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第 3 页: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
第 4 页:第三章 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
第 5 页:第四章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
第 6 页:第五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
第 7 页:第六章 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
第 8 页:第七章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
第四章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本章复习重点:
一、认识的基础和本质,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二、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三、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
四、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一、认识的发生和本质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认识论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与旧认识论(主要指唯心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本质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反映论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它主张,认识本质上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自觉地把反映论原则作为自己认识论的前提。先验论否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主张认识先于客观事物而存在,先于实践经验而存在。认识上存在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一条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另一条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
(2)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的可知论,反对一切不可知论,并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可知性问题上的局限性。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是实践。
(3)能动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区别。辩证唯物主义坚持实践的观点和辩证法的观点,主张认识本质上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旧唯物主义离开实践来考察反映过程,主张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简单的摹写和机械的反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机械性、直观性,把反映论发展为能动的反映论。
2、认识发生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源”和“流”的关系。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经验材料、物质条件、工具手段,实践锻炼和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
(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认识的本质。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
(1)认识本质上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三层含义—第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反映是认识的基本特性。认识必须如实地反映客观实际。第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能动的过程。反映不是一种对客观对象照镜子式的直接映照或机械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摹写,也不是一次性就完成的认识,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感知,是在观念上对客体的改造和能动再现,是由现象到本质、由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为深刻的本质的不断深化的过程。第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要识别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在认识本质问题上的错误(前者夸大主体的能动性,后者抹煞主体的能动性)。
(2)认识主体在反映中的创造性。反映与信息、选择、重构的关系。
创造性是人类认识的又一基本特性。认识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创造性的主要表现:第一、主体创造性地再现客体。第二、不仅能反映客观对象的当前状况,而且还可以突破一定的时空界限来追溯历史、预测未来。第三、不仅能反映客观事物的实然状态,而且能反映客观事物的应然状态。
4、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即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但这并不否认认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会使实践活动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5、中国传统这些中的知行观及其现代意义
知与行的关系就是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二、认识的发展过程(这里强调认识中的辩证法)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致无穷。
1、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重点)
两种认识区别:内容不同(理性认识反映本质,感性认识反映现象),性质不同(一个是低级的,一个是高级的),形式不同(感性认识的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理性认识—概念、判断和推理,范畴即是概念),特点不同(感性认识有直接性、具体性;理性认识具有抽象性、间接性)。
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理想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还有赖于理性认识的指导。在生活中既要重视经验,又要重视理性认识—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感性认识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这个问题涉及的就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首先简述一下关系,接着讲正确指出了离开了理性认识的指导,感性认识会陷入盲目,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
2、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两次飞跃:第二次过程更重要。首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实现这一飞跃必须掌握系统而又真实的感性材料,必须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思维加工。其次,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3、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的作用
理性因素起主导作用,非理性因素起非主导作用。
如果没有追求真理的热情,就不可能获得真理。表明热情,激情在工作中的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表明了兴趣这种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非理性因素需要理性因素来控制,要反对夸大非理性因素—非理性主义—唯心主义。
4、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具体的就是有条件的,历史的就是不断变化的)
要求我们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要符合到当时的条件,并且要不断地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两种错误思想:认识超越了实践:左倾主义;落后于实践:右倾错误
5、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三、认识的真理性和及其检验标准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主要内容:
1、真理及其客观性
真理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的客观性:(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用概念,判断体现,形式是主观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是对中国革命实践历史的总结);(2)检验真理的标准即实践是客观的。
意义:告诉我们真理不能因人而异,不能用主观的标准去衡量,要反对唯心主义的主观真理论,比如有用即是真理,实用主义真理观否认了真理的客观内容,客观标准,把主观需要,愿望当作真理。
唯心主义讲的是主观真理。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此原理特别适合当前我们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对待科学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与时俱进。
这里是用辩证法的方法来看真理。
