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校 - 万题库 - 美好明天 - 直播 - 导航
热点搜索
学员登录 | 用户名
密码
新学员
老学员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考研 > 考研复习指导 > 考研政治复习指导 > 综合辅导 > 正文

2012年考研《政治》考前经典总结专题(14)

2012考研初试于2012年1月7日至9日举行,考试吧整理“2012年考研《政治》考前经典总结专题”供广大考生冲刺使用,预祝大家取得好成绩!

  2012年考研《政治》考前经典总结专题30个 热点文章

  专题十四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认识论

  【解题思路】

  1.实践的观点与尊重实践、尊重群众;

  2.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

  3.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

  4.感性认识的丰富性、直接现实性与理性认识抽象概括性;

  5.认识的主体性及其非理性因素;

  6.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以及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

  7.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

  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9.认识运动总规律及其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再认识”的方法。

  【答案要点】

  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基本的观点。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方法论上首先就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实践的应有权威,尊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实践,就能从根本上保证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有效地改造世界。只有尊重实践,才能有力地反对各种形式的唯心主义,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用空想代替现实、用抽象的原则裁剪实际生活。同时,更重要的是,尊重实践就要尊重群众,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千百万人民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来源,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2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在方法沦上就是强调理论的指导作用,反对狭隘经验论。首先,理论可以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可以而且应该走在实践的前头,指导实践的进程;其次,科学理论能预见未来,端正实践的方向(“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再次,科学理论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创新。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3(1)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不同形态。这里说的自然界是指独立于人的活动或未被纳入人的活动范围内的客观世界,其运动变化是自发的。人类社会是人们在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相互交往、共同活动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有机系统。它是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上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出现的。人类社会与人的活动不可分离.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是人的对象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着启然界。

  (2)自从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以新的形式,延续自己的存在和发展。通过劳动,人类具有了自己的实践存在方式。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又足一个有着自身特殊发展规律的部分。在实践中,人把自然界既作为自己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又作为自己生命活动的对象和工具一一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实践使人从统一的自然界中分化出来之后,就从总体上、根本上更深刻、更全面地依赖于自然和社会的物质运动规律。因此,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便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在方法论上应该强调:如果人类不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就会危及自身的生存发展。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缺,实际上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恩格斯早就提出了自然界“对人进行报复”以及“人类同自然的和解”问题。马克思也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实践的规律与人类不断自觉遵循物质暾界的规律是一致的。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2010年气候异常搅乱世界,也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异常气候”是偶然性的突出表现,又是以长期以来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活动为必然依据的。

  2010年11月,中国、印度等13国在俄罗斯召开“老虎峰会”,讨论野生虎的保护问题,表明野生虎的灭绝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是人类的活动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均衡,危及到了“林中生命”.只有致力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均衡,才能满足野生虎生存的资源条件和生存环境。

  4.感性认识的丰富性、直接现实性,所以才有“百闻不如一见”的说法;又因为感性材料、表面现象不但不能深入事物的本质,反而会误导人们远离对事物本质的科学认识,使人们为假象所迷惑,所以“没有理性的指导,眼睛是最坏的证人”,也才有“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说法和诸葛亮初出茅庐便“三分天下”的历史故事,说的是理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深入本质、把握规律的科学指导作用。但是,理性认识、书面知识又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切忌夸夸其谈、“纸上谈兵”和教条主义。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感性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2)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强调感性认识的直接现实性和丰富性,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二是必须经过理性思考朐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九方皋相马”、“华佗治病”)。也就是说,必须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

  (3)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第一,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般性的东西,实践所要解决的问题则是个别的、具体的事情。一般与个别、理论与实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必须从实际出发,把一般的理论和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不能从理论原则出发,不顾实际情况地生搬硬套。成语中的“量体裁衣”和“按图索骥”,就是两种正反不同方法的典型事例。第二,要把关于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的需要和利益的认识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规念。理论向实践转化,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变事物的现存形式,以满足人的需要。为此就必须以对客观事物的事实性认识为基础,对客体的价值即它对人的有用性作出科学的评价,按照客观事物的尺度(外在尺度)和人的自身尺度(内在尺度),在观念中建构起实践改造所应达到的理想客体,即形成实践观念。这是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变理论为现实的中介环节,也是决定性的环节。第三,要把理论的正确性与现实的可行性统一起来,寻求实现理想客体的具体途径和工作方法。第四,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要最终把实践观念和行动方案变为现实,还必须通过人的实践活动。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变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相关推荐

  考试吧1月7日考后首发2012年考研真题及答案  热点文章

  2012考研《政治》考点预测、试题及精选资料专题

  2012考研时事政治热点、词解及模拟试题专题

  2012年考研《政治》预测试题及答案汇总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
文章搜索
万题库小程序
万题库小程序
·章节视频 ·章节练习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
扫码免费使用
考研英语一
共计364课时
讲义已上传
53214人在学
考研英语二
共计30课时
讲义已上传
5495人在学
考研数学一
共计71课时
讲义已上传
5100人在学
考研数学二
共计46课时
讲义已上传
3684人在学
考研数学三
共计41课时
讲义已上传
4483人在学
推荐使用万题库APP学习
扫一扫,下载万题库
手机学习,复习效率提升50%!
版权声明:如果考研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考研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官方
微信
扫描关注考研微信
领《大数据宝典》
下载
APP
下载万题库
领精选6套卷
万题库
微信小程序
帮助
中心
文章责编:zhangyuqi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