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原理
资本积累的不断增进、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相对过剩人口的不断增多,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一极的财富积累和无产阶级一极的贫困积累,形成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在这一般规律的作用下,无产阶级贫困化就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客观存在。
无产阶级的贫困总是比较而言的。他们和剥削阶级百万富翁比,总是处于贫困之中,二者的鸿沟是显然可见的。无产阶级的生活水平也可以同前一时期相比有所下降,这被称之为绝对贫困,但这是有时发生的现象。对于无产阶级的贫困问题,要具有全局观点和历史的观点,进行具体分析。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与资产阶级的财富积累同无产阶级的失业、贫困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资本积累的增长,必然造成劳动力对资本的供应不断增加,从而相对过剩人口与日剧增。
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出大量的社会财富,这些财富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
二、正确认识资本积累一般规律所面临的新变化 往常,论述资木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多半以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七篇带概括性的一段话作为根据。这段话以资本构成在积累过程中的变化为线索,揭示了“使相对过剩人口或产业后备军同积累的规模和能力始终保持平衡的规律”,以及由它所制约的“同资本积累相适应的贫困积累”,这自然是抓住了最重要的因素。但是不能把它视作构成工人阶级贫困化的唯一因素。好进一步把资本积累进程中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发展对工人状况的影响结合起来考察,指出:“在资本主义体系内部,一切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方法都是靠牺牲工人个人来实现的;一切发展生产的手段都变成统治和剥削生产者的手段”,都极大地加强资本的专制,使工人最终完全依附于资本,遭受日益残酷的剥削。结果,不仅工人自身,而且连带妻子儿女都被抛到“资本的扎格纳特车轮下”。我们知道,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体系的一般基础。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才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独特道路,是具有代表性的资本主义剥削方法。资产阶级主要就是依靠这种方法确立和发展自身的统治。马克思在这里特别重提的,由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而不断完成和强化的资本对工人的专制以及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提高,也是制约着“同资本积累相适应的贫困积累”的重要因素,切不可忽视。这两方面因素,是剩余价值规律作用的直接结果,并不能统统归于相对过剩人口规律的作用范围加以说明。特别要注意的是,“一切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同时就是积累的方法,而积累的每一次扩大又反过来成为发展这些方法的手段。由此可见,不管工人的报酬高低如何,工人的状况必然随着资本的积累而日趋恶化。”⑩这里,马克思直接从资本积累同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从资本积累自身的对抗性质,揭示出两极积累的客观必然性。
当然,这里所说的工人状况日趋恶化(也就是工人阶级贫困化),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仅指工人物质生活状况的恶化,更不能理解成是指工人物质生活水平的绝对下降,或说工人越来越穷,吃得更坏,穿得更糟等。工人状况应理解为工人社会经济地位决定的总状况,这里主要是指工人依附于资本、遭受奴役和剥削的程度日益深重。因而即使工人的报酬有所提高,物质生活有较大改善,也改变不了工人状况日益恶化的总趋势。当时,马克思就曾经分析过,假定是在对工人最有利的特定的积累条件下,即使工人对资本的从属关系是采取所谓的“安适和宽松的”形式,甚至假定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有一个较大的份额流回到工人手中,“使他们能够扩大自己的享受范围,有较多的衣服、家具等消费基金,并且积蓄一小笔货币准备金。但是,吃穿好一些,待遇高一些”,同样“不会消除雇佣工人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由于资本积累而提高的劳动价格,实际上不过表明,雇佣工人为自已铸造的金锁链已经够长够重,容许把它略微放松一点”。关键是“在关于这一问题的争论中”,是否“把主要的东西,即资本主义生产的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忽略了”。这里指是指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由资本主义积累本性所决定的界限,是绝不允许劳动剥削程度的任何降低有可能危及资本关系的不断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马克思的这些话,虽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但依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辉,仍然是正确认识当今资本主义社会资本积累对工人阶级命运的影响的锐利武器。
有人提出资本积累规律不再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的论断,主要列举了以下条件的变化:现代资本主义以发达的生产力为基础,基本上依靠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获取和润,不再采用资本主义早期阶段的那些琐细的哄骗和欺诈手段;工人阶级的发展壮大,已迫使资本家及资产阶级政府作出让步,不能象早期阶段那样肆无忌惮地压榨工人血汗,而是采取种种措施在某种程度上限制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改善工人的社会经济地位;加之主要根据早期阶段存在大量农村过剩人口
概括的相对人口过剩规律已失去客观基础,劳动市场并不经常供过于求,资本家已不能借此压低工资,等等。总之,结论是决定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的条件已经消失,贫困积累不再伴随资本积累,无产阶级贫困化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已经不存在了。这些条件的变化,是否改变了资本积累的本性,消除了资本积累的对抗性质,从而意味着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的产生条件已经消失了呢?当然没有。这个论断的不当之处在于
其一,把剥削手法的变换同加重剥削的实质对立了起来。无疑,现代资本主义的剥削方法,早已从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为主转向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为主;资本家的盘剥手段也早已从低劣的哄骗欺诈上升为高超的笼络利诱;各种血汗工资制更是披上了现代科学和文明的时髦外衣。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方法、手段变,加强剥削的实质从未变。战后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随着资本积累和社会生产力的增进,从表面上看,工人的劳动时间缩短了,但它是以能提供更多剩余劳动为条件的,因而劳动时数的减少往往以劳动强度的增大为补充。从表面上看,工人的工资水平(包括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趋向逐步提高,但它是以剩余价值率的更大提高为前提的。据统计,日本在1960-1975年期间,剩余价值率从12.2%上升到20%;美国在1961-1975年期间,剩余价值率从178%上升到231000所谓剥削手法的变换,怎能否定剥削程度的加深?又怎能否定无产阶级贫困化的客观条件呢?
