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培训 考研网校 模拟考场 资讯 复习指导 历年真题 模拟试题 名师指导 考研经验 考研大纲 考研简章 论坛 | ||
考研英语| 资料 真题 模拟题 考研政治| 资料 真题 模拟题 考研数学| 资料 真题 模拟题 专业课| 资料 真题 模拟题 在职研 |
首页 考试吧论坛 Exam8视线 考试商城 网络课程 模拟考试 考友录 实用文档 缤纷校园 英语学习 | ||
2010考研 | 2010高考 | 2010中考 | 自学考试 | 成人高考 | 专升本 | 法律硕士 | MBA/MPA | 中科院 | ||
四六级 | 商务英语 | 公共英语 | 职称日语 | 职称英语 | 博思 | 口译笔译 | GRE GMAT | 日语 | 托福 | ||
雅思 | 专四专八 | 新概念 | 自考英语 | 零起点英、法、德、日、韩语 | 在职申硕英语 | ||
在职攻硕英语 | 成人英语三级 | ||
等级考试 | 水平考试 | 微软认证 | 思科认证 | Oracle认证 | Linux认证 | ||
公务员 | 报关员 | 报检员 | 外销员 | 司法考试 | 导游考试 | 教师资格 | 国际商务师 | 跟单员 | ||
单证员 | 物流师 | 价格鉴证师 | 银行从业资格 | 证券从业资格 | 人力资源管理师 | 管理咨询师 | ||
期货从业资格 | 社会工作者 | 秘书资格 | 心理咨询师 | ||
会计职称 | 注会CPA | 经济师 | 统计师 | 注册税务师 | 评估师 | 精算师 | 高会 | ACCA | 审计师 | ||
法律顾问 | 会计证 | 理财规划师 | ||
一级建造师 | 二级建造师 | 造价师 | 监理师 | 安全师 | 咨询师 | 结构师 | 建筑师 | 安全评价师 | ||
房地产估价师 | 土地估价师 | 设备监理师 | 岩土工程师 | 质量资格 | 房地产经纪人 | 造价员 | ||
投资项目管理 | 土地代理人 | 环保师 | 环境影响评价 | 物业管理师 | 城市规划师 | 公路监理师 | ||
公路造价工程师 | 招标师 | ||
执业护士 | 执业医师 | 执业药师 | 卫生资格 |
考研培训 考研网校 模拟考场 资讯 复习指导 历年真题 模拟试题 名师指导 考研经验 考研大纲 考研简章 论坛 | ||
考研英语| 资料 真题 模拟题 考研政治| 资料 真题 模拟题 考研数学| 资料 真题 模拟题 专业课| 资料 真题 模拟题 在职研 |
(九)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原则和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及其新发展
1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和目标
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之所以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这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第一,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国家的性质决定了中国不能、也不会像帝国主义国家那样发动战争去侵略、奴役别国人民。第二,中国的历史经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饱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欺凌,切身体会到战争和贫困的痛苦,也知道和平与发展的宝贵,因而绝不会将这种痛苦强加给其他国家的人民。第三,中国目前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人民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奋图强,争取早日把中国建成一个社会主义强国。为此,我们不仅需要国内有一个长期稳定的局面,而且也需要一个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这就决定了我们要坚定不移地继续奉行和平外交政策。第四,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和平与发展是历史的潮流,人心的趋向。中国是这一潮流的认同者和推动者。提示:
答题时可以用此知识点驳中国威胁论。
2独立自主是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
独立自主就是国家主权独立,在对内对外事务中不屈服于任何外来的干涉和指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国际形势的发展,独立自主地处理本国对内对外的一切事务。独立自主是中国人民近代斗争历史经验的结晶,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际斗争中的经验总结,是新中国对外关系所一贯坚持的,是有科学依据的。无论是在与苏联结盟时期,还是联美抗苏时期,中国都没有放弃独立自主原则。80年代以来,中国赋予独立自主以新的内容,实行不结盟政策,不同任何大国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不支持任何一方反对另一方,更好地维护了中国的独立自主。在冷战后的新时期,中国与一些世界大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目的是加强与大国的合作和交往,更好地促进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维护中国的独立自主。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
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第一次阐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设想;1954年6月,中国与印度、中国与缅甸双方总理再次发表的联合声明中,正式倡议将该原则作为指导一般国际关系的原则;同年8月,周恩来在中央人民政府会议上的外交报告中,第一次把这五项原则称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初是用于处理同民族主义国家关系的。后来逐渐为国际社会所认同,成为公认的国际关系的普遍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五项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核心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本质是反对侵略和扩张,维护国家的独立自主权利。中国不仅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者,也是忠实的维护者和执行者。中国不再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异同论亲疏,而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
