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考试吧论坛 Exam8视线 考试商城 网络课程 模拟考试 考友录 实用文档 求职招聘 论文下载
2011中考 | 2011高考 | 2012考研 | 考研培训 | 在职研 | 自学考试 | 成人高考 | 法律硕士 | MBA考试
MPA考试 | 中科院
四六级 | 职称英语 | 商务英语 | 公共英语 | 托福 | 雅思 | 专四专八 | 口译笔译 | 博思 | GRE GMAT
新概念英语 | 成人英语三级 | 申硕英语 | 攻硕英语 | 职称日语 | 日语学习 | 法语 | 德语 | 韩语
计算机等级考试 | 软件水平考试 | 职称计算机 | 微软认证 | 思科认证 | Oracle认证 | Linux认证
华为认证 | Java认证
公务员 | 报关员 | 银行从业资格 | 证券从业资格 | 期货从业资格 | 司法考试 | 法律顾问 | 导游资格
报检员 | 教师资格 | 社会工作者 | 外销员 | 国际商务师 | 跟单员 | 单证员 | 物流师 | 价格鉴证师
人力资源 | 管理咨询师考试 | 秘书资格 | 心理咨询师考试 | 出版专业资格 | 广告师职业水平
驾驶员 | 网络编辑
卫生资格 | 执业医师 | 执业药师 | 执业护士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证) | 经济师 | 会计职称 | 注册会计师 | 审计师 | 注册税务师
注册资产评估师 | 高级会计师 | ACCA | 统计师 | 精算师 | 理财规划师 | 国际内审师
一级建造师 | 二级建造师 | 造价工程师 | 造价员 | 咨询工程师 | 监理工程师 | 安全工程师
质量工程师 | 物业管理师 | 招标师 | 结构工程师 | 建筑师 | 房地产估价师 | 土地估价师 | 岩土师
设备监理师 | 房地产经纪人 | 投资项目管理师 | 土地登记代理人 | 环境影响评价师 | 环保工程师
城市规划师 | 公路监理师 | 公路造价师 | 安全评价师 | 电气工程师 | 注册测绘师 | 注册计量师
缤纷校园 | 实用文档 | 英语学习 | 作文大全 | 求职招聘 | 论文下载 | 访谈 | 游戏
考研_考试吧考研_首发2011考研成绩查询
考研网校 模拟考场 考研资讯 复习指导 历年真题 模拟试题 经验 考研查分 考研复试 考研调剂 论坛 短信提醒
考研英语| 资料 真题 模拟题  考研政治| 资料 真题 模拟题  考研数学| 资料 真题 模拟题  专业课| 资料 真题 模拟题  在职研究生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Exam8.com) > 考研 > 考研热点话题 > 国家 > 正文

研究生质量下降成国家创新瓶颈 人才咋"荒废"

来源:严亮 2008-5-16 9:27:02 考试吧:中国教育培训第一门户 模拟考场

  中国的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中,可以被称为“科技工作者”的只占 61%左右, 有近 40%的科技人才“荒废”了,并没有从事与科技有关的工作。

  中国一直都是考试大国,家长们无时无刻不在盘算如何给予孩子最好的教育。但随着近十年扩招,特别是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在普通民众心中,不仅大学生不再稀罕,甚至硕士、博士也不再被当做天骄了。

  2004年12月,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建院20周年庆典上透露,1999年高校连续扩招以来,研究生(Q吧) 教育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招生规模年递增的速度是平均26.9%。1998年,研究生招生规模是7.2万人,而2003年是26.89万人,2004年全国博士研究生计划招生总规模53096人,比上一年增长7.9%,200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273117人,比上一年增长25.4%,招生总规模为32.6万多人。

  在今年4月29日举行的首届全国地方大学发展论坛上,国务院学位办公室主任杨玉良透露,我国2007年培养的博士人数已经突破5万人,今年继续上升,已经超越美国,目前我国已经成为最大的博士授予权国家。

  从普及高等教育的角度来说,扩招是一件惠及全国的大好事,谁不希望提高国人普遍的受教育程度呢?居于高等教育塔尖、代表着一个国家最高教育水平的博士数量跃居世界首位,也是好事。但是数量毕竟不等于质量。早在几年前,就有人担心扩招可能会使研究生成了“注水肉”。

  事实证明这种担忧并非杞人忧天。2006年7月,教育部发布《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05~2006)》:56.9%的硕士生导师和47.8%的博士生导师认为研究生质量在下降。

  有人说扩招把一些庸才扩进了研究生队伍,所以研究生质量难免下降。但是“严师”不足,也是“高徒”不多的一个不可忽视因素。硕士研究生数量“大跃进式”增长,导致我国高校学生和导师的比率严重失衡。

