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校 - 万题库 - 美好明天 - 直播 - 导航
热点搜索
学员登录 | 用户名
密码
新学员
老学员

2011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分版笔记

2011考研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考试吧整理“2011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分版笔记”供各位考生冲刺使用。
第 1 页: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 3 页: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第 4 页:第三章 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第 5 页:第四章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第 6 页:第五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第 7 页:第六章 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第 8 页:第七章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第三章 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本章复习重点:1、两个观点: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2、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和质变规律,肯定和否定及其关系;3、四对范畴:必然,偶然;本质,现象;原因,结果;可能和现实。

  在这一章的学习中我们要始终记住反对的错误观点是形而上学,因为我们学习的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一、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1、联系的特点(选择题)

  (1)客观性: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要求人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去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2)普遍性:见普遍联系观点

  (3)多样性: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

  (4)条件性:任何事物都是有条件的。斯大林—一切都要以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5)整体性或者系统性

  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正确的论断,体现了联系的观点,整体的观点。系统就是相互联系的要素构成的有一定功能的整体。)

  系统的主要特征:1)系统的整体性;2)系统的结构性;结构性决定系统的功能、属性;3)系统的层次性;4)系统的开放性。

  整体性观点的两层含义:1)系统的整体性只能存在于各个组成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而不是各个孤立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相加。亚里士多德“整体不等于各个孤立部分的综合”。2)处于某个系统中的要素,其性质、功能要受到该系统整体的影响和制约,离开了整体,其性质就要发生变化。黑格尔“从人身体上割下来的手,就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手”。

  系统的基本特征具体的体现了普遍联系这一世界最本质的特征。世界的普遍联系与世界的系统性是内在统一的。所以唯物辩证法在坚持世界普遍联系的观点的同时,也坚持系统的观点。

  2、普遍联系观点及其方法论意义:

  普遍联系观点的三个要点:任何具体事物都是在一定的联系中存在和发展的,没有绝对孤立的事物;世界是一个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其中的一个部分或者环节;联系是以事物之间的差别为前提的,但是这种差别或者界限不是永恒不变的。(第4条:世界的普遍联系都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所谓中介就是事物相互联系的媒介、环节和桥梁。)

  方法论意义: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树立起联系的观点,整体的观点,全局的观点;反对孤立、片面的看问题。普遍联系的观点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方法论基础。

  例子: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恩格斯反对形而上学思维的例子:形而上学的思考问题的方法是“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评价一个事物不能一刀切,不能简单化。这种思维把好与坏绝然对立起来。要看到非此即彼,又要看到亦此亦彼的方面。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对立,市场和计划并不是哪个制度所特有的,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姓社姓资。

  如果要求我们用此观点来分析问题时,我们可以联系到对外开放政策(为什么这么做呢,普遍联系的观点,找到切入点,世界是一个联系的整体,任何民族和国家都不能孤立的发展);全球化问题这种现象也可以用联系的观点来理解。

  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3、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整体观:作为材料把握。

  (二)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

  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强调的是发展。

  1、发展的实质

  发展是比运动、变化更为深刻的范畴。他们都是非静止的状态,但是运动、变化泛指一切过程既包括前进的,也包括后退的,既包括上升的,也包括下降的;而发展本身含义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变化。

  发展的方向和实质是前进,上升的。但是就发展的道路和形式而言,它有曲折性和暂时的倒退。

  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内容和意义

  过程的思想就是发展的思想。过程是指事物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

  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在辩证法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

  方法论:唯物辩证法过程充分体现了革命的批判的精神。它要求我们要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认识和解决问题,要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全过程,坚持用变革的发展观来指导实践。

  (三)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规律不用死背,理解就行。以多项选择题出现。

  1、规律及其特点

  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和必然性,本质性是同等程度的概念。规律和必然性,本质有时候可以互换。

  规律的特点:客观性,稳定性(重复性),深刻性,普遍性。

  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废除规律,而只能发现、把握和利用规律。无论是自然规律还是社会规律,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四对范畴:概念,定义要记住;二者关系的要点要掌握;每一对范畴的方法论意义。

  2、本质和现象:

  区别: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内在联系;现象是具体的,个别的,本质是抽象的,一般的;现象是易变的,易消逝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丰富的,本质是深刻的,单纯的;现象可以通过感官来感知,本质必须通过思维来把握。

