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网校 模拟考场 考研资讯 复习指导 历年真题 模拟试题 经验 考研查分 考研复试 考研调剂 论坛 短信提醒 | ||
考研英语| 资料 真题 模拟题 考研政治| 资料 真题 模拟题 考研数学| 资料 真题 模拟题 专业课| 资料 真题 模拟题 在职研究生 |
首页 考试吧论坛 Exam8视线 考试商城 网络课程 模拟考试 考友录 实用文档 求职招聘 论文下载 | ||
2011中考 | 2011高考 | 2012考研 | 考研培训 | 在职研 | 自学考试 | 成人高考 | 法律硕士 | MBA考试 MPA考试 | 中科院 |
||
四六级 | 职称英语 | 商务英语 | 公共英语 | 托福 | 雅思 | 专四专八 | 口译笔译 | 博思 | GRE GMAT 新概念英语 | 成人英语三级 | 申硕英语 | 攻硕英语 | 职称日语 | 日语学习 | 法语 | 德语 | 韩语 |
||
计算机等级考试 | 软件水平考试 | 职称计算机 | 微软认证 | 思科认证 | Oracle认证 | Linux认证 华为认证 | Java认证 |
||
公务员 | 报关员 | 银行从业资格 | 证券从业资格 | 期货从业资格 | 司法考试 | 法律顾问 | 导游资格 报检员 | 教师资格 | 社会工作者 | 外销员 | 国际商务师 | 跟单员 | 单证员 | 物流师 | 价格鉴证师 人力资源 | 管理咨询师考试 | 秘书资格 | 心理咨询师考试 | 出版专业资格 | 广告师职业水平 驾驶员 | 网络编辑 |
||
卫生资格 | 执业医师 | 执业药师 | 执业护士 | ||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证) | 经济师 | 会计职称 | 注册会计师 | 审计师 | 注册税务师 注册资产评估师 | 高级会计师 | ACCA | 统计师 | 精算师 | 理财规划师 | 国际内审师 |
||
一级建造师 | 二级建造师 | 造价工程师 | 造价员 | 咨询工程师 | 监理工程师 | 安全工程师 质量工程师 | 物业管理师 | 招标师 | 结构工程师 | 建筑师 | 房地产估价师 | 土地估价师 | 岩土师 设备监理师 | 房地产经纪人 | 投资项目管理师 | 土地登记代理人 | 环境影响评价师 | 环保工程师 城市规划师 | 公路监理师 | 公路造价师 | 安全评价师 | 电气工程师 | 注册测绘师 | 注册计量师 |
||
缤纷校园 | 实用文档 | 英语学习 | 作文大全 | 求职招聘 | 论文下载 | 访谈 | 游戏 |
考研网校 模拟考场 考研资讯 复习指导 历年真题 模拟试题 经验 考研查分 考研复试 考研调剂 论坛 短信提醒 | ||
考研英语| 资料 真题 模拟题 考研政治| 资料 真题 模拟题 考研数学| 资料 真题 模拟题 专业课| 资料 真题 模拟题 在职研究生 |
知识点详解:马政经第二章剩余价值论
第一节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及其发展阶段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为了进行生产,首先要有一定量的货币,以便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但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是有区别的,这表现在简单商品流通公式和资本流通公式的区别相。简单商品流通公式即:W—G—W(W代表商品,G代表货币);资本流通公式即:G—W—G.。
这两个流通公式的区别是:第一,流通形式不同。具体表现在买和卖的顺序不同,即前都是为了买而卖,后者是为了卖而买;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即前者两级都是商品,后者两级都是货币;流通的媒介不同,即前都是货币,后者是商品。第二,流通内容不同。前者的实际内容是不同使用价值的交换;而后者的实际内容是价值增殖,因此,资本流通公式实际上是G—W—G’。第三,流通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获得所需要的使用价值;后者的目的是为了取得更多的货币,在G—W—G’中,G’=G+△G,即预付的货币额加上一个增殖额,这个增殖额(△G)称为剩余价值(用字母m表示)。第四,流通的运动限度不同。前者在获取使用价值时目的就达到了,流通过程就结束了,而后者的目的是获取剩余价值,这就决定它的运动是无止境的。
在简单商品流通中,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只是一般等价物,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而在资本流通中,作为资本的货币则能带来剩余价值,体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能否带来剩余价值。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流通方式G—W—G’最明显地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的共同本质,所以被称为资本总公式。
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同价值规律存在着矛盾。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交换必须按照等价原则进行,流通中不可能产生价值增殖,但资本总公式呈现出来的却是资本经过流通过程发生了价值增殖。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就在于说明价值增殖的产生。
首先,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在商品流通过程中有两种情况:一是等价交换;二是不等价交换。如果是等价交换,显然只是价值形式的变换;价值量是既定的,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不等交换,买者与卖者身份是相对的,一方所得就是另一方所失,交换双方的价值总量在流通中并没有增加。
其次,剩余价值也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因为离开流通领域,商品生产者就不能同其他商品所有者发生关系,不同其他商品所有者发生关系也就不能使价值得到实现和增殖。
剩余价值既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要在遵循等价交换原则的前提下说明剩余价值的产生,就必须在资本的运动过程中找到一种特殊商品,它具有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能力。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
2、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任何社会的劳动力都是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没有劳动力就不能进行社会生产。但劳动力只有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才成为商品。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具有人身自由,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丧失一切生产资料和基本生活来源,除了自身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只有自己的劳动力能够出卖。劳动力成为商品的这两个条件,是在封建社会后期,农奴制度瓦解和手工业者分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劳动力作为商品,也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由于劳动力是特殊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又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可以归结为维持和发展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维持劳动力自身生存所必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第二,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第三,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和其他商品不同的是,劳动力价值还包含着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劳动者的物质文化生活的水平,受到劳动者所在国家的自然条件、历史发展和文化水平的影响。