修善德、常怀善念、常做善举。笃实。于实处用力,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把艰苦环境作为磨练自己的机遇,把小事当作大事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3分)
10.【评分细则】
(1)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自信和自觉,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来源于对实现中国发展目标条件的认知,来源于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把握。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中国确立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发展目标,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老路不仅走不通,而且一定会碰得头破血流。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国情、文化传统和当今世界发展潮流决定的。(4分)
(2)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应处理好下面三个关系:
第一,正确处理维护自身利益与促进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关系。中国的和平发展建立在同各国的合作基础上,追求的是世界的持久和平和各国共同发展。中国利益与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是一致的。(2分)
第二,正确处理合作与斗争的关系。中国重视合作,也坚持原则,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对于侵犯我国主权、损害我国核心利益的行为,必须进行坚决斗争。(2分)
第三,正确处理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的关系。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充分估计前进道路上种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困难和风险,妥善应对国内外各种压力和挑战。(2分)
11.【评分细则】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我国宪法的修改就是建立在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基础上,是对我国实践经验总结的结果。(2分)
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首先,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在认识过程中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资反复,才能形成比较科学的认识。认识发展具有无限性。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无限发展的。(3分)
我国宪法自1982年以来,在基础的基础上修改了五次,内容在不断地更新,让人们对宪法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充分说明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1分)
(2)认识的运动过程和基本规律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要实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趋势相适应。由于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主观认识也应该是具体的、历史的。(3分)
我国的宪法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因为实践发展了,我们的认识也需要不断向前推进,从而达到认识与实践历史的、具体的统一。(1分)
12.【评分细则】
(1)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坚持统筹推进、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的基本路径。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推进医药分开,实行分级诊疗,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4分)
(2)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绩。(2分)
但是,我国脱贫攻坚面临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从总量上看,2017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3000多万人。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平均每年需要减少贫困人口近1100万人,越往后脱贫成本越高、难度越大。从结构上看,现有贫困大都是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贫困程度深的地区和群众,是越来越难啃的硬骨头。在群体分布上,主要是残疾人、孤寡老人、长期患病者等“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人口以及部分教育文化水平低、缺乏技能的贫困群众。在脱贫目标上,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两不愁”相对容易,实现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三保障”难度较大。(2分)
当前脱贫攻坚的主要难点是深度贫困地区:一是连片的深度贫困地区,二是深度贫困县,三是贫困村。深度贫困的成因主要在于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于一体;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社会发育滞后,社会文明程度低;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经济发展滞后,人穷村也穷。在深度贫困成因中,需要特别关注因病致贫问题。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务必深刻认识深度贫困地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艰巨性、重要性、紧迫性,采取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有效的举措、更加有力的工作,扎实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2分)
13.【评分细则】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三种建国方案始终摆在中国人民的面前,但是实际上,中国人民可选择的方案只有两种,即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和人民共和国。这是由于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国内阶级关系的状况决定的。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过于软弱,它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从而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因此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唾弃,它们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逐步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拥护,由此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选择,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2分)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社会主义革命实践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完成“一化三改”,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3分)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分)
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分)
14.【评分细则】
(1)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当代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写照,是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强大力量。只有坚持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1分)
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离不开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坚持改革创新是新时代的迫切要求。创新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能力是当今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集中体现;改革创新是我国赢得未来的必然要求。(2分)
“中兴危机”的警示以及习总书记在南非金砖工商论坛上的讲话都表明了改革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当今世界,谁牵住了改革创新这个牛鼻子,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因此,要加快推进互联网和信息产业政策完善和科技体制改革,凝聚起更大的改革力量,就会化危为机,同时,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领域加大开放合作,道路才能越走越宽。(2分)
(2)新时代的大学生面对改革创新道路上迎来的机遇和挑战,应当以时代使命为己任,增强创新创造的能力和本领,勇做改革创新的实践者,将弘扬改革创新精神贯穿于实践中、体现在行动上。(1分)
首先,要树立改革创新的自觉意识,增强改革创新的责任感,树立敢于突破陈规的意识和大胆探索未知领域的信心。其次,要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力本领,夯实创新基础,培养创新思维,投身创新实践。大学生要努力积淀深厚的专业知识,在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中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勇于创新。(3分)
大学生应当珍惜人生中最具创新创造活力的宝贵时期,有敢为人先、开拓进取的锐气,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意志,在创新创造中不断积累经验、取得成果、演绎精彩。(1分)
15.【评分细则】
(1)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的重要趋势,回避不了。(1分)
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1分)
当世界经济处于下行期的时候,反全球化的呼声高涨,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足。(1分)
我们要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让它更好惠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1分)
(2)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但是和平、发展问题仍没有解决,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人类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的要求日益迫切,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冷战思维与此潮流相悖。(2分)
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案,顺应了当今世界潮流与历史大势,体现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责任担当。(2分)
为此,国际社会要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2分)
编辑推荐:
· | 2022考研复试联系导师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复试面试常见问题 | 04-28 |
· | 2022年考研复试面试回答提问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复试怎么缓解缓解焦虑心态 | 04-27 |
· | 2022年考研复试的诀窍介绍 | 04-27 |
· | 2022年考研复试英语如何准备 | 04-26 |
· | 2022年考研复试英语口语常见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复试的四个细节 | 04-26 |
· | 2022考研复试准备:与导师及时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复试面试的综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