其二,把反动统治阶级的“让步”同“巧夺”对立了起来。工人阶级的壮夫和斗争,是削弱资本专制、抑制资本剥削的重要因素,但它终究不能根本改变工人阶级依附于资本、受奴役遭剥削的低下地位。对资本家和资产阶级国家的所谓“让步”政策,必须认清它的实质。历史上反动统治阶级的“让步”,都不过是巩固和加强反动统治的手段,现代资产阶级也不例外。他们为了赢得火腿,可以给工人以香肠。某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号称“福利”国家,大肆喧嚷如何
给大众以福利,实质“羊毛出在羊身上”,名目繁多的税收、保险费等等,往往占去个人收入的三分之一,广大劳动人民不堪负担。这些“福利”国家,常以“四高”, “高效率,高工资,高福利,高消费”一一自夸。既有“四高”,何来“贫困化”?但若透过表层就不难发现,在这外“四高”之底,还有内“四高”—“高强度,高物价,高捐税,高债务”。这内“四高”早已成为套在工人脖子上的四根大锁链,威胁着工人的生存。由于不堪承受极度紧张的劳动和逼人的债务而自杀身亡者,屡见不鲜。在美国的劳动大军中,由于过度的劳动折磨,神经和心灵倍受摧残而患精神病症者,高达上千万。工人为了分享一点自己劳动的果实—现代物质文明,付出了血和泪的代价。所谓“让步”政策带来的“福利”,怎能根本改善工人的社会经济地位?又怎能否定工人状况的日趋恶化呢?
其三,把相对过剩人口存在形式的变化同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本身对立起来。该文完全无视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构成的变化对工人就业的影响,不谈机器以日益扩大的规模排挤工人的严酷事实,误把相对过剩人口的一种存在形式(农村过剩人口)当作基本的存在形式和主要根据,又以这种存在形式的变化来否定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白然难以站得住脚。更何况这个论断也背离了当代资本主义的现实。近半个世纪以来,在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积累以巨人规模在增进,虽然人口自然增长率接近于零(甚至出现负数),却仍然存在严重的失业问题。1982年底,美国失业人数上升到1,210万,失业率高达10.8%,英国失业人数超过300万,失业率高达13%。目前,整个西方发达国家的失业人数达到3,000万。美国预测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指出,微处理机的广泛应用,对工人就业将造成严重威胁。据《新闻周刊》估计,在本世纪末以前,约有50-75%的工厂工人将被机器人代替。作者也看到了在今后十年内,自动化将使劳资矛盾尖锐化。特别是近十年来,失业又有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特点,如出现了空缺的劳动岗位日益减少条件下的大量失业人口。1982年,联邦德国失业人数增至183.3万人,而空缺的劳动岗位只有10.2万人,即每一个空缺的劳动岗位有18个失业者。其他国家一也有类似情况。这说明, “结构性失业”并不能解释全部失业现象。长期失业者不断增加,其比重趋于上升。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然存在大量相对过剩人口,尤其在经济危机和停滞阶段更是如此。马克思论证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人口规律,以及以此为运动背景的劳动供求规律,仍然在发挥它的威力。根据相对过剩人口存在形式的变化,怎能否定这两个规律的存在?又怎能否定它们对工人阶级状况日趋恶化所起的极为重要的作用呢?
总之,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的产生条件并未消失,它的作用依然存在。马克思关于这个规律的科学揭示,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查询
2008年考研报名时间及报名方式确定
2008年各大高校招生简章汇总
2008年考研大纲及权威解析
更多内容请访问:考试吧考研频道
和研友们去交流么?去论坛看看吧!
去考研博客圈,看考研名师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