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选择题II,即不定项选择题(每题2分):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
1答案: ABCD
【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的是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关系。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得以产生的物质前提,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改造是通过劳动实现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自然界的人化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因此,四个选项全部正确。
2 答案: BCD
【答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所包含的内容的掌握和确认。人类社会也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不是指它的实在性,而主要是指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人类社会的发展有自身的客观规律,其社会形态的展是自然历史过程”(B项),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社会物质生产方式是客观的物质性的”(C项),“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是由社会基本矛盾所决定的 (D项),考生做此题,容易误选A项。
3答案: BC
【答题思路】 此题考查考生对哲学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关系的把握。解答此题首先要掌握哲学上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是抽象和具体、普遍和特殊、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自然科学物质结构是哲学物质范畴的现实基础,而哲学物质范畴要对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新成果进行哲学抽象和概括,并为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只要懂得这一基本关系,此题就不难解答。在题中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B、C两项符合题意。
4答案: CD
【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对意识能动性的含义的理解和掌握。选项A、B,都属于唯心主义的命题,它的特点是片面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以至得出意识创造规律创造世界的结论。能动地反映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是意识能动性的体现,所以选项C、D正确。
5答案: ABCD
【答题思路】 该题考查考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意义的理解。这是关于物质观的基本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它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和可知性,把哲学的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区别开来;它坚持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体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因此四个选项都正确。
6答案: ABCD
【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对实践的特征的把握。题中A、B、C三项都是实践的特点,所以要选,至于选项D,是从主体的角度对实践特点的反映,实践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也是实践的特点之一,所以也在选择之列。
7答案: AC
【答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运动”和“静止”的辩证认识。选项题B把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绝对化,是错误的。选项D前半句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后半句否认了静止的相对性,也是不正确的。选项A、C是对运动与静止关系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表述,所以正确。
8 答案: BCD
【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具体来说考查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物质范畴的关系。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是从个别的角度对物质结构的反映,哲学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所以选项B、C、D是对的,选项A不正确,自然科学与哲学是不同的方式,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与哲学上的物质范畴有关系,但自然科学的具体理论与哲学的范畴不是统一与被统一的关系。
9 答案: BCD
【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基本观点。A项“世界统一于存在”是来自德国人杜林(曾被恩格斯专门撰文《反杜林论》批判过的学者)的一个折衷主义的命题。其他几个命题均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10答案: CD
【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的基本知识点。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不属于一般和个别、抽象与具体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而静止是有条件的,所以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包括选项C、D。
11 答案: ABCD
【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对实践观点的正确理解。四个选项都是关于实践观点的正确表述,都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命题。这些都是关于实践的最基本知识点。
12答案: ABCD
【答题思路】 该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实践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和纽带,因此,A、D两项很容易被选出来,如果考生知道人们通过实践与周围的世界发生联系也是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的重要内容,那么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自然也在应选之列,故而B、C项也是正确答案。
13答案: ABD
【答题思路】 此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起源,具体考查意识是社会的产物的知识方面。狼孩没有人的意识这一事实说明,作为人的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有了人才有了人的意识,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但“不是纯粹的生物过程”(A项),它是“社会的产物”(B项),无论是人类意识还是个人意识的形成都离不开社会(D项),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就无所谓意识。所以A、B、D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精神现象,而不是物质现象,所以C项是错误的。
14答案: CD
【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认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符合题意的是选项C、D。选项A曲解了二者的辩证关系,选项B没有揭示二者的辩证关系,客观规律不限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越认识客观规律越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15答案: ABC
