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固定资本折旧
固定资本的价值按其磨损的程度逐渐转移到产品中去,随着产品的销售,不断以货币形式积累起来,这叫固定资本折旧。根据固定资本损耗程度以货币形式逐年提取的固定资本补偿金,即用于补偿固定资本价值的货币,叫折旧基金或折旧费。固定资本的磨损分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有形磨损是指由于生产性使用或自然力作用而造成的固定资本在物质上的损耗,又叫物质磨损。无形磨损是指固定资本由于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的价值贬损,又叫精神磨损(2005年单项选择题第6题)。
54.预付的总资本周转〖ht〗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是不同的,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平均周转。公式是:年预付资本总周转 =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额+流动资本年周转价值额/预付资本总额。
制约资本运动速度的因素: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各占多大比例;是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或周转次数的多少,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时间长短成反比;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周转速度的差异。
55.年剩余价值率
年剩余价值量就是资本在1年中获得的剩余价值(m=mn)。年剩余价值率是年剩余价值量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m’= m/v = m’v n/ v = m’n) (2006年单选题第5题)。
加速资本周转速度对商品生产和价值增值的影响表现在:第一,它可以节约预付总资本,特别是其中的流动资本。第二,它可以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如剩余价值率已定时),提高资本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和年剩余价值率。
56.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
社会再生产按它的规模划分为两种类型,即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简单再生产就是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生产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的再生产;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就是资本家不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消费,而是把其中一部分当作追加的资本使用,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扩大再生产有两种实现方式: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前者指扩大再生产规模主要靠增加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后者指扩大生产规模主要靠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再生产的这两种实现方式,可以对应于我们常说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粗放型发展模式和集约型发展模式。
57.社会总资本运动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所构成的个别资本的总和,就是社会总资本,又叫社会资本,与社会资本相联系的运动叫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个别资本是独立发挥职能的资本,社会资本是相互联系的个别资本的总和。社会资本与个别资本既有相同之处,又有相异之处。
社会总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和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由c + v + m三部分构成的原理,是马克思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运动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
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ⅰ(v + m)=ⅱc ,由此派生:ⅰ(c + v + m)=ⅰc + ⅱc,ⅱ(c + v + m)=ⅰ(v + m)+ ⅱ(v + m)。
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ⅰ(v + m)>ⅱc和ⅱ(c + m - m/x)>ⅰ(v + m/x) (2004年单项选择题第4题);实现条件:ⅰ(v +δv + m/x)=ⅱ(c +δc),ⅰ(c + v + m)=ⅰ(c +δc) + ⅱ(c +δc),ⅱ(c + v + m)=ⅰ(v +δv + m/x)+ ⅱ(v +δv + m/x)。
5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是一种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这种过剩,不是绝对过剩,而是相对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讲是太多了。经济危机期间的所有现象,都是由生产相对过剩引起的。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每个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发展阶段。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产的更新。
二战后经济危机的新特点:周期缩短、危机频繁;各周期界限不十分明显、复苏和萧条阶段不易区分;各国危机爆发的时间不一致;破坏性较小;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即滞胀。
59.垄断阶段的资本运行
资本主义国有经济成分是指资产阶级国家直接掌握和运用的资本。它是国家经济职能加强的重要体现,又是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国有垄断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范围的结合表现为三种形式:国有企业、国有私营企业、国私合营企业。
60.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生活干预和调节
干预和调节的目标是为了维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保持国际收支平衡。资本主义国家主要通过政策措施干预和调节经济运行。为此,国家采取各种经济手段和经济杠杆对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和调节,主要政策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产业政策、社会福利政策等。
61.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的扩张
国际分工,是指社会分工越出国界形成的国与国之间的分工。它是商品经济和生产社会化发展越出国界的结果。生产国际化,是指生产过程本身越出一国范围,在国际范围形成各国生产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格局,这是生产社会化越出国界向国际发展的表现。国际分工的发展是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基础。
垄断资本向国际范围扩展的主要形式:资本国际化——商业资本国际化、借贷资本国际化和产业资本国际化。战后产业资本国际化成为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矛盾主要在贸易领域,投资领域的矛盾和货币金融领域。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调节,实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通过国际协调为本国私人垄断资本对外经济扩张服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调节对世界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但各国都从本国利益出发,形成了不可克服的经济国际化与资产阶级国家壁垒的矛盾,这就使得国际经济调节有很大的局限性。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实质是一种控制与反控制、剥削与反剥削的关系。
62.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6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衡量某种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否符合社会主义需要,不能抽象地以公有化程度的高低为标准,而应看其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而且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股份合作经济实现了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的统一,尤其要提倡和鼓励。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所有制基础是公有制,只有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才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公有制是适应生产社会化发展的要求建立起来的,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才能适应生产社会化发展的要求,有效地组织社会生产。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5年不定项选择题第19题)。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一方面是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对个体、私营经济要引导,使之健康发展,对外资经济要加强管理。
64.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着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决定着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2005年单项选择题第7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2006年单选题第23题):按劳分配没有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而是以企业为单位进行;按劳分配中的“劳”不是直接的社会劳动,不能用每个劳动者实际付出的劳动时间来衡量,而要用社会承认的价值量衡量 (2004年不定项选择题第18题);按劳分配所分配的不是现实生活消费品,而是货币收入,劳动者以货币购买消费品时使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受到市场机制的制约;按劳分配也不是公有制企业惟一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而是有其他分配方式与之并存。
把按劳分配和按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分配制度 (2004年单项选择题第12题)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有利于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有利于把分散的人力物力财力动员起来投入现代化建设;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
66.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理顺分配关系,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促进社会公平
在分配问题上,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6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较灵敏的特点,促进产需平衡(2006年单选题第24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特征:所有制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分配制度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宏观调控上——把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利益统一起来。
68.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的有机结合
计划与市场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两种调节手段,具有各自的优势和长处。计划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具有自觉性、事先性、宏观性等特点。市场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具有自发性、事后性、微观性等特点。