4加强和巩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国外交政策的立足点
中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同其他发展中国家有着共同的历史遭遇和苦难历程,今天又面临着发展本国经济、改善本国人民生活的现实任务。中国的命运与发展中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5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
所谓国际战略是指主权国家在对外关系中较长时期和全局的谋划。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是比较全面系统的外交理论和思想。它由时代观、外交定位、外交目标、外交政策和策略等组成。
第一,邓小平精辟地论述了时代主题,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带有全局性、全球性、战略性的问题,从而改变了“战争与革命”的时代观,树立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观,为中国正确判断国际形势和进行科学外交决策提供了理论武器。
第二,邓小平从中国现实国力和实际地位出发,对中国外交做了实事求是的定位,指出中国是大国又是小国;是一极,但却是力量很单薄的一极,不能自卑,也不能自傲。中国永远不称霸,不当头,要有所作为。
第三,邓小平为中国外交确立了明确的目标:中国对外政策的总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跨世纪中国外交战略的国际目标,一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二是建立国际政治与经济新秩序;跨世纪中国外交战略的经济目标是对外开放,加强经济交往。
第四,邓小平的外交政策和策略包括:为独立自主原则赋予新内容,不与大国结盟和建立战略关系;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拓了新领域,探索新时期解决国内外争端的新途径;以国家利益而不是以意识形态来决定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国际新秩序;针对世界格局的大变动制定了外交新方针,即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方针。
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洋溢着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民族精神,是新时期中国制定外交政策和指导外交实践的指南,不仅指导中国在80年代取得了对外关系的大发展,而且指导中国经受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冲击;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因势利导地开创了大好的外交新局面,使中国外交焕发出新的风采和光辉。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6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对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我们党和国家始终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按照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的方针和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精神处理国际事务,尊重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形成了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基本经验。
(十)中国和平崛起对于当今世界的意义
“中国和平崛起”这一论题的首次提出是在2003年11月3日,时任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理事长的郑必坚在博鳌亚洲论坛上作题为《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亚洲的未来》的讲演。是针对“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谬论提出的。
和平崛起的主要含义:第一,中国的崛起就是要充分利用世界和平的大好时机,努力发展和壮大自己。同时又以自己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第二,中国的崛起应把基点放在自己的力量上,依靠广阔的国内市场、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和雄厚的资金储备,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机制创新。第三,中国的崛起离不开世界。中国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一切友好国家发展经济关系。第四,中国的崛起离不开世界。中国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一切友好国家发展经贸关系。第五,中国的崛起需要很长的时间,恐怕要多少代人的努力奋斗。第六,中国的崛起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中国现在不称霸,将来即使强大了也永远不会称霸。
“和平崛起论”是中国的战略选择。简单地说,“和平崛起论”就是不仅要在实践上,而且要在理论上向世界证明,中国不是一个现秩序的挑战者,而是一个参与者,为中国的发展找到一条让自己感到稳妥,让世界感到放心的路。
中国发展本身就是对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最大贡献。中国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和平发展,不使用过去殖民主义强国或者帝国主义列强那种掠夺别人、欺负别人、剥削别人的办法。中国的和平发展给邻国、给全世界带来的不是障碍、不是威胁、而是机遇。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安徽 | 浙江 | 山东 | 江西 | 福建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