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校 - 万题库 - 美好明天 - 直播 - 导航
热点搜索
学员登录 | 用户名
密码
新学员
老学员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考研 > 考研复习指导 > 考研政治复习指导 > 综合辅导 > 正文

考研政治真题及解析: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

来源:新东方在线 2010-8-4 11:07:51 要考试,上考试吧! 考研万题库
考试吧整理“考研政治真题及解析: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供广大考生备考使用,预祝各位复习顺利!
第 1 页:第一部分:真题重现
第 4 页:第二部分:参考答案及真题解析

  三、分析题

  1.【答案要点】 上述观点指出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相互联系、包含矛盾,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但这些辩证思想是朴素的、零散的,并带有一定神秘色彩。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揭示客观事物自身固有规律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辩证法,特别是毛泽东系统地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学说,科学地阐明了关于矛盾普遍性以及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的原理。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又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并在一定条件下向对立面转化。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对立统一,不可分割,二者的辩证结合构成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发展。(阐明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 (1997年)

  【解读】 本题考查对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学说的理解并运用这一学说分析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朴素辩证法观点和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

  本题根据上述三个问题,分别依次加以论述:(1)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辩证法思想是一切事物普遍联系、矛盾联系的朴素辩证法观点;(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和对立统一学说;(3)对立统一学说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可以从正面和反面说明。

  2.【答案要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贯穿全部矛盾学说的主线。

  矛盾的普遍性揭示矛盾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是事物的共性、绝对性;矛盾的特殊性揭示每一事物和过程的特点、是矛盾的个性、相对性。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统一,既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辩证法,又是正确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它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

  中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又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刻体现了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在新的高度上的结合,是邓小平在新时期对矛盾精髓学说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引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胜利前进的指针。 (1994年)

  【解读】 本题是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即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来论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科学性、合理性,或者说论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哲学依据。

  首先要审题找出两条主线: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的原理;这一原理对中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回答的思路和要点:(1)毛泽东《矛盾论》中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即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包括含义、区别、联系、相互转化以及这一原理的方法论意义。(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体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可以适当发挥、表态。

  3.【答案要点】 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一切矛盾的对立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既相互同一又相互斗争。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不可分割的。辩证法要求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反对只讲对立或只讲同一的形而上学观点。

  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与资本主义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它们之间既有相互对立、斗争的一面,又有相互依赖、同一的一面。这两种社会制度都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基础上。资本主义国家在极力封锁、扼杀社会主义的同时,也从社会主义国家学习和借鉴一些东西,用以缓和自身的矛盾,促进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社会主义国家在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政治、经济、思想、军事斗争的同时,也要继承、吸取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不断地发展、壮大自己,才能最终战胜资本主义。

  我国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大胆地吸收、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包括反映现代化大生产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因此,既要反对“全盘西化”,又要反对“盲目排外”。 (1993年)

  【解读】 本题考查运用唯物辩证法部分的对立统一学说分析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能力,体现了基本理论、中央精神、社会热点的统一及理论和实际的统一。在1992年之前,社会上存在着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绝对对立起来的观点,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批评了这一错误观点,他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1992年5月,江泽民在接见首都大学毕业生代表的谈话中指出:“在过去长时期内,我们在对待资本主义问题上,往往只看到或更多看到的是社会主义同它对立和斗争的一面,而很少看到社会主义同它还有学习、借鉴、合作和利用的一面。这种认识和态度,是不利于社会主义的。”故这一试题是贯彻了党中央的精神。

  此题很容易回答、很容易得高分(当年我们编写了同此题基本一样的模拟试题),主要答:(1)对立统一学说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2)全面回答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统一关系;(3)以邓小平、江泽民的谈话为指导说明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互关系的现实意义。

  能较好地分析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立和同一的具体表现,以及如何学习、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酌情加2~3分。)

  4.【答案要点】 (1)上述三个材料中,分别处理了供大于求与供不应求的矛盾(或无效供给与有效供给的矛盾)、生产与销售的矛盾、统一大市场与地区差异的矛盾。

  (2)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在当前我国的商品市场中,同时存在着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两个方面,在无效供给过多中包含着有效供给不足,人们通过创造一定的条件,可以促使无效供给向有效供给转化。

  (3)辩证法认为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矛盾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特殊性表现出来,它要求在承认矛盾普遍性的前提下着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该企业具体地分析了统一大市场中的区域差异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实行一区一策,从而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1999年)