(1)任何真理有两重性,一重是绝对的,一重是相对的。所以看待真理不能绝对化,当然也不能走相对主义。具体来讲,绝对性含义:真理是绝对的,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也叫绝对真理;真理同时具有无限性:就人类认识本性而言,人们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另外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合就构成绝对真理。相对性:也叫相对真理,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一定阶段的近似正确的反映。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与人的认识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相联系的。这两方面的矛盾就决定了真理具有两重性。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任何真理都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无数相对真理构成了绝对真理的长河,相对真理是这条长河中的颗粒),真理是不断的由相对向绝对转化的过程。
我们承认绝对真理,但是不等同于终极真理(形而上学观点)
转化:无数个有限慢慢汇集成无限。
实际意义:
(3)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错误。
绝对主义:夸大了绝对性。认为此真理不需要发展,终极真理。具体表现:经验主义(将经验绝对化,夸大了经验作用),教条主义(夸大了理论)。
相对主义:怀疑真理有绝对性,总是强调条件性,走向怀疑论。
(4)意义:根据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对待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既把他们看作绝对真理,又要把他们当作相对真理。即看到他们的两重性。作为绝对真理,他们正确的揭示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要求我们坚持和捍卫他们。但是另一方面,我们要看到他们也有相对的一面,要在实践中发展它,丰富它,与时俱进。
3、真理的具体性
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有范围的。同时它又有历史性(变化发展的),全面性(不是片面的,它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多方面的)。
“真理多走一步,哪怕是沿着同一方向多走一步,也会变成谬论”(列宁)。这个观点体现了真理是具体的,超出了一定的范围,就变成了谬论。
4、真理的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观点:感官是真理的报到者(古希腊,旧唯物主义)(感觉能告诉你什么是真理,感性认识,感官是真理的标准)(要反对)。集体知觉是真理的标准(贝克莱)。笛卡儿“概念是否清晰是真理的标准”。
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性质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认识。要检验这种认识,就是要看两者是否相符合。能够把主观认识与客观世界联系起来并加以对照比较的只能是实践。它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指它能把正确的理论变成现实)这两个特点决定了它能充当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际意义: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马克思主义,我们党的思想要与时俱进,标准就是实践。
辨析题:实践标准是不确定的。不完全的判断。
实践标准既有确定性,又有不确定性。
5、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确定性叫绝对性,不确定性叫相对性。确定性讲的是唯一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不确定性讲的是,不能将实践标准绝对化。因为任何阶段上的实践,都不可避免的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不可能完全证实和驳倒当时的一切认识。这种检验是一种发展过程,要联系的、不断的检验真理。
6、真理和价值的关系(未考过)
(1)价值及其特点
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反映的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关系。具体来说,价值就是事物具有的能满足主体的一定需要的效用性,是对人与社会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特点:A、客观性:有客观事物作基础;人的需要及其满足的程度是受到社会实践的发展和历史条件所制约的。B、主体性:价值的发现和利用、创造、占有都离不开主体的作用。
(哲学看待问题的方法,将事物放在联系中看待,要看到事物的两重性,两方面)
价值是主体决定的。
价值就是客观事物的属性。
这两句话都有片面性。涉及到的原理就是价值的特点。
(2)价值评价及其尺度
价值评价就是人们在对客体属性、本质和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事物的价值或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有两层含义:既要正确反映客体的状况,又要正确认识主体的需要,即注意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的统一。整个人类主体的根本利益是确定主体实际需要的最高尺度,因而也是价值评价的最高尺度。
(3)价值选择及其实现
价值是主体在实践中选择的结果。
(4)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真理原则其实就是客观性的原则,要求人们必须按照世界本来的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追求和服从真理。这里体现是要服从客观性,外在的尺度。价值原则:指人们(主体)必须按照自己的需要认识和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人(主体)的生存和发展。这里强调的是内在尺度,即需要尺度。
(5)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统一
联系:任何行动都要求体现两个原则,追求真理,实现和创造价值,两者不可分。如果丢掉真理原则,就会迷失方向。如果丢掉价值原则,则行动失去了意义。
7、认识论与思想路线
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概括:
Ø 是能动的反映论
Ø 实践的观点是其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Ø 认识的基础是实践
Ø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Ø 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
Ø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党的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两者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理论基础或者说哲学依据,后者是对前者的具体运用和体现。具体体现:A、唯物主义反映论要求我们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B、能动的反映论要求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探索客观规律,解放思想;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要求我们要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要使我们的思想与时俱进。
四、辩证思维方法(属于主观辩证法—思维活动的规律)
自然界、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规律—自然辩证法
1、辩证思维的主要方法:(与形而上学思维对立)(与具体科学思维相对应)
要求我们在联系和发展中,对立统一中思考和分析。
主要方法:
u 归纳和演绎:归纳:个别到一般。演绎:一般到个别。这里刚好体现了客观世界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体现了主观辩证法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u 分析和综合: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分析:把整体化解成各个部分,加以研究。综合:把分散的东西组合成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
u 抽象上升到具体:抽象和具体的关系,或者普遍和特殊的关系。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是感性的具体还是理性的具体?(理性的具体)
u 逻辑与历史的统一。这一方法实际上是指逻辑(理论体系,结构),历史(客观世界中的历史)。要求我们在构造一种逻辑体系中,不能违反历史发展的脉络,要一致,统一起来。历史从哪里开始,思维进程也应该从哪里开始。(马克思)
2、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研究、思想方法 (要注意)(用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来说明)
二者的关系是哲学研究方法和具体科学方法的关系。区别:不同的适用领域,辩证思维方法更广泛的适用性,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往往适用于某一特殊领域。联系:前者以后者为基础,吸收后者的养料和合理性,前者又概括和总结后者的结果,来丰富和发展自身,前者对后者又有指导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5-7章
主要回答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 | 2022考研复试联系导师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复试面试常见问题 | 04-28 |
· | 2022年考研复试面试回答提问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复试怎么缓解缓解焦虑心态 | 04-27 |
· | 2022年考研复试的诀窍介绍 | 04-27 |
· | 2022年考研复试英语如何准备 | 04-26 |
· | 2022年考研复试英语口语常见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复试的四个细节 | 04-26 |
· | 2022考研复试准备:与导师及时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复试面试的综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