同时,劳动者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会发生变化。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各种生活资料的价值不断降低,从而使劳动力价值趋于下降;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维持劳动者和家庭正常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质量也在日益提高,从而使劳动力价值趋于提高。总之,在劳动力价值决定问题上,这两个方面起着相反的作用,后一个方面是影响劳动力价值变化的主要因素。显然,在一定时期,各国的劳动力价值是可以确定的。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力的支出,也就是劳动。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人真有与其他商品不同的特点。其他商品的使用价值在消费过程中逐渐消失,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价值也消失或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劳动力使用价值的消费过程就是劳动过程,劳动力的劳动过程能够创造价值,不仅能够创造自身的价值,而且能够创造比它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个价值的差额就是剩余价值。因此,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正因为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具有这样特殊性,资本购买了劳动力商品以后,就可以实现价值增殖,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才得以解决。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理解资本的本质,首先它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其次它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最后它不能是静止,而是永不停止和不断加快速度的运动。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1、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在任何社会形态中,劳动过程都是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活动,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资本家购买了劳动力,劳动过程的一切要素归资本家所有,因此,劳动过程是资本家消费他所购买的劳动力的过程。它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劳动者在资本家的监督和支配下劳动。第二,劳动者的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在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中,资本家让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并不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资本家的目的是生产出比他预付资本的价值更大的价值,即生产剩余价值。所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不仅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同时也是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劳动者补偿劳动力自身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因此,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区别就在于:劳动者创造的新价值等于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这就是价值形成过程;劳动者创造的新价值超过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就是价值增殖过程。资本家购买了劳动者一天的劳动力,也就获得了一天的劳动使用权。如果把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即必要劳动时间,另一部分是无偿地为资本这胜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即剩余劳动时间,那么,劳动者在必要劳动时间中生产的是自身的价值,在剩余劳动时间内生产的是剩余价值。可见,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剩余价值直接体现了资本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关系,资本获得了剩余价值,也就实现了价值增殖的目的。
2、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指以厂房、机器、原材料等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发生价值增殖。因为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是随着它的物质形态的改变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它的价值只是再现于新产品的价值之中。正是由于这部分资本的价值量不发生变化,所以把它称为不变资本(用 c表示)。
可变资本是指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因为这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所以把它称为可变资本(用v表示)。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重要意义在于: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不变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不变资本只是可变资本增殖的物质条件。可变资本之所以会发生价值量的变化,是由于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作为可变资本的存在形式发生作用,即劳动创造的全部价值超过了劳动力价值。因此,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第二,这种区分为确定资本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剩余价值率反映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程度。如果用m’表示剩余价值率,其公式就是:
m’=m/v
