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新中国开始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刚刚开始的时候,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直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初步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以苏联经验为借鉴、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思想。
中国共产党人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背景:(1)“苏联模式”弊端的暴露。(2)苏共二十大的思想冲击。
中国共产党在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在指导思想上出现的两个发展趋向:(1)一个发展趋向是正确的或比较正确的趋向,这就是在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积累的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实践经验。(2)另一个发展趋向是错误的趋向,就是在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形成的一些错误理论观点、政策思想和实践经验,特别是1957年后,“左”的思想逐渐占了上风。(3)这种正确与错误交织并存的现象出现在全党的集体探索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正确的发展趋向没有能够阻挡错误趋向的发展,“左”的错误发展趋向压倒了正确的发展趋向,导致了为时10年的“文化大革命”。
30.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工作
1956年的中共八大,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苏联经验为借鉴,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探索的第一个里程碑。中共八大的政治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这就表明,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上结束,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现在,“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2005年第23题) 因此,“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也就是说,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虽然还有阶级斗争,还要加强人民民主专政,但其根本任务已经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31.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的敌我矛盾已经基本解决,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提出了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
(1)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也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的运动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3)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样两类社会矛盾。这两类社会矛盾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4)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有根本的不同。(5)提出了一系列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政策。诸如,在经济上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政治上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文化上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等。(2004年第22题)
32.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
社会主义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两个阶段、中国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2004年第23题) ;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两步走战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是在1954年开始逐步以“社会主义现代化”替代了原来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新中国的发展目标。周恩来在1954年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公开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四个现代化”的远景目标。1964年12月,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分两步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同时,周恩来在报告中比较完整地阐释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两步走”的发展战略。
33.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建设的速度、规模以及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如何协调的问题。1955年,我国经济建设出现冒进情绪。周恩来、刘少奇等提出经济工作要实事求是,反对冒进。1956年5月,中央全会提出经济建设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主张。中共八大把这一主张作为今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党的八大前后的反冒进,使我们成功地避免了一次可能出现的重大失误,保证了1957年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这是党在探索中国工业化道路上取得的重要经验。
34.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
首先,关于商品和价值规律。
(1)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第一,分析了商品生产的性质,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概念。第二,中国商品生产很不发达,需要一个发展商品生产的阶段。第三,针对斯大林关于商品生产只限于生活资料的观点。第四,应该充分利用商品生产这一有利工具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五,两种所有制的存在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存在的主要前提,其最终的结果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对价值规律的认识:第一,价值规律是客观经济规律,不能违背,只能利用。第二,价值规律在生产资料各部门之间和生产领域内也发生作用。第三,提出所有的经济单位都要利用价值规律进行经济核算。
(3)社会主义经济三个“主体”和三个“补充”的重要思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以国家的计划生产为主体,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为补充;在市场方面,以国家市场为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市场领导的自由市场为补充。
其次,关于经济体制改革。阐述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问题。强调在统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条件下,可以允许一部分私营经济的存在,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
再次,关于管理体制改革。扩大地方和企业自主权,处理好下放后的人、财、物和产、供、销等各个环节的协调关系,破除和修订某些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在企业管理制度方面,毛泽东肯定了鞍山钢铁公司“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管理经验,即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在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中实行企业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的三结合。
35.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或者说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其内容和特点主要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并向它负责,接受它的监督;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一组织形式参与对国家事务的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3.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社会主义时期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主要形式。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民族平等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首次规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文件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是: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民族自治地方享有广泛的自治权利,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民族自治地方在充分行使自治权的同时,必须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地方主义。
36.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基本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毛泽东在1956年4月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之后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对这个方针作了具体的论述。“双百”方针的具体内涵: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用简单的方法去解决。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并不会削弱马克思主义在思想界的领导地位,相反会加强马克思主义的这种指导地位。对待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
37.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台湾的方针主要是想通过武力“解放台湾”。但是,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也开始提出“第三次国共合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并不断丰富、完善这一主张,这些思想成为后来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思想来源。
1955年6月,在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解放台湾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即战争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1963年初,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思想提出“一纲四目”解决台湾问题。“一纲”——台湾必须回归祖国。“四目”:①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都由蒋介石决定;②所有军政及建设经费不足之数,由中央拨付;③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协商解决;④双方互信,不派人进行破坏对方之事。这一重要思想奠定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和平统一”台湾的方针的基础。
