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
(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
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力求在解决突出矛盾和关键问题上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三)创新社会治理体系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第一,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第二,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第三,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第四,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第五,加强基层社会治理。
专题五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一)树立生态文明新理念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党的十八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二)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第一,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中,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在环保工作中,把预防为主、源头治理放在首位;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中,把利用自然力量修复生态系统放在首位。这三个方面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和重点。
第二,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第三,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第四,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最重要的是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
(三)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用制度保障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
第二,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第三,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中国将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从而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扫描二维码关注"566考研"微信,获取最新冲刺资料、真题答案、保过课程!
编辑推荐:
· | 2022考研复试联系导师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复试面试常见问题 | 04-28 |
· | 2022年考研复试面试回答提问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复试怎么缓解缓解焦虑心态 | 04-27 |
· | 2022年考研复试的诀窍介绍 | 04-27 |
· | 2022年考研复试英语如何准备 | 04-26 |
· | 2022年考研复试英语口语常见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复试的四个细节 | 04-26 |
· | 2022考研复试准备:与导师及时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复试面试的综合技巧 | 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