在资本主义经济现实中,资本的本质和剩余价值的来源,被工资这一现象掩盖了。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劳动者为资本家劳动,资本家付给劳动者的工资和劳动者的劳动时间成正比,劳动者劳动一天,得一天工资,劳动一个月,得一个月工资。这就给人们造成一种假象,好像劳动者出卖给资本家的是劳动,而不是劳动力,工资似乎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其实,在资本家同劳动者的买卖关系中,劳动者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劳动不能成为商品,也没有价值和价格。因此,资本主义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把劳动和劳动力区别开来是理解工资本质的关键。马克思透过资本主义工资的现象形态,科学地揭示出工资的本质,即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从而为正确认识资本家与雇佣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3、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进行的剩余价值生产。资本家之所以能采取延长工作日的方法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是因为工作日是一个可变量,它可以在一定的限度内变动。但是,靠绝对地延长工作日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是有很大局限的。因为工作日的延长限度既取决于劳动力的生理界限,又取决于社会和道德界限。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进行的剩余价值生产。为了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降低劳动力的价值。由于劳动力价值由维持劳动者及其家属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所构成,并且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与生产它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因此,要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就必须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生活资料的价值就会降低,劳动力价值也会随之下降,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便会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则相应延长,从而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所以,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
在现实的经济过程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总是从个别企业开始的。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并不是降低劳动力价值,而是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个别企业采用新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就可以缩减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在销售商品时,仍然按照社会价值出卖。个别资本家由于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的这一部分剩余价值,就叫做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个别企业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因为在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中,其他企业也会采用新技术,一旦新技术被普遍采用,整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都提高了,生产某一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减少,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与社会其他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消失了,超额剩余价值也就消失了。这时,只有采用更先进技术的企业,才能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机,而各个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使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劳动力价值也降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使所有企业都普遍获得了相对剩余价值。所以,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联系在于:第一,从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关系来看,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不论是延长工作日,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结果都延长了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时间,提高了对劳动者的剥削程度,增加了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因为任何资本主义生产,都必须把工作日绝对地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之上,否则就不能生产剩余价值。同时,只有以工作日分割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为出发点,才能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区别主要在于物质技术基础不同,以及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上所起的作用不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与生产技术不变,或生产技术发展缓慢相适应的;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生产技术的不断变革为条件的。在资本主义生产所经历的简单协作阶段,资本只能依靠延长劳动日进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阶段,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创造了条件;机器大工业出现以后,资本主义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意义越来越大。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剩余价值,因而只要能达到这一目的,资本家总是尽可能地同时使用这两种方法。
4、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
(1)、它们和具体劳动相结合,创造出各种不同的实用价值