38.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阐述了新中国奉行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强调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自己来处理,任何国家都不得干涉,确定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方针,提出在平等互利和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来北京参加谈判的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1954年6月,周恩来和印度总理尼赫鲁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并倡导将这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们党和国家对世界和平事业的突出贡献,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第一,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对新中国采取政治上孤立、军事上威胁、经济上封锁的政策。为了维护中国的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毛泽东强调必须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第二,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苏联领导人推行“美苏合作,主宰世界”的路线,利用美国霸权地位的中落,加紧对外扩张,在政治上不断加强反华,干涉中国内政,并在中苏边境部署重兵,挑起边界武装冲突,苏联成为威胁中国安全的另一个严重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强调必须坚决反对苏联的大国霸权主义,决不充当它的卫星国。
营造和平建设的有利国际环境:第一,毛泽东强调一方面新中国应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和发展关系,尤其是加强经济、文化方面的往来,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的经验,特别是苏联等国建设社会主义经验;另一方面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第二,毛泽东一方面反对美国敌视新中国的政策,另一方面采取步骤推动中美之间政治经济交往的正常化。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后毛泽东就考虑与美国缓和关系,1954年在同印度总理尼赫鲁谈话时透露了这方面消息。1955年8月,中美两国在日内瓦和华沙举行长达15年的大使级代表会谈,结束了中美双方不接触的局面。第三,对于中苏两党的分歧,毛泽东始终主张通过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的讨论来加以解决,而不影响两国之间的正常关系,采取“坚持原则,后发制人;坚持斗争,留有余地;坚持团结,反对分裂”的方针。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周恩来访苏再次表示改善关系的愿望。第四,20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提出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反帝反霸统一战线的国际战略。一方面,大大加强了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发展了睦邻友好的关系;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作,1964年中法两国建交使美国长期以来孤立中国的政策在西欧打开一个重要缺口。第五,1971年10月在亚非拉等国家支持下,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票数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立即把台湾国民党集团“代表”从联合国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第六,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周恩来敏锐地抓住世界局势发生变化的有利时机,采取灵活机动的措施,打破国际关系的坚冰,开创对外关系新局面。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两国关系正常化过程的开始。1972年9月,毛泽东会见了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中日邦交也实现了正常化。此后,与欧洲、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亚非拉各国关系获得重大发展,形成一个更加广泛建交高潮。
39.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
(1)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阐述的执政党建设问题。第一,提出了党的工作重心开始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并由城市领导农村的新时期,明确了执政党建设的客观依据。第二,提出了学习生产技术和生产管理方法等新任务,提出了执政党自身建设的新内容。第三,强调务必防止骄傲情绪和保持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问题,为执政党的思想建设与作风建设指明了方向。
(2)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执政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思想:执政党要坚决反对官僚主义;要加强民主和互相监督。所谓监督,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党的监督;二是群众的监督;三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监督。
(3)提出两个“务必”。全党在革命胜利后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攻击、警惕资产阶思想的侵蚀,防止在资产阶级“糖衣炮弹”面前打败仗的危险。
40.实事求是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的提出过程
(1)1930年5月,毛泽东针对当时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内部普遍存在的教条主义倾向,撰写了著名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第一次使用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这一科学概念,批评了形式主义、本本主义的错误态度。
(2)1937年毛泽东撰写的《实践论》、《矛盾论》开始对中国共产党内的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进行哲学批判,从认识论的高度系统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问题。20世纪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毛泽东在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时,反复使用了“实事求是”这个概念,指出共产党员应该是实事求是的模范。
(3)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对“实事求是”这个科学概念作了具体的说明,他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认为这是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具备的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从此,实事求是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和实际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代名词和特殊术语。1945年中共七大,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正式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
41.实事求是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
基本内涵是:(1)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2)实事求是就是理论联系实际;(3)实事求是就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4)实事求是就是解放思想;(5)实事求是就是与时俱进。基本要求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三个基本方面中最具特色、最根本的原则,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思想路线。
42.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1)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讲的是群众观点,包括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和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这样四个方面。(2005年第10题) (2)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主要讲的是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是同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过程完全一致的,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领导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3)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群众路线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马克思主义原理运用于党的全部活动而形成,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是实现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和根本途径,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之一
43.独立自主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最根本的是说,一个国家的共产党要领导革命与建设取得胜利,必须首先立足于本国,从本国的实际出发,依靠本国革命力量和人民群众的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出一条适合本国特点的正确道路,把本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好。
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体现在处理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与外国党(包括共产国际这类国际组织)的关系、处理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同资产阶级关系等许多方面。
其基本要求是:(1)把我们的一切工作与方针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决不屈服于任何外来的压力,主要依靠自己的奋斗和努力发展革命和建设事业。(2)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和原则,必须正确处理自力更生与争取外援的关系。争取外援的目的是为了加快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进程,最终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服务于自力更生。(3)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中国共产党正是遵循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根据自己民族的具体情况和特殊条件决定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
4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没有毛泽东思想,也就没有20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重大意义。
首先,毛泽东思想永远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其次,坚持毛泽东思想,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毛泽东思想不仅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指明了道路,而且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立国、建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政治基础,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渊源和理论先导。
再次,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三者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因为:第一,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着的,同属于一个科学体系,即马克思主义。它们是马克思主义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具体表现形式的阶段性概括。第二,它们在理论基础、原则立场、思想方法、历史使命、基本主题等方面是高度统一的。它们都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其哲学基础;它们都集中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们都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这个共同目标。因此,我们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就必须坚持毛泽东思想。
最后,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团结和振兴的精神支住,它将继续激励着中国人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断奋斗。
更多内容请访问:考试吧考研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