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第一、语言表达试题 |
第 5 页:第二、数学基础试题 |
第 10 页:第三、逻辑推理试题 |
第 15 页:第四、英语试题 |
第 18 页:2012GCT真题A卷参考答案 |
(一)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所谓制艺,是指自末以来考试的文章而言。在唐时考试用诗;末时改为经义,即从四书或五经内出一题目,由考的人作一段文章,其形式全与散文相同;到明代便有了定型:文章的起首是破题,其次是承题,再次是起讲,后面共有八股,每两股作为一段,此平彼仄,两两相对。下面再有一段作为结尾。这便是所谓八股文。到明末清初时候,更加多了许多限制,不但有一定的形式,且须有一定的格调。这样,越来便越麻烦了。为什么会有八股文这东西起来呢?据我想这与汉字是有特别关系的。汉字在世界上算是最特别的一种,它有平仄而且有偏旁,_______可找些合适的字使之两两互对起来。例如"红花"可用"绿叶"作对,_______用"黄叶"或"青枝"等去对,_______小学生也知其不合适,因为"红花"和"绿叶",不但所代表的颜色和物件正好相对,字的平仄也是正对的,_______红绿二字还都带有"牟"旁,其它的"青枝""黄叶"等便不足这些条件了。
从前有人路过一家养马的门口,见所贴门联的一幅是"左手牵来千里马",觉得很好,但及至看到下幅,乃是"右手牵来千里驹",又觉得很不好了。这在卖马的人只是表示他心中的愿望,然而看门联的人则以为应当对得很精巧才成,仿佛"千"定要对"万"或"手"定妥对"足"才是。这样子,由对字而到门联,由门联而到挽联,而到很长的挽联,便和八股文很接近了。
中国打"灯谜"的事也是世界各国所没有的,在中由各地方各界却都很普遍。譬如"人人尽道看花田",打四书一句."言游过矣",又如"传语报平安"打"言不必信"等等,意思尽管是牵强附会,但倒转过来,再变化得高级一些,便成为八股文中破题的把戏,因此,我觉得八股文之所以造成,大部分是由于民间的风气使然,并不是专因为某个皇帝特别提倡的缘故。
关于破题有很多笑话,但虽是笑话,其作法却和正经的破题完全相同。如有人以极通俗的话作破题解释"三十而立"说•"两当十五之年,虽有椅子板凳而不敢坐也。"另外要举一正经的例子:题目是"子曰" 有人的破题是"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从这些例子看来,便很可以明白,低级的灯谜,和高级的破题,原是同一种道理生出来
的。
"破题"之后是"承题",承题的起首必须得用一"夫"字,例如,要接着前面所举"三十而立"的破题作下去,其承题的起首一定是"夫椅子板凳所以坐者也……"一类的话头。总之,作文章的人,处处都受有限制,必须得模仿当时圣贤说话的意思,又必须遵守形式方面的种种条规。作一篇文章消磨很多的时间,作成之后却毫没价值。八股文中的声调也是一件很主妥的成分。这大概是和中国的戏剧有关系的事。中国的歌曲早已失传,或者现在一般妓女所唱的小妈还有些仿佛吧,然而在民间已不通行。大多数国民的娱乐,只是在戏剧方面。现在各学校所常举行的蒋艺会欢迎会之类,在余兴一项内也大半都是唱些旧剧,老百姓在种地的时候,或走路害怕的时候,也都好唱几句皮簧之类,由此可见一般人对于戏剧的注意点是在于剧词的腔调方面。当我初到北京时是在光绪三十年顷,在戏院里见有许多当时的王公们,都脸朝侧面而不朝戏台,后来才知道这是因为他们所注意的只是唱者的音调如何,而不在于他们的表演怎样。西皮二簧甚至昆曲的词句,大半都作得不好,不通顺,然而他们是不管那些的,正如我们听西洋戏片,多半是只管音调而不管意思的。这在八股文内,也造成了同样的情形,只要调子好,规矩不错,有时一点意思也没有,都可以的。
总括起来,八股文和试帖诗都一样,其来源:一为朝廷的考试,一为汉字的特别形状,而另一则为中国的戏剧。其时代可以说自宋朝即已开始,无非到清朝才集其大成罢了。
〈节选自周作人《清代文学的反动(上)»,见《周作人散文全集» (6),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1.根据文中所述,八股文起源于
A.唐代 B.宋代
C.明代 D.清代
32.根据上下文,在第二自然段划线处依次填入最恰当的关联词语。
A.于是 又 所以 何况 B.并且 若 即使 何况
C.于是 若 即使 而且 D.并且 又 所以 而且
33.作者认为"打灯谜"和八股文的破题有相通之处,是因为"打灯谜"
A.难免牵强附会 B.可以变化得高级一些
C.是中国独有的 D.是对语句的设法解读
34.根据文中所述,与八股文的产生完全无关的是
A.中国的歌曲早已失传 B.某个皇帝特别提倡
C.对戏剧腔调格外关注 D.汉字分平仄有偏旁
35.通观全文,八股文之所以"作成之后却毫没价值飞是因为
A.破题曾有很多笑话 B.讲究两股平仄相对
C.写作上有许多限制 D.只重形式不重内容