  有报道指出,一些学校热门专业的导师一人带二三十个研究生根本不足为奇,有的导师甚至一届就带十几个,“一对一”的研究教学模式根本无法实现。

  2004年11月,《中国青年报》一篇名为《研究生盲目扩招,答辩导师认不出自己学生》的文章,揭露了部分导师和研究生关系的疏远和陌生,导师在答辩会上竟然尴尬地叫不出自己学生的名字。

  这样的教学模式不要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就连完成最基本的教学培养计划都十分困难。有业内专家呼吁,研究生不能再扩招了,应该把重点放在师资建设上。

  有评论指出,一些学校把建立和增加硕士点、博士点当成主要政绩目标,对学生的能力评估放水,给学生普开升学之路,也是研究生质量下降的一个制度性因素。

  《人民日报》曾经报道,2005年全国各高校申报增设2700多个二级学科的博士点,而当时全国共有博士点1900多个,一年的申报量达到已有数量的1.4倍。

  国务院学位办公室主任杨玉良透露,中国大陆获准授予学士学历的大学有700多所,美国有1000多所,但中国大陆拥有博士学历授予权的大学已经超过310所,美国只有253所。我们比美国还要多出近60所。利益化的大学评价体系不仅滋生大学急功近利的心态,也重创了大学的精神气质。

  今年5月3日,新加坡《联合早报》透露,以2004年估算,大陆每4.2个硕士能出一个博士,但美国每10个硕士才能出一个博士。

  博士作为各学科领域专业化程度最高的精英人群,是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核心和主体。博士教育的“去精英化”,也直接影响了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国际竞争力。

  今年4月29日,中国科协发布我国第一部《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报告的数据显示,到2005年年底,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到4246万人,比美国的4200万人略多,仅次于欧盟5400万人的科技人力资源数量。如果只计算单一国家,中国的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也已经居世界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人力资源大国。

  然而,报告同时指出,尽管我国科技人力资源较为丰富,但我国科技人才的质量和水平还不是很高,在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中,可以被称为“科技工作者”的只占61%左右,有近40%的科技人才“荒废”了,并没有从事与科技有关的工作。

  我国要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丰富的拥有真正竞争力的人才作为坚实后盾。而扩招泛滥导致的教资配置不足、研究生水平下降等问题,严重制约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2007年8月,针对扩招泛滥的现状,当初“成功谏言”高校扩招的汤敏指出,现状与其当时的提议有距离:他建议3年扩一倍,结果变成6年扩了5倍多;他主张好学校多扩、差学校少扩的建议,也没有得到实现。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国内研究生教育水平不佳,高技术领域顶尖科技人才的外流现象日益加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 据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截至2003年年底,在中国出生而移居美国的人数多达294800人,其中具有学士学位的100700人,有硕士学位的115500人,有博士学位的62500人。中国累计出国留学人员已经超过53万人,而学成回国留学人员只有12万人,只占累计出国留学人员的22.4%,1998年以来,每年学成回国留学人员比例还在逐步降低,从1998年的41.9%下降到2003年的17.2%。

  2006年,在上海举办的“科学人才观理论与实践”论坛上,上海社科院研究员瞿世镜意味深长地说,1978年至2005年,中国大陆出国留学共93万人,回国23万人,回归率为24.73%。而据国际研究数据表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2/3留学生归国效劳,1/3留学生在国外工作学习,使回归率与滞留率保持2∶1的“最佳回归比数”。但我国的情况却是1∶3。今年4月30日,《新京报》报道说,自1985年以来,清华大学涉及高科技专业的毕业生80%去了美国,北京大学这一比例为76%。

  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是完善我国创新体系的重要一环。科技人才作为实施创新行为的主体,是实现国家创新体系良好运转的智力保障。

  而培养创新人才,选拔和评价也是关键一环。2007年“两会”上,针对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认为,要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就必须改革现行高校招生和考试制度。他建议给高校更大招生自主权,允许大学在招生时采用个人申请、学校审查学生平时统考成绩和能力的形式,来决定是否录取;而在研究生招生中,则要给予教授更大的权限,充分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

特别推荐:62岁老汉赌气考上清华追踪:老父报的研修班

    薪水分析:研究生和本科生到底谁更值钱?

更多内容请访问:考试吧考研频道

和研友们去交流么?去论坛看看吧!>>

去考研博客圈,看考研名师博客 >> 

文章搜索
任汝芬老师
在线名师:任汝芬老师
   著名政治教育专家;研究生、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人事人才培...[详细]
考研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考研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考研网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