(2)、它们是人类劳动的载体,为抽象劳动形成价值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3)、它们自身并不能创造任何新的价值,只有人类的抽象劳动才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三、资本主义的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虽然只是在原有规律上简单重复进行的生产过程。但是,由于从连续性上来考察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过程,可以消除仅从一次孤立的生产过程来考察而产生的一些假象,进一步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首先,从再生产过程来看,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所支付的工资是由劳动者自己生产出来的。从一个孤立的生产过程来看,资本家是用自己的货币资本来购买劳动力的,这从现象上看似乎拿自己的资本给工人支付工资,是资本家养活了工人。但是,从再生产的角度来考察,情况就不是这样。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所支付的工资是工人在上一次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因此,是工人自己养活了自己,而不是资本家养活了工人。再进一步看,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含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价值,而且还包含了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剩余价值。所以,工人不仅养活了自己,还养活了资本家。
其次,从再生产过程来看,全部资本都是由工人生产出来的。从现象上看,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开始时,资本家所预付的货币资本,好象是与雇佣劳动无关的由原始积累形成的。但从再生产的角度来考察,可以看出资本家投入的全部预付资本,和可变资本一样,是工人创造出来的,是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
再次,从再生产过程来看,资本主义再生产又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从一个孤立的生产过程来看,工人的个人消费是同资本主义生产无关的个人行为。但是,从再生产过程来考察,工人的个人消费只是为资本再生产劳动力,把自己的劳动力不断地出卖给资本家,使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过程不断进行下去。所以,从再生产的角度考察,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不仅生产商品和剩余价值,而且还不断地再生产出资本家雇佣工人的社会条件,即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以上分析还说明,资本主义再生产不仅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而且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因而,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2、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如果资本家把一次生产过程中获得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那么,他的再生产过程只能是简单再生产。如果不把剩余价值全部消费掉,把其中的一部分作为追加的投资,去购买更多的生产资料和雇佣更多的劳动力,那么,他的再生产过程就扩大再生产。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资本家之所以能够实现扩大再生产,是因为进行了资本积累,是由两方面的原因决定的:一方面是由于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决定了资本必须不断地进行积累,才能扩大生产规模,达到获取更多剩余价值的目的。这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市场竞争规律决定了资本家只有不断地进行积累,才能保持自身的竞争力,不被其他资本所吞并。这是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是竞争规律作为外在的强制力量支配着资本家个人行为。
3、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的构成,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从物质形态上考察,资本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的,它们之间保持着一定的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是由各生产部门的特点、技术水平和技术装备先进程度等因素决定的。一般地说,生产技术水平越高,单位劳动力所能够推动的生产资料数量就越多。因而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比例关系直接反映了生产技术水平。这种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
从价值形态上考察,生产资料的价值表现为不变资本,劳动力的价值表现为可变资本。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
资本技术构成与资本价值构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般说来,资本价值构成是以资本技术构成为基础的,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会引起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而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又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及其变化。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就叫做资本有机构成,用c:v来表示。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和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总是要不断地改进技术,采用新的机器设备,提高生产的技术水平。这就会造成资本有机构成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又是以个别资本增大为前提的。个别资本的增大是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两种形式来实现的。资本积聚就是个别资本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而增大其规律的一种形式。通过这一形式来实现资本规模的扩大,在客观上要受到剩余价值量的限制。资本集中则是把分散的中小资本合并为大资本,它是通过大资本吞并中小资本或组织股份公司的方式来进行的。它可以在短期内迅速集中大量的资本。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进步,资本集中,特别是以股份公司形式来实现的资本集中,日益成为扩大个别资本规模的主要形式。
四、剩余价值的分配形式
