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考试吧论坛 Exam8视线 考试商城 网络课程 模拟考试 考友录 实用文档 缤纷校园 英语学习
2010考研 | 2010高考 | 2010中考 | 自学考试 | 成人高考 | 专升本 | 法律硕士 | MBA/MPA | 中科院
四六级 | 商务英语 | 公共英语 | 职称日语 | 职称英语 | 博思 | 口译笔译 | GRE GMAT | 日语 | 托福
雅思 | 专四专八 | 新概念 | 自考英语 | 零起点英韩语 | 在职申硕英语
在职攻硕英语 | 成人英语三级
等级考试 | 水平考试 | 微软认证 | 思科认证 | Oracle认证 | Linux认证
公务员 | 报关员 | 报检员 | 外销员 | 司法考试 | 导游考试 | 教师资格 | 国际商务师 | 跟单员
单证员 | 物流师 | 价格鉴证师 | 银行从业资格 | 证券从业资格 | 人力资源管理师 | 管理咨询师
期货从业资格 | 社会工作者 | 秘书资格 | 心理咨询师
会计职称 | 注会CPA | 经济师 | 统计师 | 注册税务师 | 评估师 | 精算师 | 高会 | ACCA | 审计师
法律顾问 | 会计证 | 理财规划师
一级建造师 | 二级建造师 | 造价师 | 监理师 | 安全师 | 咨询师 | 结构师 | 建筑师 | 安全评价师
房地产估价师 | 土地估价师 | 设备监理师 | 岩土工程师 | 质量资格 | 房地产经纪人 | 造价员
投资项目管理 | 土地代理人 | 环保师 | 环境影响评价 | 物业管理师 | 城市规划师 | 公路监理师
公路造价工程师 | 招标师
执业护士 | 执业医师 | 执业药师 | 卫生资格
考研_考试吧考研_首发2010考研答案
考研培训 考研网校 模拟考场 资讯 复习指导 历年真题 模拟试题 名师指导 考研经验 考研大纲 考研简章 论坛
考研英语| 资料 真题 模拟题  考研政治| 资料 真题 模拟题  考研数学| 资料 真题 模拟题  专业课| 资料 真题 模拟题  在职研

邓小平理论讲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市场经济

  又称市场取向的经济,即资源配置上是由市场为导向的。所以市场经济是指经济的运行方式。也就是说,市场经济本身并不存在社会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属性问题。市场经济

通行的原则、规律,适用于一切国家及国内市场、国际市场。

  实践证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管得过多过死,高消耗低效益,不能调动企业和生产者的积极性,苏联东欧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较量中失败了,对比的结果和深刻的教训,使几乎所有国家都重新开始认识市场经济的深远意义和作用,开始探索适合各自国情的市场经济模式。

  市场经济存在如下一些规律:

  (1)、世界上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市场经济模式。任何一种市场经济模式的形成,都是在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在一国经济特殊环境中演化的结果,带有本国本民族的特色。评价各种市场经济模式的优劣,不在于其类型和特征,而在于它是否立足于本国国情,是否准确把握世界经济环境及其发展趋势,是否体现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2)、世界上不存在一成不变的市场经济模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自我调节,经济发展模式都会发生变化,任何国家都在不断总结、完善各自的发展模式。以便在新世纪的竞争中赢得主动权。

  (3)、市场经济的模式无论有多少差异,都具有共同之处,即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市场机制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形成统一的有机体,“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相结合,实现社会资源合理分配。

  市场经济之所以在全球范围内被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根源在于它较计划经济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市场经济具有竞争性、创新性、动态性、和机会均等性。

  超越自然经济的市场经济,实现了人的存在方式由“人对人的依附性”到“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历史性转变。依照马克思的观点,可以对市场经济的特征作如下的概括:经济生活上反对禁欲主义而要求现实幸福;文化生活上反对蒙昧主义而要求理性自由;政治生活上反对专制主义而要求天赋人权。市场经济的这种要求的理论表达,则构成人们所熟知的著名的哲学命题,这就是:“我欲故我在”(要求现实幸福)、“我思故我在”(要求理性自由)、“我生而为人”(要求天赋人权)。

  如果更深入一步地从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法等人的存在方式的来透视“市场经济”则可以对“市场经济”的特征作出更实质性的概括。即功利主义的价值态度(以功利原则为价值核心)、工具理性的思维方法(以科学思维为合理性)和民主法制的社会体制(市场经济为法制经济)。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必然性