  联系:本质决定现象,并通过现象来表现;现象表现本质,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一定方面的表现。假象也表现本质,它是现象的一种,歪曲的,颠倒的现象。但假象不同于错觉。

  马克思“如果现象和本质是合而为一的话,那么任何科学研究都是多余的”。

  方法论:现象和本质的对立表明,科学研究是必要的;现象和本质的统一又表明通过科学研究揭示本质是可能的。这实际上告诉我们两者的关系对我们的科学研究有指导作用。

  康德:不可知论者。认为“世界有两重现象,或者两重世界,一重叫自在之物(本质世界),另一叫彼岸之物(唯我之物,表面现象)。人的认识只能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感性认识只能把握到现象,所以我们认识永远不能把握本质。

  黑格尔对此进行了批判“康德的思想错误在于割裂了现象和本质的联系,现象是对本质的反映,人们可以通过思维认识,发现现象背后的本质”。

  3、必然性和偶然性:

  英雄人物的出现是偶然的。(既是必然的,也是偶然的)看待任何一种事物的发展都要看到两方面。

  必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必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它起决定作用;偶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它的作用能加速和减缓事物发展的趋势。

  区别:(1)产生原因不同: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部矛盾,偶然性产生于非根部矛盾和外部条件;(2)表现形式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时空上比较确定,使同类事物发展普遍具有的发展趋势,偶然性则是不稳定的、暂时的、不确定的,是事物发展中的个别表现;(3)它们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性居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者延缓的作用,使发展的确定趋势带有一定的特点和偏差。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但瓜大瓜小,豆大豆小体现了偶然性。

  联系:没有纯粹的必然性和纯粹的偶然性,必然性依赖于偶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为必然性的实现开辟了道路。价值决定价格,但在市场上表现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价格与价值相等;社会发展的迂回,曲折就是偶然性。偶然性也离不开必然性,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

  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割裂两者的关系会导致三种错误观点:(1)机械决定论:只承认必然性,导致宿命论。(2)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只承认偶然性,根本否认必然性,也会导致宿命论;(3)既承认必然性,也承认偶然性,但认为有些事情是纯粹必然的,有些是纯粹偶然的。将两者看成孤立地没有联系的现象。这种观点在科学上的突出表现就是主张只有必然的东西才是科学研究的对象,偶然性同科学无关。

  方法论意义:①要求我们既要重视必然性的作用,也要注意偶然性的作用。要注意必然性在科学研究实践中的作用,是科学研究实践的前提。科学研究就是承认必然性,规律性。另外,从实践来看,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毛泽东,列宁,恩格斯,马克思,黑格尔都提到过)。

  ②要重视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特别是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的任务正是要从偶然性中发现必然性。

  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错误的论点,因为偶然性和必然性不是绝对对立的,是辩证统一的,这句话割裂了二者的关系,忽视了偶然性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4、原因和结果

  从关系来讲: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凡是前后相继的关系都是因果关系。(错误)关键要看是否有彼此制约的关系,也就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在此之后不等于因此之故。

  “原因和结果的界限是不确定的”。

  关系:用矛盾的观点来考虑,(1)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也是不确定的。在一定范围内,因是因,果是果,不能倒因为果,也不能倒果为因。(2)在较长的链条中,因和果可以相互转化。(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新的生产关系改革后又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又成了因。)(3)因和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

  方法论意义:其一、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原则的内在依据。要识别和反对非决定论、宿命论、神学目的论等错误观点。其二,它为人们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正确认识因果联系,可以提高实践活动的预见性。(善于总结经验,无论成功与失败,根据一定的现象做出预测,能够调整我们的行动方案。)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是自觉的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决定论和非决定论这对范畴:决定论:承认规律性,必然性,因果关系。如果否认这些观点就是非决定论。

  下面两种观点:

  社会形态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形态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有相似的地方,都有客观规律)(马克思:决定论观点)

  世界历史只不过是一大堆杂乱无章时间的堆积。(光讲偶然性,否认必然性,非决定论)

  在决定论中又分两种:机械决定论(在规律性上,它否认能动性,光承认必然性,否定偶然性,在因果关系上,否认多因多果非线性的因果关系,简单化了因果关系),辩证决定论。

  5、可能和现实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

  现实性:已经产生的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可能性: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如何正确分析可能性: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分析,从质上分析要区分三种情况