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商品价值包括三个部分: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对资本家而言,他在生产该商品时所支付的费用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部分,因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了资本家的生产成本,又称成本价格(用k来表示)。这样,商品的价值构成就由原煤来的W=c+v+m变成了现在的W=K+m或W=K+p,生产成本或成本价格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转化形式。生产成本掩盖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剩余价值由可变酱的产物变成了生产成本的增加额,模糊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生产成本形成后,从现象上看,剩余价值不再表现为只是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表现为生产成本的产物,并进一步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因为在资本家看来,那些未曾耗费的资本虽然不构成生产成本,但作为物质要素同样参加了生产过程,因而是剩余价值生产不可缺少的物质要素。当资本家不再把剩余价值看成是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时,剩余价值便转化为利润。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是一个东西,所不同的是,剩余价值是相对于可变资本而言的,利润是相对于全部预付资本而言的。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现象形态或转化形式。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进一步模糊了雇佣工人的劳动是其唯的源泉的关系。
随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也转化为利润率(用p’来表示)。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但是,无论从量上来看,还是从质上来讲,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都存在着差别。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如果假定不变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一次转移到产品中去,那么,c+v也就等于预付总资本(用C来表示)。因此,利润率可以用公式表示为:p’= 或 。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区别是:第一,所表示的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程度,利润率表示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第二,量上的差别,由于预付总资本在量上总是大于可变资本,因而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
利润率是资本增殖程度的标志,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出发点。资本家经营企业和生产商品的目的就是以尽可能少的预付资本取得尽可能多的利润,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利润率。利润率的高低取决于以下主要因素:
一是剩余价值率的高低。二是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三是不变资本的节省。四是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
2、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如果各生产部门的剩余价值率一致,资本有机构成的不同,就会导致各生产部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也不相同,从而具有不同的利润率水平。那些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由于可变资本比重相对较小,创造的剩余价值量也就较少,这一部门的利润率也就低。而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由于其可变资本比得相对较高,可以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其利润就会高一些。也就是说,同量的资本,由于投在不同的生产部门就有不同的利润率,从而获得数量不等的利润。对资本家来说,他要求同量的资本获得等量利润,这就要求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部门之间的竞争是指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为争夺有利的投姿场所而展开的竞争。竞争的结果是使各个部门之间原本不一致的利润率趋于一致,从而形成平均利润率。因此,部门之间的竞争过程就是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平均利润率是通过资本在部门之间转移的方式形成的。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就会把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撤出,转移到利润率高的部门。通过资本的转移,那些利润率最高的部门,资本数量增加,生产规模扩大;那些利润率低的部门,资本数量减少,生产规模缩小。这种资本的转移和投入,会引起各部门供求关系及商品价格的变动,在市场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利润率高的那些商品供给增加,会导致供过于求,从而商品价格下降,利润率也随之下降;而利润率低的部门情况正好相反,由于资枵的向外转移,商品供给减少,会导致供不应求,从而商品价格上来,利润率也随之上升。资本的这种转移以及由此引起的利润率的变动,一直要持续到各部门的利润率大致相等时才会停止。因此,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各个生产部门不同利润率的平均数,即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
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反映了各生产部门资本家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家按照平均利润率所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平均利润形成后,等量资本取得等量利润,似乎利润量完全取决于资本量,利润完全是资本的产物。这就完全歪曲了利润的本质和来源。马克思的平均利润学说,说明平均利润仍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平均利润只是各部门资本家通过部门间的竞争,对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重新分配的结果。
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由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构成的。因此,生产价格的形成,实际上是商品价值中的剩余价值部分在不同生产部门进行平均分配的结果。
生产价格形成后,商品价格开始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但这并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只不过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变化。生产价格与价值之间虽然存在一定程度的背离,但这种背离并不意味着生产价格脱离了价值,相反,它是以价值为基础的,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从个别部门看,资本家所获得的平均利润可能与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有量的差异;但从全社会来看,被资本家阶级所占有的全部平均利润的总和等于全部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总额。第二,从个别部门看,价值与生产价值在量上有差异;但从全社会来看,生产价格总额等于价值总量。第三,生产价格的变动,最终取决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商品价值量就降低,从而生产价格也会下降。
