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校 - 万题库 - 美好明天 - 直播 - 导航
热点搜索
学员登录 | 用户名
密码
新学员
老学员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考研 > 考研复习指导 > 考研政治复习指导 > 综合辅导 > 正文

任汝芬主讲2011考研《政治》冲刺班讲义(10)

2011考研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考试吧考研整理“任汝芬主讲2011考研《政治》冲刺班讲义”供广大考生冲刺使用。预祝大家取得好成绩!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1.中国共 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及作用

  (1)背景:①抗日战争胜利后,政治形势,总的说来,对中国人民实现建设新中国的目标是有利的。②中国广大人民热切希望实现和平、民主,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③国 民 党统治集团坚持独裁统治,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老路。国 民 党的****方针得到了美国政府的支持。

  (2)中 共争取和平民主的方针:中国共 产党曾经希望通过和平的途径对中国进行政治社会的改革,逐步向新中国这个目标迈进。因为:①中国人民在经历了长期的战争之后,有和平建国的强烈要求,中国共 产党应当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这种愿望。②同时,由于人民力量强大,加上其他条件,中国共 产党估计,造成国共两党合作(加上民主同盟等)、和平发展的新阶段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党应当努力争取中国出现这种局面。

  (3)中 共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及其作用。中国共 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尽管最终未能阻止全面内战的爆发,但是,它使得各界群众增强了对中国共 产党的了解,懂得了什么人应当对这场战争承担责任。这在政治上是一个重大的胜利。

  2.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1)内容:颁布《五四指示》和《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战争胜利发展的同时,解放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

  (2)意义:①土地制度改革,是从根本上摧毁中国封建制度根基的社会大变革。②经过土地改革运动,人民解放战争获得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的支援。③为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3.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这是因为:

  (1)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来看,民族资 本 主义经济的特点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不能为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

  (2)从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来看,帝国主义列强不可能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 本 主义国家。

  (3)从中国的革命形势来看,国 民 党当局不允许任何阻止其一党专政的力量存在。

  4.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1)胜利原因:①中国革命的发生,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雄厚的群众基础。②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走上胜利发展的道路,是由于有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 产党的领导。③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赢得胜利,同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2)基本经验:“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 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3)伟大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一个历史新纪元。①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②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 本 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③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④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条件。⑤中国共 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的胜利,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第一项历史任务基本完成了,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相关推荐

  任汝芬主讲2011考研《政治》冲刺讲义完整版

  蒋中挺:2011考研政治思修与法基必背知识点

  考试吧考后首发2011年考研真题及答案通知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文章搜索
万题库小程序
万题库小程序
·章节视频 ·章节练习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
扫码免费使用
考研英语一
共计364课时
讲义已上传
53214人在学
考研英语二
共计30课时
讲义已上传
5495人在学
考研数学一
共计71课时
讲义已上传
5100人在学
考研数学二
共计46课时
讲义已上传
3684人在学
考研数学三
共计41课时
讲义已上传
4483人在学
推荐使用万题库APP学习
扫一扫,下载万题库
手机学习,复习效率提升50%!
版权声明:如果考研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考研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官方
微信
扫描关注考研微信
领《大数据宝典》
下载
APP
下载万题库
领精选6套卷
万题库
微信小程序
帮助
中心
文章责编:zhangyuqi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