  ①要区分可能与不可能;②要区分现实的可能与抽象的可能;③要区分好的可能与坏的可能。

  把不可能当可能,就会碰壁,就会劳而无功;如果把可能当不可能,就会放弃一些机会。现实的可能是在可以预见到未来,通过创造条件可以实现的。非现实的可能,虽然理论是可行的,但是现实是不具备条件的。我们不能把抽象的可能当作现实的可能,应该把现实的可能做好。

  趋利避害;实现好的可能,避开坏的可能。

  任何事情都是由现实向可能转化的,但必须有一定的条件,创造一定的条件。

  二、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肯定与否定及其关系

  三大规律:各用一句话概括每个规律核心的内容。

  都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但揭示的角度不同

  量变质变的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不同状态。不同状态的内容构成了规律的内容。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方向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识两种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主要分歧在于:

  (1)是否承认联系;(2)是否承认发展;(3)是否承认内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两者对立的焦点和实质,也是其他方面分歧的根源。

  (一)事物存在的质、量、度

  1、把握基本概念:质、量、度。度的概念最重要。因为它体现了量和质的统一、制约。

  质: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它决定于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

  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速度、程度以及构成事物的各部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规定性。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是事物的质所能容纳的量的范围。度体现了量和质的内在关联。认识度的意义:认识度才能确切把握事物的质,不致混淆不同的事物;认识度才能为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准则即适度原则。过犹不及—坚持适度的原则。

  2、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量变与质变的相互制约,作用,相互转化,相互渗透。

  把握三点:(1)相互制约,相互作用: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且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2)相互渗透:量变中有质变的特征,质变中有量变的特征。总的量变中有部分的质变。白色恐怖下的红色根据地,是部分质变的例子。新民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资本主义发展变化,由自由竞争向垄断发展。(3)量变与质变相互转化: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产生质变,质变又是新的量变的开始。

  只承认质变,导致“激变论”,只承认量变,导致“庸俗进化论”。

  3、方法论意义

  (1)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过程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表明事物的发展过程既有历史的联系,又有不同的历史阶段。这一原理是我们党不断革命论与革命发展阶段论相统一、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相统一的哲学依据。

  (2)它是我们分析社会发展形势的基本理论工具。像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发展一样,社会的发展也有量变、部分质变和质变等基本形式。社会在量变这种稳定的,连续性的变化中稳定发展。这对于新生的社会来说,尤其需要稳定量变过程来建设和完善自身。社会发展中的部分质变主要是社会体制的改革和调整,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重要途径,调整与改革是新建立的社会逐步走向完善的必由之路。社会发展中的质变就是社会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决定性环节。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就是在这三种形式的循环交替中实现的。社会主义社会要获得发展,必须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进行改革,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

  (3)指导一切实践活动。把远大革命目标与科学的求实精神结合起来,把敢想、敢闯的革命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结合起来。既反对因循守旧、止步不前,又要繁育急躁冒进,先于空想。

  防微杜渐,有备无患,功亏一篑。体现量变到质变。

  (二)肯定和否定及其关系:

  1、肯定与否定

  肯定:是事物中保持其存在的方面,它肯定这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其他事物。

  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它破坏现存事物使之转化为其他事物。

  关系:

  对立:双方相互斗争,肯定居于主导时,事物处于量变;否定方面不断发展壮大,上升到主导地位时,促使事物自己否定自己,事物发生质变。

  统一:双方互相依赖。没有离开否定的肯定,也没有离开肯定的否定;双方互相渗透,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中包含着肯定。

  2、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重点的重点)

  辩证的否定观点的对立面就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形而上学理解的是绝对的否定,决定的肯定。

  唯物辩证法对于否定的理解:

  (1)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也叫自我否定—否定是事物自身内部矛盾运动结果,而不是外力强加的。例如,麦粒变成麦苗:麦苗对麦粒的关系是对麦粒自身的否定。而形而上学认为麦粒磨成麦粉是一种否定,外力施加的否定。

  (2)否定是发展和联系的环节:否定就意味着质变,同时新事物对旧事物有继承。事物的否定是发展和联系的统一,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3)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是新事物对旧事物及克服又保留,既继承又变革的关系。