  ①改革开放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市场取向的改革,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模式的确立提供了实践基础;②理论探索的必然结果:邓小平在总结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和改革开放实践中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冲破了禁区,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邓小平92年南方谈话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表现在:(一)、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结合的立足点;(二)、实现共同富裕是结合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三)、改革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结合的关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涵义,不是说这种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是指在市场机制调节下运行的经济,或叫市场导向型经济,它本身既不姓“资”,也不姓“社”,而是可以既和资本主义制度结合,又可以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挥调节经济运行的作用。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指它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内涵是:①计划与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②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市场经济可以与公有制相结合,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③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④计划与市场可以有机结合。⑤市场经济能有力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是①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②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明了方向;③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新道路;④实现计划与市场的有机结合;⑤克服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⑥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我国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意义

  ①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②有利于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接轨;③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跨世纪经济发展战略。

  4、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市场机制是指价格、竞争、供求等市场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其调节功能。他作为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具有自发性、事后性和微观性等特点。

  计划机制是计划指标、经济杠杆和经济政策等计划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其调节功能。它具有自觉性、事先性、宏观性等特点。

  5、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到2000年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到2010年要建立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到2020年要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

  本世纪前20年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资源配置是指社会把有限的资源合理分配到社会需要的领域,使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产生最大的效益,最大地满足社会的需要。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共同特点:①经济关系市场化;②企业经营自主化;③政府调控间接化;④经济运行法治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独特的特征:①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国有企业通过公平竞争发挥主导作用;②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共同富裕为目标;③在宏观调控上,能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的长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比资本主义更加自觉有效。

  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制定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①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社会化和市场经济要求的规范的企业制度,也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

  ②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必须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包括商品市场、金融市场、

  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等,市场体系的发育程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否的重要标志,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就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框架的重要内容之一;

  ③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政府必须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

  要的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以弥补市场调节的弱点和缺点;

  ④建立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⑤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民的基本生活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它一般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方面组成。

  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对劳动风险的社会保障。为确保劳动者的生存权,国家和社会对失去劳动能力的人给予物质的扶助,使其维持基本生活需要,这被称之为社会保险。其内容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多个方面。由于涉及面广,覆盖对象多,社会保险处于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社会救济:又称为社会救助,指国家和社会对基于各种原因而陷入生存困境的公民给予的财物接济和生活扶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标准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福利:指国家和社会为维持和提高公民的一定生活质量而提供一定物质帮助,以满足公民的共同和特殊生活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福利的目标不是为了济贫,也不是为了维持公民的最低生活水平,而是通过提供物质帮助使公民的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所以,社会福利在社会保障制度中处于较高的水平。

  社会优抚:国家和社会对有特殊贡献者及其家属提供褒扬和优惠性质的物质帮助,以保障其生活不低于一般生活水平的制度。社会优抚的对象是法定的特殊群体,即应当是对国家和社会有着特殊贡献的个人及其家庭,如服兵役、因公牺牲或致残等。

  建立和健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①是适应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的需要;②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搞活企业的需要;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④减轻国家负担,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需要;⑤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广大农民利益的需要。

  建立和健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要求、目标及原则

  基本要求:就要保证社会成员在遇到生、老、病、残、死等困难时能够获得物质帮助,又要有利于树立社会成员的参与意识,减轻国家和企业负担,促进生产发展。

  目标: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逐步走向规范化、法律化和现代化,提高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程度。

  原则:(1)、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原则。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所以要合理确定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三方各自承担的投入比例,以兼顾公平和效益;(2)、全社会范围内的互助互救原则;(3)、城乡有别、区域有别原则。社会保障的程度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劳动者对社会的贡献紧密相连,保障制度的实行,必须注意农村与城市、较发达地区和尚不发达地区的差别。(4)、以追求社会公益为目标原则。社会保障必须以实现社会效益最优化为目标,而不能如同商业保险那样,以营利为自己的根本目的。

  我国当前的社会保障必须作到“两个确保”:确保按时足额发放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并代交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障费;确保按时足额发放离休退休人员的养老金。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使用和利用、支配等方面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在法律上表现为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和收益权)。其中,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关系是决定性内容。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并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在一个社会中居于主体地位的所有制的性质,决定该社会所有制结构的性质,也就决定了该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及其确立这一制度的依据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依据: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②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③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标志着在所有制结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重大突破。