【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的知识要点包括: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实践创造出社会意识和社会关系等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它规定了人的本质,人是在实践中存在与发展的,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由此可以选出A、B、C项三个正确答案,既然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就是人所特有的活动,D项显然是错误的。
16答案: ABCD
【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对实践的客观物质性知识点的掌握。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实践的主体、客体、中介、过程和结果全是客观的,这四个方面都是实践客观性的体现。
17答案: BD
【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具体是考查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在物质观上的区别。选项A、C是唯物主义共有的特点,不属于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选项B、D则是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B项指出物质观也包含人类社会,这是辩证唯物主义所特有的。辩证唯物主义对物质的定义首先强调物质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18 答案: ABC
【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对实践内涵的认识。实践只是改变了物质存在的形态,并不能够创造物质。实践作为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对象化活动,必须要以一定的物质条件为前提。选项A、B、C是准确的表述。选项D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的表述,但不是这道题的题干中所强调的内容,所以不符合题干的要求。
19答案: AD
【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恩格斯的这段话表明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是物质存在的形式。选项B是唯心主义的命题,是错误的。选项C是正确的表述,但与本题的题干无关,不是题干所强调的含义,所以不选。
20答案: ABC
【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考生对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理解掌握。题干是王安石的著名诗句,从哲学意义上分析该诗句体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上句“风定花犹落”就是“静中有动”,下句“鸟鸣山更幽”是指“动中有静”,两句合起来正是体现了动静相映成趣,即“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本题接近2007年第1题。但这道试题是典型的考查运动与静止关系的试题,在2007年以前的试题集里面也多次采用。
21 答案: BC
【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马克思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的,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是统一的,时间空间是客观存在的。至于选项A、D是康德的唯心主义的观点,不选。
22 答案: ABD
【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除人以外,物与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是无意识的、盲目的,都不可能以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的形式出现。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不能归结为一般的物质性,因为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出现了一般物质相互作用所没有的崭新的关系,即目的与手段、创造者与被创造者、能动者与被动者之间的关系。选项C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这个问题的表述。
23答案: BC
【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意识的理解。人脑自身不会产生意识,所以选项A、D都是错误的。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表述的是选项B、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观念的东西能够反映物质的东西。
24答案: ABCD
【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目的是对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掌握和理解。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在内容上是同构的,二者具有同一的运动规律,并且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掌握了这些知识,就可以断定四个选项全部正确。
25 答案: ABCD
【答题思路】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通过人的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确认人类意识的本质特征。由于电脑的产生,人的部分脑力活动被机器——电脑来代替,于是就形成了人脑和电脑的关系。但是无论电脑怎样“过人”,它究竟不是人脑,不能完全代替人脑活动,与人脑有着本质区别。题中所给出的四个选项,都反映了人类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区别关系。该题需要考生根据基本知识点,注意阅读思考选项,难度不大。
26答案: BCD
【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对自在世界的知识点的掌握。关于自在世界本章有相关的清晰的知识表述。本题中选项A是望文生义,可排除。
27答案: CD
【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主体与客体关系的知识点。选项A、B是正确的关于主体和客体的概念表述,但题干问的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所以不选。选项C、D是正确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表述。
28答案: ABCD
【答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实践环节的记忆和理解。实践环节包括: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借助手段作用于客体,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进行反馈调节。根据以上的基本的记忆与理解,选项A、B、C、D均正确。
29 答案: ABC
【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对意识能动性的理解。本题中选项D属于唯心主义,片面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能动地反映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是马克思主义对于意识能动性体现的表述,所以选项A、C正确。人的意识的能动性,主要也包括了意识的自觉性和选择性,所以选项B也正确。
30 答案: ACD
【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对客体概念的理解。客体不等于是客观事物,客体是客观事物中的一部分,是主体活动的对象,或者说是纳入到人的对象性活动中的客观事物。选项B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31 答案: BC
【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的理解。本题题干材料体现的是意识的能动性。选项A、D都是唯心主义的观点。选项B、C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32 答案: ABC
【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选项D 不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是唯心主义的命题,想到的东西是意识的东西,要受客观规律的制约。选项A、B、C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表述。
33 答案: ACD
【答题思路】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的内涵。属于本章的最基本的知识点之一。很多哲学体系中的“实践”指道德实践,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念不是这样的内涵。选项A、C、D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