  【解读】 本题考查对唯物辩证法部分关于矛盾学说即对立统一学说的理解及用其分析市场经济出现的各种矛盾的能力。试题涉及的理论原理有:主要矛盾、矛盾同一性、辩证法的精髓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回答此类材料题,可先粗读材料、问题,根据问题就可判定这是考查对辩证法原理的应用能力。带着问题再精读材料,找出相关的概念与关系。也可以先看清回答的问题,带着问题看材料。(1)根据第①问,容易分别找出三个材料的三对主要矛盾;(2)回答第②问,先要回答矛盾同一性的含义,然后以此原理分析无效供给和有效供给的同一性关系,促使无效供给向有效供给的转化;(3)分析材料3可以得出:此材料所含哲理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在叙述这一原理后,说明解决矛盾的方法。

  5.【答案要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的,存在于一切事物及其全部发展过程中。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改革措施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某些负面效应,付出一定的代价,它与改革措施发挥的正面效应是相伴而生的。

  矛盾双方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其主要方面规定事物的性质。我们必须首先看到改革措施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充分发挥它的正面效应,同时也不要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尽量减少负面效应,促使负面效应向正面效应转化。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负面效应是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新矛盾,它的出现和解决能够促使我们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纵深层次,使社会主义事业获得新的发展。 (2000年)

  【解读】 本题考查对唯物辩证法部分关于矛盾学说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矛盾学说主要有:矛盾的含义、基本属性及相互关系;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与原理(包括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辩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辩证关系)等。

  审视题干找出有三问:改革的巨大成就与负面效应构成一对矛盾、矛盾学说、你的认识。根据所需阐述的矛盾,从矛盾学说找出相关原理,逐一进行由理论到现实的演绎分析:(1)矛盾是普遍的,在改革中有正面效应又有负面效应是正常的不可避免的;(2)矛盾双方有主次之分,论述主流和支流的关系以及正确处理的方法;(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论述在改革中不断出现新矛盾、解决新问题,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6.【答案要点】 (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的是人类实践活动中人和自然界的关系。这三个问题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都直指人类自身。

  (2)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类能够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自己的目的,但人类不能不顾自然规律,为所欲为。否则,最后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身。

  (3)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度的辩证原理要求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应当掌握“适度”原则。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可以而且应当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但不能无节制地过度索取。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2005年)

  【解读】本题考查唯物论部分“实践的基本形式”、唯物史观部分“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和辩证法部分关于事物的度的观点及适度原则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其中最基本的形式即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生产实践。人不同于动物,不是纯粹的适应自然。人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能动地改造、影响自然,这种改造、影响是双刃剑:既利用自然资源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又造成生态失衡并带来了不利于人类自身生活和发展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说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解决环境问题就是要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如何解决环境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结论是必须掌握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度的观点、适度原则,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

  本题的三个设问都是围绕着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进行的。(1)这一精巧设计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2)要求考生正确理解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一段话。恩格斯认为,人类对自然界的“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即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3)要求考生用度的观点说明的是圣雄甘地的一句名言,即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必须适度,必须有节制,不能“过”,不能贪婪。

  本题的命制体现了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2004年7月4日,新华社记者发表新华时评(《光明日报》2004年7月5日刊登):“拯救地球从我做起”,介绍了当时正在中国科技馆展出的“科学发展观”专题展览及本题所述的这一别具匠心的设计,指出:“通过这一别具匠心的设计,让每位观众在游戏中认识了一个深刻的真理:污染环境的是你我自己,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你我自己,能够保护环境的仍然是你我自己!”此题按照我们所总结的一般答题的思路与方法做答,即审题找出有几问,分解回答问题,适当引申发挥。问题明确容易回答。回答问题时,先阐述理论观点,然后分析问题,最后引申发挥,论述科学发展观。

  7.【答案要点】 (1)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应当协调发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我国所面临的水资源问题,直接原因是人们没有正确协调好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在利用自然资源时没有同时关爱自然界;而深层原因则是人们没有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导致各个利益群体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

  (2)解决水资源问题,就是促成矛盾的转化,使之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在材料3中,就是努力将不能直接利用的海水转化为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而矛盾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人们必须充分发挥能动作用,积极创造实现转化的条件,既要创造技术条件,又要创造社会条件,如降低成本,改变观念等等。

  (3)人类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目的的实现受到客观条件及其规律的制约。面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挑战,人类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转变实践活动方式,以最少的水资源耗费达到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2002年)

