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校 - 万题库 - 美好明天 - 直播 - 导航
热点搜索
学员登录 | 用户名
密码
新学员
老学员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考研 > 在职研究生 > 模拟试题 > 正文

2011年GCT《语文》各章重点与真题模拟五

第 1 页:考查要点
第 4 页:历年真题
第 5 页:模拟试题


  第五章 语法

  一、考查要点

  能作为句子成分,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叫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

  虚词不表示客观事务的实体,一般没有实在意义,不作句子成分。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

  短语也叫词组,分为并列结构、偏正结构、动宾结构、动补结构和主谓结构。

  短语之间的关系搭配不当会出现各种语病。

  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具有一定的语气和语调的是单句。单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以及主谓句、非主谓句、无主句、独词句等单句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句组合起来,在意思上有密切联系的复杂句子叫复句。复句之中的单句可称为分句。根据分句不同的意义关系,有并列、递进、选择、转折、假设、因果、条件、目的、承接、连锁、解说等不同的类型。

  辨析和修改病句是语文考试中重要的内容。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指代不明、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结构混乱、误用介词、成分赘余、不合逻辑、句式杂糅、关联词语指配不当、感情色彩不当等。

  辨析病句的方法有:梳理枝干法、语感辨识法、逻辑分析法、造句类比法、调整顺序法等。

  一、病句分析:

  考点归纳 常见的病句归纳起来有:成分残缺、成分残缺或多余、配搭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一)成分残缺

  成份残缺是指必须具备的功法成份残缺不全,影响了语意表达,不指根据语境省略了某一成份或某些成份而语意袤达不受影响的现象。

  1、 缺主语

  例l: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使我很快有了进步。考 易网

  (因多用介词或介宾结构使原来的主语变为状语,全句缺主语情况是主语残缺的主要表现。此句应去掉“在和下”,或去掉“使”)

  例2:《王老虎抢亲》中江南才子周文宾男扮女装,被王老虎抢回家,把他送到妹妹王秀英房中。(由于句子较长,暗中更换主语也是造成缺主语的重要方面。此句前半部分的主语是“周文宾”,而后半部分转换为“王老虎”,应在末句加上“王老虎”这一主语)

  例3:学校的教育教学成绩显著,多次受到省市教委的表影。

  (因误把偏正短语中偏的部分理解为中心语而后面句子缺主语的情况也值得高度重视。此句的前一分句主语是“成绩”,而后分句误解为第-个分句主语的是“学校”,故错误地承前省略,应在第二个分句前加主语“学校”)

  2、 缺谓语

  例1:南堡人民经过一个冬天的苦战,一道四米高、七百米伏的拦河大坝魏然屹立在天目瑛边。(因句子较长而说或写到后面忘记前边结构,后面没有与之相呼应的谓语,应在“一道”前加上“使”等)

  例2:商业部门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大张旗鼓地向群众宣传教育。出售产品的重要意义,(应在“出售”前加“讲清”)

  例3 :我们学校的学生在深入开展人生意义在于奉献的讨论后,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应在第二个“学校”前。加“使”等)

  例4:旧社会,劳动人民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或去掉“的生活”,使“吃不饱、穿不暖”作谓语,或在“吃”前加“过着”)

  3、 缺宾语

  例l:校党委讨论了发动全校师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句子稍长而说或写到后面忽略了与前面成分呼应,是造成宾语 残缺的重要原因。此例末没有与谓语“讨论”相呼应的宾语中心词。应在其末加上“的问题”等)

  例2:《创业史》是描写我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长篇小说。课文写的是当时互助组刚成立,梁生宝为实现稻麦两熟计划去郭县购新稻种。(应在其末加“的故事”与“写”这一谓语呼应)

  例3:他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大力发扬了敢拼敢搏,终于夺得了冠军。(应在“敢博”后,加“的精神”,与谓语“发扬”相呼应)

  4、 缺少必要的附加成分

  例1:要想取得优异成绩,必须付出劳动。(缺少必要的附加成分就会造成表意不严密等情况。此例仅“付出劳动”是不能“取得优异成绩”的。应在“劳动”前加“艰苦且有效的”限制语)

  例2: 一开春,小麦就长得很好,获得了可喜的收获。(应在“获得”加“秋后”以限制时间)

  (二)成分多余

  1、 主语多余

  例l:我这次考不好的原因是因为我没有按老师的要求仔细审题。

  (“原因”与后“因为”重复,因去掉“的原因”或“因为”)

