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的同学,不知道大家觉得:考研政治难不难呢?全国平均分:大多数的考生集中在51——69分;高分学员(70分以上)越来越少;结论:考试难度不大,过线容易,但是高分学生比较少;
考研政治的地位:虽然考研政治高分学生不多,但由于很多学生对其过于轻视,再加上学习方法不佳,所以看起来很多同学分数不高,其实相比英语科目,政治是更好拿分的公共课;
政治是一门不可以放弃的“拉分”项,如果想要在总分上和别的同学拉开差距,政治是一门比较好的选择。
感觉很多同学还没有投入政治的的学习,呆酱是建议在暑假结束前不管怎么样马原部分是要复习完的,马原偏理解,而毛中特&史纲&思修偏记忆,后面在集中1-2个月猛攻效果还是很明显的,今天和大家将就say say马原如何学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马原”是什么?
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物质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般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等。
从总体上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及其本质特征,帮助学生结合现实分析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
2.“马原”怎么考?
单项选择题:4个(1-4题);多项选择题:5个(17-21题);材料分析题:1个(34题);合计:24分左右。
3.“马原”命题有什么特点?
第一,理解题多记忆题少;第二,注重结合实例分析;第三,政经在逐步降低难度;第四,哲学是重点,材料分析题中辩证法和认识论都是常考的重点。
4.如何学好“马原”?
最佳复习方法是逻辑框架法和范式总结法。
逻辑框架法:将章节标题和关键词,用框架图的形式呈现出来。明确各部分所讲述的内容、体系及其逻辑关系。逻辑框架图是马原部分基础复习的入门钥匙,建议手绘并反复思考。
范式总结法:马原部分的叙述方法是,先讲述A概念和B概念,再阐述AB概念是辩证关系或对立统一关系,最后结合材料总结方法论意义。
5、马原60个易错点:
第一单元 哲学基本问题
1. 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提醒:哲学来源于实践。)
2. 哲学是包罗万象、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提醒: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哲学不是包罗万象的和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
3. 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提醒: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4.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依据。(提醒:哲学基本问题还为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提供依据。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就出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提醒:马哲产生前就存在了。)
6. 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提醒: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但不一定是辩证唯物主义。)
第二单元 唯物辩证法
7. 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提醒:任何规律都是客观的。)
8.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使事物处于显著的变化之中。(提醒: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不一定是显著的变化。)
9. 运动是有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相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绝对的。(提醒: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10. 认识和改变规律是克服困难的条件。(提醒:规律是客观的,可以认识利用但不可以改变。)
11.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总是统一的。(提醒:应该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但二者并不总是统一的。)
12. 规律有好坏之分,是永恒不变的、无条件的。(提醒:规律是客观的、物质的,没有好坏之分,当客观物质发生变化时,规律也会发生变化;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钟把握规律。)
13. 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提醒: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改造规律。)
14. 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创造出来的。(提醒:无论是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15. 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提醒:不同的意识有不同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16. 物质与意识不可分离,相互依赖。(提醒:不能理解为相互依赖,意识依赖于物质,但物质是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存在的。)
17. 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主观性。(提醒: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18. 事物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提醒: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创造条件建立新的联系。)
19. 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运动和变化也是一种发展。(提醒:并非任何运动和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才可能是发展。)
20. 事物的发展是周而复始的循环。(提醒: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前进与上升。)
21. 事物量变过程实质上就是质变的过程。(提醒:量变与质变有本质区别。)
22. 事物总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提醒: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并不是总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
23. 事物的联系是普通的、客观的、无条件的。(提醒:联系是有条件的。)
24. 任何变化都是发展。(提醒: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变化才是发展。)
25. 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提醒: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不能用时间标准来判断。)
26. 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所有的质变都是发展。(提醒:质变不一定是发展,发展是前进的向上的质变。)
27. 战争中的中日双方只有斗争性没有同一性。(提醒: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28. 矛盾就是构成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矛盾可以调和,不可以缓和。(提醒: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矛盾可以缓和,不可以调和。)
29.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普遍性和特殊性。(提醒: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30. 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特殊性,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提醒: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
31. 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提醒: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32.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创新。(提醒:实质是扬弃。)
33. 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一次否定,两个阶段,即“肯定——否定”,形成一个周期。(提醒: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
34. 发展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事物。(提醒:不是全盘否定,而是辩证否定或扬弃。)
35. 联系、发展、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提醒: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36. 主观认识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提醒:正确的认识才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
37.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提醒:实践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38. 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提醒:实践决定认识。)
39. 认识的发展具有与认识主体无关的客观规律性。(提醒:认识的发展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认识的水平与程度与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有密切关系。)
40. 原有的真理性认识常常在新的实践活动中被推翻。(提醒: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向前发展。)
41. 真理是永恒不变的,世界上存在终极真理。(提醒:世界上没有永恒的真理,也不存在终极真理,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42. 对同一确定的对象,正确的认识可能不止一个。(提醒:对同一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
第三单元 认识论
43. 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提醒: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44. 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提醒:实践具有社会性,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动,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同时,个人的活动也不排斥实践的社会性。)
45.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之一。(提醒: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认识的途径有实践和间接经验。
46. 错误认识不是来源于实践,正确认识才来源于实践。(提醒:不论认识正确与否,都来源于实践。)
47. 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认识发展的唯一动力和唯一途径,要获得认识就要亲自参加实践。(提醒: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获得认识的途径包括实践和间接经验。)
48. 真理是客观的,所以是无条件的。(提醒: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真理的客观性强调的是,在真理所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内,它是正确的。)
49. 丰富的专业知识是创新思维的源泉。(提醒:实践是创新思维的源泉。)
50. 创新是人们思维的产物。(提醒:创新离不开人的思维,但创新归根到底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
51. 理论创新决定实践创新。(提醒:实践创新决定理论创新。)
52. 创新就是科技创新。(提醒:创新包括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
第四单元 唯物史观
53. 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提醒: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具有双重性。)
54. 科学实验室社会存在的基础。(提醒: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55.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提醒:只有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时,才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56.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醒: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只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只有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才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57. 人们群众就是劳动群众。(提醒:劳动群众是人们群众的主要的稳定的部分,是其主体不是全部。)
58. 人民群众是一个永恒的范畴。(提醒: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有内涵。)
59. 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提醒: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但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60. 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提醒: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下载考研万题库刷题看解析,加油!
编辑推荐:
· | 2022考研复试联系导师有哪些注意事 | 04-28 |
· | 2022考研复试面试常见问题 | 04-28 |
· | 2022年考研复试面试回答提问方法有 | 04-28 |
· | 2022考研复试怎么缓解缓解焦虑心态 | 04-27 |
· | 2022年考研复试的诀窍介绍 | 04-27 |
· | 2022年考研复试英语如何准备 | 04-26 |
· | 2022年考研复试英语口语常见句式 | 04-26 |
· | 2022年考研复试的四个细节 | 04-26 |
· | 2022考研复试准备:与导师及时交流 | 04-26 |
· | 2022考研复试面试的综合技巧 | 04-26 |