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校 - 万题库 - 美好明天 - 直播 - 导航
热点搜索
学员登录 | 用户名
密码
新学员
老学员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考研 > 考研复习指导 > 考研政治复习指导 > 考研考点预测 > 正文

2010年考研《政治理论》最后冲刺考点狂背一

来源:恩波 2009-12-20 13:23:48 要考试,上考试吧! 考研万题库
2010年考研只有最后20天左右时间了,为帮助广大学员更好的冲刺备考,考试吧特整理了“2010年考研《政治理论》最后冲刺考点狂背”,以供考生参考使用!预祝各位考试顺利!

  第四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考点1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占据统治地位,其主要缺陷:一是夸大人的思想动机的作用,忽视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二是夸大历史人物的作用,忽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唯物史观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使社会主义成为科学。

  提示: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

  考点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

  (1)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①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②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当其保持平衡时,则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当其失衡时,则会造成各种危害,人类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③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对社会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和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3)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主观反映,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并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提示:(1)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但不能脱离社会生产发生作用。

  (2) 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考点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论意义

  (1) 在理论上,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使对社会历史的研究真正成为科学。

  (2) 在实践上,为无产阶级改造社会、争取解放的革命斗争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为我们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强大推动力。

  考点4生产力的含义和结构

  (1)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表示人和自然的关系。

  (2) 生产力结构构成。①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合称生产资料) 和劳动者。②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能够渗透在生产力基本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

  提示:生产工具是最重要的劳动资料,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现代,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考点5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

  (1) 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2) 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最基本的。

  考点6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1) 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有机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2) 相互关系: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考点7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生产发展和整个社会逐步走向更高阶段。

  (2) 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①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②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保持自己先进性和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

  考点8经济基础的内涵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其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提示: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考点9上层建筑的含义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包括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两部分。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 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以及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提示: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它的核心。

  考点10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

  (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具体表现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革。

  (2)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是起促进作用,还是起阻碍作用) ,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考点1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

  (1)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具体表现:①新建立的上层建筑总会有不完善的地方,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②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使它有脱离经济基础的倾向;③经济基础的变化不会立即在上层建筑中得到反映,造成上层建筑落后于经济基础的情况;④仍然维护生产力发展要求变革的陈旧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会成为经济基础和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阻碍,造成它们之间矛盾尖锐化。

  (2)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矛盾运动规律,即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的主要内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化的方向;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和服务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要求。这一规律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考点12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一定的社会形态总要以一定的社会制度形式呈现出来,社会制度也被视为社会形态的同义语。

  提示: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范畴的方法论意义:①社会形态的内容是全面的,既包括经济基础(社会的“骨骼系统”) ,又包括上层建筑(社会的“血肉系统”) ,缺一不可。②社会形态是具体的。③社会形态是历史的。

  考点13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和主体的选择性使社会发展过程呈现出统一性和多样性。从纵向看,统一性是社会形态运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表现为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多样性是指不同民族可以超越一种或几种社会形态而实现跳跃式发展。从横向看,统一性和多样性表现为同类社会形态既有共同本质,又有各自特点。

  考点14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1)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是指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人们的历史选择性是指社会主体在可能性空间中的创造性活动。

  (2) 社会形态更替是历史的客观必然性和人们的自觉选择性的统一,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提示:一个民族做出历史选择的特定原因,取决于自身民族利益、各民族间的交往以及对历史必然性和本民族特点的把握程度。

  考点15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社会发展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 前进性是指社会形态通过新陈代谢而向前发展,包括社会形态的质变和量变。曲折性是指社会前进过程中所出现的反复、停滞和倒退现象。(2) 曲折前进是历史的普遍规律。设想历史一帆风顺向前发展是不辩证、不科学的。

  考点16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

  (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因为这两对矛盾:①所涉及的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②贯穿于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③规定了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④是其他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⑤形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 两对基本矛盾的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但地位和作用不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更为根本,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产生和发展,并受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制约。

  考点17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主要表现在:①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③社会基本矛盾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考点18阶级的产生和本质

  阶级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阶级划分是由人们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和结成的不同关系决定的。阶级的本质在于它是与特定的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在经济上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或人群共同体。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不同,是划分阶级的基础。