6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企业是重要的微观经济活动主体。充满活力的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企业性质是指企业的所有制基础。有个体所有制企业、私有制企业、国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外资企业等。企业组织形式是指企业资本的组织形式。有个人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股份制企业。股份制企业又可分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70.构建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
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现代产权制度的特征是: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
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式是公司制(2006年单选题第7题)。
7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基础
由各类专业市场相互联系所形成的整体叫市场体系。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的重点是培育和健全各类要素市场,加强市场法规建设,规范市场行为,打破地区、部门的分割和封锁,反对和制止不正当竞争,创造平等竞争环境。目标是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建立合理的以市场价格为主体的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管理制度是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作用的关键。完善市场体系必须完善价格体系和价格管理制度。
72.整顿、规范市场秩序
市场秩序是维系市场有序运行的重要保证,它构成对市场主体行为的制约。当前市场秩序中存在的问题:交易行为不规范,违规行为屡屡发生,特别是假冒伪劣、商标侵权、虚假广告问题突出,损害消费者利益、生产者利益,直接影响了市场的健康发展。存在地区封锁、部门垄断、人为分割市场的现象,限制了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
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发挥规模化、网络化、连锁化的现代流通方式,保证商品和生产要素的高效流动;培育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行为规范的市场主体;加强信用建设,加快建立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信用档案(2005年不定项选择题第20题);强化法治,从严监管,完善行政处罚和刑事追究衔接机制,建立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2004年辨析题第32题)。
73.宏观经济调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但单纯地依靠市场自发调节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不一定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经济发展计划目标完全吻合。为了减少由于市场调节的盲目性而导致的经济运行的失衡,为了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政府必须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政府要遵循“政企分开、宏观管住、微观放开”的要求,转变经济职能。
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主要有计划手段、经济手段(经济杠杆)、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等(2006年单选题第24题)。
7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障体系
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自动稳定器”、“减震器”;是深化企业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基础条件;是减轻国家和企业负担,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需要;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控制农村人口增长,减少农民收入波动,保证农村社会稳定的需要。
社会保障包括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等。我国目前加速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重点是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障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形成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是保障基本生活需要。
75.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适应当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把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配套改革措施来抓。当前要着重抓好以失业、养老、医疗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坚持资金来源多渠道原则,减轻国家和企业负担,要把权力与义务,需要与能力统一起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努力坚持走社会化、法律化、规范化、现代化道路,同时又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
76.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趋势
战后科技革命造成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分工的深化,促进了生产国际化的扩展,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物质条件。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金融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现实基础。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的快捷与方便大大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为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提供了新的组织形式。跨国公司是当代国际垄断的主要形式。
经济全球化趋势已成为世界经济和国际形势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关系国际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具有不同于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特点和重要标志:世界经济的信息化;世界经济市场化;世界经济自由化;跨国公司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具有巨大作用,但是,也是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利益受损和经济安全更趋严峻。经济全球化加剧了贫富分化。
77.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科技进步所具有的辐射效应、学习效应和经济发展的规模效应,应该为我所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经济结构调整对于我国改造传统产业、加速工业化是一个有利时机;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开拓国际市场和利用国际资源提供了更大更有利的空间;世界经济的低速增长和低利率有利于我国利用外资;各国间人员的自由往来为我们了解国际市场信息、发展国际旅游业提供了契机。
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为我国经济安全带来新的问题;全球跨国公司的发展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世界范围内的能源、生态、资源、人口、失业和贫困等全球问题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压力。
经济全球化已成不可逆转的趋势,只有积极参与全球化,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才能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78.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进一步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进一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
79.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合作与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
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和科技兴贸战略是参与国际市场的合作与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手段。要积极增加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加快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建设。要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增加出口,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以资本为纽带,对现有企业结构进行重组,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力度,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进一步发展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努力扩大出口,坚持以质取胜,提高出口商品和服务的竞争力。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扩展apec组织内部合作,在参与区域经济活动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
80.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和发展(2004年选做题ⅱ)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将长期并存。尽管社会主义最终将取代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因为自身不可克服的矛盾而必然走向灭亡,但这是通过两种社会制度在并存基础上的合作与竞争来达到的,两种制度的相互学习、相互利用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
两种社会制度又是在斗争中发展的。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它在经济、科技、军事上的优势处于两种制度斗争中矛盾的主要方面,社会主义国家总体上还处于劣势,在许多方面还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限制、竞争、挑战和威胁,这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也是不可避免的。
两种社会制度既合作又竞争,既并存又冲突的关系要求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防止走片面道路,不要因为存在经济安全问题而反对参与经济全球化,也不要因为加入了世贸组织而放弃了对经济安全的警惕。
事实说明,福山的观点是错误的。
(2)自由民主的理念属于社会的意识形态,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里是有阶级性的。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观念及其所表现的政治制度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反映,它只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具有合理性,而不可能是永恒不变的,它必然为无产阶段的自由民主观念所扬弃,并发展为新的、更高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3)社会主义国家要实现更快的发展,必须在两制的竞争中吸收和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特别是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但是要抵制资本主义腐朽的东西,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处理好开放与维护民族利益的关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与方向,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制定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在与资本主义国家合作和竞争的过程中实现自身更快的发展。
更多内容请访问:考试吧考研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