  例2:老舍的写作风格总是和人民同甘共苦、风雨同舟的。

  (应去掉“风格”)

  2 、谓语多余

  例l:上次从你院借来的讲义,正在进行打印,上课前可以发到学生手中。(“进行”多余,应去掉)

  例2:篮球场上十位队员正在激烈地打比赛。(“打”多余应删去)

  3 、宾语多余

  例1. 法国著名小说家巴尔扎克以毕生的精力完成了小说总集《人间悲剧》的编写。(“的编写”多余,应去掉)

  例2. 今天,我来到扬州瘦西湖的地方,游览了白塔、钓鱼台和五亭桥等风景点。(“的地方”,多余,应去掉)

  4、 附加成份多余

  例l:那里有肥沃的土地,有丰富的各种矿藏,有布满无数珍宝的山村。(“的各种”多余。应删掉)

  例2:开学前,我们搞了一次军训,负责军训的教练是连队的大胡子和小眼睛。(“负责军训”多余,应删掉)

  例3:判断是肯定或否定某一事物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思维形式。

  (“是否”多余,应删掉)

  例4:漫山遍野到处都是水果:梨呀、苹果、柿子……(“漫山遍野”与“到处”重复。最好删掉“到处”因“漫山遍野”,更有强调意味)

  例5:为精简字数,不得不略加删改一些。

  (“一些”与前“略加”重复。可其删掉)

  (三)配搭不当

  1、 主谓搭配不当

  例1:他的革命精神时刻浮现在我眼前。(“精神”与“浮现”不能构成主谓关系。可将“精神”改为“形象”)

  例2:沙沙的浪声和银光闪闪的海面构成一幅多么好看的画面。

  (“浪声”和“海面”均为主语,其中“浪声”不能与谓语“构成”形成主谓关系,应去掉“沙沙的浪声”或另构成主谓关系)

  例3:这个县的水稻生产,由于合理密植,加强管理,一般长势良好。(“生产”与“长势良好”不能构成主谓关系,应将“生产”删掉,使“水稻”作为主语)

  例4:每当回忆起和他朝夕相处的一段生活,他那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循循善诱的教导,又重新出现在我面前。

  (“教导”和“出现”构成主谓关系不当,可去掉“循循善诱的教导”。最好可再加“又在我耳边响起”,与之构成主谓关系)

  2、 动宾搭配不当

  例l:《青春之歌》这部小说出色地塑造了共产党员卢嘉川,江华、林红等人的英雄事迹。

  (“塑造”与“事迹”不能构谓宾关系,可将“事迹”改为“形象”。)

  例2:战士们冒着涝沱的大雨和泥泞的小路快速前进。

  (“冒着”与“小路”不能构成谓宾关系,可在“泥泞小路”其前后分别加上“在”和“上”)

  例3: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着和倾听着这位老山英雄的报告。(联合谓语中“注视”不能和宾语“报告”相配擂,可予删去)

  3、 附加成分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1:早晨五六点钟,在通往机场的大街两旁便站满了数万名欢送的人群。(“人群”是在整体性名词,前面不能再用“数万名”予以限制。可将“人群 ”改为“人”)

  例2:我们严肃地研究了职工们的建议,又虚心地征求了专家们的意见。(“严肃”作状语,不能修饰限制“研究”,可改为“认真”、 “慎重”等)

  例3:同学们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干干净净”可以补充说明扫的程度。而“整整齐齐”则不能与“打扫”配搭。可在其前加上“把桌凳安放得”。也可删去)

  4 、主语和宾语意义上搭配不当

  例l:规规矩短的两条平行线始终是两条可望而不可及的端点。

  (判断句中主宾意义不属同一范畴造成了主宾意义上搭配不当。例句中“两条平行线是端点”明显地配搭不当。可将“端点”改为“直线”等)

  例2:我们坚信,有这么一天,中国的工业和农业会成为发达的国家。(此句宾语是由一个主谓短语充当的,但这个主谓短活的主干是“工业和农业成为国家”。主宾意义明显不当、可将“国家”改为“行业”等)

  例3:秋天的北京是美丽的季节。(这是因为语序不当而造成主宾意义不当的,应将“秋天的北京”改为“北京的秋天”)