  (4)辩证的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有规律的过程,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3、方法论意义:是观察和分析一切问题的方法论原则

  第一:坚信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哲学义军。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是由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和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所决定。在社会领域中,新生事物代表着历史发展的方向,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它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内部产生的新生事物,它必将战胜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发展必然姓、上升性的体现。但是它的成长过程又是异常艰难曲折的,有时还会出现暂时的复辟、倒退,这是上升运动中曲折性的体现。不能一遇到曲折,就对社会主义丧失信心。

  第二:在考察事物时,必须同时看到它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不能肯定一切,否定一切。用来解决当前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都应该吸取精华,又要去其糟粕,要有继承,又要有批判,反对虚无主义,又要反对复古主义,既要反对盲目排斥,又要反对全盘西化,要有选择的吸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大胆的吸取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同时对其腐朽的东西给与坚决的批判。

  另外还可以指导精神文明建设,道德建设。

  否定之否定规律

  主要内容:揭示了事物发展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

  事物的发展是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事物的发展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是周而复始的运动。(错误的论断)(循环论,否定了前进性。)

  直线论:否认了道路的曲折。

  (三)对立统一规律(地位最重要)

  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基本属性:斗争性,同一性。

  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原理—共性和个性绝对相对的原理;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

  是否承认这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根本对立的焦点。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同一性:相互依存,相互联结,相互吸引,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

  斗争性:不能单纯理解为针锋相对,像差别,区别,买卖,公平竞争都属于斗争。广义的范畴,不能简单理解为生活中的斗争。

  关系:两者不能分离,互为条件。

  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要考虑四点:斗争性的作用、同一性的作用、内部矛盾的作用(内因)、外部矛盾的作用(外因)。

  事物发展的动力就是矛盾双方的对立和斗争。(错误的论断,丢掉了同一性)

  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作用缺一不可。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是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同一性的作用:

  1) 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双方互为存在条件,矛盾的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

  2) 由于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3) 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斗争性的作用:

  1) 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

  2) 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变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作用:

  推动事物发展的既有事物的内部矛盾,又有事物的外部矛盾。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它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方向。事物的外部矛盾即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的外部条件,对事物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有时会影响事物的性质和发展状态。事物的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存在和发展。

  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和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注意:在关于动力方面的辨析题时,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动力:同一性,斗争性,内因,外因。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联系:任何事物都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任何个别都是一般”(列宁),任何判断都包含着共性和个性。张三是人,是个性,人又是共性,所以说任何个别都是一般。白马非马割裂了共性和个性的联系,夸大了区别。

  共性和个性,普遍和特殊,一般和特别这三组和可互换。

  意义: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问题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实践意义:它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5、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两点论也叫两分法,一分为二。要求我们看问题要全面,是矛盾分析方法的通俗的表述。

  重点论是在两点论基础上突出重点:基础是矛盾发展不平衡的原理。实际上也是矛盾特殊性的表现。在几个矛盾中起主导作用的矛盾较主要矛盾,在同一个矛盾中起主导作用的为主要方面。

  主次的关系: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制约前者,并且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建国以来,我们社会的主要矛盾:建国初期,反帝反封建,紧接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然后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根据上述原理,我们必须要坚持重点论。要分清主次,轻重缓急。

  跟重点论相对的观点就是形而上学的均衡论。

  跟两点论相对的观点是一点论。

  6、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观及其现代意义

  “和而不同”—要和谐但不强求千篇一律。和谐观。

  矛盾分析方法也要注意四个方面:斗争性和同一性,内因和外因、重点论和两点论、兼顾普遍性和特殊性。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文章搜索
万题库小程序
万题库小程序
·章节视频 ·章节练习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
扫码免费使用
考研英语一
共计364课时
讲义已上传
53214人在学
考研英语二
共计30课时
讲义已上传
5495人在学
考研数学一
共计71课时
讲义已上传
5100人在学
考研数学二
共计46课时
讲义已上传
3684人在学
考研数学三
共计41课时
讲义已上传
4483人在学
推荐使用万题库APP学习
扫一扫,下载万题库
手机学习,复习效率提升50%!
版权声明:如果考研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考研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官方
微信
扫描关注考研微信
领《大数据宝典》
下载
APP
下载万题库
领精选6套卷
万题库
微信小程序
帮助
中心
文章责编:zhangyuqi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