(二)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亚洲银行近日发布一份名为"亚洲和太平洋地区2010年关键指标"的报告,其中宣布,按照每日消费2-20美元的标准,亚洲"中产阶级"的人数早在2008年就已达到19亿。而按照这一标准,中国的中产阶级人数居然达到惊人的8.17亿。被好事者呼吁良久的"橄榄型社会居然就这么实现了。不过,比亚洲银行名头更响的世界银行,曾经颁布过一个"贫困标准",即每人每天收入低于1.25美元,就叫"绝对贫困"。当然"绝对贫困"并非如字面解读的那种"赤贫"状态,而是相对于"相对贫困"而言。也就是说不管在任何国家或地区,低于这个收入水平就是生活在贫困之中,而与他在社会中的相对住直元关。比如说在那些整体贫困的国家,即使是其中的中等收入阶层,其实际生活也可能在"绝对贫困"标准之下;反之在那些发达国家,即使是少数"相对贫困"人口,其实际生活水平也往往高于那些贫困国家的富裕阶层。明乎此,亚洲银行把亚洲和中国的"中产阶级"的低限标准确定为仅仅高于"绝对贫困"标准0.75美元,实际是看低了整个亚洲的经济发展水平一一只有在一个整体收入水平低下的地区,其"中等收入"水平,才可能以2美元为起点。判断亚洲银行看低了中国人民的收入水乎,自有中国的数据为证一一-每人每日消费2美元,大致折算为14元人民币,每月消费则为420元人民币。这个数字不妥说远远低于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甚至竟远远低于中国大多数地区的最低工资保障水平。
但是有关中国中产阶级的标准和数量,从来都是一笔糊涂账。2005年,国家统计局根据抽样调查,给过一个中产阶层的收入标准一一-年收入在6万元到50万元之间的家庭,就是当今中国的"中产样的大城市,月收入在6000元左右的人或月收入为10000元左右的家庭,就可归入"中产"。虽然上述报告给出的结论都有根有据,但还是元一例外地,受到冷嘲热讽,几乎所有被划入"中产"的白领们,都在控诉"被中产"的冤屈和真实生活的窘迫和无奈。
但笔者认为,研究者的结论与被研究者的感受之间的巨大差异,倒并不一定是研究者的阴谋,而缘于对"中产"的定义不同。在研究者看来,"中产"只是一个相对概念,那些收入处于高、低之间的阶层,就是"中等收入阶层”。而在自认“被中产”的白领心中,“中产”则有一个被美国“中产阶级”定义和描述过的模板——稳定优厚的收入、庸常但优雅的品味、保守但理性的立场……当无数中国“中等收入”的群体,正处在追求着这种生活的焦虑之中,却被宣布已经成为“中产”,其愤懣和怀疑是可想而知的——如果我们当下的生活就是中国的中产阶层,那我何时才能过上美国的中产生活?
其实一个元情的、显见的、确定的结论,却总是被中国的中产阶层拒绝承认,那就是中国的中产阶层,永远不可能过上美国中产阶级那样的生活。如果中国确如美国那样,变成一个中产阶层占多数的社会则中国的中产阶层队伍确乎要有近8亿人口。而人类绝不可能再拥有第二个地球,提供给这8亿中国中产阶层每家一栋别墅、两辆汽车。这结论不是被认为心怀巨测的中国研究者说的,而是奥巴马说的一一-这回你总得信了吧?所以,尽管世界已经越来越"平",尽管那个"美好"的美国就在天际线的尽头眨着鬼魅而诱惑的眼睛,但中国的"中产"们还是不得不把饥渴的眼睛,从美国"榜样"身上移开。中国的"中产",由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和潜在的资源禀赋、发展空间定义,却与美国的中产阶级没有太多的相干。
(选自胡冉《难缠的"中产吟,«北京青年报», 2010年9月5日)
36.文章说有人认为某些研究者"心怀臣测",其原因不包括
A.故意夸大了中国中产阶层的数量
B.未能关注中等收入群体追求中产的焦虑
C.无视被划入中产的白领真实生活的窘迫和无奈
D.由于缺乏客观依据才得到一笔糊涂账
37.根据文章的内容,在中国的研究者看来,中国的"中产阶层"不是指
A.收入处在中国高、低收入之间的人群
B.至少拥有一栋别墅和两辆汽车的家庭
C.月收入6000元到10000元之间的家庭
D.年收入在6万元到50万元之间的家庭
38.下面词语,与"尽管世界己经越来越‘平,"一句中"平"的意思最接近的是
A.平和 B.平衡
C.平均 D.平稳
39.根据作者的观点,"中产阶级(阶层)"是依据_______划分的阶层。
A.相对贫富标准 B.绝对贫富标准
C.美国模式标准 D.世界统一标准
40.以下对本文主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现代社会中,"中产阶级"是社会的主要群体,要大力建设"橄榄型"社会
B.在中国,44中产阶级"现在不是主要群体,也永远不可能成为社会的主要群体
C."中产阶级"是有统一标准的概念,不因国家发展水平的不同而制定不同标准
D.中国要按美国模式产生"中产阶级",既不合中国的实际,也根本不可能实现
编辑推荐:
· | 2022考研复试联系导师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复试面试常见问题 | 04-28 |
· | 2022年考研复试面试回答提问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复试怎么缓解缓解焦虑心态 | 04-27 |
· | 2022年考研复试的诀窍介绍 | 04-27 |
· | 2022年考研复试英语如何准备 | 04-26 |
· | 2022年考研复试英语口语常见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复试的四个细节 | 04-26 |
· | 2022考研复试准备:与导师及时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复试面试的综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