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校 - 万题库 - 美好明天 - 直播 - 导航
热点搜索
学员登录 | 用户名
密码
新学员
老学员
您现在的位置: 考试吧 > 考研 > 考研复习指导 > 考研政治复习指导 > 综合辅导 > 正文

2017年考研政治马哲、毛概知识点完整背诵版

来源:考试吧 2016-7-26 11:45:31 要考试,上考试吧! 考研万题库
2017年考研政治马哲、毛概知识点完整背诵版,更多2017考研时事政治、2017考研政治指导、2017考研政治大纲等信息,请及时关注考试吧考研网或搜索公众微信号“566考研”!
第 1 页: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第 2 页: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第 3 页:第三章 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
第 4 页: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第 5 页:第五章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第 6 页:哲学

  六十一、社会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对社会本质的科学提示:

  1、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内在地包含三重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构成了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

  2、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有三种类型: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分别构成了社会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并对象化为社会结构。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主要是社会关系的变化以及社会结构的变迁,而社会关系、社会结构正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和实践得以进行的自为存在的形式,所以人的实践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确认实践是社会本质,就要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把社会当作实践去理解。

  六十二、在社会生活过程中,生产实践的基础和决定作用体现在:

  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了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3、生产方式的发展决定社会形态的发展和变革。

  六十三、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1、社会是人的社会:⑴社会是人们相互作用的产物;

  ⑵社会生活是是由人的活动组成的;

  ⑶社会关系是由人承担的人与人的关系;

  ⑷历史的变迁是通过人的创造活动实现的;

  ⑸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只是存在于人的活动中。

  2、人是社会的人:⑴人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⑵社会制约着人的存在,规定着人的本质;

  ⑶任何个人都隶属于一定的社会共同体;

  ⑷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

  3、人与社会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具体表现在:人的出现与社会的产生是一致的;

  人的活动与社会结构及其发展变化是一致的;

  人的本质与社会的本质是一致的;

  社会的解放与人的解放是一致的。

  因此要从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去研究社会和人。

  六十四、社会规律是人们行动的规律。

  社会规律的客观性表现为无数创造历史的个人相互作用的合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的活动的有意识性并不能否定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社会规律的特殊性在于:它形成并实现于人的活动之中;

  它一旦形成,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反过来制约人的活动,决定社会发展的大概趋势。

  不能用历史事物的不可重复性来否定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社会发展规律的重复性表现为同类历史潮流事件中的共同的本质的东西。

  六十五、社会有机体及构成:

  ⒈社会有机体---是囊括全部社会生活及其关系的总体性范畴,指人类社会是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因素相互制约、有机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⒉起源、形成、内在机制:社会有机体根源于人的生产实践,

  形成于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中,

  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的有机体,其再生和更新的内在机制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统一。

  3、社会有机体结构:表现为人们之间彼此发生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社会整体结构,其基本结构有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

  4、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有机体的思想为我们全面理解社会的内部结构、发展源泉、生长机制及运动规律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六十六、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同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社会经济结构的的意义:在社会结构中,是具有基础性的结构;

  是社会有机体的骨骼系统,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

  内容:是生产关系、经济关系,表现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

  六十七、生产力----是指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同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⒈生产力是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范畴,它表示人与自然的关系。

  ⒉生产力的构成有两类:一类为实体性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另一类是智能性要素包括科学技术、劳动组织和生产管理。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⑴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观点;

  ⑵邓小平发展了这一观点,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为:

  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和经济增长中占有重要的地位:①它从本质上体现着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内在结构的根本变化;

  ②它反映了从科学向技术和生产转化的周期大大缩短,以至可以把科学技术看做直接生产力;

  ③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着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

  ⑶江泽民指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这是对马克思、邓小平的生产力理论的进一步深化。

  ⑷在当代中国要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技现代化,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⒊生产力的本质:是人与自然之间实现物质变换的过程:一方面是人的自然力和本质力量不断对象化,自然不断被人化的过程;

  另一方面又是外部自然力被同化于人的体力,自然规律被同化为人的智力过程。

  ⒋生产力的本质决定了生产力的特征:客观性--生产力是一种既得的物质力量,它既是前人实践活动家所创造的客观结果,又是人们现实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出发点。

  社会性---生产力是一种社会力量,它是以劳动者的协作、分工为中介而形成的。

  历史性---生产与需要的内在矛盾决定生产力总是发展的,它随着人们历史活动的变化而变化。

  六十八、生产关系

  1、定义---是指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它集中体现出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2、特点:每一种生产关系的建立和改变,都同一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力状况相适应;

  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也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关系;

  人们可以改变生产关系,但改变生产关系也不是随意的。

  3、结构: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关系三方面,体现在社会生产全过程中即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中。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人与生产资料结合的方式,它构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整个生产关系的基本性和特征。

  ②在现实社会中,存在多种生产关系,其总和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但决定该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是其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六十九、阶级的本质---在于它与特定的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在经济上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或共同体。

  阶级对立实质—社会上一部分人占有生产资料因而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阶级首先是个经济实体。

  七十、社会的政治结构

  1、定义---是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

  2、构成:政治法律制度、政治法律设施。

  3、政治与经济的关系:⑴政治上层建筑是人们根据经济基础的要求,并通过人们的意识而形成的。

  ⑵归根结底,政治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关系决定并总是一定主观意图的贯彻来说,它是派生的、第二性的。

  ⑶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有无,与我交流指出缺点。

  七十一、国家的起源、本质与职能:

  1、起源:在社会的政治结构中,国家政权是核心。国家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2、本质:是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关(工具)。

  3、职能:分为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

  对内职能表现为政治职能、经济职能、社会职能;