  考点19阶级斗争的含义和作用

  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考点20阶级分析方法

  (1) 阶级分析法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阶级分析方法要求全面地、动态地分析阶级状况,准确把握社会运动的脉搏。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的重要依据。

  (2)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已不是主要矛盾,但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甚至激化。要注意区分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和阶级斗争熄灭论。

  考点21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其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考点22革命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①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②使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③能改造和教育群众以及革命阶级本身;④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提示:改良是革命的一种补充手段,马克思主义不拒绝改良,但反对改良主义。

  考点23改革的性质和作用

  (1) 改革是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通过调整、变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部分及环节,实现该社会形态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2) 作用: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考点24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手段,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考点25科学技术的含义

  科学和技术是一个复合概念。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活动。广义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狭义技术是指生产技术。科学和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

  考点26科学技术革命的作用

  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动力体系中的重要动力之一,它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来推动社会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远、更加强烈。

  考点27科学技术作用的二重性

  (1)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能造福于人类,也会带来消极后果。

  (2) 科学技术作用的实现要受一定主、客观条件,诸如社会制度、人们的观念和认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提示: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全球问题”日益突出。这深刻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全球问题”不仅是个自然问题、科学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解决“全球问题”有赖于多方面的努力。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树立全球观念和危机意识。

  考点28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究竟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还是英雄创造历史?这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出发,否定物质生产资料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抹煞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英雄人物创造历史。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

  考点29现实的人及其活动与社会历史

  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构成的。所谓现实的人,是指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从事一定实践活动,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具有能动性的人。只有把人看做是现实的人,才能正确把握人及其活动的本质,把握人与社会历史的关系。

  考点30人的本质

  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劳动。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它是具体的、历史的,而不是抽象的、永恒不变的。

  考点31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的原则

  (1) 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整体的社会历史并非个体历史的简单堆砌,而是无数个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的合力。

  (2) 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只有代表符合社会历史必然性力量的人才属于历史创造者之列。

  (3) 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从类与历史的层次关系,唯物史观同神创造历史等唯心史观划清界限;从群体与历史、个体与历史的层次关系,唯物史观区分了历史创造的决定力量与非决定力量、主导力量与非主导力量。

  考点32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1) 人民群众是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大多数人。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历史时代,有着不同的内容,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2) 人民群众对社会历史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①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②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相一致。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③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考点33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群众路线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也是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考点34个人与社会历史

  所谓个人,是指生活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独特个性的个体。所有个人在社会发展中都起到一定作用。唯物史观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并不是否定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考点35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 按照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可以区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普通个人属于人民群众范畴,对社会发展都有或大或小的贡献。历史人物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人物,体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2) 历史人物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是历史事件的发起者、当事者;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领导者;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历史人物有时对历史事件的进程和结局发生决定性的影响,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3) 历史人物及其作用要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受人民群众及其实践活动的制约。只有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意愿,历史人物才能起到推动社会前进的积极作用,否则就会走向反面。

  提示:杰出人物是指在历史人物中,那些反映时代要求,代表进步阶级或阶层利益,对社会发展起着显著促进作用的代表人物。

  考点36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评价历史人物应坚持运用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历史分析方法要求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阶级分析方法要求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来加以考察和评价。离开了一定的历史背景和阶级背景,就难以正确理解和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产生、作用及其性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相关推荐:2010年名师肖秀荣考研政治冲刺考前大预测
       2010年任汝芬考研《政治》最后冲刺卷10套
       任汝芬团队:2010年考研政治十大预测分析题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文章搜索
万题库小程序
万题库小程序
·章节视频 ·章节练习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
扫码免费使用
考研英语一
共计364课时
讲义已上传
53214人在学
考研英语二
共计30课时
讲义已上传
5495人在学
考研数学一
共计71课时
讲义已上传
5100人在学
考研数学二
共计46课时
讲义已上传
3684人在学
考研数学三
共计41课时
讲义已上传
4483人在学
推荐使用万题库APP学习
扫一扫,下载万题库
手机学习,复习效率提升50%!
版权声明:如果考研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考研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官方
微信
扫描关注考研微信
领《大数据宝典》
下载
APP
下载万题库
领精选6套卷
万题库
微信小程序
帮助
中心
文章责编:zhangyuqi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