  (四)语序不当

  不同的语序可能表达不同的意义。语序如果不当将会使表意不明等。语序不当主要有四种:词序不当、主客体颠倒、句子成份顺序不当、分句位置不当。

  1、 词序不当

  例l:我们认真研究听取了大家的意见。(词语可能反映承接先后、轻重主次等语意。词语的顺序则必须符合这一客观要求。此例中“研究听取”颠倒了承接的先后关系。应改为“听取研究”)

  例2:学生、领导、老师都参加了开学典礼。

  (应改为“领导、老师、学生”)

  例3:试看山花烂漫开遍了原野。(应将“山花烂漫”改为“烂漫山花”才能与后面“开”配搭)

  2 、主客体颠倒

  例1:数学对于我不感兴趣。

  (此句中主体是“我”,客体是“数学”,应改为“我对于数学”)

  例2: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于中国青年是不陌生的。(可改为“中国青年对奥斯特描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不陌生的”)

  3、 句子成分顺序不当

  句子成份的顺序不当可能造成不同的限制关系,引起表意的差异,有的虽不引起表意差异,但也不符合句子成分的排列规律。

  例1:故宫博物院最近展出了两千多年前新出土的文物。

  (这“文物”究竟什么时候“出土的”?按原句表述,则为“两千多年前”,实际上不是,这就因语序不当前导致了表意的错误,应将“新出土的”移至“展出了”后。)

  例2:广大农村青年表现了无比的学科学学文化的积极性。

  (“无比的”放在“表现了”后与放在“积极性”前没有什么表意差异,但应放在“积极性”前才符合句子成份的排列规则。)

  4、分句位置不当

  例1:这个村很好执行了党的富民政策。现在不但向国家交售了六万斤公粮,而且还不吃国家救济了。

  (递进关系不当,应改为“不但不吃国家救济粮了,而且还向国家交售了六万斤公粮”)

  例2:对于自己的路,他们在探索着,他们在判断着,他们在寻找着,他们在思考着。(应改为“对于自己的路,他们在思考着,他们在判断着,他们在探索着,他们在寻找着”)

  (五)结构混乱

  表达时因既想用这种句式,又想用那种句式,结果造成将两种句式放在一起说,半截转向的现象,即结构杂糅。

  例1: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党的领导干部,,办事、想问题,都要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后半截是“从……出发”和“以……为出发点”两句式的杂糅。可去掉“为 和出发”)

  例2:古往今来,谁也不否认有伟大成就的天才,都是具有刻苦勤奋的精神。(谓语部分是判断句和陈述句杂糅。可在句末加“的”,形成“是……的”强调型结构,也可去掉“是”)

  例3: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生存》,作者是一位蛰居海外二十多年的加拿大籍华裔作者之手。

  (是主谓谓语句和动词谓语句杂糅而成,可去掉句末的“作者”) www .kaoyee .com

  (六)表意不明

  (1)指代不明 有人主张接受,有人反对,他同意这种主张。(“这种主张”指代不明)

  (2)有歧义

  ①他请几个营的干部参加座谈会。(“几个”修饰“营”还是“干部”?)

  ②在休假的这段时间里,我们的体重逐日增加,最高的达五公斤。(很可能使人误会是逐日增加的量最高有五公斤,这当然不是事实,应把“逐日”改为“都有。)

  ③现全渠已勘测完毕144华里。(没说全渠有多长,如果全长144华里,那么144华里只是全渠的一部分,那么不能说“完毕”,该说“现全渠已勘测了144华里”。)

  ④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著作。(可以解释为“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著作”,也可以解释为“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著作”。如果作者意思是后者,就不如把“一种”提到头上。)

1 2 3 4 5 下一页
文章搜索
万题库小程序
万题库小程序
·章节视频 ·章节练习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
扫码免费使用
考研英语一
共计364课时
讲义已上传
53214人在学
考研英语二
共计30课时
讲义已上传
5495人在学
考研数学一
共计71课时
讲义已上传
5100人在学
考研数学二
共计46课时
讲义已上传
3684人在学
考研数学三
共计41课时
讲义已上传
4483人在学
推荐使用万题库APP学习
扫一扫,下载万题库
手机学习,复习效率提升50%!
版权声明:如果考研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考研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官方
微信
扫描关注考研微信
领《大数据宝典》
下载
APP
下载万题库
领精选6套卷
万题库
微信小程序
帮助
中心
文章责编:zhanghan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