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深化分配制度改革,防止两极分化,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把创造价值的劳动更多地归结为工人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资本家则被看成是没有参与劳动,完全是不劳而获。今天我们逐步认识到管理也是一种劳动,因此劳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当然是体力劳动。但除此之外,策划、管理、组织等活动也创造价值,不能简单地认为只有直接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才创造价值。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具有较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应通过深化对马克思的关于“管理劳动”和“服务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的认识,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
1.当代劳动的内容、形式和结构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①现代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使得服务型劳动种类增加,比率上升;
②科技型劳动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③管理型劳动在经济运行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提高;
④以上分析表明,随着分工和社会生产的发展,“总体劳动”和“总体工人”的范围也在扩大。这表现在:一方面,创造价值的劳动种类在增加,从直接生产劳动到间接生产劳动;另一方面,创造价值的劳动领域在增加,从物质生产领域向非物质生产领域拓展。
2.二战以后,资本主义生产中的自动化程度加强。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只是意味着剩余价值生产所使用的生产工具更加先进了,不论是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还是“无人工厂”,它们本质上依然是物化劳动或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它们参加商品生产时,只是把原有的价值转移到商品中去,而不创造新价值,更不能创造剩余价值。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人相对减少,而从事科研、设计、技术和管理劳动的人员日益增加,“总体工人”中的脑力劳动的比重不断增大,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强度日益提高,从而成为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劳动会创造更大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因此,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超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3.财富的物质内容由使用价值构成,而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的创造以财富的生产为前提。一切生产价值的劳动必然创造财富。但生产使用价值即财富的劳动,并不必然产生价值。在一切自然经济中的劳动,都生产财富,但不形成价值。财富同人类社会并存,是一个永恒的范畴;而价值则是商品经济的范畴,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在商品经济中,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生产价值必须首先生产使用价值,因而生产使用价值的条件也是生产价值的条件。没有物质条件,就生产不出使用价值,也生产不出价值。因此,一切生产要素也是生产价值的必备要素。但不能把生产财富的必要条件同形成财富的源泉等同起来,更不能把生产价值的物质条件同创造价值的源泉混同起来。财富是由所有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在财富生产中,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等是不可或缺的。马克思肯定各种生产要素在财富生产中的同等重要性,他说:“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惟一源泉。”正像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财富是由各种生产要素共同生产的,这就为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共同参与财富分配提供了经济依据。
价值则不同,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实体。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也就是说物质要素仅仅是价值创造的物质条件,它不创造任何价值原子。所以,不能把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混为一谈。
4.(1)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价值创造属于生产领域的问题,而价值分配则是属于分配领域的问题。价值创造是价值分配的前提和基础,价值创造总额等于价值分配的总额,没有价值创造也就没有价值分配。
(2)价值分配又不仅仅取决于价值创造,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价值分配首先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的,财产制度是价值分配的前提,价值分配采用的是以财产所有权为基础的多种分配方式。劳动是价值创造的源泉,但价值分配采用的则是以财产所有权为基础的多种分配方式。在雇佣劳动关系中,产品最终归资本家所有。工人获得工资形式的价值分配,也是根据其劳动力所有权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就有什么样的分配关系。
(3)价值创造的唯一决定因素是劳动,价值分配决定了包括劳动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是在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条件下,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5.(1)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差距方面存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具有收入差距扩大的客观必然性。主要原因是:
①因为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②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甚至市场有导致两极分化的天然倾向。
④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距,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后三个方面不仅是产生收入差距的经济条件,而且必然在一定时期内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
⑤分配制度不健全,改革不彻底,分配秩序混乱,权钱交易、以公谋私等是导致贫富差距过大和人民群众不满的直接原因。
(2)为了解决贫富差距过分悬殊的问题,应该正确处理哪些关系?
①“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先富是手段,共富是目的,先富为共富服务,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实现共富的现实之路,体现「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和本质要求。
②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十七大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的主要价值目标和本质要求。
③既要解决贫富差距过分悬殊的问题,也要反对平均主义,通过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解决收入差距过分扩大的问题,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差距尽可能控制在合理和适度的范围内。
(3)公平和效率的相互关系。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的方针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允许和鼓励“先富”。党的十四大以来,相继提出了兼顾公平和公平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方面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党的十七大又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把公平问题提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社会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坚持效率和公平有机结合才能更好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应该也能够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问题。
(4)解决贫富差距过分悬殊的政策措施。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就是要通过完善分配政策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避免存在的收入差距保持在合法和适度的范围内。为此,一方面要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社会公平,健全社会保障;另一方面必须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努力扩大中等收入者队伍,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和经济繁荣的成果,促进共同富裕。
· | 2022考研复试联系导师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复试面试常见问题 | 04-28 |
· | 2022年考研复试面试回答提问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复试怎么缓解缓解焦虑心态 | 04-27 |
· | 2022年考研复试的诀窍介绍 | 04-27 |
· | 2022年考研复试英语如何准备 | 04-26 |
· | 2022年考研复试英语口语常见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复试的四个细节 | 04-26 |
· | 2022考研复试准备:与导师及时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复试面试的综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