  对外职能主要是组织国防、防御外来的侵略和颠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调整国与国的关系,保护本国的根本利益。

  七十二、社会的观念结构:

  1、定义:社会的观念结构又称思想的上层建筑或观念的上层建筑,它是由各种意识形态组成的有机系统,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观点、艺

  术思想和哲学等社会意识形式及其联结方式。

  2、社会观念的作用:在社会的观念结构中,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有其不同的内容和作用,但它们的基础和来源都是社会的经济结构,所以当它们从不同

  的侧面以不同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时,必然是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完整的社会观念结构。

  七十三、意识形态:

  1、定义: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意识形态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在社会意识诸形式中,那些反映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称为意识形态。

  2、与社会存在的关系:⑴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是相对应的哲学范畴。

  社会存在包括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则总括了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以及人类社会的全部精神现象以及过程。

  ⑵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体表现为:

  ①意识形态根源于社会存在,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具体的,抽象的意识形态不存在。

  ②意识形态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意识形态是历史的,永恒不变的意识形态不存在。

  ③在阶级社会,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超阶级的意识形态不存在。

  ④在一个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因为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在思想、精神上必然占统治地位。

  ⑶意识形态一经产生,就有相对的独立性与特殊的功能,主要表现为:

  ①意识形态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变化不一定同步,或超前或滞后;

  ②意识形态的发展有历史继承性;

  ③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体现为:意识形态维护或批判现实社会、调控社会和人的活动这两在功能。

  3、意识形态的三个种类: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为复辟旧社会制度制造舆论的旧意识形态、为新社会的诞生呼喊的新意识形态。

  4、意识形态的现实意义:由于意识形态有相对独立性,这种意识形态里的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用先进的意识形态战胜腐朽的意识形态,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七十四、文化的本质与功能:

  1、文化的定义:是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以及各种意识形态在内的复合体。

  2、文化的本质:即人化,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历史过程中,赋予物质和精神产品以人化形式的特殊活动,是人类所创造的“人工世界”及其人化形式。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与经济在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3、文化的一般特征:人化的形式、社会的性质、多样的形态。

  4、文化的功能有4个功能:知识传承功能;对人的教化、培育功能;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功能;提升、规范人类认识过程的认识功能。

  5、文化的现实意义:努力创建先进文化,引导社会全面发展。

  ①先进文化是指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未来发展方向和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文化。

  ②在当代中国,就是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③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并吸取外来文化精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七十五、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体现在: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与发展;

  ②生产关系对 生产力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生产关系是否符合生产力的状况。

  七十六、生产力适合生产关系的规律:

  1、定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显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 普遍规律。

  2、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及变化发展方向;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取决于和服从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3、对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①是我们理解社会历史的一把钥匙,是评判一种生产关系变革状况的根本标准,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坚持自己先进性质的根本要求和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最根本的客观依据,也是我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理论依据。

  ②日益发展的生产力的社会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一定要代替资本主义的科学论断的立论依据。

  ③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为社会主义的实现准备了更深厚的物质基础。

  七十七、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1、定义:经济基础是指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

  2、二者的辩证关系: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其产生、性质与变化发展;

  ②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其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3、二者相互作用构成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这是因为:

  ①新建立的上层建筑总有不完善的地方;

  ②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使它有脱离经济基础的倾向;

  ③经济基础的变化不会立即在上层建筑中得到反映;

  ④上层建筑仍然维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

  4、经济基础适合上层建筑的规律:

  ⑴定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⑵内容:上层建筑的性质与变化发展、上层建筑是否需要改革及改革的形式和方向,都取决于经济基础的状况。

  ⑶现实、理论意义:①是我们观察和研究社会历史的一把钥匙,是马克思主义下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②自觉掌握这一规律,对于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政党体制改革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都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七十八、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1、原因:①这两对矛盾所涉及的三个方面包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形成了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结构;

  ②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③正是这两对矛盾运动过程所体现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正是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了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它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这两对矛盾的关系是: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根本的矛盾,它决定和制约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性质与发展方向;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又受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影响和制约,它的解决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解决。

  七十九、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阶级斗争的定义--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2、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的直接体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阶级斗争的动力作用表现为社会形态的更替的质变中,也表现为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

  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方法的要求:全面分析阶级状况,分析各阶级的经济地位、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

扫描二维码关注"566考研"微信,获取2017考研备考资料、考研经验

考研题库手机题库下载】 | 微信搜索"566考研"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编辑推荐:

  2007-2016年考研政治真题及答案|解析|估分|下载

  2017考研政治收了这张框架图 稳提30分(火速收藏)

  考试吧整理:2017年考研政治考点解读汇总

  2017年考研政治选题题型解题技巧汇总

  2017考研政治:5大科目分值及真题中对应题型题号

文章搜索
万题库小程序
万题库小程序
·章节视频 ·章节练习
·免费真题 ·模考试题
微信扫码,立即获取!
扫码免费使用
考研英语一
共计364课时
讲义已上传
53214人在学
考研英语二
共计30课时
讲义已上传
5495人在学
考研数学一
共计71课时
讲义已上传
5100人在学
考研数学二
共计46课时
讲义已上传
3684人在学
考研数学三
共计41课时
讲义已上传
4483人在学
推荐使用万题库APP学习
扫一扫,下载万题库
手机学习,复习效率提升50%!
版权声明:如果考研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800@exam8.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如转载本考研网内容,请注明出处。
官方
微信
扫描关注考研微信
领《大数据宝典》
下载
APP
下载万题库
领精选6套卷
万题库
微信小程序
帮助
中心
文章责编:wuxiaojuan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