  2、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由公有制的性质以及他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

  ①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大生产相适应的,同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②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③公有制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拥有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力量,控制生产和流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支柱,国家财政征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④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经济基础。

  3、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含的内容,包括:①国有经济②集体经济③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指由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经济形式,是同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其他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和经营活动相适应的一种社会主义公有制。

  集体经济: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是与农业和手工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部门中社会化程度较低的生产和经营活动相适应的一种社会主义公有制。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在生产社会化和专业分工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下,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的原则,主要以入股的方式将生产要素组织起来,进行统一经营、按股分红并负有限责任的所有制经济形式。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并不改变其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国有经济成分和集体经济成分通过与其他所有制经济的融合,可以更好地发挥公有制经济凝结其他经济成分,形成规模经济效益,保证和促进公有资本保值增殖的作用。

  1997年中共15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公有资本”的概念,即在股份制企业中,“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报告中的“公有资本”指的是国有财产和集体财产。其功能是实现价值的增殖。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注意:这里说的是“公有”,而不是“国有”);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注意:这里说的是“国有”,而非“公有”),如能源、电力、交通、钢铁、化工、大型机械等基础性行业,都掌握在国有大中型企业手里,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要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有制经济发生的变化:①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②国有经济的比重减少,公有制经济的比重下降;③公有制经济采取多种实现形式。所谓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在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前提下,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主要是指人们如何占有、分配、使用生产资料的方式。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主要包括:

  ①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

  ②自然垄断的行业;

  ③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

  ④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

  集体所有制经济: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

  农村集体经济的改革。

  实行家庭按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初步构筑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

  基本政策:①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②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经营体制;③以劳动所得为主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4、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的多样性

  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指资产或资本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公有制可以采取独资企业、股份合作制、合作社、股份公司等形式,在经营方式上可以实行公有公营、公有民营、租赁或承包经营等方式。

  股份制虽然产生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但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而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判断我国股份制企业的性质,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如果国家和集体控股,该股份制企业就具有明显的公有制。

  目前城乡大量出现的多种多样的股份合作制经济是兼有股份制和合作制的特点的一种公有制实现形式。他是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它既不同于股份制,又与合作制相区别。股份合作制是劳动合作和资本合作的有机结合。劳动合作是基础,职工既是劳动者,又是出资人,共同劳动、共同占有和使用生产资料,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实行民主管理。

  5、社会主义非公有制经济

  个体经济的性质、地位及其作用。

  个体经济,指在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从事个体劳动和个体经营的私有制经济。个体经济具有规模小、工具简单、操作方便、经营灵活等特点。基本上无剥削。个体经济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归个人所有;二是劳动者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个体经济中,生产者既是直接的劳动者,又是生产资料的私有者,劳动者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取得收入,是一种不带有剥削关系的私有经济。

  由于个体经济建立在分散的、小规模的生产条件基础上,本身又具有不稳定性,因而在各个社会形态之中,都不能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关系,它总是依附于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作为一种附属和补充的经济形式存在。

  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私营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谋取利润为生产经营目的的私有制经济。存在剥削性质。我国对私营经济的方针是鼓励发展、积极引导,加强监督和管理。

  外资经济,包括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发展外资经济,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和资金,学习国外企业的管理经验,扩大就业,扩大出口,增加财政收入。三资企业都具有资本主义性质,但它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加以控制和调节的资本主义经济。

  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1、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按劳分配的内容: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

  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客观必然性:①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经济前提。②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和劳动还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而仅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③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其客观必然性在于:①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决定多种分配方式并存;②多种经营方式决定多种分配方式存在;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①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方式的主体,但不是唯一的分配原则。②按劳分配通过商品货币形式实现。③按劳分配还不能直接以每个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作为分配尺度,而只能依据通过商品交换所实现的价值量所曲折反映的劳动量为分配尺度。④按劳分配不是在全社会以统一的标准实行,而主要是以企业为单位进行。

  3、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随着生产的发展,除了马克思的三要素外(劳动力、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管理、技术等也应纳入生产要素中。生产要素是指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所需要和使用的各种具有相对特殊功能的基本因素,具体来说,包括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作用的劳动者、劳动工具、原材料、资金、技术、专利、信息、管理、教育等等。

  把按劳分配和其他经济成分中的分配方式结合起来分析,可以把我国目前的个人收入,为以下三大类别:

  第一、劳动收入,包括:(1)、公有制经济中的按劳分配收入,包括工资、奖金和津贴。社会主义工资的实质是劳动者的必要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货币形式。奖金是实现按劳分配的一种补充形式,是对劳动者特殊劳动贡献的物质鼓励。津贴也是一种补充的劳动报酬形式,是对劳动强度大、工作条件差等条件下的超额劳动所支付的一种补充报酬;(2)、个体经济中的个人收入,实质是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所创造的全部新价值;(3)、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的劳动者的工资,实质是劳动力的价格。

  第二、资本收入,包括:(1)、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企业主的利润,来源于工人的剩余价值;(2)、社会成员通过储蓄、购买债券、投资入股带来的利息、股息、红利等也属于资本收入。

  第三、经营收入,在市场经济中,所有企业的经营活动都带有机遇性和风险性。因此,经营收入不仅是一种劳动收入,而且包含着风险补偿的性质在内。例如在承包经营责任制下,经营的好,则可以提取较高额的承包奖,经营的不好,则领不到奖金和工资。

  4、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先富与共富是目标和手段,目的和途径的关系。两者不可分割。如果离开先富谈共富,在目前的生产力水平下,只能回到平均主义的老路上去,导致共同贫穷;另一方面,如果离开共同富裕,只谈先富,就会导致两极分化,偏离社会主义方向。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最重要表现。

  客观经济根据:①按劳分配的必然结果;②按要素分配的政策;③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所造成的优胜劣汰。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①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原则。效率优先,实质就是发展生产力优先,有两层含义:一、把个人劳动报酬同劳动效率挂钩。二、把生产要素的收益和各要素的经济效率挂钩。坚持效率优先,就必然要求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当然,强调效率优先的同时,也要兼顾社会公平,不能出现两极分化,这是效率优先原则实现的社会条件。

  ②我国现阶段的收入政策时,既要有利于善于经营的企业和诚实劳动的个人先富起来,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在促进效率的前提下体现公平。

  效率,是指人们工作中所消耗的劳动量与所获得的劳动成果的比率。公平,是伦理学的概念,是指如何处理社会经济中各种利益关系,也就是所谓合理分配。提高效率主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来实现,实现公平则主要依靠政府对收入的宏观调控。

  效率与公平上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从统一性来看,效率是公平的基础,公平的最终实现要以效率的较大提高为基础。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效率的重要条件,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社会环境,从而调动各方面的生产积极性,促进效率的提高。

  从对立性方面看,两者存在着此长彼消,此消彼长的一面。收入差距较小,固然公平了,但对经济社会中的主体刺激作用不大,不利于效率的提高。收入差距过大,固然能刺激效率的提高,但又会出现社会的不稳定与不和谐,反过来又会影响效率。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要处理好三个关系:(1)、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的关系;(2)、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两极分化的关系;(3)、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应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国民收入再分配应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

  具体措施:①保护合法收入,②取缔非法收入,③整顿不合理收入;④调节过高收入。

  通过以上措施逐步形成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收入分配格局。

  处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要把握好“度”,效率优先的度是不能发生两极分化,兼顾公平的度是不能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从现实的情况看,效率优先主要应从微观分配过程中体现出来;兼顾公平主要应依靠国家的宏观调控来实现。

  关于共同富裕问题,必须明确: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然要求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基本特征;

  (2)、先富是达到共富的必由之路,共富是目标,先富是途径;

  (3)、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总有先后,也不是同等富裕,总会有所差别;

  (4)、以公有制为主体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

  命题预测:本章基本知识点比较多,复习时应认真仔细,考试容易以客观性试题方式出现。“共同富裕”问题则容易以主观性试题方式考核。

  徐明德:幽默的考研政治辅导专家。轻松通过律师资格、物流师、注册会计师、注册审计师、硕士、博士考试,有对多种考试命题趋势独到的把握能力,有“考试机器”之称。全国唯一一位从内容和逻辑上彻底打通哲学、政经、邓论、毛概四门主课的老师。知识新,学识渊博,讲课思路清晰,考点突出,幽默风趣,押题精准。是当今最年轻、最具实力的优秀名师。主讲政经、邓论、世政、时政。

文章搜索
任汝芬老师
在线名师:任汝芬老师
   著名政治教育专家;研究生、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人事人才培...[详细]
考研栏目导航
版权声明:如果考研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考研网内容,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