  【解读】 从试题“请回答”的问题中可以看出,本题考查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原理、矛盾转化原理、主观目的与客观规律的关系原理等一系列的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分析水资源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途径和方法。2000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明确而详细地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水利建设的内容。在2001年3月5日九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朱镕基在《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中指出:“水资源短缺,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要把节水放在突出位置,建立合理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水价形成机制,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技术和措施,发展节水型产业,建立节水型社会。加强水污染防治,搞好污水处理和利用。加强南水北调等重大项目的规划和建设。”2002年水资源问题的材料题正是在这样的中央精神指导下命题的,目的是引导考生通过运用哲学原理分析水资源问题,在今后更加关注水资源问题,具有长远的思想教育意义。这正是命题者的匠心独运,值得称赞。本题要求运用的原理明确,可采用先答原理,然后进行演绎分析,即由一般原理推出个别结论:(1)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辩证关系原理,演绎分析水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2)辩证法矛盾转化原理,包括矛盾双方向对立面的转化和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演绎分析从海水到淡水的转化与条件;(3)主观目的与客观规律关系原理,演绎分析如何实现两者的统一,可适当引申发挥。

  8.【答案要点】 (1)华佗对症下药的故事涉及的辩证法基本范畴主要有:原因和结果、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它揭示和反映事物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在现实中因果关系的表现是多样的。两府吏生病,饮食过多、受凉感冒是原因,头痛发烧是结果,是异因同果。现象和本质是揭示事物的外在表现和内在根据的一对范畴。本质决定现象,现象表现本质,人们可以通过现象认识本质。华佗通过望色、诊脉认识了两人发烧的不同原因,就开出了不同的药方。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依据是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要求我们具体分析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华佗对症下药的故事对我们的启示是,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分清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的区别和联系。 (2009年)

  【解读】 (1)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和结果、现象和本质以及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理解和运用。

  (2)华佗“对症下药”这个故事出自《三国志》中的《华佗传》。

  (3)第一问采取演绎分析法回答,首先回答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原因和结果中还可以回答因果关系的多样性,有一因多果、多因多果、同因异果、异因同果,运用这些原理分析华佗看病的故事。

  第二问首先回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以及其理论依据:矛盾的特殊性原理,阐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意义。

  9.【答案要点】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类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行动的规律,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与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在认识并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人的自觉能动性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并在实践中取得成功。

  在具体历史过程中,客观规律只是在总体上、长远趋势上决定历史进程,规定人的活动的大致范围和可能性,而历史活动的具体内容,把可能性变成现实,则取决于活动着的人的选择。这种选择不是主观任意的,它只能在客观规律所提供的可能性范围内进行,并与主体历史形成的素质密切相关。

  当今时代正处于历史大转折时期,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中国青年的历史责任。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自觉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就是走历史必由之路,这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选择。循此前进,是一定可以大有作为的。 (1995年)

  【解读】 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中关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关系原理及其正确发挥个人作用的方法论意义的理解与应用。社会发展是由人的活动构成,是人的活动所构成的过程和结果,而人的活动是有目的的自觉的活动。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即有规律的过程。社会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和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这种统一表现为: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和表现的;社会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要充分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利用社会规律。

  本题是论述题中最难的一种形式,我们称之为扩大了的辨析题,并未说明运用什么原理,只是说“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而有关原理有很多,所以必须首先从所给命题或问题中找出相关的原理,这是能否正确回答这一试题的关键。命题中的“历史必由之路”是指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即社会规律,“自己的历史责任”属于人的自觉活动范畴,这样就找出它们的关系是属于社会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关系的原理。“在历史的转折时期”是要求联系我们现在所处的历史时期。因此,回答此题的思路和要点是:(1)社会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原理;(2)联系当前我国社会现实和发展趋势;(3)我国人民和我们青年的历史责任以及如何才能大有作为,可以适当引申发挥或表态。

  第四部分:讨论话题

  本单元内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相关内容,主要内容有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事物的发展又是遵循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三大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与趋向,并涉及了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五大范畴等内容。在出题方式上以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为主。

  分析讨论:联系实践说明唯物辩证法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上一页  1 2 3 4 5 6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文章搜索
万题库小程序
万题库小程序
·章节视频 ·章节练习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
扫码免费使用
考研英语一
共计364课时
讲义已上传
53214人在学
考研英语二
共计30课时
讲义已上传
5495人在学
考研数学一
共计71课时
讲义已上传
5100人在学
考研数学二
共计46课时
讲义已上传
3684人在学
考研数学三
共计41课时
讲义已上传
4483人在学
推荐使用万题库APP学习
扫一扫,下载万题库
手机学习,复习效率提升50%!
版权声明:如果考研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考研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官方
微信
扫描关注考研微信
领《大数据宝典》
下载
APP
下载万题库
领精选6套卷
万题库
微信小程序
帮助
中心
文章责编:zhangyuqi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