3、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商业资本是指流通领域专门从事商品买卖,以获取剩余价值为目的职能资本。它是从商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独立地在流通领域中发挥作用的资本。商业资本作为职能资本,其职能是通过商品的买卖,实现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商业利润是商业资本家投资于商业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从表面上来看,商业利润是商品销售价格商于商品购买价格的差额。但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由于商业资本家承担了产业资本家的部分职能,因此产业资本家不能占有全部的剩余价值,而必须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让渡给商业资本家。同时,商业资本家专门从事商业活动,可以使产业资本家节省流通费用,增加生产资本,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这比产业资本家自己经营商业更为有利。因此,产业资本家也愿意让渡一部分剩余价值给商业资本家。产业资本家让渡利润的方法就是将商品按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出售给商业资本家。然后,商业资本家再按照商品的生产价格把商品销售出去,获得商业利润。由此可见,商业利润在实质上不过是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种转化形式。
4、借贷资本和利息
借贷资本是借贷资本家为了获取利息而暂时借给职能资本家(包括工业资本家、农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等)使用的货币资本。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的运动中游离出来的闲置货币资本转化而来的特殊资本形式。借贷资本不是职能资本,它主要来源于产业资本在循环和周转过程中暂时闲置的化币资本。拥有货币资本的资本家把这些资本贷给急需资本的职能资本家使用,这样,在资本家之间就发生了借贷关系,货币资本转化为借货资本。
货币资本所有者将其闲置的货币资本贷放出去是有条件的,它要规定偿还期限,还要获取报酬。利息就是借贷资本家由于让渡资本使用权而取得的报酬,是职能资本家因借入货币资本而让渡给资本家的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因此,利息作为平均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息的真正来源是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借货资本家凭借对资本的所有权参与对剩余价值的瓜分,占有了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借贷资本家获取的利息大小,是按预先确定的利息率进行计算的。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的利息量与借贷资本量之间的比例,用公式表示为:
利息率=
因为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所以利息率不能超过平均利润率。在一般情况下,利息率总是在零到平均利润率之间摆动。在平均利润率一定的情况下,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
5、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银行是专门经营货币资本、充当借货关系中介的企业。银行资本是由银行资本家的自有资本和通过各种途径筹集到的货币资本构成的,其中主要是银行吸收的存款。银行资本家投资于银行业,目的也是为了获取利润。资本家经营银行所获得的利润叫银行利润。银行利润是存款利息和贷款利息的差额,再扣除经营银行业务的费用后形成的。银行利润在量上相当于银行资本家自有资本所获得的平均利润。银行利润来源于职能资本家支付的贷款利息的一部分,实质上是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所以,银行利润也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反映了银行资本家凭借银行雇员的剩余劳动占有产业部门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6、土地所有权和地租
资本主义地租是农业资本家为取得土地经营权而交给土地所有者的由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它是资本主义土地所有者凭借其土地所有仅取得的一种收入,是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是农业资本家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它体现了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瓜分剩余价值、共同剥削农业雇佣劳动者的经济关系。
资本主义地租根据其产生的原因和条件不同,分为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级差地租是指由于租种不同等级的土地而交纳的地租。级差地租由于形成条件的不同分为两种形态:级差地租I是由于土地肥沃程度不同和距离市场远近不同而形成的级差地租;级差地租Ⅱ是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造成劳动生产率不同而形成的级差地租。土地经营权的垄断是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级差地租的源泉是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超额剩余价值。
绝对地租是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垄断,租种包括劣等地在内的任何土地,都必须向土地所有者交纳的地租。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由于这一条件,农产品的价值就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由此产生的超额利润,由农业资本家交给土地所有者,便形成了绝对地租。绝对地租也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7、股份资本和股息
股份公司是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合资经营的企业,现代发达国家的大中型企业,基本都是股份制企业。股份公司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信用制度的发展而产生的。它对促进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它有利于快速聚集资本和优化投资结构,其次它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提高企业经济运营效率,最后它有利于企业财产的完整和稳定。
股票是向股份公司投资入股并取得股息收入的凭证,其特点在于不返还性、流动性和风险性。
股票价格=股息/ 利息率
8、土地价格
土地价格= 地租 / 利息率
国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苏 |
安徽 | 浙江 | 山东 | 江西 | 福建 |
广东 | 河北 | 湖南 | 广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庆 | 云南 |
贵州 | 西藏 | 新疆 | 陕西 | 山西 |
宁夏 | 甘肃 | 青海 | 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 | 内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